明網菩薩光品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
爾時世尊,見明網菩薩所可谘請。
即如其像放身光明。
普照無量佛土不可稱限諸佛世界。
又其光明。
招請無數億千菩薩。
尋會忍界。
于時東方去是七萬二千諸佛世界。
國名清淨。
佛号月明如來。
其佛之土而有梵天。
名曰持心。
菩薩大士而不退轉。
聖慧神足力自娛樂。
時彼光明适勸進已,則自往詣月明如來至真等正覺所。
稽首禮足。
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欲至忍界奉見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
稽首供侍谘受所問。
忍界聖尊欲得見我。
其佛告曰:便往梵天宜知是時,與無數億諸菩薩衆。
尋至忍界。
又謂梵天雖至忍界。
即當奉行十志性行。
何謂為十。
當受言無言善聞惡聞善與不善一。
而行悲哀二。
而等治療下賤中上三。
若輕易恭敬則一心向四。
不見他阙不求瑕穢五。
等以一味于若千乘六。
而恐畏惡惡趣之聲七。
于諸菩薩興衆祐想八。
于五濁世佛之國土想九。
如見如來等正覺十。
是為十事。
佛言梵天。
懷此志性可遊彼土。
于是持心白其正覺。
我于佛前。
不敢發音為師子吼。
不于緣行現奇特相。
唯欲淨修志性之行。
等立定意乃遊彼土。
時月明佛諸馀菩薩。
而歎頌曰:吾得善利。
唯然世尊,為獲嘉慶不生彼界。
衆生患難勞集乃然。
月明世尊告諸菩薩。
諸族姓子勿作斯言:所以者何。
于吾之土設百千劫淨修梵行。
不如忍界從且至食不行害心。
斯為殊勝。
于時彼土萬二千菩薩。
俱誓願曰:吾當具足清淨志性。
各共持衛梵天大士。
造觐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
持心梵天。
即與萬二千菩薩。
如勇猛士屈伸右臂。
斯須之頃于其佛土忽然不現,則立忍界奉見能仁。
稽首于地退住一面。
于是世尊告明網曰:汝乃睹見持心梵天乎。
對曰:已見。
大聖即言:斯持心者,曉了方便谘啟幽滞。
分别尊法辯才善妙。
名冠開士衆會之最。
慈哀至誠道利勸化。
遊居所在多所悅可。
于時持心萬二千菩薩。
稽首禮畢繞佛三匝。
各以神力則化作座。
自處其上。
持心梵天。
叉手白佛。
以頌贊曰: 其妙音聲,所在通達,威德流闡。
聞于十方,在所國土,見諸最勝。
一切谘嗟,大聖之行,我處異土。
清淨無垢,其界無有,惡趣之名。
尋而舍離,如斯佛土,修濟大哀。
故來到此,佛之聖慧,無有損耗。
一切如來,皆悉平等,來今往古。
降伏志性,将護如是,諸佛國土。
恢設異行,一切清淨,嚴修至戒。
常遵梵行,其懷害者,報之以慈。
心意如是,而有殊特,以能清淨。
三品之業,而順将護,身口心意。
三趣之患,勤苦諸惱,現在為法。
皆以滅盡,若諸菩薩,其生于斯。
此等未曾,懷貯危懼,所造之業。
至于惡趣,上下道足,皆已斷除。
其有菩薩,心設患厭,将禦擁護。
于斯正法,此等後世,所處之地。
不失其志,不離智慧,其欲斷截。
衆結之縛,假使淨除,塵垢之欲。
則當将護,佛土之法,則便超越。
至諸通慧,設異佛土,無數億劫。
執持正法,若講說者,不如忍界。
說經至食,是為殊勝,則第一尊。
吾亦睹見,妙樂世界,及複省察。
安樂佛土,彼無苦惱,衆患音聲。
設若修善,不足為性,假使蠲除。
衆塵堂室,愚兇害人,常忍所加。
當以經法,勸化他人,令至上道。
此乃甚難,當稽首彼,無上之尊。
行于愍哀,脫勤苦法,斯未曾有。
如來所行,心懷毒者,開化以法。
設入衆會,則為導師,是菩薩者,十方聞名,于法無礙,猶如巨海。
故為彼說,斯佛之道,帝釋梵天。
及護世者,諸天龍神,須倫真陀。
無數悉來,等集于斯,欲求經義。
從志解說,比丘丘尼,清信士女。
普皆來臻,于此衆會,願佛為普。
講說經法,若有聞者,所趣吉祥。
假使志願,信好導師,聲聞之衆。
及與緣覺,能仁悉了,随志化治。
惟為斯黨,決一切疑,今吾勸進。
谘啟法王,為衆生故,志求佛道。
其立佛言,而不斷絕,以修慈心。
為無量寶,假使十方,聞佛名德。
勇猛逮得,無量之慧,當為斯等。
說無比行,随其衆生,所知志迹。
非諸聲聞,弟子之地,一切緣覺。
所不能及,餘等信樂,最勝所度。
世尊之慧,不可思議,鄙自歸命。
于世導師,今願谘問,大聖此義。
假使有厭,心惡勞患,唯為解說。
爾時世尊,見明網菩薩所可谘請。
即如其像放身光明。
普照無量佛土不可稱限諸佛世界。
又其光明。
招請無數億千菩薩。
尋會忍界。
于時東方去是七萬二千諸佛世界。
國名清淨。
佛号月明如來。
其佛之土而有梵天。
名曰持心。
菩薩大士而不退轉。
聖慧神足力自娛樂。
時彼光明适勸進已,則自往詣月明如來至真等正覺所。
稽首禮足。
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欲至忍界奉見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
稽首供侍谘受所問。
忍界聖尊欲得見我。
其佛告曰:便往梵天宜知是時,與無數億諸菩薩衆。
尋至忍界。
又謂梵天雖至忍界。
即當奉行十志性行。
何謂為十。
當受言無言善聞惡聞善與不善一。
而行悲哀二。
而等治療下賤中上三。
若輕易恭敬則一心向四。
不見他阙不求瑕穢五。
等以一味于若千乘六。
而恐畏惡惡趣之聲七。
于諸菩薩興衆祐想八。
于五濁世佛之國土想九。
如見如來等正覺十。
是為十事。
佛言梵天。
懷此志性可遊彼土。
于是持心白其正覺。
我于佛前。
不敢發音為師子吼。
不于緣行現奇特相。
唯欲淨修志性之行。
等立定意乃遊彼土。
時月明佛諸馀菩薩。
而歎頌曰:吾得善利。
唯然世尊,為獲嘉慶不生彼界。
衆生患難勞集乃然。
月明世尊告諸菩薩。
諸族姓子勿作斯言:所以者何。
于吾之土設百千劫淨修梵行。
不如忍界從且至食不行害心。
斯為殊勝。
于時彼土萬二千菩薩。
俱誓願曰:吾當具足清淨志性。
各共持衛梵天大士。
造觐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
持心梵天。
即與萬二千菩薩。
如勇猛士屈伸右臂。
斯須之頃于其佛土忽然不現,則立忍界奉見能仁。
稽首于地退住一面。
于是世尊告明網曰:汝乃睹見持心梵天乎。
對曰:已見。
大聖即言:斯持心者,曉了方便谘啟幽滞。
分别尊法辯才善妙。
名冠開士衆會之最。
慈哀至誠道利勸化。
遊居所在多所悅可。
于時持心萬二千菩薩。
稽首禮畢繞佛三匝。
各以神力則化作座。
自處其上。
持心梵天。
叉手白佛。
以頌贊曰: 其妙音聲,所在通達,威德流闡。
聞于十方,在所國土,見諸最勝。
一切谘嗟,大聖之行,我處異土。
清淨無垢,其界無有,惡趣之名。
尋而舍離,如斯佛土,修濟大哀。
故來到此,佛之聖慧,無有損耗。
一切如來,皆悉平等,來今往古。
降伏志性,将護如是,諸佛國土。
恢設異行,一切清淨,嚴修至戒。
常遵梵行,其懷害者,報之以慈。
心意如是,而有殊特,以能清淨。
三品之業,而順将護,身口心意。
三趣之患,勤苦諸惱,現在為法。
皆以滅盡,若諸菩薩,其生于斯。
此等未曾,懷貯危懼,所造之業。
至于惡趣,上下道足,皆已斷除。
其有菩薩,心設患厭,将禦擁護。
于斯正法,此等後世,所處之地。
不失其志,不離智慧,其欲斷截。
衆結之縛,假使淨除,塵垢之欲。
則當将護,佛土之法,則便超越。
至諸通慧,設異佛土,無數億劫。
執持正法,若講說者,不如忍界。
說經至食,是為殊勝,則第一尊。
吾亦睹見,妙樂世界,及複省察。
安樂佛土,彼無苦惱,衆患音聲。
設若修善,不足為性,假使蠲除。
衆塵堂室,愚兇害人,常忍所加。
當以經法,勸化他人,令至上道。
此乃甚難,當稽首彼,無上之尊。
行于愍哀,脫勤苦法,斯未曾有。
如來所行,心懷毒者,開化以法。
設入衆會,則為導師,是菩薩者,十方聞名,于法無礙,猶如巨海。
故為彼說,斯佛之道,帝釋梵天。
及護世者,諸天龍神,須倫真陀。
無數悉來,等集于斯,欲求經義。
從志解說,比丘丘尼,清信士女。
普皆來臻,于此衆會,願佛為普。
講說經法,若有聞者,所趣吉祥。
假使志願,信好導師,聲聞之衆。
及與緣覺,能仁悉了,随志化治。
惟為斯黨,決一切疑,今吾勸進。
谘啟法王,為衆生故,志求佛道。
其立佛言,而不斷絕,以修慈心。
為無量寶,假使十方,聞佛名德。
勇猛逮得,無量之慧,當為斯等。
說無比行,随其衆生,所知志迹。
非諸聲聞,弟子之地,一切緣覺。
所不能及,餘等信樂,最勝所度。
世尊之慧,不可思議,鄙自歸命。
于世導師,今願谘問,大聖此義。
假使有厭,心惡勞患,唯為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