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寂品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又問溥首。
其所言者,虛妄響像亦誠谛乎。
答曰:實為誠谛。
所以者何。
其所言者皆無處所而無所立。
已得自在名曰誠谛。
斯一切言悉為誠谛。
其諸天人如來至真亦說言教。
計斯諸言亦無若幹亦無有異。
所以者何。
一切所說皆如來辭。
一切如來亦無所行亦無進退。
其有言辭若複演教。
皆亦如是言教為教。
以是之故一切所言:平等文字以等文字,則能一等于文字矣。
已能等一切文字者,則得自在便能平等。
一切言辭普行平等。
又問溥首。
如來至真豈不分别。
賢聖言辭無賢聖辭。
答曰:仁者欲令諸賢聖衆為文字教乎。
複又欲令無有文字賢聖教乎。
報曰如是,溥首答曰:其賢聖文字。
無賢聖文字。
有想念乎。
報曰不也。
答曰:是故文字無有想念。
假使棄舍一切想念。
斯曰賢聖。
無有言辭。
其賢聖者不以文字有所說也。
無有人想亦無法想,猶如伎樂及與大鼓節奏之鼓。
因緣有聲亦無想念。
賢聖亦然。
現有所說而有言辭亦無所着。
又問溥首。
如來言曰:設聚會者當興二事。
若講論法若如賢聖而嘿寂然。
于彼溥首。
何謂論法。
何謂聖寂。
答曰:設不诤于佛。
不反經法。
不亂聖衆。
斯乃名曰為講法矣。
若思法者,其志佛者離于色欲。
所謂法者無為無形。
所謂聖衆賢聖寂然也。
複次族姓子。
其四意止遵修精勤。
分别解者斯為論法。
心無所念于一切法。
斯則名曰賢聖寂然。
族姓子。
其有精勤分别解說于四意斷。
斯謂論法。
所論于法于平等者,不為平等亦不造取,則名聖寂。
若有遵修講四神足。
斯為論法。
設複無身無言無心,則名聖寂遵修解說。
五根五力則為論法。
又若無聲不信于法,則無賢聖擇取諸法。
專精一意而自建立。
等成本解脫。
于諸法而悉信之。
一切所說而悉決了行于智慧。
是則名曰賢聖解脫。
遵賢聖脫于七覺意,則謂論法等。
察于色欲不舉不下。
得此行者則名聖寂。
遵修精勤解八聖道。
是則名曰為論法矣。
已見種姓之所生處。
譬如浮筏。
不着于法。
不着非法,則名聖寂。
族姓子。
知其有解了三十七品法之所歸。
斯則名曰為講論法。
假使于此以法證身則不離身。
睹于法者則不離法。
其有見者而無本見。
若不見二則不睹二。
如其所見現在智慧之所見者則不有見。
其不見者乃名聖寂。
又族姓子。
其分别說不我同像。
不他同像不法同像。
斯則論法。
設不得法離于一切文字之教音聲言說。
棄除憍慢興發澹泊。
其心寂然究竟于行。
斯則名曰賢聖寂然。
又族姓子。
若他衆生及馀異人。
各各睹見斯諸人根為分别說。
假使定意若心亂者,斯諸賢聖為寂然也。
有所建立而無愦亂于是普行菩薩問溥首曰:如今仁者有所論說。
吾觀誼歸一切聲聞及與緣覺。
無有法說無賢聖寂。
所以者何。
不能曉了衆生根本不究平等。
又複溥首。
誰當說彼有平等意。
誰為順法住賢聖寂耶。
當謂如來為平等也。
諸佛世尊乃能曉了。
衆生根本而常專定。
于時世尊告溥首曰:實如普行族姓子之所說也。
諸佛世尊乃能了耳。
于是賢者須菩提白世尊曰:我親面從世尊啟受。
告諸比丘,若聚會坐當興二事。
一講論經典。
二遵賢聖寂。
設聲聞衆不奉行者,何因如來為諸聲聞說斯法言:當分别說講論經典。
若不爾者賢聖寂然。
世尊告曰:于須菩提意雲何。
諸聲聞衆以無所問能有講論。
賢聖寂然而為行乎。
答曰不也。
天中之天。
故須菩提當造斯觀。
一切聲聞及與緣覺。
無有法說賢聖寂然。
于是溥首謂賢者須菩提。
耆舊。
豈知如來所見衆生根本。
于此所造八萬四千行分别說者,甯諷誦乎。
耆年于彼以何智慧而觀解脫。
答曰不及。
報曰:卿便定意有三昧。
名觀衆生心。
住此定者便能觀察見衆生心。
己心他心而不罣閡。
答曰不及。
溥首又曰:唯須菩提。
如來有言八萬四千行。
因其所行而分别說。
了于醫藥三昧正受而不動搖。
普知一切衆生之心。
是故須菩提當造斯觀。
此非聲聞緣覺地之所能及。
唯須菩提。
有淫行人緣以空事而得解脫。
如來悉知。
若不因空。
或複有人而懷怒行睹見瑕疵。
因其瞋恚而得解脫。
不以慈心。
如來悉知。
或複有人而懷癡行。
因以講說而得解脫。
不以說法。
如來悉知。
或複有人懷等分行不緣空行。
亦不以觀而得解脫。
不以慈心。
亦不瞋恨而得度世。
不以勸贊不以說法而得解脫。
又複如來。
因随說法應其行根。
緣厥形類而得解脫。
如來悉知。
是故須菩提當造斯觀。
如來禅定講說尊法。
名賢聖寂。
于時須菩提謂溥首曰:緣覺以是不任講法無賢聖寂。
唯有菩薩具足斯法。
乃能講說及賢聖寂
其所言者,虛妄響像亦誠谛乎。
答曰:實為誠谛。
所以者何。
其所言者皆無處所而無所立。
已得自在名曰誠谛。
斯一切言悉為誠谛。
其諸天人如來至真亦說言教。
計斯諸言亦無若幹亦無有異。
所以者何。
一切所說皆如來辭。
一切如來亦無所行亦無進退。
其有言辭若複演教。
皆亦如是言教為教。
以是之故一切所言:平等文字以等文字,則能一等于文字矣。
已能等一切文字者,則得自在便能平等。
一切言辭普行平等。
又問溥首。
如來至真豈不分别。
賢聖言辭無賢聖辭。
答曰:仁者欲令諸賢聖衆為文字教乎。
複又欲令無有文字賢聖教乎。
報曰如是,溥首答曰:其賢聖文字。
無賢聖文字。
有想念乎。
報曰不也。
答曰:是故文字無有想念。
假使棄舍一切想念。
斯曰賢聖。
無有言辭。
其賢聖者不以文字有所說也。
無有人想亦無法想,猶如伎樂及與大鼓節奏之鼓。
因緣有聲亦無想念。
賢聖亦然。
現有所說而有言辭亦無所着。
又問溥首。
如來言曰:設聚會者當興二事。
若講論法若如賢聖而嘿寂然。
于彼溥首。
何謂論法。
何謂聖寂。
答曰:設不诤于佛。
不反經法。
不亂聖衆。
斯乃名曰為講法矣。
若思法者,其志佛者離于色欲。
所謂法者無為無形。
所謂聖衆賢聖寂然也。
複次族姓子。
其四意止遵修精勤。
分别解者斯為論法。
心無所念于一切法。
斯則名曰賢聖寂然。
族姓子。
其有精勤分别解說于四意斷。
斯謂論法。
所論于法于平等者,不為平等亦不造取,則名聖寂。
若有遵修講四神足。
斯為論法。
設複無身無言無心,則名聖寂遵修解說。
五根五力則為論法。
又若無聲不信于法,則無賢聖擇取諸法。
專精一意而自建立。
等成本解脫。
于諸法而悉信之。
一切所說而悉決了行于智慧。
是則名曰賢聖解脫。
遵賢聖脫于七覺意,則謂論法等。
察于色欲不舉不下。
得此行者則名聖寂。
遵修精勤解八聖道。
是則名曰為論法矣。
已見種姓之所生處。
譬如浮筏。
不着于法。
不着非法,則名聖寂。
族姓子。
知其有解了三十七品法之所歸。
斯則名曰為講論法。
假使于此以法證身則不離身。
睹于法者則不離法。
其有見者而無本見。
若不見二則不睹二。
如其所見現在智慧之所見者則不有見。
其不見者乃名聖寂。
又族姓子。
其分别說不我同像。
不他同像不法同像。
斯則論法。
設不得法離于一切文字之教音聲言說。
棄除憍慢興發澹泊。
其心寂然究竟于行。
斯則名曰賢聖寂然。
又族姓子。
若他衆生及馀異人。
各各睹見斯諸人根為分别說。
假使定意若心亂者,斯諸賢聖為寂然也。
有所建立而無愦亂于是普行菩薩問溥首曰:如今仁者有所論說。
吾觀誼歸一切聲聞及與緣覺。
無有法說無賢聖寂。
所以者何。
不能曉了衆生根本不究平等。
又複溥首。
誰當說彼有平等意。
誰為順法住賢聖寂耶。
當謂如來為平等也。
諸佛世尊乃能曉了。
衆生根本而常專定。
于時世尊告溥首曰:實如普行族姓子之所說也。
諸佛世尊乃能了耳。
于是賢者須菩提白世尊曰:我親面從世尊啟受。
告諸比丘,若聚會坐當興二事。
一講論經典。
二遵賢聖寂。
設聲聞衆不奉行者,何因如來為諸聲聞說斯法言:當分别說講論經典。
若不爾者賢聖寂然。
世尊告曰:于須菩提意雲何。
諸聲聞衆以無所問能有講論。
賢聖寂然而為行乎。
答曰不也。
天中之天。
故須菩提當造斯觀。
一切聲聞及與緣覺。
無有法說賢聖寂然。
于是溥首謂賢者須菩提。
耆舊。
豈知如來所見衆生根本。
于此所造八萬四千行分别說者,甯諷誦乎。
耆年于彼以何智慧而觀解脫。
答曰不及。
報曰:卿便定意有三昧。
名觀衆生心。
住此定者便能觀察見衆生心。
己心他心而不罣閡。
答曰不及。
溥首又曰:唯須菩提。
如來有言八萬四千行。
因其所行而分别說。
了于醫藥三昧正受而不動搖。
普知一切衆生之心。
是故須菩提當造斯觀。
此非聲聞緣覺地之所能及。
唯須菩提。
有淫行人緣以空事而得解脫。
如來悉知。
若不因空。
或複有人而懷怒行睹見瑕疵。
因其瞋恚而得解脫。
不以慈心。
如來悉知。
或複有人而懷癡行。
因以講說而得解脫。
不以說法。
如來悉知。
或複有人懷等分行不緣空行。
亦不以觀而得解脫。
不以慈心。
亦不瞋恨而得度世。
不以勸贊不以說法而得解脫。
又複如來。
因随說法應其行根。
緣厥形類而得解脫。
如來悉知。
是故須菩提當造斯觀。
如來禅定講說尊法。
名賢聖寂。
于時須菩提謂溥首曰:緣覺以是不任講法無賢聖寂。
唯有菩薩具足斯法。
乃能講說及賢聖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