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諸法品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佛複告持心梵天。
如來已度世間境界。
示世俗教習樂于俗。
欲度于世樂滅方俗。
是謂世間之五陰也。
其自念言:世我所度滅盡于世。
求于五陰。
遊于道者,則名曰二所慕之徑。
複次梵天。
所以名曰五陰者何。
其五陰者方俗言耳。
求諸見故舍受方俗。
其所見者自然之想。
斯則名曰為滅盡也。
滅盡向道不受諸見,則為滅俗欲向正道。
是故梵天。
佛說斯言:世有三刺之門及三重擔。
習俗于世滅于世滅。
盡于世間而求度脫。
于是持心梵天。
白世尊曰:假使如來說四谛事。
谛何所歸。
佛告梵天。
是為苦谛習谛。
斯非聖谛。
是為盡谛。
向道之谛斯非聖谛。
所以者何。
假使諸苦為聖谛者,一切牛馬騾驢犬豕。
畜生伴黨悉獲聖谛。
若以諸習為聖谛者,一切五趣所生群黎。
當獲聖谛。
若以苦盡為聖谛者,一切衆生見斷滅事。
便當悉除獲緻聖谛。
至由道谛一切有為。
悉當獲緻賢聖之道。
勢力聖谛。
以是之故。
梵天。
觀察苦習盡道。
以為聖谛。
其有曉了苦無所起。
斯謂聖谛。
其人行習者不為聖谛。
其滅盡法不起不滅。
斯謂聖谛。
假使平等一切諸法。
而無有二等于徑路。
斯賢聖谛。
佛告梵天。
所以曰谛無有虛者,何謂為虛。
自計有身。
而念有人。
而備有壽。
而言有命。
着于男女。
猗于三有。
離于所有。
恃于所起。
依于所滅。
受于生死。
怙于泥洹。
是謂為虛。
此諸所受。
于諸所受。
無所依倚。
亦無所求。
斯謂為谛。
欲除苦者則名曰虛。
滅于習者斯亦為虛。
吾當盡證是亦為虛。
修行徑路亦複為虛。
所以者何。
佛所教化八道品者,若四意止。
斯亦謂虛。
又問。
何謂佛之所教所當思者,答曰:無意無念。
一切諸法亦複如是,斯乃名曰佛之所教所當思者,為四意止則無所住。
不處諸想。
已不住于一切想者,則住真際。
已住真際,則無所住。
意無所處。
意有所住,則為不實。
名曰為虛。
以是之故。
當作斯觀。
無實無虛乃為聖谛。
審者為谛。
所謂谛者,無所生無所谛。
如來雖興為無所起。
如來不住于法性及與泥洹也。
亦無生死常審谛定。
所以者何。
其聖谛者,無有生死。
亦無泥洹。
佛言梵天。
若有順時證斯四谛。
名曰正谛佛告梵天。
将來之世當有比丘。
不能慎身。
不護禁戒。
不能制心。
不精智慧。
而當講說。
發生苦谛謂趣習谛。
馳騁于斯。
壞于三有。
諸所生處。
又說當求行于徑路。
是謂二谛馳騁其行。
是等愚騃。
吾則名之異學伴黨。
非佛弟子。
非我聲聞。
志趣邪徑。
破壞正谛。
而自放逸。
吾處道場佛樹下時。
不歸誠谛。
亦無虛妄。
佛于諸法。
亦無所趣。
以是之故。
求如來法勿觀二事。
勿言有二。
為二問也。
白曰不敢也。
天中天。
答曰:是為颠倒迷惑之道。
不能蠲除一切所趣。
于是持心白世尊曰:如來之法而無颠倒。
亦無所得。
所以者何。
如來逮成佛時。
所号名曰平等覺者,為何謂耶。
答曰:于梵天意所察雲何。
佛所說法。
為有為無。
為實為虛。
答曰為虛。
天中天。
無所有也。
安住至聖。
又問梵天。
其虛無法。
為有所住。
為無所住。
答曰天尊。
其虛無者,亦無所住。
亦無不住。
又問。
雲何梵天。
而于諸法。
亦不有住。
亦不無住。
大聖報曰:雲何得道。
答曰:彼無得道。
告曰梵天。
如來坐于樹下。
處在道場。
曉了欲塵。
所處颠倒。
本常清淨。
空無自然。
所曉了者,如無所了。
亦不不了。
所以者何。
以是之故。
吾所了法。
逮正覺者,無見無聞。
無念無知。
無受無着。
亦無所趣。
皆以超越一切諸性。
無言無辭無字無句。
亦無言教。
如是梵天。
諸法如空。
而爾欲得逮諸法乎。
答曰不也。
天中天。
又複世尊,諸佛大聖甚不可及。
至未曾有具誠谛法。
諸佛世尊至有大哀。
分别曉了寂然之法。
而以文字為他人說。
其有信樂如來說法。
立諸德本具足所當。
斯等衆生,則于諸佛無有罪咎。
所以者何。
一切世間悉共信之志無所着。
又天中天。
世人信法。
法是我所。
倚俗着法。
法無實無虛。
無法非法。
而世俗人依倚泥洹。
于斯察之無有終始。
亦無泥洹。
俗倚善德。
無有善德。
亦無不善。
俗倚安樂。
無苦無樂。
俗倚佛興佛。
亦不生亦不滅度。
又複說法當得審谛顯揚聖衆。
以無為事而為審谛。
其經典者于世可信。
譬如假喻從水生火從火出水。
悉因緣合。
佛言:如是覺了塵欲則成佛道。
所由因緣。
所以者何。
如來所因覺了塵勞。
成正覺者無逮正覺。
既有所說而不見色。
亦無所念。
亦不造二。
亦無所證。
不得滅度。
亦無寂然。
唯然世尊,若族姓子族姓女。
設有曉了信斯法者,則能蠲除一切諸見而得解脫。
當為稽首歸命作禮。
奉若如來于過去佛。
已為造行則為善友。
所見攝護志樂微妙。
殖衆德本已為逮得。
安谛之藏攬持法府則滅衆罪。
建立道業則緻貴姓。
總持如來言教之宗則為大施。
放舍塵垢則護戒力。
無愛欲力則緻忍力。
無疆恚勇為精進力而無懈厭。
為禅定力棄除罪業。
為智慧力舍離邪見。
一切諸魔莫能回動。
仇敵怨雠無能得勝終不诳惑。
于世間人所言至誠講說曉了。
諸法本淨則為真實。
說究竟法則為如來之所攝護,則樂仁和遊居安處,則為财富于賢聖業,則知止足于賢聖行。
善見長養殷勤供事,則當見信度于彼岸。
為志脫者而勖勵之。
樂得脫者即令勉濟。
無所依者而使憑附。
樂無為者從得泥曰:樂于道者為具敷弘。
慕超越者而為示現。
又諸方術則為醫王。
一切病
如來已度世間境界。
示世俗教習樂于俗。
欲度于世樂滅方俗。
是謂世間之五陰也。
其自念言:世我所度滅盡于世。
求于五陰。
遊于道者,則名曰二所慕之徑。
複次梵天。
所以名曰五陰者何。
其五陰者方俗言耳。
求諸見故舍受方俗。
其所見者自然之想。
斯則名曰為滅盡也。
滅盡向道不受諸見,則為滅俗欲向正道。
是故梵天。
佛說斯言:世有三刺之門及三重擔。
習俗于世滅于世滅。
盡于世間而求度脫。
于是持心梵天。
白世尊曰:假使如來說四谛事。
谛何所歸。
佛告梵天。
是為苦谛習谛。
斯非聖谛。
是為盡谛。
向道之谛斯非聖谛。
所以者何。
假使諸苦為聖谛者,一切牛馬騾驢犬豕。
畜生伴黨悉獲聖谛。
若以諸習為聖谛者,一切五趣所生群黎。
當獲聖谛。
若以苦盡為聖谛者,一切衆生見斷滅事。
便當悉除獲緻聖谛。
至由道谛一切有為。
悉當獲緻賢聖之道。
勢力聖谛。
以是之故。
梵天。
觀察苦習盡道。
以為聖谛。
其有曉了苦無所起。
斯謂聖谛。
其人行習者不為聖谛。
其滅盡法不起不滅。
斯謂聖谛。
假使平等一切諸法。
而無有二等于徑路。
斯賢聖谛。
佛告梵天。
所以曰谛無有虛者,何謂為虛。
自計有身。
而念有人。
而備有壽。
而言有命。
着于男女。
猗于三有。
離于所有。
恃于所起。
依于所滅。
受于生死。
怙于泥洹。
是謂為虛。
此諸所受。
于諸所受。
無所依倚。
亦無所求。
斯謂為谛。
欲除苦者則名曰虛。
滅于習者斯亦為虛。
吾當盡證是亦為虛。
修行徑路亦複為虛。
所以者何。
佛所教化八道品者,若四意止。
斯亦謂虛。
又問。
何謂佛之所教所當思者,答曰:無意無念。
一切諸法亦複如是,斯乃名曰佛之所教所當思者,為四意止則無所住。
不處諸想。
已不住于一切想者,則住真際。
已住真際,則無所住。
意無所處。
意有所住,則為不實。
名曰為虛。
以是之故。
當作斯觀。
無實無虛乃為聖谛。
審者為谛。
所謂谛者,無所生無所谛。
如來雖興為無所起。
如來不住于法性及與泥洹也。
亦無生死常審谛定。
所以者何。
其聖谛者,無有生死。
亦無泥洹。
佛言梵天。
若有順時證斯四谛。
名曰正谛佛告梵天。
将來之世當有比丘。
不能慎身。
不護禁戒。
不能制心。
不精智慧。
而當講說。
發生苦谛謂趣習谛。
馳騁于斯。
壞于三有。
諸所生處。
又說當求行于徑路。
是謂二谛馳騁其行。
是等愚騃。
吾則名之異學伴黨。
非佛弟子。
非我聲聞。
志趣邪徑。
破壞正谛。
而自放逸。
吾處道場佛樹下時。
不歸誠谛。
亦無虛妄。
佛于諸法。
亦無所趣。
以是之故。
求如來法勿觀二事。
勿言有二。
為二問也。
白曰不敢也。
天中天。
答曰:是為颠倒迷惑之道。
不能蠲除一切所趣。
于是持心白世尊曰:如來之法而無颠倒。
亦無所得。
所以者何。
如來逮成佛時。
所号名曰平等覺者,為何謂耶。
答曰:于梵天意所察雲何。
佛所說法。
為有為無。
為實為虛。
答曰為虛。
天中天。
無所有也。
安住至聖。
又問梵天。
其虛無法。
為有所住。
為無所住。
答曰天尊。
其虛無者,亦無所住。
亦無不住。
又問。
雲何梵天。
而于諸法。
亦不有住。
亦不無住。
大聖報曰:雲何得道。
答曰:彼無得道。
告曰梵天。
如來坐于樹下。
處在道場。
曉了欲塵。
所處颠倒。
本常清淨。
空無自然。
所曉了者,如無所了。
亦不不了。
所以者何。
以是之故。
吾所了法。
逮正覺者,無見無聞。
無念無知。
無受無着。
亦無所趣。
皆以超越一切諸性。
無言無辭無字無句。
亦無言教。
如是梵天。
諸法如空。
而爾欲得逮諸法乎。
答曰不也。
天中天。
又複世尊,諸佛大聖甚不可及。
至未曾有具誠谛法。
諸佛世尊至有大哀。
分别曉了寂然之法。
而以文字為他人說。
其有信樂如來說法。
立諸德本具足所當。
斯等衆生,則于諸佛無有罪咎。
所以者何。
一切世間悉共信之志無所着。
又天中天。
世人信法。
法是我所。
倚俗着法。
法無實無虛。
無法非法。
而世俗人依倚泥洹。
于斯察之無有終始。
亦無泥洹。
俗倚善德。
無有善德。
亦無不善。
俗倚安樂。
無苦無樂。
俗倚佛興佛。
亦不生亦不滅度。
又複說法當得審谛顯揚聖衆。
以無為事而為審谛。
其經典者于世可信。
譬如假喻從水生火從火出水。
悉因緣合。
佛言:如是覺了塵欲則成佛道。
所由因緣。
所以者何。
如來所因覺了塵勞。
成正覺者無逮正覺。
既有所說而不見色。
亦無所念。
亦不造二。
亦無所證。
不得滅度。
亦無寂然。
唯然世尊,若族姓子族姓女。
設有曉了信斯法者,則能蠲除一切諸見而得解脫。
當為稽首歸命作禮。
奉若如來于過去佛。
已為造行則為善友。
所見攝護志樂微妙。
殖衆德本已為逮得。
安谛之藏攬持法府則滅衆罪。
建立道業則緻貴姓。
總持如來言教之宗則為大施。
放舍塵垢則護戒力。
無愛欲力則緻忍力。
無疆恚勇為精進力而無懈厭。
為禅定力棄除罪業。
為智慧力舍離邪見。
一切諸魔莫能回動。
仇敵怨雠無能得勝終不诳惑。
于世間人所言至誠講說曉了。
諸法本淨則為真實。
說究竟法則為如來之所攝護,則樂仁和遊居安處,則為财富于賢聖業,則知止足于賢聖行。
善見長養殷勤供事,則當見信度于彼岸。
為志脫者而勖勵之。
樂得脫者即令勉濟。
無所依者而使憑附。
樂無為者從得泥曰:樂于道者為具敷弘。
慕超越者而為示現。
又諸方術則為醫王。
一切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