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品第七

關燈
于是持心梵天。

    白世尊曰:溥首童真在斯衆會默然而坐。

    無所言講亦不談論。

    佛告溥首。

    豈能樂住說斯法乎。

    有所及處屈意分别。

    溥首白佛。

    世尊,所因法義緻正覺者,又計彼法有言教乎。

    告曰溥首。

    法無言教。

    又問。

    其法甯有言辭。

    有所思念。

    講論說乎。

    告曰:法無言辭。

    無所思念。

    亦無論說。

    又問。

    假使諸法。

    無言無念。

    亦無論說,則不可講。

    持心梵天。

    謂溥首曰:仁豈不為他人衆生講說法乎。

    答曰梵天。

    可講法性分别二耶。

    報曰不然。

    又問。

    其法性者,不可銜之一切法乎。

    答曰如是,報曰若茲。

    梵天。

    法性無二。

    然而法性銜一切法。

    何因當為他人衆生講說法乎。

    又問溥首。

    其有說法計吾我者,豈不謂為二事者乎。

    答曰:假使梵天有所獲緻。

    而有所說有聽者乎。

    又問。

    如來豈不講說法乎。

    答曰梵天。

    如來所說,則無有二。

    所以者何。

    如來無二不造二事。

    又問。

    假使諸法無有二者,誰造為二。

    答曰:衆生猗名而受吾我。

    愚騃凡夫便造二事。

    其二事者終不為二。

    何況無數以不造二。

    其真際者,則無有二。

    不造二事。

    又問。

    其無二者甯可知乎。

    答曰梵天。

    假使可知則為二事。

    其可知者識無二法。

    知教者也。

    如來雖說有至誠法。

    如如者則無所說所以者何。

    又其法者無有文字。

    又問。

    如來說法何所歸趣。

    答曰梵天。

    趣無所趣,則為如來之所說法。

    又問。

    如來說法豈不歸趣于泥洹乎。

    答曰梵天。

    其泥洹者甯有歸趣。

    而反還耶。

    又問。

    其泥洹者無有歸趣亦無還反。

    答曰如是,如來說法趣無所趣。

    又問。

    聽者雲何。

    答曰:心等之故。

    又問。

    雲何心等。

    答曰:如無言教亦無所聞。

    又問。

    如來說法。

    聽者何謂。

    答曰:假于法性無所聞者,又問。

    當何因由曉了法乎。

    答曰:能分别者則不诤訟。

    又問。

    雲何比丘喜诤訟乎。

    答曰:斯者如應。

    此不如應。

    是為诤訟。

    斯有因緣。

    此無因緣。

    是為诤訟。

    斯為欲塵。

    此為結恨。

    是為诤訟。

    斯為善事。

    此不善事。

    是為诤訟。

    斯為奉戒。

    此為犯禁。

    是為诤訟。

    斯當奉行。

    此宜舍離。

    是為诤訟。

    斯有所獲。

    此為時節。

    是為诤訟。

    又謂梵天。

    有名無名。

    興于有數合會之事。

    是皆名曰為诤訟事。

    如來說法無有诤訟。

    無有漏失。

    無有異行。

    無衆訟理,則為沙門。

    沙門無欲。

    平等色像。

    又問。

    何謂比丘奉如來教。

    如佛所言:答曰假使梵天。

    遭諸驅逐而見教誡。

    不以為患順如所教而不放逸。

    不在二慧則順言教。

    設貪衆求入不以惑則順言教。

    不诤所志則順言教。

    若護法者則順言教。

    不亂正辭則順言教。

    又問。

    何謂比丘護正法乎。

    答曰:假使普行而不亂者則護正法。

    不違法性則護正法。

    又問。

    何謂比丘親近如來順教行谛。

    答曰:設使比丘而于諸法。

    不遠不近亦無所見。

    是比丘者則親如來。

    奉順教也。

    為次第行。

    又問。

    雲何比丘奉事如來而侍從乎。

    答曰梵天。

    設使比丘身無所造亦無所行。

    無言無意則奉如來。

    為侍從也。

    又問。

    何謂供養如來。

    答曰:其不衣食。

    恭敬承順者也。

    又問。

    誰為見如來耶。

    答曰:其無肉眼。

    亦無天眼。

    亦無慧眼。

    無所猗者也。

    又問。

    誰見法乎。

    答曰:其不滅盡緣起者也。

    又問。

    誰為睹見緣起者乎。

    答曰:其有平等不見起者也。

    若使平等不複起者則無所生。

    又問。

    誰為逮神通者,答曰:其不起漏。

    亦無所滅者,又問。

    誰為學如來所學。

    答曰:其無所造。

    若無所起。

    無所舍者,又問。

    何謂獲緻平等。

    答曰:于諸三界皆無所逮也。

    又問。

    何謂善開化乎。

    答曰:于諸法所有無所着也。

    又問。

    何謂為安乎。

    答曰:無吾我者也。

    又問。

    誰為脫乎。

    答曰:不為諸縛之所系綴者也。

    又問。

    誰為度耶。

    答曰不處生死。

    不滅度者也。

    又問。

    漏盡比丘為何所盡。

    答曰梵天。

    于諸所盡而無所盡。

    其諸漏者則無有本。

    了知無本此名漏盡。

    又問何謂誠谛。

    蠲諸言辭。

    答曰:其能分别解諸難者,又問。

    誰為成道。

    答曰:愚戆凡夫乃成為道。

    亦不懷來。

    于賢聖事無所歸趣。

    曉了一切終始者也。

    又問。

    其誠谛者當以何見。

    答曰:其誠谛者則無有見。

    所以者何。

    其習所見則為虛妄。

    無所觀者為誠谛見。

    又問。

    何所觀者為誠谛見。

    答曰:于一切見而無所睹則為谛見。

    又問。

    其誠谛者當于何求。

    答曰:當于四颠倒中求。

    又問。

    何故說斯為何謂耶。

    答曰:四颠倒者,推其本末彼不永存。

    亦無有安亦無吾我。

    無有嚴淨及與實事。

    其無常者非常亦然。

    其無安者非安亦然。

    其無身者非身亦然。

    其無空者非空亦然。

    又若梵天。

    于一切法無所樂者為求聖谛。

    其求真谛則不知苦。

    便不斷習。

    不造盡證。

    不念由道。

    又問。

    當以何便念由道乎。

    答曰:無念造行無不造行。

    除于二事。

    于道無道而求道者,于一切法而不可得。

    斯乃名曰為由道耳。

    若于由道。

    無所起者無所不起。

    亦無所斷無所不斷。

    無有生死亦無滅度。

    所以者何。

    亦無有起無有不起,則為名曰賢聖之道爾時梵志大姓之子。

    名曰普行。

    問溥首曰:何謂清信士。

    而歸命佛歸命法歸命衆。

    答曰:設族姓子不興二見。

    斯清信士則歸命佛。

    應歸命法及與聖衆。

    不自見身不睹他人。

    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