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問品第五

關燈
于是明網菩薩。

    白世尊曰:持心梵天。

    而從如來聞說大哀。

    所分别法不喜不慼。

    持心答曰:設族姓子修知二行。

    彼人則有歡喜愁慼。

    真際所處永無二事。

    由是之故不喜不慼,猶如幻師所幻奇異之術。

    又彼化人所行而至無喜無慼。

    是族姓子。

    已得遊入諸法自然之相。

    自然睹于如來所現變化。

    不喜不慼。

    如來所化。

    聞于如來所說辯才。

    不喜不慼。

    假使如是分别諸法。

    一切如幻等無差特。

    不于如來殷勤喜悅。

    不于衆生有下劣意明網又曰:仁者已解諸法幻相乎。

    答曰:族姓子。

    假使有行諸法有處乃能問斯。

    又問梵天。

    仁何所行。

    答曰:一切愚夫所遵行者,吾之所設行在于彼。

    又問。

    愚夫行淫怒癡狐疑計身。

    是吾軀體。

    是我所有。

    行在邪見。

    雲何仁者行在于彼。

    答曰:卿為欲令凡夫之士。

    至無凡夫成就法乎。

    報曰:吾不欲樂凡夫之事。

    安當志于諸法成就乎。

    喻族姓子。

    一切諸法無所成就。

    法無所住無積聚處。

    無有結恨無所忘失。

    亦無懷來報應不也。

    答曰:族姓子。

    離淫怒癡不行諸法。

    是謂為相。

    有行凡夫斯賢聖行。

    其有行者則興二事。

    又族姓子。

    一切所行為無所行。

    一切所教為無有教。

    一切所處為無所處。

    一切所趣為無所趣。

    又問梵天。

    何謂一切所行為無所行。

    答曰:假使遵行億百千垓諸劫之教。

    不知法性之所增減。

    以是之故。

    一切所行為無所行。

    又問梵天。

    何謂為一切所教為無所教。

    一切所處為無所處。

    答曰:一切諸法。

    如來所教。

    如來所處。

    以是之故。

    一切所教為無所教。

    一切所處為無所處。

    又問。

    何謂一切所趣為無所趣。

    答曰:計無有人有所趣生。

    以是之故。

    一切所趣為無所趣。

    爾時世尊,贊持心曰:善哉善哉!若欲說者當造斯講。

    于是明網菩薩。

    問持心曰:如向仁者所說,一切愚夫所行。

    吾之所修行在于彼。

    設如是者則為緻行有所獲矣。

    答曰:豈可遊在所生緻所行也。

    又問梵天。

    設不遊生。

    焉能教化于衆生乎。

    答曰:猶若如來之所化生。

    吾如彼生。

    又問。

    如來所化豈有生乎。

    答曰:甯有變現所當現乎。

    佛之境界誰所興乎。

    報曰:有現所現及與境界。

    雖有所現為無所現。

    答曰:吾之所生當造斯觀。

    其所生者因緣立界。

    又問。

    仁者豈為因緣生死行乎。

    答吾無因緣生死之行。

    又問。

    以是之故何所因緣。

    而緣境界有所恐懼。

    答曰:猶如因緣。

    因緣界懼亦複如是,計無本者無所退轉。

    于是耆年舍利弗。

    前白佛言:唯天中天。

    假使有人而與斯等諸天龍俱。

    入于言辭獲福無量。

    所以者何。

    如今世尊能得逮聞。

    斯諸正士之所名号。

    為甚快矣。

    何況乃值講說法乎。

    譬如有樹生立于地。

    而于虛空現于莖節枝葉華實。

    如是大聖。

    斯諸正士之所行相。

    當作斯觀。

    住于諸法而現所生。

    終始存沒周旋往來現諸佛土。

    而以上妙如是比慧。

    無礙辯才自在遊已,已見如是智慧變化。

    何族姓子及族姓女。

    不發無上正真道乎。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普華。

    謂舍利弗。

    今者耆年。

    豈不得入此法性乎。

    佛說耆年智慧最尊。

    何故不堪如是感動所變化乎。

    答曰:世尊說餘于聲聞上知其境界。

    又問。

    衆可解說法境界乎。

    答曰不也。

    又問。

    雲何耆年。

    有所講說如其境界。

    答曰:如其所入所說亦然。

    又問。

    耆年能令法性無邊際乎。

    而造證耶。

    答曰如是,又問。

    何謂随其所入所說亦然。

    唯舍利弗。

    随其所入之所節限。

    有所講說節限亦然,則為限節自縛法性也。

    其法性者無有邊際。

    又問普華。

    其法性者無入相乎。

    答曰:唯舍利弗。

    假使法性無有入相。

    然于法性無所入相。

    仁何因設殷勤法性志解脫乎。

    答曰不也。

    又問。

    若于平等順如所入法性亦然。

    答曰普華。

    吾身欲見亦欲聞之。

    答曰:唯舍利弗。

    雲何法性為有所念。

    一切諸法為有所說有所聞乎。

    答曰不也。

    又問。

    仁者法故說言欲有所見有所聞乎。

    答曰普華。

    世尊說曰:則有二人得福無量。

    專精說法。

    一心聽者,以是之故。

    仁者講法吾當聽之。

    梵天又問。

    耆年豈能滅于思想而思惟定聽于法乎。

    答曰:族姓子。

    其滅定者無有二事聽法之理。

    報曰:耆年舍利弗。

    身甯樂志乎。

    寂于本淨及諸法乎。

    答曰:如是族姓子。

    一切諸法本淨寂滅。

    報曰:是故耆年舍利弗。

    不能堪任常定聽法。

    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本悉寂靜。

     舍利弗問。

    卿族姓子。

    甯能堪任不從定起而講法乎。

    答曰:唯然舍利弗。

    省察諸法豈可獲乎。

    而仁說言不從定起能說法耶。

    答曰不然。

    梵天又曰:是故仁者,一切凡夫愚戆之黨。

    常得定意。

    耆年又曰:凡夫愚戆以何定意而三昧乎。

    答曰:一切諸法而無所趣。

    斯曰常定。

    又問。

    如是等習凡夫愚戆。

    及與賢聖無差别乎。

    答曰:唯舍利弗。

    誠如所雲:吾之所察。

    又不欲令凡夫愚戆。

    及與賢聖造若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