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複如是,不可恃怙皆當歸盡。
為磨滅法如是不久當捐棄冢間。
是故說觀身如壞也。
幻法野馬者,猶如野馬光焰熾明幻人眼目。
人欲往就尋究不知所在。
徒自疲勞無所克獲解知諸法皆悉如是,無強無牢不可恃怙。
是故說幻法野馬也。
斷魔華敷者,所謂魔者稱為自在天子。
彼所着結發。
以見谛思惟道往斷。
斷已斷當斷。
剝已剝當剝。
打已打當打。
是故說斷魔華敷也。
不睹死王者,見谛思惟道所應斷結已盡無馀。
不複進趣向于自在天子。
亦複不為天所牽連。
是故說不睹死王也。
此身如沫,幻法自然,斷魔華敷。
不睹死王。
此身如沫者,猶如聚沫不得久停不可恃怙。
捉便消滅不可護持。
此四大身亦複如是,無力無強亦無堅固。
是故說是身如沫也。
幻法自然者,猶如幻化之物诳惑他人。
非真非實愚人染着謂為己有智者觀察無一可貪。
是故說幻法自然。
斷魔華敷者,見谛思惟所斷結使永盡無馀。
更不适彼言而親近之。
是故說斷魔華敷也。
不見死王者,見谛思惟結已盡。
獨王三千。
存亡自由更不為自在天子所拘錄。
是故說不見死王也。
解身與貪。
一而不異。
學能舍牢有。
如選憂昙缽。
比丘度彼此。
如蛇脫故皮。
學能舍牢有者,有中牢者何者是。
可謂五欲是。
心意染着不能舍離。
令此衆生興意染着。
流轉五道周而複始。
一形毀壞複受一形。
世間複有何者牢。
所謂五盛陰身是。
複使衆生類終日玩習不能去離然彼學人執意牢固。
能舍此牢有者,可謂賢聖能舍五盛陰身及五欲者,是謂應賢聖行。
是故說學能舍牢有也。
如選憂昙缽者,善别之人選擇妙華求憂昙缽。
形神疲勞不能克獲。
意便疲厭即舍而去。
是故說如選憂缽也。
比丘度彼此者,所謂比丘者,破諸結使毀辱形體。
着衣持缽行乞度人。
度彼此者,謂内外六情内六入外六塵。
是故說比丘度彼此也。
如蛇脫故皮者,賢聖人。
三有牢者,為賢聖之道也。
聖人能舍賢聖道。
入無為泥洹城。
是故說如蛇脫故皮也。
出曜經馬喻品第二十。
如馬調軟,随意所如,信戒精進。
定法要具,忍和意定,是斷諸苦。
如馬調軟随意所如者,如有善調馬之士。
以策禦馬随意所如不失本徹。
馬性剛直複恐鞭捶。
恒自将護以慮為失。
是故說如馬調軟随意所如也。
信戒精進定法要具者,比丘執行亦如彼馬内。
恒思惟恐有過失複。
恐諸梵行人來見呵責。
信心向佛法僧。
精進牢固不可沮壞。
意常入定分别諸法亦不漏失。
是故說信戒精進定法要具也。
忍和意定者,學人進行調禦諸根不令放逸。
于諸根門悉得自在忍力具足。
若人毀譽稱譏苦樂。
不興恚心亦無是非。
是故說忍和意定也。
是斷諸苦者,有中有馀無馀盡能斷入泥洹中。
是故說是斷諸苦。
從是住定,如馬調禦,斷恚無漏。
是受天樂。
從是住定者,彼習定人收攝諸根執意不亂。
心無他念心所念法亦不流馳。
是故說從是住定也。
如馬調禦者,如彼調馬人。
見彼惡馬忄龍悷不調。
着之羁靽加複策捶。
然後乃調随意所如無有疑滞。
是故說如馬調禦也。
斷恚無漏者,諸恚已盡無複諸漏。
更不受當來有後不複生。
是故說斷恚無漏也。
是受天樂者,諸天晝夜衛護羅漢說功德。
舍天重位來至人間。
稱譽賢聖功德。
展轉遠布無不聞者,是故說是受天樂也。
不恣在放恣,于眠多覺寤。
如羸馬比良,棄惡乃為賢。
不恣在放恣于眠多覺悟者,如彼修行人心無放逸。
歎說不放逸之德。
樂于閑靜不處愦亂。
見放逸者勸使除貪。
夫放逸人不獲善本多失财貨。
于眠多覺悟。
憶佛契經如來所說,若人睡眠多有所損。
應成之物反更壞敗。
不應成物反更成立。
皆由睡眠而有此變。
是故說不恣在放恣。
于眠多覺悟也。
如羸馬比良棄惡乃為賢者,猶如兩馬同趣一向。
一馬肥良走速。
一者羸劣走不及伴。
然彼羸者先得正道垂欲究竟。
後良馬。
以進超過于劣馬。
此衆生類亦複如是,有利根人貪着睡眠不肯修學。
有鈍根人意勤修學不着放逸。
是故說如羸馬比良棄惡乃為賢。
慚愧之人,智慧成就,是易誘進。
如策良馬。
慚愧之人智慧成就者,如人習行恥不及衆。
得一望一轉欲前進。
于行阙一者便自羞恥。
吾宿有何緣習行而不果獲煩惋自責如喪二親。
意常欲離惡不善法。
是故說慚愧之人智慧成就也。
是易誘進如策良馬者,盡能滅一切諸惡。
永拔根原無複塵翳。
如斯之人易進為道。
是故說是易誘進。
良馬者彼禦馬人。
調禦惡馬能令調良。
豫知人意之所趣向。
是故說如策良馬。
譬馬調正,可中王乘,調為人尊。
乃受成信。
譬馬調正者,如彼王■有三種馬。
一者上二者中三者下。
餧食養育盡無差别。
上馬者王數觀視。
中馬者遣人看視。
下馬者遣奴看視。
是故說譬馬調正也。
可中王乘者,金銀挍具種種纓絡。
為磨滅法如是不久當捐棄冢間。
是故說觀身如壞也。
幻法野馬者,猶如野馬光焰熾明幻人眼目。
人欲往就尋究不知所在。
徒自疲勞無所克獲解知諸法皆悉如是,無強無牢不可恃怙。
是故說幻法野馬也。
斷魔華敷者,所謂魔者稱為自在天子。
彼所着結發。
以見谛思惟道往斷。
斷已斷當斷。
剝已剝當剝。
打已打當打。
是故說斷魔華敷也。
不睹死王者,見谛思惟道所應斷結已盡無馀。
不複進趣向于自在天子。
亦複不為天所牽連。
是故說不睹死王也。
此身如沫,幻法自然,斷魔華敷。
不睹死王。
此身如沫者,猶如聚沫不得久停不可恃怙。
捉便消滅不可護持。
此四大身亦複如是,無力無強亦無堅固。
是故說是身如沫也。
幻法自然者,猶如幻化之物诳惑他人。
非真非實愚人染着謂為己有智者觀察無一可貪。
是故說幻法自然。
斷魔華敷者,見谛思惟所斷結使永盡無馀。
更不适彼言而親近之。
是故說斷魔華敷也。
不見死王者,見谛思惟結已盡。
獨王三千。
存亡自由更不為自在天子所拘錄。
是故說不見死王也。
解身與貪。
一而不異。
學能舍牢有。
如選憂昙缽。
比丘度彼此。
如蛇脫故皮。
學能舍牢有者,有中牢者何者是。
可謂五欲是。
心意染着不能舍離。
令此衆生興意染着。
流轉五道周而複始。
一形毀壞複受一形。
世間複有何者牢。
所謂五盛陰身是。
複使衆生類終日玩習不能去離然彼學人執意牢固。
能舍此牢有者,可謂賢聖能舍五盛陰身及五欲者,是謂應賢聖行。
是故說學能舍牢有也。
如選憂昙缽者,善别之人選擇妙華求憂昙缽。
形神疲勞不能克獲。
意便疲厭即舍而去。
是故說如選憂缽也。
比丘度彼此者,所謂比丘者,破諸結使毀辱形體。
着衣持缽行乞度人。
度彼此者,謂内外六情内六入外六塵。
是故說比丘度彼此也。
如蛇脫故皮者,賢聖人。
三有牢者,為賢聖之道也。
聖人能舍賢聖道。
入無為泥洹城。
是故說如蛇脫故皮也。
出曜經馬喻品第二十。
如馬調軟,随意所如,信戒精進。
定法要具,忍和意定,是斷諸苦。
如馬調軟随意所如者,如有善調馬之士。
以策禦馬随意所如不失本徹。
馬性剛直複恐鞭捶。
恒自将護以慮為失。
是故說如馬調軟随意所如也。
信戒精進定法要具者,比丘執行亦如彼馬内。
恒思惟恐有過失複。
恐諸梵行人來見呵責。
信心向佛法僧。
精進牢固不可沮壞。
意常入定分别諸法亦不漏失。
是故說信戒精進定法要具也。
忍和意定者,學人進行調禦諸根不令放逸。
于諸根門悉得自在忍力具足。
若人毀譽稱譏苦樂。
不興恚心亦無是非。
是故說忍和意定也。
是斷諸苦者,有中有馀無馀盡能斷入泥洹中。
是故說是斷諸苦。
從是住定,如馬調禦,斷恚無漏。
是受天樂。
從是住定者,彼習定人收攝諸根執意不亂。
心無他念心所念法亦不流馳。
是故說從是住定也。
如馬調禦者,如彼調馬人。
見彼惡馬忄龍悷不調。
着之羁靽加複策捶。
然後乃調随意所如無有疑滞。
是故說如馬調禦也。
斷恚無漏者,諸恚已盡無複諸漏。
更不受當來有後不複生。
是故說斷恚無漏也。
是受天樂者,諸天晝夜衛護羅漢說功德。
舍天重位來至人間。
稱譽賢聖功德。
展轉遠布無不聞者,是故說是受天樂也。
不恣在放恣,于眠多覺寤。
如羸馬比良,棄惡乃為賢。
不恣在放恣于眠多覺悟者,如彼修行人心無放逸。
歎說不放逸之德。
樂于閑靜不處愦亂。
見放逸者勸使除貪。
夫放逸人不獲善本多失财貨。
于眠多覺悟。
憶佛契經如來所說,若人睡眠多有所損。
應成之物反更壞敗。
不應成物反更成立。
皆由睡眠而有此變。
是故說不恣在放恣。
于眠多覺悟也。
如羸馬比良棄惡乃為賢者,猶如兩馬同趣一向。
一馬肥良走速。
一者羸劣走不及伴。
然彼羸者先得正道垂欲究竟。
後良馬。
以進超過于劣馬。
此衆生類亦複如是,有利根人貪着睡眠不肯修學。
有鈍根人意勤修學不着放逸。
是故說如羸馬比良棄惡乃為賢。
慚愧之人,智慧成就,是易誘進。
如策良馬。
慚愧之人智慧成就者,如人習行恥不及衆。
得一望一轉欲前進。
于行阙一者便自羞恥。
吾宿有何緣習行而不果獲煩惋自責如喪二親。
意常欲離惡不善法。
是故說慚愧之人智慧成就也。
是易誘進如策良馬者,盡能滅一切諸惡。
永拔根原無複塵翳。
如斯之人易進為道。
是故說是易誘進。
良馬者彼禦馬人。
調禦惡馬能令調良。
豫知人意之所趣向。
是故說如策良馬。
譬馬調正,可中王乘,調為人尊。
乃受成信。
譬馬調正者,如彼王■有三種馬。
一者上二者中三者下。
餧食養育盡無差别。
上馬者王數觀視。
中馬者遣人看視。
下馬者遣奴看視。
是故說譬馬調正也。
可中王乘者,金銀挍具種種纓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