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取滅度神識處空與空合體弊魔聞已心興郁毒。
舉身自投青蓮香浴池中。
池水湧沸水性鼋鮀之屬盡皆命終。
是時拘提比丘求于道果七反退轉。
諸羅漢等見其退轉複恐卻退。
晝夜精勤修賢聖道而現在前。
爾時世尊以天眼觀清淨無瑕穢見諸得道比丘各自精勤于證恐退複還欲使大法久存于世。
為後衆生作大炬明。
在大衆中而說此偈。
比丘謹慎樂,放逸多憂愆。
戀诤小緻大,積惡入火焚。
恚怒隆盛,冷水揚沸。
惡至罪牽,受報無窮。
晝夜當精勤,牢持于禁戒。
為善友所敬,惡友所不念。
晝夜當精勤者,何以故說精勤遠離非法之相貌去離不善法精勤于善法精勤滅有漏邪見。
颠倒狐疑猶豫皆悉除盡。
複求方便去諸習結。
是故說曰晝夜當精勤。
牢持于禁戒者,身口意威儀善念修習。
心如金剛不可沮壞。
執戒牢固不為外邪得其便。
禁戒者二百五十戒。
牢持守護不為慢怠。
防戒當如不度棄捐法。
淫怒癡起息令不起。
是故說曰牢持于禁戒。
為善友所敬惡友所不念者,善友者正見之人。
修于真正之法等成就者,盡為彼人所敬念惡無放逸。
是故說曰為善友所敬也。
惡友者惡知識。
離彼此岸見諸善人。
修道德者心懷嫉妒不欲聞見。
是故說曰惡友所不念。
無念及放逸,亦不習所修。
睡眠不求悟,是謂入深淵。
無念及放逸者,多喜忘誤性意錯亂心所施為盡。
為不善善念遂滅惡念增生。
已生惡念便堕惡趣為人所憎嫉。
放逸之人晝夜思念。
吾當舍此至彼或生害心起若幹念。
是故說曰無念及放逸。
無念及所修者,意常慢惰已生慢惰為道俗所棄。
雲何為俗所棄如佛契經說。
長者子慢惰之人有六非義受罪之法。
雲何為六事。
應速行而不行事。
應挽行而不行飽食。
應作而不作極饑。
應作而不作極熱。
應作而不作極寒。
應作而不作。
是謂長者子慢惰之人。
有此六非義受罪之法不得至無上正真之道。
是謂俗所棄。
雲何為道所棄。
于是比丘不誦契經律阿毗昙及以雜藏。
不坐禅誦經佐助衆事。
于現法中不至究竟不肯修習。
于道俗中永無所習。
雲何于俗無所修習。
意不汲汲修習命财非命财。
所謂命财者,象馬牛羊奴僮仆使是謂命财。
雲何非命财金銀七寶穀食田業養生之具。
是謂非命财。
藏置不牢為賊所侵。
是謂俗所不修習。
雲何于道所不修習不守護諸根。
前念生後念續念念惡随不容善想。
如河于山而下流。
有人意欲中斷絕而不流者終不可得。
放逸之人亦複如是,念念惡随。
有人欲于前念後念中間生善心者終不可得。
所以然者以其惡念念念相随。
是故說曰亦不習所修也。
睡眠不求悟者,猶如有人或時在衆聽法為睡眠所逼不能覺寤。
或時與人言語辄便睡眠。
唯有智者方宜谏谕。
或以苦言谏谕。
或以罵詈加彼。
或以方便先瞋後喜。
是故世尊出五鼎沸世為人演說生死熾然之法。
設能分别知苦原本。
則無複此衆患之法。
不求巧便于諸善法。
日衰日耗增有漏行。
是故說曰睡眠不求悟。
是謂入深淵者,戒有二業。
雲何為二。
一者二百五十戒清淨如真金。
二者于諸善法不廣修學求盡有漏得無漏證。
亦複不求向須陀洹得須陀洹果。
向斯陀含得斯陀含果。
向阿那含得阿那含果。
向阿羅漢得阿羅漢果。
于斯諸法不肯狎習。
便自堕于深淵不至究竟。
是謂道者入深淵也。
雲何俗入淵。
若人處俗不習乘象禦馬執鈎擲索相鬥崄僞應進應退盡不修習。
便自沈沒不能顯其名德家業不成就。
是故說曰是謂入深淵也。
常求除前愆,使不失其念。
随時不興慢,快習于善法。
善法善安寐,今世亦後世。
當求除前愆者,猶如曾入海人谙知入海孔穴道路所經過處。
某處某處水漿某處博戲家某處淫種家。
如此諸家當念遠離。
設至海中有果名摩檀那亦莫取食。
設食此果者便不能采緻珍寶。
彼執律者亦複如是,示人徑路常念避去非法之聚。
設入非法聚者則不能采緻深法,猶如有人素不明道意欲所趣。
則有留礙亡失财物。
能按大道不從邪徑者便安隐歸家。
内法亦複如是,守護善法使外惡不入。
常念思惟不去心懷。
是故說曰當求除前愆使不失其念。
雲何随時不興慢者,常念随時不興于嫉慢。
恒有勇猛心不懷懈怠。
志離放逸諸法并集衆善具足,猶如勇士能卻外難着铠持仗。
心不怯弱手執弓矢腳不移轉。
便不複畏外敵。
比丘亦複如是,執心牢固興弘誓意而自纏絡除結使賊亦無疑難。
是故說曰随時不興慢也。
雲何快習于善法。
所謂法者善不善無記。
世尊說曰念除不善無記當修于善法。
何以故不善法者令人入惡。
無記法者令人堕愚惑之中。
善法者令人生善處天上人中。
或入無為泥洹
舉身自投青蓮香浴池中。
池水湧沸水性鼋鮀之屬盡皆命終。
是時拘提比丘求于道果七反退轉。
諸羅漢等見其退轉複恐卻退。
晝夜精勤修賢聖道而現在前。
爾時世尊以天眼觀清淨無瑕穢見諸得道比丘各自精勤于證恐退複還欲使大法久存于世。
為後衆生作大炬明。
在大衆中而說此偈。
比丘謹慎樂,放逸多憂愆。
戀诤小緻大,積惡入火焚。
恚怒隆盛,冷水揚沸。
惡至罪牽,受報無窮。
晝夜當精勤,牢持于禁戒。
為善友所敬,惡友所不念。
晝夜當精勤者,何以故說精勤遠離非法之相貌去離不善法精勤于善法精勤滅有漏邪見。
颠倒狐疑猶豫皆悉除盡。
複求方便去諸習結。
是故說曰晝夜當精勤。
牢持于禁戒者,身口意威儀善念修習。
心如金剛不可沮壞。
執戒牢固不為外邪得其便。
禁戒者二百五十戒。
牢持守護不為慢怠。
防戒當如不度棄捐法。
淫怒癡起息令不起。
是故說曰牢持于禁戒。
為善友所敬惡友所不念者,善友者正見之人。
修于真正之法等成就者,盡為彼人所敬念惡無放逸。
是故說曰為善友所敬也。
惡友者惡知識。
離彼此岸見諸善人。
修道德者心懷嫉妒不欲聞見。
是故說曰惡友所不念。
無念及放逸,亦不習所修。
睡眠不求悟,是謂入深淵。
無念及放逸者,多喜忘誤性意錯亂心所施為盡。
為不善善念遂滅惡念增生。
已生惡念便堕惡趣為人所憎嫉。
放逸之人晝夜思念。
吾當舍此至彼或生害心起若幹念。
是故說曰無念及放逸。
無念及所修者,意常慢惰已生慢惰為道俗所棄。
雲何為俗所棄如佛契經說。
長者子慢惰之人有六非義受罪之法。
雲何為六事。
應速行而不行事。
應挽行而不行飽食。
應作而不作極饑。
應作而不作極熱。
應作而不作極寒。
應作而不作。
是謂長者子慢惰之人。
有此六非義受罪之法不得至無上正真之道。
是謂俗所棄。
雲何為道所棄。
于是比丘不誦契經律阿毗昙及以雜藏。
不坐禅誦經佐助衆事。
于現法中不至究竟不肯修習。
于道俗中永無所習。
雲何于俗無所修習。
意不汲汲修習命财非命财。
所謂命财者,象馬牛羊奴僮仆使是謂命财。
雲何非命财金銀七寶穀食田業養生之具。
是謂非命财。
藏置不牢為賊所侵。
是謂俗所不修習。
雲何于道所不修習不守護諸根。
前念生後念續念念惡随不容善想。
如河于山而下流。
有人意欲中斷絕而不流者終不可得。
放逸之人亦複如是,念念惡随。
有人欲于前念後念中間生善心者終不可得。
所以然者以其惡念念念相随。
是故說曰亦不習所修也。
睡眠不求悟者,猶如有人或時在衆聽法為睡眠所逼不能覺寤。
或時與人言語辄便睡眠。
唯有智者方宜谏谕。
或以苦言谏谕。
或以罵詈加彼。
或以方便先瞋後喜。
是故世尊出五鼎沸世為人演說生死熾然之法。
設能分别知苦原本。
則無複此衆患之法。
不求巧便于諸善法。
日衰日耗增有漏行。
是故說曰睡眠不求悟。
是謂入深淵者,戒有二業。
雲何為二。
一者二百五十戒清淨如真金。
二者于諸善法不廣修學求盡有漏得無漏證。
亦複不求向須陀洹得須陀洹果。
向斯陀含得斯陀含果。
向阿那含得阿那含果。
向阿羅漢得阿羅漢果。
于斯諸法不肯狎習。
便自堕于深淵不至究竟。
是謂道者入深淵也。
雲何俗入淵。
若人處俗不習乘象禦馬執鈎擲索相鬥崄僞應進應退盡不修習。
便自沈沒不能顯其名德家業不成就。
是故說曰是謂入深淵也。
常求除前愆,使不失其念。
随時不興慢,快習于善法。
善法善安寐,今世亦後世。
當求除前愆者,猶如曾入海人谙知入海孔穴道路所經過處。
某處某處水漿某處博戲家某處淫種家。
如此諸家當念遠離。
設至海中有果名摩檀那亦莫取食。
設食此果者便不能采緻珍寶。
彼執律者亦複如是,示人徑路常念避去非法之聚。
設入非法聚者則不能采緻深法,猶如有人素不明道意欲所趣。
則有留礙亡失财物。
能按大道不從邪徑者便安隐歸家。
内法亦複如是,守護善法使外惡不入。
常念思惟不去心懷。
是故說曰當求除前愆使不失其念。
雲何随時不興慢者,常念随時不興于嫉慢。
恒有勇猛心不懷懈怠。
志離放逸諸法并集衆善具足,猶如勇士能卻外難着铠持仗。
心不怯弱手執弓矢腳不移轉。
便不複畏外敵。
比丘亦複如是,執心牢固興弘誓意而自纏絡除結使賊亦無疑難。
是故說曰随時不興慢也。
雲何快習于善法。
所謂法者善不善無記。
世尊說曰念除不善無記當修于善法。
何以故不善法者令人入惡。
無記法者令人堕愚惑之中。
善法者令人生善處天上人中。
或入無為泥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