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放逸如鼠溺酥瓶。
昔有長者家持酥高樓上。
覆蓋不固鼠入酥瓶。
晝夜餐啖不出瓶口。
身體遂長酥既盡澌鼠。
滿瓶裡狀似酥色。
有人至長者家欲得買酥。
是時長者尋樓上取酥持着火上。
鼠在瓶裡頭在于下身體在上。
便于瓶中命終。
便于瓶中複化為酥。
賣與買人得酥量取升鬥。
骨沈在下髑髅腳骨各自離解。
長者見已内自思惟。
吾取酥時瓶口無覆。
必有鼠入啖食此酥。
即住瓶裡不肯出外。
酥盡鼠死事必爾耳。
長者複念放逸多愆其事如是,道俗不異俗不異者其事雲何。
悭貪不施不持禁戒不修八關齋法。
歲三月六恒不奉持。
雖處于世無益于道。
死就後世神受殃痛堕惡趣八不閑處。
受諸苦惱不可稱計。
此是俗之放逸衆惱如是,雲何道之放逸。
于是學道之人。
外猗法服内懷奸宄。
亦複不修習經典承事受正教。
不念禅定思惟戒律。
唐勞其功不獲其報。
于現身中不獲果證。
于後世方更積行。
是故說放逸為死徑也。
不貪則不死者,雖死亦不言死。
何以故不放逸人。
遷神生天受福無量。
延壽無敗心猛不惑。
亦不中夭無失命之憂。
是故說曰不貪則不死。
失道為自喪者,習放逸行不慮前後中間之惡不習善壽。
如聖賢壽述非。
自是不從人谏。
謂已所行真正馀者不真。
不以智慧以自營命。
是故說曰失道為自喪也。
慧智守道勝,終不為放逸。
不貪緻歡喜,從是得道樂。
慧智守道勝者,于諸功德最勝最上。
智者自修身無複缺漏善。
能分别諸趣諸道。
智者聰明無有愚惑。
常為天人所見歎譽。
增益諸佛正法不斷。
是故說曰慧智守道勝也。
終不為放逸者,已離于放逸更不造故。
心悅意歡于諸善法心無厭足。
是故說曰終不為放逸也。
不貪緻歡喜從是得道樂者,賢聖道者無放逸行習本因緣盡。
不複樂生處在三有。
是故說曰從是得道樂。
常當惟念道,自強守正行。
健者得度世,吉祥無有上。
常當惟念道者,夫坐禅者從朝至夜從夜至朝。
系念在前心無錯誤。
從初至後從後至初。
思惟惡露此人身中不淨之觀。
是故說曰常當惟念道也。
自強守正行者,意常勇猛心不中悔越度生死。
未獲者獲未得者得。
未得證者疾令得證。
是故說曰自強守正行。
健者得度世者,所謂諸佛世尊及佛弟子。
堅住正法心難沮壞。
除諸惡法不淨之行。
漸近泥洹永寂安隐。
是故說曰健者得度世也。
吉祥無有上者,如來所化吉無不利所行吉祥。
皆悉降伏外道異學一切生死。
謂不吉祥憂惱萬端。
如輪行轍初無停息。
過是上者,更無有法出此法者,是故說曰吉祥無有上也。
放逸如自禁能卻之為賢已昇智慧堂去危而即安明智觀于愚譬如山與地是故舍憍慢智者習明慧是故舍憍慢者,有目之士觀放逸行非真非有不可恃怙是故說曰當念舍放逸所謂知者,不由他受應對無外不禀受他相色即覺是謂為知意性捷疾觸事能報内雖博學外現谘受是故說曰智者,習明慧昔尊者大目揵連躬自度二弟子初出家學道一者從澥浣家出。
二者從鐵作家出。
時大目揵連漸教二人曰:先告鐵師當習此禅法善念思惟不淨惡露觀。
次告浣衣者曰:汝今習安般守意。
此二人等晝夜精勤所願不果。
經十二年不能得之。
時尊者舍利弗知彼二人所願不獲。
語目連曰:汝訓弟子不以正行。
訓當用法乃訓放逸。
汝今未了應時法行。
此浣衣出家者當以說不淨觀。
所以然者其人意淨意潔來久。
若當聞說不淨觀者,心即解脫無所罣礙。
複當與彼鐵作比丘者,教訓以安般守意。
所以然者其人恒習手執■囊了氣多少。
然後心意乃得悟覺。
時目揵連随舍利弗語。
訓二弟子即得開悟。
是故說曰放逸如自禁能卻之為賢以昇智慧堂者諸賢聖得昇此堂者觀諸凡夫行人如野草木以大慈心廣潤無外,猶如人間豪族堂舍。
庶民所羨諸賢聖等亦複如是,昇賢聖堂觀諸衆生所習非真。
憂念衆生未脫其苦習着放逸。
或于智慧放逸者,心在于禅意習于禅。
随師教誡不違其訓。
是謂智慧放逸也。
方知不習禅者無由得度。
是故說曰去危而即安。
明智觀于愚譬如山與地,猶如有人登高山上。
遍觀下人無不照見。
下人觀上而無所睹。
愚者與賢亦複如是,愚心迷固不能解了。
要由賢聖乃得開悟。
發行不放逸約己自調心。
慧能作錠明不反入冥淵。
發行不放逸者,發行用心不惓。
雖複發行意怯弱者不為發行。
但有勇猛所願必果。
是故說曰發行不放逸者,心雖精勤猶有放逸。
不能成辦無上道果。
是故說曰不放逸也。
約己自調心者,約己者戒具清淨。
調心者執意不亂終無邪念。
是故說曰約己自調心。
慧能作錠明者,處在彈指之間成辦四事。
雲何四事。
除去無明。
燒五陰形。
然生脂膏。
永滅愛本,猶如慧明彈指之頃。
成此四事亦複如是,成辦四事除去無明燒五陰形然生脂膏永滅愛本。
賢聖道明亦複如是,彈指之頃成辦四事。
除去無明然生脂膏永滅愛本燒五陰形。
不為愚者所屈。
以其成就賢聖道明故。
以有道明。
衆邪外道。
不能傾動其心。
是故說曰不反入冥淵也。
昔有長者家持酥高樓上。
覆蓋不固鼠入酥瓶。
晝夜餐啖不出瓶口。
身體遂長酥既盡澌鼠。
滿瓶裡狀似酥色。
有人至長者家欲得買酥。
是時長者尋樓上取酥持着火上。
鼠在瓶裡頭在于下身體在上。
便于瓶中命終。
便于瓶中複化為酥。
賣與買人得酥量取升鬥。
骨沈在下髑髅腳骨各自離解。
長者見已内自思惟。
吾取酥時瓶口無覆。
必有鼠入啖食此酥。
即住瓶裡不肯出外。
酥盡鼠死事必爾耳。
長者複念放逸多愆其事如是,道俗不異俗不異者其事雲何。
悭貪不施不持禁戒不修八關齋法。
歲三月六恒不奉持。
雖處于世無益于道。
死就後世神受殃痛堕惡趣八不閑處。
受諸苦惱不可稱計。
此是俗之放逸衆惱如是,雲何道之放逸。
于是學道之人。
外猗法服内懷奸宄。
亦複不修習經典承事受正教。
不念禅定思惟戒律。
唐勞其功不獲其報。
于現身中不獲果證。
于後世方更積行。
是故說放逸為死徑也。
不貪則不死者,雖死亦不言死。
何以故不放逸人。
遷神生天受福無量。
延壽無敗心猛不惑。
亦不中夭無失命之憂。
是故說曰不貪則不死。
失道為自喪者,習放逸行不慮前後中間之惡不習善壽。
如聖賢壽述非。
自是不從人谏。
謂已所行真正馀者不真。
不以智慧以自營命。
是故說曰失道為自喪也。
慧智守道勝,終不為放逸。
不貪緻歡喜,從是得道樂。
慧智守道勝者,于諸功德最勝最上。
智者自修身無複缺漏善。
能分别諸趣諸道。
智者聰明無有愚惑。
常為天人所見歎譽。
增益諸佛正法不斷。
是故說曰慧智守道勝也。
終不為放逸者,已離于放逸更不造故。
心悅意歡于諸善法心無厭足。
是故說曰終不為放逸也。
不貪緻歡喜從是得道樂者,賢聖道者無放逸行習本因緣盡。
不複樂生處在三有。
是故說曰從是得道樂。
常當惟念道,自強守正行。
健者得度世,吉祥無有上。
常當惟念道者,夫坐禅者從朝至夜從夜至朝。
系念在前心無錯誤。
從初至後從後至初。
思惟惡露此人身中不淨之觀。
是故說曰常當惟念道也。
自強守正行者,意常勇猛心不中悔越度生死。
未獲者獲未得者得。
未得證者疾令得證。
是故說曰自強守正行。
健者得度世者,所謂諸佛世尊及佛弟子。
堅住正法心難沮壞。
除諸惡法不淨之行。
漸近泥洹永寂安隐。
是故說曰健者得度世也。
吉祥無有上者,如來所化吉無不利所行吉祥。
皆悉降伏外道異學一切生死。
謂不吉祥憂惱萬端。
如輪行轍初無停息。
過是上者,更無有法出此法者,是故說曰吉祥無有上也。
放逸如自禁能卻之為賢已昇智慧堂去危而即安明智觀于愚譬如山與地是故舍憍慢智者習明慧是故舍憍慢者,有目之士觀放逸行非真非有不可恃怙是故說曰當念舍放逸所謂知者,不由他受應對無外不禀受他相色即覺是謂為知意性捷疾觸事能報内雖博學外現谘受是故說曰智者,習明慧昔尊者大目揵連躬自度二弟子初出家學道一者從澥浣家出。
二者從鐵作家出。
時大目揵連漸教二人曰:先告鐵師當習此禅法善念思惟不淨惡露觀。
次告浣衣者曰:汝今習安般守意。
此二人等晝夜精勤所願不果。
經十二年不能得之。
時尊者舍利弗知彼二人所願不獲。
語目連曰:汝訓弟子不以正行。
訓當用法乃訓放逸。
汝今未了應時法行。
此浣衣出家者當以說不淨觀。
所以然者其人意淨意潔來久。
若當聞說不淨觀者,心即解脫無所罣礙。
複當與彼鐵作比丘者,教訓以安般守意。
所以然者其人恒習手執■囊了氣多少。
然後心意乃得悟覺。
時目揵連随舍利弗語。
訓二弟子即得開悟。
是故說曰放逸如自禁能卻之為賢以昇智慧堂者諸賢聖得昇此堂者觀諸凡夫行人如野草木以大慈心廣潤無外,猶如人間豪族堂舍。
庶民所羨諸賢聖等亦複如是,昇賢聖堂觀諸衆生所習非真。
憂念衆生未脫其苦習着放逸。
或于智慧放逸者,心在于禅意習于禅。
随師教誡不違其訓。
是謂智慧放逸也。
方知不習禅者無由得度。
是故說曰去危而即安。
明智觀于愚譬如山與地,猶如有人登高山上。
遍觀下人無不照見。
下人觀上而無所睹。
愚者與賢亦複如是,愚心迷固不能解了。
要由賢聖乃得開悟。
發行不放逸約己自調心。
慧能作錠明不反入冥淵。
發行不放逸者,發行用心不惓。
雖複發行意怯弱者不為發行。
但有勇猛所願必果。
是故說曰發行不放逸者,心雖精勤猶有放逸。
不能成辦無上道果。
是故說曰不放逸也。
約己自調心者,約己者戒具清淨。
調心者執意不亂終無邪念。
是故說曰約己自調心。
慧能作錠明者,處在彈指之間成辦四事。
雲何四事。
除去無明。
燒五陰形。
然生脂膏。
永滅愛本,猶如慧明彈指之頃。
成此四事亦複如是,成辦四事除去無明燒五陰形然生脂膏永滅愛本。
賢聖道明亦複如是,彈指之頃成辦四事。
除去無明然生脂膏永滅愛本燒五陰形。
不為愚者所屈。
以其成就賢聖道明故。
以有道明。
衆邪外道。
不能傾動其心。
是故說曰不反入冥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