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關燈
小
中
大
具此行者故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諸在人間乞索自濟無我無着不失梵行說智無崖是謂梵志。
若能棄欲,去家舍愛,以斷欲漏。
是謂梵志。
如彼行人盡能斷欲。
親近道門愛而不舍。
或有梵志未盡究竟。
欲意未斷貪着五樂。
雖稱梵志不離于欲。
諸有學人永滅欲漏不習恩愛。
能具足此行者故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若能棄欲去家舍愛以斷欲漏是謂梵志。
慈愍于人,使不驚懼,不害有益。
是謂梵志。
衆行之要四等為本。
恒當慈愍加被衆生。
見有恐懼懷憂惱者便往恤化永處安隐無害于人興緻供養。
能具此行者名曰梵志。
是故說曰:慈愍于人使不驚懼不害有益是謂梵志。
避怨不怨,無所傷損,去其邪僻。
故曰梵志。
行人執意志操不同。
用心平等設見怨家視如赤子。
慈心普等平均無二。
猶若忍心如地平等如秤。
蜎口曰飛蠕動蚑行喘息。
視如己身念之如父念之如母念之如子念之如身而無有異。
能具此衆行者名曰梵志。
是故說曰:避怨不怨無所傷損去其邪僻故曰梵志。
于後于前,及中無有,無操無舍。
是謂梵志。
猶如有人。
于未來世不作衆惡行。
已不作當不作。
于過去世不作衆惡行。
已作衆惡行。
已不作當不作現不作。
及其中間作衆惡行不作衆惡行。
已不作當不作現不作。
能舍此衆惡行者故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于後于前及中無有無操無舍是謂梵志。
去淫怒癡,憍慢諸惡,針貫芥子。
是謂梵志。
如彼行人欲為污心。
不得至于虛寂之道。
除去憍慢諸不善法。
便得漸進至泥洹境。
猶若針貫芥子終不可得。
彼心亦複如是,不為淫怒癡系所拘礙。
能具此行者是謂梵志。
是故說曰:去淫怒癡憍慢諸惡針貫芥子是謂梵志。
城以塹為固,往來受其苦。
欲适渡彼岸,不肯受他語。
唯能滅不起,是謂名梵志。
生死久遠涉苦無數。
唯有禅定之人。
越此生死之難。
去邪疑意無複猶豫。
舍煩惱結使受清淨結使。
能具此者故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城以塹為固往來受其苦欲适渡彼岸不肯受他語唯能滅不起是謂名梵志。
人能斷愛,今世後世,有愛已盡。
是謂梵志。
愛根未盡則不至道。
愛根已盡者乃能為道。
欲求道者不斷三界結使則不至于道。
能斷愛根然後乃至于道。
能具足此者故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人能斷愛今世後世有愛已盡是謂梵志。
人無希望,今世後世,以無希望。
是謂梵志。
所謂希望者,天下萬物皆人之所希望。
然此希望故未斷絕。
如今現身未死見存于世。
正使後世取其命終。
身死神逝無複希望。
能如此功德具足者,名曰梵志。
是故說曰人無希望今世後世以無希望是謂梵志。
自不識知,天揵沓和,知無量觀。
是謂梵志。
當佛如來坐禅之時,諸天世人竟不知佛今為所在。
有一比丘名曰多耆奢。
往至世尊所。
便以此偈而贊如來曰:歸命人中尊,歸命人中上。
不審今世尊,為因何等禅。
唯願天中天,敷演其教義。
如來自說梵行之中無有出我者,所以知其然。
禅解脫正受定意。
猶是世之常法。
諸天龍神不能知我之所在。
況我當行佛事衆智之妙門。
天龍鬼神能知我處乎。
是故說曰:自不識知天揵沓和知無量觀是謂梵志。
自識宿命,見天人道,知生苦源。
智心永寂。
自識宿命無數劫事。
觀知地獄天上之事。
馀者不能。
唯有佛如來至真等正覺。
觀三千大千世界。
如掌觀珠。
知生苦源究暢其本。
捷疾之智速成羅漢道。
随意所念而無流滞。
是故說曰:自識宿命見天人道知生苦源智心永寂。
自知心解脫,脫欲無所着。
三明以成就,是謂為梵志。
如彼行人知心所念。
解脫者不解脫者皆悉明知。
欲想諸行永得解脫。
所謂三明者,自識宿命天眼漏盡。
若具足如是行者名曰梵志。
是故說曰:自知心解脫脫欲無所着三明以成就是謂為梵志。
自識于宿命,知衆生因緣。
如來佛無着,是謂為梵志。
是時如來知無數事。
觀衆生性行一一分明。
生者死者皆悉了知,猶如天雨普潤世界。
是時世尊觀生死之類亦複如是,生者死者無不觀練。
爾時世尊與舍利弗。
在閑靜室獨共遊處。
爾時有人已取命終。
處在中陰精神不移。
佛告舍利弗。
汝今觀此中陰中識神。
為從何許中來。
設複遷轉為處何所。
是時舍利弗即入四禅定意。
觀此人神為從何來。
設當遷轉為處何處。
時舍利弗不知此人為從何來為趣何處。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曰:汝今所見不及諸佛境界。
此神所從來處此無數世界。
非汝神力之所能見。
佛告舍利弗。
汝複觀此精神當生何處。
時舍利弗複入三昧。
而不知精神所湊。
舍利弗即從三昧起。
前白佛言:今日入定遍觀世界不知神之所湊。
佛告舍利弗。
此神今日複當過一億世界。
當生某甲家姓某字某。
如來所見非是聲聞辟支佛所及。
知宿命通唯有如來等正覺得此宿命通。
是故說曰:自識于宿命知衆生因緣如來佛無着是謂為梵志。
盡斷一切結,亦不有熱惱。
如來佛無着,是謂為梵志。
諸有衆生斷一切結使。
羅漢辟支雖斷結使。
由有相似結在。
諸佛世尊無有相似。
是故
是故說曰:諸在人間乞索自濟無我無着不失梵行說智無崖是謂梵志。
若能棄欲,去家舍愛,以斷欲漏。
是謂梵志。
如彼行人盡能斷欲。
親近道門愛而不舍。
或有梵志未盡究竟。
欲意未斷貪着五樂。
雖稱梵志不離于欲。
諸有學人永滅欲漏不習恩愛。
能具足此行者故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若能棄欲去家舍愛以斷欲漏是謂梵志。
慈愍于人,使不驚懼,不害有益。
是謂梵志。
衆行之要四等為本。
恒當慈愍加被衆生。
見有恐懼懷憂惱者便往恤化永處安隐無害于人興緻供養。
能具此行者名曰梵志。
是故說曰:慈愍于人使不驚懼不害有益是謂梵志。
避怨不怨,無所傷損,去其邪僻。
故曰梵志。
行人執意志操不同。
用心平等設見怨家視如赤子。
慈心普等平均無二。
猶若忍心如地平等如秤。
蜎口曰飛蠕動蚑行喘息。
視如己身念之如父念之如母念之如子念之如身而無有異。
能具此衆行者名曰梵志。
是故說曰:避怨不怨無所傷損去其邪僻故曰梵志。
于後于前,及中無有,無操無舍。
是謂梵志。
猶如有人。
于未來世不作衆惡行。
已不作當不作。
于過去世不作衆惡行。
已作衆惡行。
已不作當不作現不作。
及其中間作衆惡行不作衆惡行。
已不作當不作現不作。
能舍此衆惡行者故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于後于前及中無有無操無舍是謂梵志。
去淫怒癡,憍慢諸惡,針貫芥子。
是謂梵志。
如彼行人欲為污心。
不得至于虛寂之道。
除去憍慢諸不善法。
便得漸進至泥洹境。
猶若針貫芥子終不可得。
彼心亦複如是,不為淫怒癡系所拘礙。
能具此行者是謂梵志。
是故說曰:去淫怒癡憍慢諸惡針貫芥子是謂梵志。
城以塹為固,往來受其苦。
欲适渡彼岸,不肯受他語。
唯能滅不起,是謂名梵志。
生死久遠涉苦無數。
唯有禅定之人。
越此生死之難。
去邪疑意無複猶豫。
舍煩惱結使受清淨結使。
能具此者故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城以塹為固往來受其苦欲适渡彼岸不肯受他語唯能滅不起是謂名梵志。
人能斷愛,今世後世,有愛已盡。
是謂梵志。
愛根未盡則不至道。
愛根已盡者乃能為道。
欲求道者不斷三界結使則不至于道。
能斷愛根然後乃至于道。
能具足此者故名為梵志。
是故說曰:人能斷愛今世後世有愛已盡是謂梵志。
人無希望,今世後世,以無希望。
是謂梵志。
所謂希望者,天下萬物皆人之所希望。
然此希望故未斷絕。
如今現身未死見存于世。
正使後世取其命終。
身死神逝無複希望。
能如此功德具足者,名曰梵志。
是故說曰人無希望今世後世以無希望是謂梵志。
自不識知,天揵沓和,知無量觀。
是謂梵志。
當佛如來坐禅之時,諸天世人竟不知佛今為所在。
有一比丘名曰多耆奢。
往至世尊所。
便以此偈而贊如來曰:歸命人中尊,歸命人中上。
不審今世尊,為因何等禅。
唯願天中天,敷演其教義。
如來自說梵行之中無有出我者,所以知其然。
禅解脫正受定意。
猶是世之常法。
諸天龍神不能知我之所在。
況我當行佛事衆智之妙門。
天龍鬼神能知我處乎。
是故說曰:自不識知天揵沓和知無量觀是謂梵志。
自識宿命,見天人道,知生苦源。
智心永寂。
自識宿命無數劫事。
觀知地獄天上之事。
馀者不能。
唯有佛如來至真等正覺。
觀三千大千世界。
如掌觀珠。
知生苦源究暢其本。
捷疾之智速成羅漢道。
随意所念而無流滞。
是故說曰:自識宿命見天人道知生苦源智心永寂。
自知心解脫,脫欲無所着。
三明以成就,是謂為梵志。
如彼行人知心所念。
解脫者不解脫者皆悉明知。
欲想諸行永得解脫。
所謂三明者,自識宿命天眼漏盡。
若具足如是行者名曰梵志。
是故說曰:自知心解脫脫欲無所着三明以成就是謂為梵志。
自識于宿命,知衆生因緣。
如來佛無着,是謂為梵志。
是時如來知無數事。
觀衆生性行一一分明。
生者死者皆悉了知,猶如天雨普潤世界。
是時世尊觀生死之類亦複如是,生者死者無不觀練。
爾時世尊與舍利弗。
在閑靜室獨共遊處。
爾時有人已取命終。
處在中陰精神不移。
佛告舍利弗。
汝今觀此中陰中識神。
為從何許中來。
設複遷轉為處何所。
是時舍利弗即入四禅定意。
觀此人神為從何來。
設當遷轉為處何處。
時舍利弗不知此人為從何來為趣何處。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曰:汝今所見不及諸佛境界。
此神所從來處此無數世界。
非汝神力之所能見。
佛告舍利弗。
汝複觀此精神當生何處。
時舍利弗複入三昧。
而不知精神所湊。
舍利弗即從三昧起。
前白佛言:今日入定遍觀世界不知神之所湊。
佛告舍利弗。
此神今日複當過一億世界。
當生某甲家姓某字某。
如來所見非是聲聞辟支佛所及。
知宿命通唯有如來等正覺得此宿命通。
是故說曰:自識于宿命知衆生因緣如來佛無着是謂為梵志。
盡斷一切結,亦不有熱惱。
如來佛無着,是謂為梵志。
諸有衆生斷一切結使。
羅漢辟支雖斷結使。
由有相似結在。
諸佛世尊無有相似。
是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