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關燈
得息怨,此名如來法。

     不可怨以怨者,是時世尊告諸來會。

    吾自追憶無數劫已來。

    怨能息怨人身難得佛世難遇,猶如憂昙缽華時時乃有。

    難得為人出家學道亦不可果。

    汝等已得人身諸根不缺堪任受化。

    何為于正法中共相诤競。

    是故說不可怨以怨。

    終已得休息也。

    行忍得息怨此名如來法者,夫人行忍寂默為首。

    聽彼已報聞彼罵已還以罵報。

    如是之比怨終不息。

    弱名忍強亦名為勝。

    是故說行忍得息怨此名如來法也。

     若得親善友,共遊于世界。

    不積有遺馀,專念同其意。

     若得親善友者,或有衆生禮儀成就于行不缺義味成就忍行成就皆由朋友成就身行。

    是故說若得親善友。

    共遊于世界者,如此善友從劫至劫共相追随不以為苦。

    是故說共遊于世界也。

    不積有遺馀者,夫人意等不計财貨。

    亦複不選擇知親。

    正使朋友出在卑賤。

    善色惡色若好若鬼不得選擇。

    是故說不積有遺馀也。

    專念同其意者,發心起行齊同其善笃信向佛。

    是故說專念同其意也。

     設不得親友,獨遊無伴侶。

    廣觀諸方界,獨善不造惡。

     設不得親友者,所謂親友者,行齊德同俱造于善乃名親友。

    不造善行者不名為親友。

    如世常言人無有伴侶。

    如驢牛俱修不善行不得名為善友。

    是故說設不得親友也。

    獨遊無伴侶者,甯獨遊處快修善行。

    不以弊惡與人共俱。

    是故說獨遊無伴侶也。

    廣觀諸方界者,人欲觀化觸類所見。

    漸以益智聞語不惑。

    是故說廣觀諸方界也。

    獨善不造惡者,是以智士樂靜不居亂鬧。

    昔有敵國大王興兵相攻。

    鄰國聞之臣啟王曰:外有賊寇逼近土境。

    王曰:無苦無所堪任。

    賊複前進臣複白王。

    賊已逼至轉來到城。

    王言無能侵我。

    賊遂入城固守城郭。

    臣複白王賊寇逼近。

    王宜防備出共鬥戰。

    王言無苦終不害我。

    外冠轉進直趣宮殿。

    臣複白王。

    賊今已至王欲雲何。

    時王沐浴更着新衣自負糧食。

    出見敵國鄰王而告之曰:城郭宮殿是卿所有。

    吾欲入山且修道德。

    食足支命衣足蓋形。

    爾時王便說頌曰: 吾今此衣食,自求欲隐形。

    舍位卿為王,且欲求多福。

    甯處岩石間,粗衣弊惡食。

    食果數息定,麋鹿共相娛。

     智者畏後世,終不以處王位,考掠苦毒病。

    不造惡緣。

    觀卿興兵衆,欲來傷害吾。

    是身為朽器,時殺勿枉衆。

     時彼敵國王聞是語已熟自思惟。

    複以此偈報曰:快哉大覺士,依法而自将。

    被一切德箭,摧破我兵衆。

    雖怨智慧勝,親友愚何益。

     是以慧為首,智慧廣濟度。

     時敵國王即退軍馬。

    将己兵衆歸還本國。

    宮殿屋舍盡還本王。

    是故說廣觀諸方界獨善不造惡也。

    忍辱勝怨,善勝不善,勝者能施。

    至誠勝欺。

     忍辱勝怨者,兩劍所俟必有傷損。

    遇毒毒治必死不疑。

    唯有忍者能去其怨。

    是故說忍勝怨也。

    善勝不善者雲何。

    卿等頗聞火之禀性有冷義耶。

    對曰無之。

    此亦如是怨欲息怨終不可得。

    何者能息。

    唯有善者乃能息耳。

    是故說善勝不善也。

    勝者能施修善之人行無缺漏。

    意不起想果能惠施。

    結怨之人為身招禍。

    死入地獄受苦無量。

    共相傷害死而複生。

    若生人中顔貌鬼陋。

    為人輕慢所願不果。

    是故說勝者能施也。

    至誠勝欺者,智者行身不犯口過。

    出言應律無所觸堯。

    正使身死不以妄言绮語而求苟活。

    經曆生老涉苦無量。

    目見耳聞怨雠最重。

    是故說至誠勝欺也。

     學無朋類,不得善友,甯獨守善。

    不與愚諧。

     學無朋類者,夫人廣學當憑善知識。

    從初發意至得道。

    皆憑善知識乃得成就。

    若遇惡友行必遇惡。

    是故說學無朋類也。

    不得善友者,或複學人遇惡知識。

    晝夜鬥訟行惡為業。

    是故說不得善友也。

    甯獨守善不與愚諧者,設無朋類。

    當自建意念在閑靜去離愦亂。

    設聞鬥訟者,常當遠離心不願樂。

    是故說甯獨守善不與愚諧也。

     樂戒學行,奚用伴為,獨善無憂。

    如空野象。

     樂戒學行者,夫修行人心樂閑靜。

    恒以禁戒自纓絡身。

    爾時世尊告拘苫鞞比丘。

    谏喻止訟。

    比丘聞已不受佛教。

    佛知其意即從坐起。

    飛騰虛空十二由旬。

    還本精舍至大衆中。

    而說頌曰: 樂戒學行,奚用伴為,獨善無憂。

    如空野象。

     爾時世尊便作是念。

    拘苫鞞好喜鬥訟各相謗毀。

    吾今已離之。

    正使我聞拘苫鞞比丘在其方者,吾當避之而就他方。

    爾時有一象王離諸群索居。

    獨遊曠野心自思惟。

    得離諸象及諸宗親。

    獨遊在此何以快哉。

    我在象中時群多縱逸。

    蹋蹈水草然後吾乃得食。

    今日獨行得清水好草亦無憂慮。

    爾時世尊見彼象心中所念。

    便于大衆而說頌曰: 一象于象衆,六牙而備具。

    心念與吾同,獨善而樂靜。

     一象于象衆者,如來身者亦名龍象。

    彼象者亦名龍象。

    如來世雄三界獨尊。

    象者龍中獨尊。

    是故說一象于象衆也。

    六牙而備具者,牙者象之威怒自纓絡身。

    功德者如來相好。

    如來見彼拘苫鞞比丘自生厭患。

    象者患厭群衆。

    是故說獨善無憂如空野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