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關燈
是故說無染則離也。

    染者謂愚。

    愚人所習習。

    着色香味細滑法。

    應思惟者然不思惟。

    不應思惟者反更思惟。

    是故說染者謂愚也。

     骨幹以為城,肉血而塗之。

    根門盡開張,結賊得縱逸。

     骨幹以為城肉血而塗之者,所謂城者以五陰身為牆。

    骨幹垣壁以血染之。

    若當以内物現露于外者,便生惡露觀。

    不染着身興不可樂想。

    以其皮膚覆骨莊飾為形。

    智者觀察無一可貪。

    是故賊骨幹以為城肉血而塗之。

    根門盡開張結賊得縱逸者,眼根開張受于外色。

    曰誰開乎。

    答曰:由不思惟故。

    使結賊得入卻善根财貨。

    耳鼻口身心亦複如是,意根開張結賊得入。

    是故說根門得開張結賊得縱逸也。

     有緣則增苦,觀彼三因縛。

    滅之由賢衆,不從外愚除。

     有緣則增苦者,前有因緣後生增苦。

    前無因緣苦何由生,猶如泉源出水成江河。

    此亦如是,因前有緣則有苦際。

    漸漸增長至四百四患。

    是故說有緣則增苦也。

    觀彼三因縛者,猶如遇事人閉在作坊役使不住。

    此亦如是,五盛陰身以結使為縛。

    憂愁苦惱役使心識不得停住。

    複當經曆四百四病。

    是故說觀彼三因縛也。

    滅之由賢衆者,夫欲信施當詣大衆。

    施少獲福多,猶如勇健丈夫能卻外敵摧敗彼衆。

    乃名勇健加得賞賜過出衆人。

    如來賢衆亦複如是,如海納萬川不拒細流。

    有來供養者不存用喜。

    不供養者亦不憂慼。

    是故說滅之由賢衆也。

    不從外愚除者,世愚惑人颠倒來久。

    計着吾我。

    着五陰身。

    計為實身,猶如有人曾不被毒蛇螫而不避之。

    曾不被結使縛者而造其行。

    為外塵所染。

    是故說不從外愚除也。

    何以故名為雜。

    所以言雜者,偈義種種演說不同。

    馀偈單義不與此同。

    是故說雜也(雜品第十七竟)。

     出曜經水品第十八。

    心淨得念,無所貪樂,已度癡淵。

    如雁棄池。

     心淨得念無所貪樂者,系心于淨恒求巧便欲得出要。

    觀此生死如幻如化。

    常懷恐懼心如熾火。

    是故說心淨得念無所貪樂也。

    如雁棄池者,知彼池水多諸畏懼又為獵者數來驚怖。

    鳥即棄池高翔避此衆難。

    是故說如雁棄池也。

    已度癡淵者,癡淵所蔽入骨徹髓。

    便求方便永滅無馀。

    是故說已度癡淵也。

    譬如雁鳥從空暫下求出惡道至無為處。

    譬如雁鳥者,畏諸衆鳥飛在虛空。

    避此諸難自求無為。

    是故說譬如雁鳥也。

    從空暫下者,身能飛行遠近無礙去危就安。

    是故說從空暫下也。

    求出惡道到無為處也。

    賢聖弟子如來等正覺。

    為人除惡求出惡道。

    修于善業離一切結。

    是故說求離惡道至無為處也。

    亦名滅盡泥洹無生滅着斷。

    恒不變易亦不磨滅。

    彼得定修行人為老病所逼。

    四百四病恒切己身。

    厭患四大身。

    舍五陰形入無為處。

     不修梵行,少不積财,愚者睡眠。

    守故不造。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到時着衣持缽。

    将侍者阿難見閻浮界。

    二人耆老形變色衰偻步而行。

    見已世尊便笑。

    爾時阿難更整衣服。

    右膝着地長跪叉手白佛言:佛不妄笑。

    笑必有以。

    願說其意。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汝頗見此二耆舊長老不。

    形變色衰。

    若此二人。

    于此舍衛國從少積财者,于舍衛國第一豪富。

    若當舍妻子棄捐居業。

    出家學道。

    即成阿羅漢。

    若小積财至足。

    今日于此舍衛城裡。

    複在第二家。

    若出家學道。

    得阿那含果。

    此二人若在中年積财至今日。

    足在第三家。

    若出家學道者,得斯陀含果愍此。

    二人違前所願。

    舍本随末。

    饑寒勤苦萬患并至。

    爾時世尊觀察此義。

    為後衆生敷演大明。

    在于大衆而說斯偈。

     不修梵行,少不積财,如鶴在池。

    守故何益。

     猶如老鶴伺立池邊望魚上岸。

    乃取食之。

    終日役思不果其願。

    用意不息自緻亡軀。

    老有老法壯有壯力。

    鶴以老法行于壯力終日不果。

    但念少壯捕魚。

    不覺耆年已至。

    今此耆年長老亦複如是,自念力壯歌舞戲笑博弈戲樂。

    不慮今日年邁耆艾。

    抱膝蹲踞憶彼所更。

    不行老法但念少壯欺詐萬端。

    是故說如鶴在池守故何益。

     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渧雖微。

    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

     莫輕小惡以為無殃者,人為惡行雖小不可輕。

    蚖蛇雖小螫齧人身。

    毒遍其身以喪命根。

    毒藥雖微人來得食見毒便死。

    此亦如是,為惡雖小妨人正行。

    不至究竟不慮于後當受其報。

    日複一日不肯改更不念遠離惡遂滋長。

    是故說莫輕小惡以為無殃也。

    水渧雖微漸盈大器者,猶如大器仰承水漏。

    渧渧相尋溢滿其器。

    是故說水渧雖微漸盈大器也。

    凡罪充滿從小積成者,愚人習行從小至大。

    日日玩習不覺殃至。

    是故說凡罪充滿從小積成。

     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渧雖微。

    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