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

關燈
△惡行品第二十九諸惡莫作,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諸惡莫作者,諸佛世尊教誡後人三乘道者,不以脩惡而得至道。

    皆習于善自緻道迹。

    是故說曰諸惡莫作也。

    諸善奉行者,彼修行人普脩衆善。

    唯自嬰珞具足衆德。

    見惡則避恒脩其善。

    所謂善者,止觀妙藥燒滅亂想。

    是故說曰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者,心為行本招緻罪根。

    百八重根難解之結纏裹其心。

    欲怒癡盛憍慢悭嫉種諸塵垢。

    有此病者則心不淨。

    行人執志自練心意使不亂想。

    如是不息便成道根。

    是故說曰自淨其意也。

    是諸佛教者,如來演教禁戒不同。

    戒以檢形義以攝心。

    佛出世間甚不可遇,猶如優昙缽花億千萬劫時時乃有。

    是故如來遺誡教化。

    聖聖相承以至今日。

    禁誡不可不脩。

    惠施不可不行。

    吾所成佛王三千者,皆由禁誡惠施所緻也。

    是故說曰是諸佛教。

     惠施獲福報,不藏恚怒懷。

    以善滅其惡,欲怒癡無馀。

     昔日大目揵連同産弟。

    饒财多寶七珍具足。

    金銀珍寶車磲馬瑙真珠虎珀。

    庫藏盈溢仆從奴婢不可稱計。

    是時目連往到弟家。

    而告弟曰:聞卿悭嫉不好惠施。

    佛常演說。

    夫人惠施獲報無數。

    卿今施者得福無量。

    弟聞兄教開藏惠施。

    更新立庫藏欲受其報。

    未經旬日财寶竭盡。

    故藏悉空新藏無報。

    甚至懊惱向兄說曰:前見告敕施獲大報。

    不敢違教竭藏惠施。

    當來過去諸貧窮者靡不周遍。

    然财寶貨盡舊藏空竭新藏無報。

    将無為兄所疑誤乎。

    目連告曰:止止族姓子。

    莫陳此語。

    無使異學邪見之士聞此粗言:若使福德當有形者,虛空境界所不容受。

    吾今權且示汝微報。

    若欲見者随從我來。

    爾時目連以神足力。

    手接其弟至于六天。

    彼有宮殿七寶合成。

    前後浴池香風遠布。

    庫藏盈溢不可稱計。

    玉女營從數千萬衆。

    純女無男亦無夫主。

    弟白目連。

    是何宮殿巍巍乃爾。

    不見有男純是女人。

    目連告弟。

    汝今往問自當知之。

    即往問之。

    天女當知。

    我有所問願見發遣。

    天女問曰:有何狐疑而欲見問。

    其人報曰:是何宮殿七寶合成。

    巍巍堂堂懸處虛空。

    誰有斯德于中受福。

    願解我疑永無猶豫。

    天女報曰:汝不知乎。

    我等在此積有年歲。

    食福自然無複是過。

    欲知我夫主者,施在心懷今當與說。

    閻浮利内迦比國界釋迦文佛神力弟子。

    名曰目連。

    彼有賢者弟大富長者,好喜惠施周窮濟乏。

    彼命終之後當來生此。

    與我等作夫主。

    七寶宮殿及我等身惠施之報。

    其人聞喜善心生焉。

    還至兄所具白其情。

    目連告曰:雲何族姓子。

    夫人惠施當有報耶為無報耶。

    弟懷慚愧頭面忏悔。

    還至世間廣施不惓。

    是故說曰惠施獲福報。

    不藏恚怒懷者,夫人懷毒藏匿在内。

    伺人之惡惱人之善。

    如斯之類不可與親。

    如灰覆火。

    目雖不睹。

    蹈則燒腳。

    身無防備唐突禁戒。

    當時意勇不覺傷損。

    人之傷害自古有之。

    或先懷嫌。

    或卒興怒。

    卒興怒者猶尚可恕。

    先懷嫌者斯意難親。

    所以然者,夫人陰謀必有傷克。

    群愚相逐遂緻惡災。

    外揚不密内共情通。

    共相稱譽成惡朋友。

    事與願違遂緻喪沒。

    家屬财産斯皆入官。

    人所憎嫉惡聞其聲。

    是故說曰不藏恚怒懷也。

    以善滅其惡欲怒癡無馀者,所謂善者賢聖道品是也。

    乘此道品猶四渎水。

    斷流而無所畏難。

    滅渡諸惡部使不複生。

    有災吐毒欲怒癡生。

    拔三根栽種其三業。

    仰脩道觀進趣四道有何難受。

    是故說曰以善滅其惡欲怒癡無馀也。

     隻行勿逐愚,欲群當逐智。

    智者滅其惡,如鶴擇乳飲。

     隻行勿逐愚者,所謂隻行者,在閑靜之處意不分散。

    思惟善本系念在前。

    設欲同處當與善知識從事。

    莫與惡知識從事。

    是故說曰隻行勿逐愚也。

    欲群當逐智者,世多有人慕及上賢。

    追逐有智持戒精進辯才深邃。

    堪說道教不壞疲勞。

    是故說曰欲群當逐智也。

    智者滅其惡者,智慧之人明古達今。

    出言所說必有所濟。

    晝夜孜孜思惟道術承受明智。

    所吐言教以善功德消滅衆惡。

    是故說曰智者滅其惡也。

    如鶴擇乳飲者,如昔有人多捕群鶴孚乳滋長。

    展轉相生其數無限。

    養鶴之法以水和乳乃得食之。

    鶴之常法當食之時,鼻孔出氣吹水兩辟純食其乳。

    鳥之頑鹵由能分别去水食乳。

    今之比丘能不爾乎。

    當選其善蠲除其惡。

    如彼鳥鶴深知好惡也。

    是故說曰如鶴擇乳飲也。

     觀世若幹變,知法起滅迹。

    賢聖不樂世,愚者不處賢。

     觀世若幹變者,所謂世者世有三品。

    一者器世。

    二者陰世。

    三者衆生世。

    此三世者貯病之牢室。

    内外堅固非醫所療治。

    内者四百四病同時俱作。

    外者含毒之類。

    蚖蛇百足蝮蠍虎狼所見噬螫。

    衆變若幹其事不同。

    水火盜賊怨雠之類竊來傷害。

    是故說曰觀世若幹變也。

    知法起滅迹。

    知迹起滅其事有二。

    一者結迹。

    二者陰迹。

    能滅其事乃應無為。

    是故名曰知法起滅迹。

    賢聖不樂世愚者不處賢者,賢聖永滅諸惡不處群俗。

    鶴飛則高不樂丘冢。

    猩猩好淨不處廁溷。

    賢聖之人亦複如是,不處群俗與共同光。

    愚者好惡不處賢衆。

    是故說曰賢聖不樂世愚者不處賢也。

     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