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歲山林祭祀火者,昔有梵志勞形苦體。
在于曠野深山之中祭祀火神。
随時瞻拜不違其文。
選擇淨薪采取好葩。
燒種種香以用供養望得恩福。
時彼梵志退自念言:我在此山習學奇術。
念事此火以經百年。
今當自試知火恩福。
若識恩養證驗當見。
設不爾者複祭祀為。
時彼梵志意不遠慮。
即以兩手前探熾火。
尋燒手臂疼痛難言:梵志自念。
吾祭祀火經爾許年。
唐勞其功損而無益。
将是我身招此患苦。
爾時彼山有學道比丘相去不遠。
知而問曰梵志當知。
火者體熱不别恩養尊卑高下。
卿欲知者吾有聖師三界獨尊。
行則蹑虛無所罣礙。
坐則揚光照徹十方。
甯可與卿往彼親觐。
備得聞其深奧之法。
從此岸得至彼岸。
梵志聞已心開意解。
便與道人往至佛所。
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世尊觀彼梵志應得度脫。
在大衆中而說斯偈。
雖複壽百歲,山林祭祀火。
不如須臾間,執行自修慕。
爾時梵志。
豁然心解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佛告梵志。
卿前在山百年事火祭祀諸神。
唐勞其功不至究竟。
汝今乃知真道之處。
不如須臾間執行自修慕。
世人執愚至死不克。
百年事火不自覺寤。
抱愚投冥不能自改。
若能自覺知之非真。
恒常思惟。
知病所興為所從來為所從去。
悉了非真實法。
若複受他衣被飯食床卧具病瘦醫藥。
便能消化不令有失。
承事供養名華搗香雜香缯采幢幡。
如是之福不可稱計。
百歲事火。
不如須臾彈指之頃一行慈心。
其福最尊為無有上。
難稱難量不可以譬喻為比,猶如芥子仰比須彌。
牛迹之水與海捔量。
爪上末塵自稱勝地。
螢火之蟲與日競明。
慈心之德其事如此。
況複百年修德具足乎。
乘此之福經百千劫。
未曾墜堕在凡夫地。
衆人仰望莫不敬奉。
皆由前世積行所緻。
是故說曰不如須臾一行慈心也。
從月至其月,愚者用抟食。
彼不信于佛,十六不獲一。
從月至其月愚者用抟食者,或有生類貪着飯食以養其形。
不慮後世殃禍之災。
四大之體其性不同。
神處其中識别是非。
智者識真愚者倒見。
不知今世後世。
善惡之行展轉三塗八難無有出期。
是故說曰從月至其月愚者用抟食也。
彼不信于佛十六不獲一者,若有衆生一日半日。
一時半時彈指之頃。
笃信于佛意不移易。
其福難量不可稱計不可以譬喻為比。
福至冥報無形無像。
忽然自至功祚無窮。
是故說曰彼不信于佛十六不獲一也。
取要言之。
彼不信于法十六不獲一。
億千萬劫時聞法聲。
所謂法者滅盡泥洹是也。
如契經所說,告諸比丘今當與汝說三第一之尊。
一者佛為第一之尊。
二者法為第一之尊。
三者僧為第一之尊。
彼雲何佛為第一之尊。
諸有衆生之類。
無足有足一足二足四足至衆多足。
有色無色有想無想。
乃至非想非無想。
如來于中為尊為最為無有上。
是以比丘其有衆生笃信佛者,為信第一之尊。
以信第一之尊。
便受第一之福。
以受第一之福。
便生人天第一豪尊。
是謂名曰佛為第一之尊。
彼雲何法為第一之尊。
所謂法者,有為法無為法。
滅盡無欲無生滅法泥洹法者,為尊為最為無有上。
其敬法者,為敬第一之尊。
以敬第一之尊。
便獲第一之福。
以獲第一之福。
便生天上第一豪尊。
是謂名曰法為第一之尊。
彼雲何僧為第一之尊。
諸有大衆大聚大會翼從之徒。
如來聖衆為尊為最為無有上。
是以比丘其有衆生笃信僧者,第一之尊。
以信第一之尊。
便受第一之福。
以受第一之福。
便生天人第一豪尊。
是謂名曰僧為第一之尊。
不以慈心者十六不獲一。
衆生之類晝夜含毒瞋恚所纏共相茹食。
由懷忿怒向乎二親。
豈當有慈加被衆生乎。
此事不然也。
是故說曰:不以慈心者十六不獲一也。
不愍衆生者十六不獲一。
由如境界方域。
其中衆生名号姓字不可稱計。
若有入慈定之士。
于中教化周窮濟乏。
不擇好鬼亦不興想。
斯可施與。
斯不可與。
平等無二一而不異乃謂真施。
是故說曰:不以慈心者十六不獲一也。
或有國土稱。
其衆生名曰蠕動之類。
于中勇猛不辭勤勞。
适彼國界供給所須不令阙減。
是謂施心。
蠕動之類不以神祇故。
十六不獲一。
不以正法故。
衆生自墜堕外道異學尼犍子等。
自稱為尊。
以鐵鍱腹跨行世間。
自相謂曰:此諸釋種沙門道士世之狂夫。
露頭左衽自稱為尊。
我等觀察。
正是不祥之應世人狂惑。
何為尊事。
若有衆生施此人者,後得穢惡不淨之報。
夢想見之寤則遇惡。
況當行道與共相見。
是故世尊告諸比丘,能于正法信心不斷。
遭遇百千艱苦衆難心不變易。
一意信向不習倒見。
爾乃名曰如來正法。
其不信者于十六分未獲其一。
其有信心向正法者,其福無量不可稱計。
百倍千倍萬倍巨億萬倍。
不可以譬喻為比。
何以名曰十六分不獲一也。
所以論十六者,謂十六
在于曠野深山之中祭祀火神。
随時瞻拜不違其文。
選擇淨薪采取好葩。
燒種種香以用供養望得恩福。
時彼梵志退自念言:我在此山習學奇術。
念事此火以經百年。
今當自試知火恩福。
若識恩養證驗當見。
設不爾者複祭祀為。
時彼梵志意不遠慮。
即以兩手前探熾火。
尋燒手臂疼痛難言:梵志自念。
吾祭祀火經爾許年。
唐勞其功損而無益。
将是我身招此患苦。
爾時彼山有學道比丘相去不遠。
知而問曰梵志當知。
火者體熱不别恩養尊卑高下。
卿欲知者吾有聖師三界獨尊。
行則蹑虛無所罣礙。
坐則揚光照徹十方。
甯可與卿往彼親觐。
備得聞其深奧之法。
從此岸得至彼岸。
梵志聞已心開意解。
便與道人往至佛所。
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世尊觀彼梵志應得度脫。
在大衆中而說斯偈。
雖複壽百歲,山林祭祀火。
不如須臾間,執行自修慕。
爾時梵志。
豁然心解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佛告梵志。
卿前在山百年事火祭祀諸神。
唐勞其功不至究竟。
汝今乃知真道之處。
不如須臾間執行自修慕。
世人執愚至死不克。
百年事火不自覺寤。
抱愚投冥不能自改。
若能自覺知之非真。
恒常思惟。
知病所興為所從來為所從去。
悉了非真實法。
若複受他衣被飯食床卧具病瘦醫藥。
便能消化不令有失。
承事供養名華搗香雜香缯采幢幡。
如是之福不可稱計。
百歲事火。
不如須臾彈指之頃一行慈心。
其福最尊為無有上。
難稱難量不可以譬喻為比,猶如芥子仰比須彌。
牛迹之水與海捔量。
爪上末塵自稱勝地。
螢火之蟲與日競明。
慈心之德其事如此。
況複百年修德具足乎。
乘此之福經百千劫。
未曾墜堕在凡夫地。
衆人仰望莫不敬奉。
皆由前世積行所緻。
是故說曰不如須臾一行慈心也。
從月至其月,愚者用抟食。
彼不信于佛,十六不獲一。
從月至其月愚者用抟食者,或有生類貪着飯食以養其形。
不慮後世殃禍之災。
四大之體其性不同。
神處其中識别是非。
智者識真愚者倒見。
不知今世後世。
善惡之行展轉三塗八難無有出期。
是故說曰從月至其月愚者用抟食也。
彼不信于佛十六不獲一者,若有衆生一日半日。
一時半時彈指之頃。
笃信于佛意不移易。
其福難量不可稱計不可以譬喻為比。
福至冥報無形無像。
忽然自至功祚無窮。
是故說曰彼不信于佛十六不獲一也。
取要言之。
彼不信于法十六不獲一。
億千萬劫時聞法聲。
所謂法者滅盡泥洹是也。
如契經所說,告諸比丘今當與汝說三第一之尊。
一者佛為第一之尊。
二者法為第一之尊。
三者僧為第一之尊。
彼雲何佛為第一之尊。
諸有衆生之類。
無足有足一足二足四足至衆多足。
有色無色有想無想。
乃至非想非無想。
如來于中為尊為最為無有上。
是以比丘其有衆生笃信佛者,為信第一之尊。
以信第一之尊。
便受第一之福。
以受第一之福。
便生人天第一豪尊。
是謂名曰佛為第一之尊。
彼雲何法為第一之尊。
所謂法者,有為法無為法。
滅盡無欲無生滅法泥洹法者,為尊為最為無有上。
其敬法者,為敬第一之尊。
以敬第一之尊。
便獲第一之福。
以獲第一之福。
便生天上第一豪尊。
是謂名曰法為第一之尊。
彼雲何僧為第一之尊。
諸有大衆大聚大會翼從之徒。
如來聖衆為尊為最為無有上。
是以比丘其有衆生笃信僧者,第一之尊。
以信第一之尊。
便受第一之福。
以受第一之福。
便生天人第一豪尊。
是謂名曰僧為第一之尊。
不以慈心者十六不獲一。
衆生之類晝夜含毒瞋恚所纏共相茹食。
由懷忿怒向乎二親。
豈當有慈加被衆生乎。
此事不然也。
是故說曰:不以慈心者十六不獲一也。
不愍衆生者十六不獲一。
由如境界方域。
其中衆生名号姓字不可稱計。
若有入慈定之士。
于中教化周窮濟乏。
不擇好鬼亦不興想。
斯可施與。
斯不可與。
平等無二一而不異乃謂真施。
是故說曰:不以慈心者十六不獲一也。
或有國土稱。
其衆生名曰蠕動之類。
于中勇猛不辭勤勞。
适彼國界供給所須不令阙減。
是謂施心。
蠕動之類不以神祇故。
十六不獲一。
不以正法故。
衆生自墜堕外道異學尼犍子等。
自稱為尊。
以鐵鍱腹跨行世間。
自相謂曰:此諸釋種沙門道士世之狂夫。
露頭左衽自稱為尊。
我等觀察。
正是不祥之應世人狂惑。
何為尊事。
若有衆生施此人者,後得穢惡不淨之報。
夢想見之寤則遇惡。
況當行道與共相見。
是故世尊告諸比丘,能于正法信心不斷。
遭遇百千艱苦衆難心不變易。
一意信向不習倒見。
爾乃名曰如來正法。
其不信者于十六分未獲其一。
其有信心向正法者,其福無量不可稱計。
百倍千倍萬倍巨億萬倍。
不可以譬喻為比。
何以名曰十六分不獲一也。
所以論十六者,謂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