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如來神德适化無方。
以辯才慧遊于無量無數刹土。
觀察衆生有利根鈍根。
有虛有實。
有修正真行者,不修正真行者,如來皆悉知之。
是故說辯才無數刹也。
佛說是得道者,夫言世界皆有三義。
一者陰世。
二者器世。
三者衆生世。
陰世者,所謂五盛陰是。
器世者,三千大千刹土是。
衆生世者,謂有形之類乃至四生。
皆名衆生世。
誰能分别了知此生。
答曰:唯有如來至真乃能知耳,猶如有目之士掌中觀阿摩勒果。
斤兩大小悉能了知。
如來等覺亦複如是,觀衆生類心意根本悉能分别。
是故說佛說是得道也。
駛流澍于海,翻水羨疾滿。
故為智道說,可趣服甘露。
駛流澍于海者,有大河。
名曰恒伽。
從阿耨大泉出。
從牛口流。
新頭大河者,亦從阿耨泉。
從師子口出。
婆叉大河亦由阿耨大泉。
從馬口出。
私陀大河者,亦從阿耨達泉。
從象口出。
恒伽河者,梵志所事以為師範。
外道異學自相謂言:若有學人去恒伽河百由旬外。
遙三稱揚恒伽名者,恒伽恒伽恒伽者,雖住百由旬外。
一切衆惡盡如蛇脫故皮。
恒伽水者悉歸于海澄淨無衆穢。
是故說曰駛流澍于海也。
翻水羨疾滿者,以至于海晝夜不息。
從海複至入焦炭山。
從焦炭山複至雪根本山。
如是漸漸還至本原。
晝夜流逝周而複始。
海亦不滿流亦不停。
是故說翻水羨疾滿也。
故為智說道者,諸佛世尊皆名善逝。
至泥洹滅盡處。
已得至彼。
無有生老病死愁憂苦惱。
亦複無有饑寒勤苦。
盡離此苦故曰善逝。
是故說故為智說道也。
可趣服甘露者,可趣至泥洹境涉求甘露,猶如江河駛流皆名海。
具成辦海業。
此賢聖法律亦複如是,漸漸得至泥洹境界。
是故說可趣服甘露也。
前未聞法輪,轉為哀衆生。
于是奉事者,禮之度三有。
昔佛在婆羅奈國仙人鹿野苑中。
河名婆犁。
因彼名故故名婆羅奈國。
仙人鹿野苑者,諸有神仙得道五通學者,皆遊學彼國。
純善之人非凡夫所住。
時彼國王出野遊獵。
值群鹿千頭悉入網裹。
王布步兵圍繞一匝。
群鹿驚懼有失聲唐突于弶。
或有伏地自隐形者,釋迦文佛昔為菩薩時。
生彼群鹿中為衆導首。
告諸群鹿。
汝等安意。
勿懷恐懼。
吾設方便向王求哀。
必得濟命各令無他。
時鹿王即向人王下膝求哀。
王遙見之敕諸左右。
各勿舉手傷害此鹿。
鹿複舉聲跪向王曰:今觀王意欲殺千鹿一日供廚。
今且盛熱肉叵久停。
願王哀愍日殺一鹿以供廚宰。
不煩王使鹿自當往詣廚受死。
肉供不斷鹿得增多。
王問鹿曰:汝在群鹿中最為長大耶。
答曰:如是,最為長大。
王複問鹿。
汝審實不。
答曰:審實。
王即舍鹿攝陣入城。
時菩薩将鹿五百。
調達亦将鹿五百。
日差一鹿詣王供廚。
時次調達遣鹿詣王。
值一鹿母懷妊數月。
次應供廚。
鹿母向王自陳哀苦。
次應供廚誠不敢辭。
今垂欲産與子分身。
我次應至子次未至。
願見差次小聽在後。
調達恚曰:何不速往。
誰能代汝先死。
鹿母哀泣悲鳴喚呼。
辄就菩薩自陳啟曰:懷妊日滿産日垂至。
願王開恕聽在後次。
分身适訖。
自當詣廚。
菩薩問鹿。
汝主聽汝自陳不。
答曰:主不見聽。
菩薩聞已八九歎息。
慰勞彼鹿。
汝且自安勿懷恐懼。
吾今代汝以供廚宰。
菩薩鹿王即召千鹿懇切誡敕。
汝等各各勿懷懈慢。
亦莫侵王秋苗穀食。
調達聞已瞋彼鹿母。
汝死應至何為辭?不時就死。
時菩薩尋語調達。
止止勿陳此言:鹿母誠應次死。
但為愍彼胎子未應死耳。
吾今當代濟彼胎命。
菩薩所念。
群鹿跪向菩薩各各自陳。
吾等願欲代王受死。
王在我存得食水草。
随意自遊無所畏忌。
王遂意盛舍而詣廚。
群鹿追逐随到王宮。
鹿王就廚自求供宰。
廚士見鹿王分明識知。
即往白王。
鹿王入廚次應供宰。
不審大王為可殺不。
王聞斯語自投床下。
諸臣水灑扶令還坐。
王敕諸臣。
速将鹿王來。
吾欲見之。
尋将至王所。
王問鹿曰:千鹿盡耶汝何為來。
鹿白王言:千鹿孚乳遂成大群。
日有增多無有減少。
複向人王說鹿根原。
王自墾責自怨不及。
吾為人王。
不别真僞抂殺生類。
乃至于斯王告大臣。
普令國界其有遊獵殺害鹿者當取誅戮。
即遣鹿王将諸群鹿還山自安。
複令國内不得食鹿肉。
其有食鹿肉者當枭其首。
因是立名鹿野苑也。
爾時世尊在鹿野苑中而轉法輪。
是故說前未聞法輪也。
轉為哀衆生者,最初與五人說法。
及與八萬天人。
反覆說四谛真如法。
本所未聞本所未見。
亦非沙門婆羅門釋梵諸天魔若魔天所能轉者,是故說轉為哀衆生也。
于是奉事者,諸天世人所見恭敬。
處閻浮利地流化教授。
從六天已下皆蒙濟度。
問曰:何以故但與天人說法。
不與馀處說耶。
答曰:諸天及人得成道果越次取證。
衆知自在除就八關齋法。
除鬼神三自歸,猶如畜獸佉頻阇羅鳥勤精梵行。
昔有三獸處在深山。
一者象。
二者猕猴。
三者佉頻阇羅鳥。
象語二獸。
我等三獸不相敬待。
各無禮節。
今當推讓。
誰應耆舊推為上首。
時有大樹高而且廣。
蔭五百車。
猕猴自陳。
吾昔食其栽。
象言:吾食其樹。
猕猴言:應推我為年耆。
象即舉猕猴負于脊上。
佉頻阇羅鳥複自陳曰:吾昔遊雪山北食甘美果。
于此大便處即生此樹。
吾
以辯才慧遊于無量無數刹土。
觀察衆生有利根鈍根。
有虛有實。
有修正真行者,不修正真行者,如來皆悉知之。
是故說辯才無數刹也。
佛說是得道者,夫言世界皆有三義。
一者陰世。
二者器世。
三者衆生世。
陰世者,所謂五盛陰是。
器世者,三千大千刹土是。
衆生世者,謂有形之類乃至四生。
皆名衆生世。
誰能分别了知此生。
答曰:唯有如來至真乃能知耳,猶如有目之士掌中觀阿摩勒果。
斤兩大小悉能了知。
如來等覺亦複如是,觀衆生類心意根本悉能分别。
是故說佛說是得道也。
駛流澍于海,翻水羨疾滿。
故為智道說,可趣服甘露。
駛流澍于海者,有大河。
名曰恒伽。
從阿耨大泉出。
從牛口流。
新頭大河者,亦從阿耨泉。
從師子口出。
婆叉大河亦由阿耨大泉。
從馬口出。
私陀大河者,亦從阿耨達泉。
從象口出。
恒伽河者,梵志所事以為師範。
外道異學自相謂言:若有學人去恒伽河百由旬外。
遙三稱揚恒伽名者,恒伽恒伽恒伽者,雖住百由旬外。
一切衆惡盡如蛇脫故皮。
恒伽水者悉歸于海澄淨無衆穢。
是故說曰駛流澍于海也。
翻水羨疾滿者,以至于海晝夜不息。
從海複至入焦炭山。
從焦炭山複至雪根本山。
如是漸漸還至本原。
晝夜流逝周而複始。
海亦不滿流亦不停。
是故說翻水羨疾滿也。
故為智說道者,諸佛世尊皆名善逝。
至泥洹滅盡處。
已得至彼。
無有生老病死愁憂苦惱。
亦複無有饑寒勤苦。
盡離此苦故曰善逝。
是故說故為智說道也。
可趣服甘露者,可趣至泥洹境涉求甘露,猶如江河駛流皆名海。
具成辦海業。
此賢聖法律亦複如是,漸漸得至泥洹境界。
是故說可趣服甘露也。
前未聞法輪,轉為哀衆生。
于是奉事者,禮之度三有。
昔佛在婆羅奈國仙人鹿野苑中。
河名婆犁。
因彼名故故名婆羅奈國。
仙人鹿野苑者,諸有神仙得道五通學者,皆遊學彼國。
純善之人非凡夫所住。
時彼國王出野遊獵。
值群鹿千頭悉入網裹。
王布步兵圍繞一匝。
群鹿驚懼有失聲唐突于弶。
或有伏地自隐形者,釋迦文佛昔為菩薩時。
生彼群鹿中為衆導首。
告諸群鹿。
汝等安意。
勿懷恐懼。
吾設方便向王求哀。
必得濟命各令無他。
時鹿王即向人王下膝求哀。
王遙見之敕諸左右。
各勿舉手傷害此鹿。
鹿複舉聲跪向王曰:今觀王意欲殺千鹿一日供廚。
今且盛熱肉叵久停。
願王哀愍日殺一鹿以供廚宰。
不煩王使鹿自當往詣廚受死。
肉供不斷鹿得增多。
王問鹿曰:汝在群鹿中最為長大耶。
答曰:如是,最為長大。
王複問鹿。
汝審實不。
答曰:審實。
王即舍鹿攝陣入城。
時菩薩将鹿五百。
調達亦将鹿五百。
日差一鹿詣王供廚。
時次調達遣鹿詣王。
值一鹿母懷妊數月。
次應供廚。
鹿母向王自陳哀苦。
次應供廚誠不敢辭。
今垂欲産與子分身。
我次應至子次未至。
願見差次小聽在後。
調達恚曰:何不速往。
誰能代汝先死。
鹿母哀泣悲鳴喚呼。
辄就菩薩自陳啟曰:懷妊日滿産日垂至。
願王開恕聽在後次。
分身适訖。
自當詣廚。
菩薩問鹿。
汝主聽汝自陳不。
答曰:主不見聽。
菩薩聞已八九歎息。
慰勞彼鹿。
汝且自安勿懷恐懼。
吾今代汝以供廚宰。
菩薩鹿王即召千鹿懇切誡敕。
汝等各各勿懷懈慢。
亦莫侵王秋苗穀食。
調達聞已瞋彼鹿母。
汝死應至何為辭?不時就死。
時菩薩尋語調達。
止止勿陳此言:鹿母誠應次死。
但為愍彼胎子未應死耳。
吾今當代濟彼胎命。
菩薩所念。
群鹿跪向菩薩各各自陳。
吾等願欲代王受死。
王在我存得食水草。
随意自遊無所畏忌。
王遂意盛舍而詣廚。
群鹿追逐随到王宮。
鹿王就廚自求供宰。
廚士見鹿王分明識知。
即往白王。
鹿王入廚次應供宰。
不審大王為可殺不。
王聞斯語自投床下。
諸臣水灑扶令還坐。
王敕諸臣。
速将鹿王來。
吾欲見之。
尋将至王所。
王問鹿曰:千鹿盡耶汝何為來。
鹿白王言:千鹿孚乳遂成大群。
日有增多無有減少。
複向人王說鹿根原。
王自墾責自怨不及。
吾為人王。
不别真僞抂殺生類。
乃至于斯王告大臣。
普令國界其有遊獵殺害鹿者當取誅戮。
即遣鹿王将諸群鹿還山自安。
複令國内不得食鹿肉。
其有食鹿肉者當枭其首。
因是立名鹿野苑也。
爾時世尊在鹿野苑中而轉法輪。
是故說前未聞法輪也。
轉為哀衆生者,最初與五人說法。
及與八萬天人。
反覆說四谛真如法。
本所未聞本所未見。
亦非沙門婆羅門釋梵諸天魔若魔天所能轉者,是故說轉為哀衆生也。
于是奉事者,諸天世人所見恭敬。
處閻浮利地流化教授。
從六天已下皆蒙濟度。
問曰:何以故但與天人說法。
不與馀處說耶。
答曰:諸天及人得成道果越次取證。
衆知自在除就八關齋法。
除鬼神三自歸,猶如畜獸佉頻阇羅鳥勤精梵行。
昔有三獸處在深山。
一者象。
二者猕猴。
三者佉頻阇羅鳥。
象語二獸。
我等三獸不相敬待。
各無禮節。
今當推讓。
誰應耆舊推為上首。
時有大樹高而且廣。
蔭五百車。
猕猴自陳。
吾昔食其栽。
象言:吾食其樹。
猕猴言:應推我為年耆。
象即舉猕猴負于脊上。
佉頻阇羅鳥複自陳曰:吾昔遊雪山北食甘美果。
于此大便處即生此樹。
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