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

關燈
乘有所至行步安庠。

    如王所念終不違錯。

    是故說可中王乘也。

    調為人尊者,處衆人中為尊為上無有過者,最為第一無以為喻亦無俦匹。

    是故說調為人尊也。

    乃受成信者,聞彼譏謗不懷憂慼逆愍其人。

    後當受殃己終不瞋亦無恚怒。

    不生惡心向于前人。

    是故說乃受誠信也。

     雖為常調,如彼新馳,亦最善象。

    不如自調。

     雖為常調者,猶如調馬人少來知馬進趣。

    良善驽鈍悉皆了知。

    某者易調某者難調。

    某者性急某者性緩。

    能别此者乃謂善察。

    是故說雖為常調也。

    如彼新馳者,複知惡馬不可調禦。

    方始教習乘走東西。

    未經旬日複得調良。

    若志固不可調者,即付外人馱薪負草。

    是故說如彼新馳也。

    亦最善象者,最善象者意伏心調身體粗澀獸中最大。

    為人所愛觀者無厭。

    是故說亦最善象也。

    不如自調者,人能自調禦除非去邪。

    為諸天世人諸佛世尊神通得道者所見敬。

    是故說不如自調也。

     彼不能乘,人所不至,唯自調者,乃到調方。

     彼不能乘人所不至者,不能乘此乘至無畏境。

    亦複不能乘此乘至安隐處。

    複不能乘此至無災患處。

    是故說彼不能乘也。

    唯自調者乃到調方者,人能自調禦識神速到安隐處。

    不調者能使調。

    不正者能使正。

    永處無為。

    不複經曆憂悲喜怒。

    是故說唯自調者乃到調方。

     彼不能乘,人所不至,唯自調者,滅一切惡。

     彼不能乘人所不至者,不能乘此乘去離地獄餓鬼畜生。

    亦複不能超越八難。

    是故說彼不能乘人所不至也。

    唯自調者滅一切惡者,人能自調衆善普會。

    于諸結使最得自在。

    盡能滅地獄餓鬼畜生蹤迹。

    是故說唯自調者滅一切惡。

     彼不能乘,人所不至,唯自調者,脫一切苦。

     彼不能乘人所不至者,乘此乘不能盡苦原本從此岸至彼岸。

    何以故?乘者非至竟乘非第一義乘。

    是故說彼不能乘人所不至也。

    唯自調者脫一切苦。

    永盡于苦無複生死。

    是故說唯自調者脫一切苦也。

     彼不能乘,人所不至,唯自調者,得至泥洹。

     彼不能乘人所不至者,不知蹤迹。

    況當知泥洹有可見耶。

    此事不然。

    是故說彼不能乘人所不至也。

    唯自調者得至泥洹。

    解知泥洹亦自虛寂專意一向無他異念。

    是故說唯自調者得至泥洹。

     常自調禦,如止奔馬,自能防制。

    念度苦原。

     常自調禦者,念自調禦去惡即善。

    如契經說。

    佛告咒那曰:自不調禦意不專一故。

    調禦馀者此事不然。

    欲得調人先當自調。

    是故說常自調禦也。

    如止奔馬者,如彼調馬人。

    調和奔逸馬避危就安。

    是故說如止奔馬也。

    自能防制念度苦原者,衆行已具便不履苦越過苦表。

    何者苦表。

    滅盡泥洹是。

    彼無複衆苦熱惱。

    是故說自念防制念度苦原也。

     自為自衛護,自歸求自度。

    是故躬自慎,如商賈良馬。

     昔佛在羅閱城竹園迦蘭陀所。

    爾時耆域藥王請佛及比丘僧。

    又除般特一人。

    所以然者,以彼般特四月之中不能誦掃帚名得。

    爾時如來及比丘僧。

    往到彼家各次第坐。

    耆域即起行清淨水。

    如來不受清淨水。

    耆域白佛言:不審如來以何因緣不。

    受水佛告耆域今此。

    衆中無有般特比丘。

    是故不受水耳耆域。

    白佛此般特四月。

    之中不能誦。

    掃帚名得行道放牛牧羊人。

    皆誦得此偈。

    何故請此人。

    佛告耆域。

    汝不請般特者,吾不受清淨水。

    時耆域承佛教誡。

    即遣人往喚般特。

    佛告賢者阿難。

    汝授缽與般特。

    佛複告般特。

    莫起于坐。

    遙授缽盂着如來手中。

    爾時耆域見神力如是乃自悔責。

    咄我大誤毀辱賢聖。

    今日乃知不可犯其口言:即生恭敬心向般特比丘。

    乃不殷勤于五百人許。

    爾時世尊廣說曩昔因緣。

    過去久遠無數世時。

    爾時耆域身躬為馬将。

    販賣轉易。

    時驅千疋馬往詣他國。

    中路有一馬産駒。

    其主即以駒與人驅馬進路。

    尋進他國與國王相見。

    王問馬将吾今觀此千疋馬。

    是凡常馬。

    然其中有一馬悲鳴聲不與常馬同。

    此馬必生駁駒。

    其駒設長大者,價與此千疋馬等。

    若我得此駒者諸馬盡買。

    不得駒者吾不買馬。

    馬将報曰:自涉路已來。

    不憶馬産駒。

    王告彼人。

    吾誦馬相聞馬母聲。

    必知其駒好惡。

    馬将追憶退還自念。

    近于道路此馬母如産駁駒。

    即與中路主人。

    其駒未經旬日便作人語。

    語其主曰:若使馬将來索我者,得五百疋馬持我身與。

    不得五百疋馬莫持與之。

    數日之中馬将自至。

    近留馬駒以相付讬。

    君有養活勞苦。

    今以一疋好馬贖之。

    願見相還。

    其人答曰:吾本不強從君索駒。

    自君去後勤苦養活。

    若今以五百疋馬贖爾乃相還。

    即如其言以五百疋馬贖乃得本駒。

    佛告耆域。

    汝昔先薄賤馬駒用持乞人。

    後以五百疋馬贖取。

    先賤而後貴。

    今亦如是,請五百比丘。

    留般特一人。

    今反貴重般特。

    薄賤五百人。

    斯緣久矣非适今日。

    是故說如商賈良馬也(馬喻品第二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