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關燈


    以不見聖便不聞法。

    以不聞法便墜凡夫趣三惡道。

    是謂斯人于賢聖律第三阙也。

    複次斯人知親為衆擯棄。

    行至衆中便聞師教誨責知親。

    其人心悔誓不至衆。

    吾所好樂衆人譏論。

    于我無益複至衆為。

    以不至衆便不見聖。

    以不見聖便不聞法。

    以不聞法便墜凡夫趣三惡道。

    是謂斯人于賢聖律第四阙。

    複次斯人知親命終。

    追慕悲哀不離食息。

    行至衆中便聞師教。

    身死神離當更受胎。

    其人不信謂為永滅其人心悔誓不至衆。

    吾所好者其人譏論。

    于我無益複至衆為。

    以不至衆便不見聖。

    以不見聖便不聞法。

    以不聞法便墜凡夫趣三惡道。

    是謂斯人于賢聖律第五阙也。

    是謂五阙。

    不至大衆之所緻也。

    是故說曰欲見諸真樂聽講法也。

    能舍悭垢者,垢中深者悭嫉為首。

    染污人心不至于道。

    止人施心斷諸德本皆由悭嫉。

    若彼行人心如死灰持意如地。

    設遇财寶終不貪欲。

    計彼财物瓦石不異。

    唯信于道不習颠倒。

    是故說能舍悭垢此之謂信。

     信能渡河,其福難奪,能禁止盜。

    野沙門樂。

     信能渡河者,信直至心所向無礙。

    如所說近行若遠遊為人所诳。

    前實艱難欺言無患。

    斯人信已涉路而進。

    雖遇艱難通達無患。

    有一直信人欲渡江水已至岸所。

    問行人曰水為深淺。

    答曰齊踝而已,執信而渡實如所言:正使斯人戢信。

    命終所生之處無違言者,衆人敬奉言是福人。

    是故說信能渡河也。

    其福難奪者,昔有一人犯于王法。

    家産諸物盡沒于官。

    王敕其人送汝家産财簿盡詣于官。

    其人赍福德名簿送詣于官。

    王問其人。

    吾敕汝送家産财簿。

    乃送福德簿耶。

    其人報曰後身家産簿者此簿是也。

    今身家産簿随王所錄。

    王聞斯語心開意悟息而不錄。

    是故說其福難奪也。

    能禁止盜者,昔舍衛城裡有一長者,笃信三尊慈仁惠施。

    苞育衆生周諸窮乏。

    時天暴雨電雷霹靂盜竊忽至劫掠财物。

    長者尋覺語彼賊曰:汝莫持去吾欲與沙門。

    賊聞斯語眼則随闇手便不舉。

    賊帥相告尋退而去。

    是故說能禁止盜野沙門樂。

     沙門數至,智者所樂,及馀笃信。

    其間歡喜。

     沙門數至者,見沙門者心開意解。

    給施所須随時問訊。

    四事供養衣被飯食床褥卧具病瘦醫藥。

    是故說沙門數至智者所樂也。

    及馀笃信者,比近村落見其造福。

    皆佐歡喜普共修善。

    是故說及馀笃信也。

    其間歡喜者,或從遠來躬自親奉同發歡喜。

    出入行來觀其威儀禮節。

    是故說曰其間歡喜也。

     若人懷憂,貪他衣食,彼人晝夜。

    不得定意。

     若人懷憂者,昔佛未出世時。

    爾時九十九種道普皆興盛。

    如來出世衆邪自滅。

    弟子翼從皆得供養。

    外道異學内懷憎疾發心妒忌。

    見人得利養者煩怨苦惱诽謗而行。

    是謂外道生嫉心也。

    或複有人。

    于内法中雖複出家染道不精勤。

    于道外像持律内行不純。

    見人得利養者,興嫉妒心吾亦出家汝亦出家。

    汝獨受福吾不得養。

    猶二羅漢功齊行滿俱無增減。

    一人招緻利養追身不離。

    一人家家乞求不自給足。

    便自生念興相似疑。

    吾獨何為不見供養。

    彼獨何福恒受利養。

    無垢道心猶尚興想。

    況于凡夫能不生嫉。

    唯有得佛三界特尊。

    毀辱之不以憂慼。

    供養者不以加歡。

    持心如地亦無增減。

    是故說若人懷憂貪他衣食彼人晝夜不得定意。

     若人能斷,盡其根原,彼人晝夜。

    而獲其定。

     若人能斷者,畏将來罪不生後世緣。

    盡其根萠無複生兆此亦如是,若能斷意根本所念晝夜安隐。

    定意不亂心之所念随意即至。

    是故說若人能斷盡其根原彼人晝夜而獲其定也。

     無信不習,好剝正言,如拙取水。

    掘泉揚泥。

     無信不習者,亦不親近亦不承事。

    言談往反設共從事者,善法有減增諸不善。

    如拙取水者從高山求。

    唐勞其功不獲緻水。

    正使掘地得水揚泥不可任飲。

    是故說無信不習好剝正言如拙取水掘泉揚泥。

     賢夫習智,樂仰清流,如善取水。

    思冷不擾。

     賢夫習智者,賢夫者謂佛弟子。

    常當親近承事供養。

    随時瞻視不使有乏便獲大福。

    戒身未具者,便能具足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見慧身,猶如有人渴愛于法晝夜思慮。

    唇口焦爛追尋不舍。

    猶水澄清冷而不濁。

    彼修行人亦複如是,衆德具足慈悲四等。

    恩及一切廣及衆生不自為己。

    穢濁結使已盡。

    不生陰持入熱無複根本。

    更受冷陰無複煴氣。

    是故說賢夫習智樂仰清流如善取水思冷不擾也。

     信不染他,唯賢與仁,非好則遠。

    可好則學。

     信不染他者,染者為沈重結使。

    淫怒癡具足入骨徹髓。

    如此染者常當遠離。

    所以然者,以其患重不可習故。

    是故說曰信不染他也。

    唯賢與仁者,以得仙道離世八業。

    修行清淨己身無染複不染他。

    所以然者,以其染本不可近故。

    是故說唯賢與仁也。

    非好則遠者,斯是弊友遠之如舍廁。

    如避惡狗奔逸暴牛。

    如離惡馬狂醉之象。

    如避奸道賊寇。

    是故說非好則離也。

    可好則學者,如此人等皆是賢聖奉律之人。

    可敬可貴。

    天人所尊。

    猶澄清水冷而且甘。

    猶人渴乏求毗沙門。

    獲緻财寶無所患恨。

    猶人須華當詣園圃。

    須珍寶者當詣大。

    海是故說可好則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