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無放逸品第四下正念常興起,行淨惡易滅。
自制以法壽,不犯善名增。
正念常興起者,或有行人興起想念。
所欲為事則不成辦。
尊者童子辯說曰:意念施設事心悔則不辦。
識猛專一念何願而不得。
彼修行人亦複如是,心但念善身不行者不至彼岸。
是故說曰正念常興起也。
行淨惡易滅者,身行清淨口行清淨意行清淨。
何者不淨者四颠倒是。
無常謂有常是一颠倒。
苦謂曰樂是二倒。
不淨謂淨是三倒。
無我謂我是四倒。
與此四倒不相應者是謂為淨。
是故說曰行淨惡易滅。
諸結使盡身體清涼而無熱惱。
亦名為惡滅。
自制以法壽者,所以言制者,制身口意。
以法養壽非為非法。
以法求壽非為非法。
是故說曰自制以法壽也。
不犯善名增者,名稱聞于八表德量徹于十方。
其有聞者莫不笃信承受其教者,是故說曰不犯善名增也。
專意莫放逸,習意能仁戒。
終無愁憂苦,亂念得休息。
專意莫放逸者,夫欲習行意極熾盛者,于禁法中複有缺漏。
昔佛世尊弟子二十億耳比丘自說教誡曰:諸佛世尊弟子之中。
勇猛精進者吾為上首。
然我于無漏法中心未解脫。
若我先祖父母财業居産不可稱計。
我今學道而不克獲。
宜還歸家舍三法衣。
修于俗法五樂自娛廣施貧乏。
修戒精進何為自苦不果我願。
爾時世尊以天耳徹聽清淨無有瑕穢。
聞彼二十億耳比丘欲得還家修白衣行。
即從祇洹沒至億耳比丘所。
問比丘曰:雲何二十億耳。
汝發此念。
又自陳說諸佛世尊弟子之中。
勇猛精進吾為上首。
然我于無漏法中心未解脫。
然我先祖父母财業居産不可稱計。
我今學道而不克獲。
宜還歸家舍三法服。
修于俗法五樂自娛廣施貧乏。
修戒精進何為自苦乃至于斯。
汝審有是語乎。
對曰如是世尊,佛告二十億耳比丘曰:我今問汝内法之義一一報吾。
雲何二十億耳。
汝本在家時善調琴琴與歌和歌與琴和。
聲響一類乃成其曲不乎。
對曰爾也世尊,雲何二十億耳。
若琴弦急緩者為成曲不乎。
對曰不也世尊,雲何二十億耳。
若琴弦不急不緩為成曲不乎。
對曰如是世尊,世尊告曰:修行比丘勇猛精進便生。
慢怠。
若懈怠不精勤者複生懶惰。
是故汝今亦莫極精勤亦莫懈怠。
處中行道。
乃成其果有漏心便得解脫。
爾時世尊說此語已,便從座起而去。
爾時尊者二十億在閑靜處專念思惟自感懇恻。
所以族姓子剃除須發着三法衣出家學道修無上法。
盡有漏成無漏于無馀泥洹得阿羅漢。
是故說曰專意不放逸也。
習意能仁戒者,能仁者諸世尊,所謂戒者二百五十戒威儀内禁諸佛訓誨一句一義。
盡為禁律盡為戒。
當習是舍是當離是就是。
是故說習意能仁戒終無愁憂苦者,夫修行人内心懈怠不修無上道法。
深着世累不離于俗。
故生愁憂。
複次違法失禁。
亦生愁憂。
複次行人受他信施貪餮無厭。
亦不諷誦坐禅定意不修念道德。
亦不教化佐助衆事。
如此之人便生愁憂。
何者無愁憂。
所謂五根得力于禅法無所缺損。
便得越次至無為境入無憂堂寂然快樂。
是故說曰終無愁憂苦也。
亂念得休息者,所謂休息永滅不起。
亦無生滅着斷諸有熱惱陰持入病吟而不起。
由善習定乃至無憂之室專念不亂。
恒有善念與善因緣。
是故說曰亂念得休息也。
不親卑漏法,不與放逸會。
不種邪見根,不于世長惡。
不親卑漏法者,卑漏法者何者是。
一切諸結一切諸惡行一切邪見一切颠倒。
若有衆生親近如斯法者便具衆惡。
是故智者不當親近。
亦莫與從事。
亦莫與談對言語。
亦莫與坐起行步。
常當遠離如避火災。
是故說曰不親卑漏法。
不與放逸會者,夫放逸人所修行業動生患禍。
以惡知識為徒侶以十惡法以為援助。
實非親款像如朋友。
佯涕堕淚謀圖其罪。
辭為甘美内如劍戟。
如此放逸之人常當遠離不與從事。
先甘後苦聖人不習。
是故說曰不與放逸會。
不種邪見根者,夫邪見之為病其事萬端。
如契經所說無今世後世。
亦無父母世無羅漢。
等得道者舍佛真言随俗美辭。
造立詩頌虛稱詐逸。
行不合已舍本就末離實居詐所習颠倒雲佛世尊辟支佛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非真非有。
謗毀六度稱言非行。
如斯之比最為邪見。
何以故爾。
謂真非真謂不真是真。
佛在世時神口說曰:愚癡之人不應受者而受。
反見诽謗雲何言:非自陷于淵複堕他于深淵中。
諸天世人不緻其敬。
若習外道異學符書咒術鎮壓求覓良日役使鬼神幻現奇術。
如此輩事皆為邪術。
有目之士不當修習也。
佛譬喻說猶有人須蛇食啖處處求索之。
乃克蛇以手捉尾。
蛇反螫手毒遍身體忽便無常。
皆由其人不巧捉蛇故以喪其命。
今此愚人亦複如是,以非為真以真為非。
是故說曰不種邪見根也。
不于世長惡者,所謂世者有三。
雲何為三。
一者衆生世二者陰世三者三界世。
衆生世者一足二足四足乃至衆多足。
有色無色
自制以法壽,不犯善名增。
正念常興起者,或有行人興起想念。
所欲為事則不成辦。
尊者童子辯說曰:意念施設事心悔則不辦。
識猛專一念何願而不得。
彼修行人亦複如是,心但念善身不行者不至彼岸。
是故說曰正念常興起也。
行淨惡易滅者,身行清淨口行清淨意行清淨。
何者不淨者四颠倒是。
無常謂有常是一颠倒。
苦謂曰樂是二倒。
不淨謂淨是三倒。
無我謂我是四倒。
與此四倒不相應者是謂為淨。
是故說曰行淨惡易滅。
諸結使盡身體清涼而無熱惱。
亦名為惡滅。
自制以法壽者,所以言制者,制身口意。
以法養壽非為非法。
以法求壽非為非法。
是故說曰自制以法壽也。
不犯善名增者,名稱聞于八表德量徹于十方。
其有聞者莫不笃信承受其教者,是故說曰不犯善名增也。
專意莫放逸,習意能仁戒。
終無愁憂苦,亂念得休息。
專意莫放逸者,夫欲習行意極熾盛者,于禁法中複有缺漏。
昔佛世尊弟子二十億耳比丘自說教誡曰:諸佛世尊弟子之中。
勇猛精進者吾為上首。
然我于無漏法中心未解脫。
若我先祖父母财業居産不可稱計。
我今學道而不克獲。
宜還歸家舍三法衣。
修于俗法五樂自娛廣施貧乏。
修戒精進何為自苦不果我願。
爾時世尊以天耳徹聽清淨無有瑕穢。
聞彼二十億耳比丘欲得還家修白衣行。
即從祇洹沒至億耳比丘所。
問比丘曰:雲何二十億耳。
汝發此念。
又自陳說諸佛世尊弟子之中。
勇猛精進吾為上首。
然我于無漏法中心未解脫。
然我先祖父母财業居産不可稱計。
我今學道而不克獲。
宜還歸家舍三法服。
修于俗法五樂自娛廣施貧乏。
修戒精進何為自苦乃至于斯。
汝審有是語乎。
對曰如是世尊,佛告二十億耳比丘曰:我今問汝内法之義一一報吾。
雲何二十億耳。
汝本在家時善調琴琴與歌和歌與琴和。
聲響一類乃成其曲不乎。
對曰爾也世尊,雲何二十億耳。
若琴弦急緩者為成曲不乎。
對曰不也世尊,雲何二十億耳。
若琴弦不急不緩為成曲不乎。
對曰如是世尊,世尊告曰:修行比丘勇猛精進便生。
慢怠。
若懈怠不精勤者複生懶惰。
是故汝今亦莫極精勤亦莫懈怠。
處中行道。
乃成其果有漏心便得解脫。
爾時世尊說此語已,便從座起而去。
爾時尊者二十億在閑靜處專念思惟自感懇恻。
所以族姓子剃除須發着三法衣出家學道修無上法。
盡有漏成無漏于無馀泥洹得阿羅漢。
是故說曰專意不放逸也。
習意能仁戒者,能仁者諸世尊,所謂戒者二百五十戒威儀内禁諸佛訓誨一句一義。
盡為禁律盡為戒。
當習是舍是當離是就是。
是故說習意能仁戒終無愁憂苦者,夫修行人内心懈怠不修無上道法。
深着世累不離于俗。
故生愁憂。
複次違法失禁。
亦生愁憂。
複次行人受他信施貪餮無厭。
亦不諷誦坐禅定意不修念道德。
亦不教化佐助衆事。
如此之人便生愁憂。
何者無愁憂。
所謂五根得力于禅法無所缺損。
便得越次至無為境入無憂堂寂然快樂。
是故說曰終無愁憂苦也。
亂念得休息者,所謂休息永滅不起。
亦無生滅着斷諸有熱惱陰持入病吟而不起。
由善習定乃至無憂之室專念不亂。
恒有善念與善因緣。
是故說曰亂念得休息也。
不親卑漏法,不與放逸會。
不種邪見根,不于世長惡。
不親卑漏法者,卑漏法者何者是。
一切諸結一切諸惡行一切邪見一切颠倒。
若有衆生親近如斯法者便具衆惡。
是故智者不當親近。
亦莫與從事。
亦莫與談對言語。
亦莫與坐起行步。
常當遠離如避火災。
是故說曰不親卑漏法。
不與放逸會者,夫放逸人所修行業動生患禍。
以惡知識為徒侶以十惡法以為援助。
實非親款像如朋友。
佯涕堕淚謀圖其罪。
辭為甘美内如劍戟。
如此放逸之人常當遠離不與從事。
先甘後苦聖人不習。
是故說曰不與放逸會。
不種邪見根者,夫邪見之為病其事萬端。
如契經所說無今世後世。
亦無父母世無羅漢。
等得道者舍佛真言随俗美辭。
造立詩頌虛稱詐逸。
行不合已舍本就末離實居詐所習颠倒雲佛世尊辟支佛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非真非有。
謗毀六度稱言非行。
如斯之比最為邪見。
何以故爾。
謂真非真謂不真是真。
佛在世時神口說曰:愚癡之人不應受者而受。
反見诽謗雲何言:非自陷于淵複堕他于深淵中。
諸天世人不緻其敬。
若習外道異學符書咒術鎮壓求覓良日役使鬼神幻現奇術。
如此輩事皆為邪術。
有目之士不當修習也。
佛譬喻說猶有人須蛇食啖處處求索之。
乃克蛇以手捉尾。
蛇反螫手毒遍身體忽便無常。
皆由其人不巧捉蛇故以喪其命。
今此愚人亦複如是,以非為真以真為非。
是故說曰不種邪見根也。
不于世長惡者,所謂世者有三。
雲何為三。
一者衆生世二者陰世三者三界世。
衆生世者一足二足四足乃至衆多足。
有色無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