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關燈
興則有樂,朋友食福樂。

    彼滅寂然樂,展轉普及人。

    苦為樂為本。

     義興則有樂朋友食福樂等者,猶若商賈之人勞形苦體。

    冒涉危崄采緻重寶。

    安隐還家宗族慶賀。

    男女大小靡不歡喜。

    朋友同伴悉皆蒙恩。

    若使開意惠施普及一切。

    無複衆苦以樂為本。

    宗族娛樂不能舍離。

    是故說曰義興則有樂朋友食福樂彼滅寂然樂展轉普及人苦為樂為本也。

     猶彼火爐,赫焰熾然,漸漸還滅。

    不知所湊。

    如是等見人,免于愛欲泥。

    去亦無處所,以獲無動樂。

     猶彼火爐赫焰熾然者,猶若彼匠火燒鐵丸。

    極自熾然甚難可近。

    是以聖人觀衆生類淫怒癡火。

    而自燒炙不自覺知。

    是故說曰猶彼火爐赫焰熾然也。

    漸漸還滅不知所湊者,如彼熱鐵丸漸漸至冷。

    不知熱之所湊。

    亦複不知冷之所在是故說曰漸漸還滅不知所湊也。

    如是等見人免于愛欲泥者,彼脩行人得等解脫無複罣礙。

    免于愛欲之深泥便得離于生死之岸。

    是故說曰如是等見人免于愛欲泥也。

    去亦無處所以獲無動樂者,如是之類神與冥合識與空體。

    亦複不知東西南北四維上下。

    來亦不知所從來。

    去亦不知所從去,猶如熱鐵丸漸漸欲冷不知熱之所湊。

    亦複不知冷之所在。

    是故說曰去亦無處所以獲無動樂也。

     中間無有恚,有變易不停。

    除憂無有愁,寂然觀世有。

     中間無有恚者,所謂恚者,染污人心不至于道。

    唯有無垢之人。

    乃能免此恚怒之心。

    是故說曰中間無有恚也。

    有變易不停者,世多有行行有輕重舉操不同。

    或有冥契運至不造結使。

    或有知而故犯以興塵勞。

    是以聖人布誡後生。

    欲令執行之人改既往之失。

    絕将來之禍。

    貪學之人玩之寶之未墜于心。

    便能進适賢聖之室。

    然後方知聖法之可崇。

    穢法之叵近。

    是故說曰有變易不停也。

    除憂無有愁者,如彼脩行人。

    永拔愁憂之本。

    與樂根共相應。

    寂然觀世變。

    如彼幻野馬也。

    是故說曰除憂無有愁寂然觀世有也。

     有樂無有惱,正法而多聞。

    設見有所損,人人貪于色。

     有樂無有惱正法而多聞者,如彼入定人。

    晝夜禅寂不離定意。

    空無相願以為遊觀。

    當時雖複身遭苦行。

    神寂無為無所傷損。

    如彼行人無瞋怒心。

    慈愍群萌與己無異。

    是故說曰有樂無有惱正法而多聞也。

    設見有所損人人貪于色者,如彼學者,觀彼根原淫怒癡病衆禍之首。

    皆起欲怒心意。

    共相染污以成大患。

    便不能脫生老病死愁憂苦惱衆患之原。

    是故說曰設見有所損人人貪于色。

     無結世善壽,大法知結原。

    人當明結瑕,人人心縛着。

    亦縛于色本。

     無結之人淫怒癡盡。

    不複樂俗衆結之本。

    怨雠恚心亦複不興。

    明人所鑒能斷斯病。

    既自去病複治他人使無有病。

    亦複不念着于衆色。

    利衰毀譽其心不動。

    是故說曰無結世善壽大法知結原人當明結瑕人人貪縛着亦縛于色本。

     一切受辱苦,一切任己樂。

    勝負自然興,竟不有所獲。

     一切受辱苦一切任己樂者,人遭困厄意不得舒。

    瞻人顔色恒恐失意。

    自恣之人随意所欲。

    如念即至如響應聲。

    是故說曰一切受辱苦一切任己樂也。

    勝負自然興竟不有所獲者,如人處世貴賤無常。

    或為轉輪聖王。

    後便為粟散諸王。

    一尊一卑或高或下。

    唯有賢聖之道無有尊卑高下。

    是故說曰勝負自然興竟不有所獲也。

     諸欲得樂壽,能忍彼輕報。

    忍者忍于人,不忍處諸有。

     取要言之略說其義。

    無害而生害無惱而生惱。

    無恚而生恚無怨而生怨。

    如上無異。

    諸欲得樂壽,于惑而無惑。

    惑者惑于人,我斯無有惑。

     諸欲得樂壽,終己無結着。

    當食于念食,如彼光音天。

    恒以念為食,意身無所猗。

    村野見苦樂,彼此無所燒。

     雖值更樂迹,無迹焉有更。

     村野見苦樂彼此無所燒者,人之脩道或在城傍依村而住。

    或在曠野無人之處。

    或時遇苦衆人痛心。

    時複遭樂不以為歡。

    不興更樂起十二種病。

    彼者彼六塵此者此六情。

    是故說曰村野見苦樂彼此無所燒也。

    雖值更樂迹無迹焉有更者,人之處世心恒放逸。

    先更後樂遂增罪根。

    或時生彼地獄更樂。

    無更則無迹。

    亦複無有地獄更樂。

    是故說曰雖值更樂迹無迹焉有更也。

     所在有賢人,不着欲垢穢。

    正使遭苦樂,不興于害心。

     所在有賢人不着欲穢垢者,聖人處世多自隐遁。

    不着欲想不興欲垢。

    所謂賢人阿那含阿羅漢是。

    故說曰所在有賢人不着欲穢垢也。

    正使遭苦樂不興于害意者,雖遭苦樂不興想着。

    是故說曰正使遭苦樂不興于害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