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燈
界。

    是故說曰:意修善行也。

    無欲盡漏者,無欲之人無量曠大無限之用。

    盡漏者諸陰蓋持入不複。

    興起是故。

    說曰無欲盡漏也。

     身修善行,口意亦爾,于今後世。

    永生善處。

     身修善行者,問曰:上己身修善行有何不及複更重演。

    報曰:如來所化受教若幹。

    或有欲廣聞其義。

    或有欲略說旨要。

    略旨要者粗舉五陰苦形。

    欲廣聞其義者,一一斷别身口意行。

    各随次第以其事類證而解之。

    複有欲聞廣說略說。

    是故如來廣演此偈如所說,身修善行者是謂廣說。

    口意亦爾者是謂略說。

    如來觀前衆生意之所樂。

    便演其義令得受化。

    亦使受化人所願充滿。

    凡諸善行饒益衆生多所成就。

    是故說曰:身修善行口意亦爾。

    于今世至後世長夜受樂食福無窮永生善處。

    受福有二俗福無漏福。

    是故說曰:永生善處也。

     慈仁不殺,常能攝身,是處不死。

    所适無患。

     慈仁不殺者,終不殺害觸惱生類。

    不劫略他财。

    不淫犯他妻。

    所謂仁者得履賢聖善法。

    是故說曰慈仁不殺也。

    當能攝身者,晝夜謹慎以身禦行如護吉祥瓶。

    甯自喪身分受刑斬。

    不讬形命造不善行。

    昔有栴陀利家生七男。

    六兄得須陀洹道。

    小者故處凡夫。

    母人旃陀利得阿那含道。

    兄弟七人盡受五戒為佛弟子。

    彼國常儀方俗舊法旃陀利法要當行殺。

    國中設有男女殺盜淫逸及馀重罪。

    盡使旃陀利殺之。

    時國主召彼大兒。

    今有應死之徒。

    汝行殺之。

    其人即向王拜求哀自陳。

    願大王弘恕。

    身受五戒為佛弟子不敢行殺。

    守身謹慎不念邪非。

    甯自殺身不以犯戒殺害蟻子。

    時王奮赫天威瞋恚隆盛。

    告其人曰:卿為國民我為國主。

    不從吾教方更信佛浮說。

    尋敕傍臣速将此人詣市殺之。

    其人複白王曰:身是王民心是我資恣王所欲殺便殺之即将詣市而枭其首。

    王問傍臣。

    向應死人更有誰存。

    臣報王曰:馀有彊弟六人。

    王敕左右随次召來複敕殺人。

    其人報曰:身受五戒為佛弟子不敢行殺。

    王瞋怒盛複取殺之。

    如是盡喚兄弟六人。

    皆言受戒不敢行殺。

    王瞋恚盛盡使殺之。

    次複召小弟母子俱來。

    王見母來倍複瞋恚。

    前殺六子母不送行。

    今召小子何故便來。

    母白王曰:願聽微言以自宣理。

    前六子者盡得須陀洹道。

    正使大王取彼六人碎身如塵者,終不興惡如毛發。

    今此小者處在凡夫。

    身雖修善未蒙道法潤身。

    是故我念子未得道。

    或能失意畏王教令。

    自惜形命毀戒行殺故送來耳。

    彼當毀戒随王教令。

    不仁行殺身壞命終入泰山地獄。

    憐愍子故是以送來。

    王複問母。

    前死六子盡得須陀洹道耶。

    答曰盡得。

    王複問母。

    母身為得何道。

    母答曰得阿那含道。

    王聞斯語自投于地。

    諸臣扶起以水灑之。

    久乃醒寤稱怨自責。

    我為自造。

    無量罪根。

    放心建意殺六須陀洹。

    身意煩惱坐不安席。

    即自嚴辦香油酥薪。

    取六死屍而耶旬之。

    起六偷婆興敬供養日三忏悔意願滅罪漸漸微薄。

    複出财貨給彼老母。

    至于齋日數數忏悔。

    冀得罪薄免于地獄。

    是故說曰常能攝身也。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守護禁戒無所缺減。

    凡夫人雖守護戒。

    心如飄風不能恒定。

    是故說曰常能攝身。

    是處不死者,得果之人舍男子身還得男子身。

    舍賢聖身還得賢聖身。

    終不懷憂畏地獄餓鬼畜生。

    阿那含身即彼天上不還世間。

    阿羅漢永無愁惱。

    諸累已盡入無為境惔然寂滅。

    是故說曰是處不死也。

    所适無患者,于彼無為境終無煩惱。

    亦無愁憂苦患。

    亦無死亡戀慕。

    是故說曰所适無患也。

     不殺為仁,常能慎言,是處不死。

    所适無患。

     不殺為仁者,終不信讒毀之人于中起害心。

    是故說曰不殺為仁也。

    常能慎言者,若被罵詈粗言惡語。

    計皆空寂音響無形,猶如賢聖終無恚怒。

    設有所為斯皆權化非實恚怒。

    或意内自念不發于口。

    設發于口尋懷慚愧。

    是故說曰常能慎言:是處不死所适無患也。

     不殺為仁,常能慎意,是處不死。

    所适無患。

     得向之人。

    設遭百千苦惱。

    身堕回波深淵。

    若堕火坑熾焰之中。

    終不懷懼令心變易。

    晝夜調心不令越逸,猶如得勝怨雠死而加毒。

    得向之人心除結使猶怨不盡。

    複重思惟。

    彼修行人觀心成敗五陰所趣。

    移有漏心至無漏境。

    無常苦空無我。

    已獲無漏守護不失。

    何以故?彼修行人每自思惟。

    從永劫以來染着生死。

    流轉刀劍世中。

    恒修此意造罪無端。

    為意役使如人使奴仆。

    我今已勝調伏心識。

    今重守護使不越逸。

    是故說曰:不殺為仁常能慎意是處不死所适無患。

     慎身為勇悍,慎口悍亦然。

    慎意為勇悍,一切結亦然。

    此處名不死,所适無憂患。

     夫言勇悍者,博古攬今高才明德技術備具。

    與智相應舍諸惡法。

    身所修行不處貪欲。

    是故說曰慎身為勇悍也。

    慎口悍亦然者,口所吐言先笑後語不傷人意。

    是故說曰慎口悍亦然也。

    慎意為勇悍者,意已柔調不興惡念。

    是故說曰慎意為勇悍也。

    一切結亦然者,問曰:身口意行三事已辦。

    有何缺漏而雲一切結亦然耶。

    答曰:如所說應來往進止縫作補綻。

    應為而不為。

    此皆身所應行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