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病想。

    施物如藥想。

    念空閑處如遭死亡想。

    意常系念修諸善本。

    觀諸婦女如冢墓想。

    如是比類人間乞求。

    諸有貪着色聲香味細滑法。

    依猗道者是謂大賊。

    時尊者舍利弗問摩诃拘絺羅曰:雲何拘絺羅。

    眼為色相色為眼相。

    耳鼻舌身細滑法。

    法為意相意為法相。

    時摩诃拘絺羅報舍利弗曰:眼非色相色非眼相。

    耳鼻舌身意。

    意非法相法非意相。

    所謂相者貪欲自用是謂與相。

    複引喻自解,猶如白牛黑牛同系一處。

    或同一轭與縛系相應。

    雲何舍利弗。

    頗有人說白牛系黑牛黑牛系白牛。

    為平等系不。

    對曰:非也。

    舍利弗。

    非白牛系黑牛。

    非黑牛系白牛。

    所謂縛者,或索或靷或轭。

    是謂縛也。

    如是舍利弗。

    眼非色相色非眼相。

    耳鼻舌身意。

    意非法相法非意相。

    于中生貪欲自用者,是謂為相。

    是故說曰:世容衆妙色此不名為欲也。

     人間欲無常,内欲縛是常。

    此滅不受有,馀趣不受生。

     人間欲無常者,欲是無常為衰耗法。

    變易不停不可恃怙。

    人間欲者,不久停住。

    或亡或失或為人所奪。

    是故非常不可久保。

    内欲深固與神相染。

    心為禍首殃及身口。

    是故說曰:内欲縛是常。

    或為豪強伺命所害。

    如是欲者難制難禁。

    不可以己力留住不更趣諸有。

    亦不願生世後世。

    是故說曰:世欲久存世唯賢能覺知。

     欲生無漏行,意願常充滿。

    于欲心不縛,上流一究竟。

     欲生無漏行者,欲亦是善亦是不善。

    欲善者或是有漏。

    或是無漏。

    無漏欲者滅一切愛。

    此中不說有漏。

    意願常充滿者,一切諸善之法。

    普充滿體中。

    于欲心不縛者,心于彼心不染着亦無所污。

    是故說曰:于欲心不縛。

    上流一究竟者,即阿那含是。

    所以然者,因說阿那含果。

    因說五下分結。

    因說斷欲愛。

    此亦複說上流一究竟。

     智者不越次,漸漸以微微。

    巧匠漸刈垢,淨除諸穢污。

     智者不越次者,博古明今分别是非。

    于慧無減損。

    受性不懈怠。

    是故說曰:智者不越次也。

    漸漸以微者,漸漸日進勿懷中息,猶如巧匠除刈重垢積日乃成。

    人去心垢亦複如是,為諸天阿須倫真陀羅摩休勒等。

    所見稱譽。

     猶如車巧匠,善能修治樸。

    随欲能滅欲,後必受永康。

     猶如彼巧匠者,觀彼朽車嚴治修飾。

    遠緻重載無所缺損。

    便成二義雲何為二。

    一為名譽遠布。

    二為得其财貨。

    彼巧比丘亦複如是,唯舍于欲便得二稱。

    名聲遠布諸天所譽。

    于現法中受無量樂。

    是故說曰: 猶如車巧匠,善能修治樸。

    随欲能滅欲,後必受永康。

    時諸衆會聞佛所說,歡喜而去。

    欲受一切樂,當舍諸愛欲。

     已舍諸愛欲,永受無窮樂。

     若有衆生欲受一切樂者,當念四支五支禅樂行神通樂道出要樂。

    彼人當念舍一切欲。

    已舍諸欲倍獲功德受樂無窮。

    得遊戲樂遇諸福業樂。

    于現法中俗财無乏。

    昔外道異學各作是說。

    二二合會者,彼即清淨尋得解脫亦得出要。

    複有說者,欲妙欲淨當與欲共相娛樂欲無厭足。

    欲除彼狐疑故。

    是故說曰:随欲能滅欲。

    後必受永康。

     不念欲有厭,豈能修禅定。

    變悔尋行本,智慧療乃止。

     若有衆生。

    念欲不去心懷遂生塵垢,猶如有人近大火坑遂近遂熱。

    欲避其熱當求巧便求滅彼火。

    人亦如是,遂不念欲欲自然滅,猶如毒藥顔色成就香美且甘若人遇病而服此藥咽喉通利。

    入腹未久即喪命根。

    貪欲亦如是,當時悅意非法行欲。

    身壞命終入地獄中。

    今當引喻。

    智者以譬喻自解。

    昔閻浮利地。

    有頂生王出現于世。

    壽十四億。

    時頂生王四方遊觀。

    至忉利天。

    三十六釋取命終故住彼天宮。

    時彼人王經曆久遠心作是念。

    我今壽命過于天壽。

    躬自眼見三十六釋盡取命終。

    我今宜可殺釋提桓因。

    即于此治遙王四天下。

    領人天王。

    豈不樂也。

    以生此念便失神足。

    還堕世間住閻浮利。

    患身疼痛受諸苦惱。

    時王大臣問訊王曰:王今患重或就後世。

    若有人民來見問者,頂生王臨欲終時有何言教。

    時頂生王告諸大臣。

    若有人民來問卿等當以此語報。

    頂生王者貪着五欲七寶無厭足。

    頂生王者生千子無厭足。

    頂生王者領四天下無厭足。

    而取命終。

    頂生王者七日七夜。

    于宮殿上雨七寶而無厭足。

    而取命終。

    頂生王者遊觀至忉利天宮。

    興意欲害釋提桓因。

    而取命終。

    是故說曰: 不念欲有厭,豈能修禅定。

    變悔尋行本,智慧療乃止。

    爾時諸來會者,皆離愛欲無貪着心。

    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智慧厭足者,不複觀欲愛。

     人以智慧厭,不随愛蹤迹。

     智慧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