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在家五欲自娛。

    分檀布施作福不惓。

    供給當來過去現在。

    給施孤窮裸賤之人沙門婆羅門僑客遠行。

    四事供養衣被飲食床卧醫藥。

    須衣與衣須食。

    與食。

    香熏華鬘手巾六器在家可辦此物。

    出家極辛苦。

    時諸學人語五親曰:我等志趣必欲學道。

    不樂在家理俗因緣。

    五親報曰:不樂俗者随意出家。

    即舍家為道所習非要。

    不修正業經曆數時。

    五親往見語諸道士。

    汝等得羅漢道耶。

    道人報曰:自學道以來今乃聞阿羅漢名。

    五親複問。

    于欲無欲彼此解脫除去無明智慧解脫無疑成就珍寶。

    具足如此衆法為得不乎。

    道人報曰:如此衆法我等悉失。

    不識其名況理行耶。

    五親問道人。

    汝等何為舍家财業捐棄五親與恩愛别。

    所習非法與世人不異。

    爾時世尊以天眼觀清淨無瑕穢。

    見彼五親與道人論。

    知習非法不順正要。

    佛欲往化因現道力。

    因此因緣尋究本末。

    為後世衆生示現大明。

    亦使正法久在于世。

    在大衆中而說頌曰: 為是當行是,行是事成是。

    衆人自勞役,不覺老死至。

    爾時尊者馬聲。

    複說頌曰:沐浴莊嚴身,愚弊不習善。

     無常忽然至,如母抱死女。

     衆生相克互相是非。

    所習非要不順正法。

    猶昔夫婦二人姿貌端正威顔具足衆相備悉諸根寂靜。

    共相待敬終日無厭。

    如是經曰:夫婦二人忽然失明目無所睹。

    夫婦相戀恐為人所欺。

    夫恐失婦婦恐失夫。

    坐共相守不遠斯須。

    時諸五親遠方求醫。

    将至失明夫婦所拊藥治目尋得開明。

    夫見婦顔變易非故。

    舉聲而言誰易我婦去。

    婦見夫顔狀變易非故。

    舉聲而言誰易我夫。

    五親曉曰:少壯之容随日遷轉。

    氣羸力竭皮緩面皺日異日變。

    以老朽顔望比少壯。

    鑽冰求火不亦謬乎。

    何為啼哭自不相識。

    以鏡自照容顔變易。

    咄嗟老至色不久停。

    威容挺特一朝色異。

    愁思憂慮遂增苦惱。

    尊者昙摩也世利。

    因此而說頌曰: 如人眠寐睡,賊竊開牆盜。

    失财不覺知,覺乃周旋覓。

    愚少習放恣,自陷沒冥池。

    不見賊失财,為老賊無勢。

     是故說曰:習不真要違道失法。

    不覺老死至。

    時諸人民聞說斯語。

    歡喜而去。

    是故習禅定,生盡無熱惱。

    比丘厭魔兵,從生死得度。

     如來宣昔無常遷轉。

    諸比丘聞皆興患厭去離陰持諸入之本。

    世尊教誡指授正業教習正法。

    或在冢間樹下。

    或露處經行坐禅念定。

    勿懷懈慢。

    今不精勤後悔無益。

    是謂比丘我之禁戒。

    是故說曰:是故習禅定生盡無熱惱。

    清旦日中向暮初夜中夜後夜。

    佛告比丘。

    若行若坐若來若去若睡若覺。

    當念行此三昧使無漏失。

    生盡無熱惱者,身口意不惱不為結火所惱。

    勇猛精勤。

    佛告比丘。

    然頭然衣以何防之。

    比丘白佛。

    救頭護衣乃可防之。

    佛告比丘。

    不如來言觀頭觀衣。

    更求方便以善法消滅惡法用意堅固。

    于諸善法永不越緒。

    生盡無熱惱。

    生者猶生有。

    老病死猶生有。

    憂惱苦患周旋往來皆由有生。

    當說無常品時。

    時阿難便說頌曰: 吾聞一時事,如來說出曜。

    衆生懷愚闇,以慈往拔濟。

    說無常者,名身味身句身義身充足口說無瑕。

     聞是一時吾者陰持入相盡能分别人士。

    夫衆生壽命生形禍身。

    吾從佛聞一時事如是專意不亂亦不他念。

    求諸善本為愚闇衆生開示徑路。

    衆生處世生盲無目。

    便與開目使得視瞻。

    以大慈哀拔濟其苦。

    視彼衆生如父如母。

    敷演其義。

     以解深句義,善修其道德。

    便得盡諸苦,得逮無馀處。

     或以義除結不以味身句身。

    佛經亦說不施無漏等見順正。

    無結去漏勿生便說生。

    非馀是佛經。

    或誦佛經不盡結使。

    是故世尊說當深解句義。

    時尊者羅雲往至佛所。

    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時尊者羅雲白世尊曰:唯願如來。

    與我說法。

    使有漏心疾得解脫。

    爾時世尊告羅雲曰:汝當思惟因緣雜誦已誦訖。

    來至如來所。

    是時羅雲便誦因緣雜誦流利上口至世尊所。

    白世尊曰:唯然世尊,已誦因緣雜誦。

    有漏不得解脫。

    世尊告羅雲:汝諷誦五盛陰雜誦。

    爾時羅雲即受教誡便誦五盛陰。

    複于馀時至世尊所白世尊曰:已誦五盛陰已,有漏心不得解脫。

    爾時世尊告羅雲曰:汝當誦六更樂雜誦。

    時羅雲受佛教已複誦六更樂。

    複馀時到世尊所白世尊曰:已誦六更樂已有漏心不得解脫。

    是時世尊告羅雲曰:汝當思惟觀察其義。

    爾時羅雲承受佛教。

    即自思惟分别其義。

    漸盡結使得阿羅漢果。

    皆由分别義。

    故越次取證。

    盡有漏成無漏。

    是故阿難說曰:以解深句義。

    善修道德。

    以道斷結去諸七使纏縛。

    永盡無馀。

    道者謂泥洹。

    滅盡無生滅着斷安隐快樂。

    是故說曰善修其道德便得盡諸苦者,所謂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愛别離苦怨憎會苦得逮無馀處。

    無馀者,第一義無上無有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