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廣演品第二十五雖誦千章,不義何益。
甯解一句,聞可得道。
雖誦千章不義何益者,夫人在世多誦廣學不曉義理。
亦複不了味義句義,猶如有人多負草木至百千擔。
正可勞苦無益時用。
是故說曰雖誦千章不義何益也。
甯解一句聞可得道者,如昔有士多貯财貨饒諸穀食。
意欲遠遊便以家穀粜之易寶積珍無量。
後複以珍寶多易好銀。
意複嫌多便以好銀轉博紫磨金。
意複嫌多時以好金轉無價如意摩尼寶。
所願畢果終不差違。
此亦如是雖多學問不解句義。
解一義者所獲必克。
是故說曰甯解一句聞可得道也。
雖誦千章,法義具足,聞一法句。
可從滅意。
雖誦千章法義具足者,人多修學義味成就。
然複不能思惟義趣。
便自墜落不至究竟。
是故說曰雖誦千章法義具足也。
聞一法句可從滅意者,世多有人博學多聞。
能思一句至百千義。
義義相次不失其緒。
以漸得至無為大道。
是故說曰聞一法句可從滅意也。
雖複壽百年毀戒意不定。
不如一日中供養持戒人。
雖複壽百年毀戒意不定者,夫犯戒之人不護三事。
坐禅誦經佐助。
如斯之類不可親近。
雖久在世積惡無量。
死入地獄受無數苦。
火車爐炭刀山劍樹。
畜生餓鬼亦複如是,是故說曰雖複壽百年毀戒意不定也。
不如一日中供養持戒人者,持戒之人。
修行定意一日功德無數無量。
不可以譬喻為比。
久處于世積德無量。
若生于天自然受福。
是故說曰不如一日中供養持戒人。
雖壽百年,無慧不定,不如一日。
黠慧有定。
雖壽百年無慧不定者,世多有人不知慚愧。
與六畜不别,猶如駱駝騾驢象馬豬犬之屬。
無有尊卑高下。
人之無智其譬亦爾。
愚闇纏裹莫知其明。
是故說曰雖壽百年無慧不定也。
不如一日黠慧有定者,黠慧之人深入法典。
從一句義至百千義。
思惟反覆不以為難。
是故說曰不如一日黠慧有定也。
雖複壽百年,懈怠不精進。
不如一日中,精進不怯弱。
雖複壽百年懈怠不精進者,如世有人意恒懈怠所願不成。
既自墜落複使他人沒在生死。
自陷溺者失五分法身。
不至無為大道之處。
自迷于道轉教他人沒在生死。
若受檀越飯食床卧具病瘦醫藥。
不能消化。
從生至死堕于地獄餓鬼畜生。
雖得為人邊地佛後世智辯聰八難之處。
所以然者,皆由前身不積德也。
是故說曰雖複壽百年懈怠不精進也。
不如一日中精進不怯弱者,或有世人勇猛精進解世非常。
人身難得佛世難遇。
生值中國亦複難遭。
諸根完具亦複難得。
于賢聖法中求作沙門。
亦不可得聞真法言:複不可得有智之人。
能解此者當念精進求于道果。
得至泥洹亦複不難也。
已以辦具便能成就無漏法身。
是故說曰不如一日中精進不怯弱也。
雖複壽百歲,不知生滅事。
不如一日中曉了生滅事。
雖複壽百歲不知生滅事者,人在世間無明自纏不能得解。
計百年之中積罪無量。
亦複不知生者滅者,雖得出家為道。
在如來法中不了生滅。
恒在凡夫之地不至無為也。
斯非比丘沙門之業。
遠如來藏不近佛箧。
是故說曰雖複壽百歲不知生滅事也。
不如生一日曉了生滅事者,人之在世觀達諸法一一虛無。
生者不知所以生。
滅者不知所以滅。
一一别之能知根本。
臨死之日亦不畏懼無所怖難。
所生之處神識不錯。
遭賢遇聖聞法得度。
是故說曰不如一日中曉了生滅事也取要言之。
觀痛所從生。
夫人處世不知痛滅所興。
雖為比丘。
不達沙門之行。
是故說曰觀痛所從生也。
當觀有漏盡。
人之習行不達有漏。
便當留滞三界五趣。
流轉生死無有出期。
智者習行觀此有漏。
知所從生知所從滅。
生不知所以生。
滅不知所以滅。
漸漸得至無漏境界。
複當觀察不動行迹。
若複有人不能觀察不動行迹者,便自堕落墜乎生死。
雖處沙門非沙門行。
雖處婆羅門非婆羅門行。
由四事因緣雖深奧法者,若複學人。
觀察了知不動行迹。
意不傾動亦不移易。
漸漸得至登無為岸。
複當觀察不死行迹。
如人在世不知死生。
死為神徙風去火次魂靈散矣。
身體侹直無所複中。
然此習道之人。
荷服法衣剃除須發着三法衣。
不能觀察死之為死生。
之為生。
亦複不能修清淨梵行。
所謂不死行迹者,滅盡泥洹。
是以得入中無為之處。
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澹然快樂。
是故說曰當觀不死行。
複當觀察清淨行迹。
道之清淨非穢濁。
所學道能去垢。
非習垢所學次當觀察天形像。
法不可睹見習上人迹。
于一切諸法最上最尊無能及者,所謂滅盡泥洹是也。
行人觀察甘露行迹無饑渴想無煩熱想。
其不睹者永墜生死不達本。
無獲甘露者,福業具足以己施彼。
無所吝惜也。
雖複壽百歲,山林祭祀火。
不如須臾間,執行自修慕。
雖複壽百
甯解一句,聞可得道。
雖誦千章不義何益者,夫人在世多誦廣學不曉義理。
亦複不了味義句義,猶如有人多負草木至百千擔。
正可勞苦無益時用。
是故說曰雖誦千章不義何益也。
甯解一句聞可得道者,如昔有士多貯财貨饒諸穀食。
意欲遠遊便以家穀粜之易寶積珍無量。
後複以珍寶多易好銀。
意複嫌多便以好銀轉博紫磨金。
意複嫌多時以好金轉無價如意摩尼寶。
所願畢果終不差違。
此亦如是雖多學問不解句義。
解一義者所獲必克。
是故說曰甯解一句聞可得道也。
雖誦千章,法義具足,聞一法句。
可從滅意。
雖誦千章法義具足者,人多修學義味成就。
然複不能思惟義趣。
便自墜落不至究竟。
是故說曰雖誦千章法義具足也。
聞一法句可從滅意者,世多有人博學多聞。
能思一句至百千義。
義義相次不失其緒。
以漸得至無為大道。
是故說曰聞一法句可從滅意也。
雖複壽百年毀戒意不定。
不如一日中供養持戒人。
雖複壽百年毀戒意不定者,夫犯戒之人不護三事。
坐禅誦經佐助。
如斯之類不可親近。
雖久在世積惡無量。
死入地獄受無數苦。
火車爐炭刀山劍樹。
畜生餓鬼亦複如是,是故說曰雖複壽百年毀戒意不定也。
不如一日中供養持戒人者,持戒之人。
修行定意一日功德無數無量。
不可以譬喻為比。
久處于世積德無量。
若生于天自然受福。
是故說曰不如一日中供養持戒人。
雖壽百年,無慧不定,不如一日。
黠慧有定。
雖壽百年無慧不定者,世多有人不知慚愧。
與六畜不别,猶如駱駝騾驢象馬豬犬之屬。
無有尊卑高下。
人之無智其譬亦爾。
愚闇纏裹莫知其明。
是故說曰雖壽百年無慧不定也。
不如一日黠慧有定者,黠慧之人深入法典。
從一句義至百千義。
思惟反覆不以為難。
是故說曰不如一日黠慧有定也。
雖複壽百年,懈怠不精進。
不如一日中,精進不怯弱。
雖複壽百年懈怠不精進者,如世有人意恒懈怠所願不成。
既自墜落複使他人沒在生死。
自陷溺者失五分法身。
不至無為大道之處。
自迷于道轉教他人沒在生死。
若受檀越飯食床卧具病瘦醫藥。
不能消化。
從生至死堕于地獄餓鬼畜生。
雖得為人邊地佛後世智辯聰八難之處。
所以然者,皆由前身不積德也。
是故說曰雖複壽百年懈怠不精進也。
不如一日中精進不怯弱者,或有世人勇猛精進解世非常。
人身難得佛世難遇。
生值中國亦複難遭。
諸根完具亦複難得。
于賢聖法中求作沙門。
亦不可得聞真法言:複不可得有智之人。
能解此者當念精進求于道果。
得至泥洹亦複不難也。
已以辦具便能成就無漏法身。
是故說曰不如一日中精進不怯弱也。
雖複壽百歲,不知生滅事。
不如一日中曉了生滅事。
雖複壽百歲不知生滅事者,人在世間無明自纏不能得解。
計百年之中積罪無量。
亦複不知生者滅者,雖得出家為道。
在如來法中不了生滅。
恒在凡夫之地不至無為也。
斯非比丘沙門之業。
遠如來藏不近佛箧。
是故說曰雖複壽百歲不知生滅事也。
不如生一日曉了生滅事者,人之在世觀達諸法一一虛無。
生者不知所以生。
滅者不知所以滅。
一一别之能知根本。
臨死之日亦不畏懼無所怖難。
所生之處神識不錯。
遭賢遇聖聞法得度。
是故說曰不如一日中曉了生滅事也取要言之。
觀痛所從生。
夫人處世不知痛滅所興。
雖為比丘。
不達沙門之行。
是故說曰觀痛所從生也。
當觀有漏盡。
人之習行不達有漏。
便當留滞三界五趣。
流轉生死無有出期。
智者習行觀此有漏。
知所從生知所從滅。
生不知所以生。
滅不知所以滅。
漸漸得至無漏境界。
複當觀察不動行迹。
若複有人不能觀察不動行迹者,便自堕落墜乎生死。
雖處沙門非沙門行。
雖處婆羅門非婆羅門行。
由四事因緣雖深奧法者,若複學人。
觀察了知不動行迹。
意不傾動亦不移易。
漸漸得至登無為岸。
複當觀察不死行迹。
如人在世不知死生。
死為神徙風去火次魂靈散矣。
身體侹直無所複中。
然此習道之人。
荷服法衣剃除須發着三法衣。
不能觀察死之為死生。
之為生。
亦複不能修清淨梵行。
所謂不死行迹者,滅盡泥洹。
是以得入中無為之處。
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澹然快樂。
是故說曰當觀不死行。
複當觀察清淨行迹。
道之清淨非穢濁。
所學道能去垢。
非習垢所學次當觀察天形像。
法不可睹見習上人迹。
于一切諸法最上最尊無能及者,所謂滅盡泥洹是也。
行人觀察甘露行迹無饑渴想無煩熱想。
其不睹者永墜生死不達本。
無獲甘露者,福業具足以己施彼。
無所吝惜也。
雖複壽百歲,山林祭祀火。
不如須臾間,執行自修慕。
雖複壽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