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骨一處焚燒。
但言葬王馀者不在其例。
葬送已訖諸臣責師子曰:正坐汝身将羅刹鬼。
殺王喪國宮殿滅亡。
卿今意欲雲何。
師子答曰:吾先有言契。
此非人身是羅刹鬼。
備有愆咎後莫見怨。
卿等何為複見責數。
諸臣人民前白師子。
王今已死更無胤嗣。
唯願師子當登王位。
統理人民永得康甯。
使我諸臣尊奉有處。
師子告曰:若欲舉我為王者當随我教。
設不從我教盡為羅刹所啖。
諸人異形同響鹹皆稱善即随王教。
王告諸臣彼羅刹子女。
睡眠有時當共集兵乘船入海攻擊。
即往攻擊殺羅刹男女。
大小不可稱數無有遺在。
複往破壞鐵城出其中人。
因彼住止人民。
熾盛富樂自然。
珍奇異物不可稱量。
因名彼城号曰師子迸落。
諸羅刹鬼不在例者,移在山西。
鐵圍東垂土俗常法。
若一人不事佛者,當送山西付鬼啖之。
自爾已來佛法熾盛得道無數。
是故說諸有信佛者如此衆生類安隐還得歸皆由馬王度。
又彼國常儀國王生子。
若十若百若至無數。
盡出作道誦習佛經。
三藏備舉還複罷道登陟王位。
梵語不通經籍不舉。
則不得陟王位也。
住在外渚故。
稱師子渚國。
如來無等倫,思惟二觀行。
善觀二閑靜,除冥超神仙。
如來無等倫者,如來處世神德無量。
行過虛空所化無限。
普引衆生導示慧明。
四等育養見者得度。
是故說如來無等倫思惟二觀行善觀二閑靜除冥超神仙也。
善獲獲自在,愛盡無所積。
解脫心無漏,恩惠天世人。
善獲獲自在者,衆生處在荼炭。
流轉五趣回波七使。
欲趣于道不知何路得至。
是故如來不舍弘誓之心。
拔濟苦難普處衆生類指示自在堂。
是故說善獲獲自在也。
愛盡無所積者,得四無畏永盡于愛。
是故說愛盡無所積也。
解脫心無漏者,心永得解脫無所罣礙。
複獲無漏永除諸垢。
是故說解脫心無漏也。
恩惠天世人者,一切衆生皆來歸仰。
是以聖人應時适化救濟無乏。
是故說恩惠天世人也。
猶人立山頂,遍見人村落。
審觀法如是,如登樓觀園。
人憂除無憂,令知生死趣。
猶人立山頂遍見人村落者,如有目之士遍見村落。
行者坐者出入行來。
啼哭歌舞喜笑皆悉觀之如來世尊亦複如是,立智慧山頂。
觀五趣衆生。
黠者愚者有至無至。
皆能分别而往化之。
是故說猶人立山頂遍見人村落也。
審觀法如是如登樓觀園者,如來天眼一切遍見乘高樓觀一一分别難度易度可與言者與。
言不可與言者而自默然。
随其前人所念成道。
是故說審觀法如是如登樓觀園也。
人憂除無憂令知生死趣者,如來觀察有憂無憂有少智多智。
皆悉分别。
教示衆生令知生死之趣。
是故說人憂除無憂令知生死趣也(如來品第二十二竟)。
出曜經聞品第二十三。
善聞好行,善好閑靜,所行不左。
安如沙門。
善聞好行者,多聞學士為人所譽善哉善哉。
人之有聞所行必善。
是故說善聞好行也。
善好閑靜者,求出欲界色界無色界。
不樂愦亂無所系縛志趣閑靜。
是故說善好閑靜。
所行不左者,身口意所行常順正理終不左也。
最勝最妙無有出者,是故說所行不左也安如沙門者,順沙門行不逆沙門行。
如彼所行所修。
是故說安如沙門也。
愚者不覺知,好行不死法。
善解知法者,病如芭蕉樹。
愚者不覺知好行不死法者,愚者所習恒習弊行。
不别善法惡法。
若好若鬼盡不覺知。
不計無常變易之法營一身之資謂千年不盡保物久常無有耗減。
是故說愚者不覺知好行不死法也。
善解知法者病如芭蕉樹者,雖善解于法經耳便過。
如芭蕉樹遇風則葉落。
病者頓極加以毒湯。
是故說善解知法者病如芭蕉樹也。
猶如蓋屋密,闇冥無所睹。
雖有衆妙色,有目不見明。
猶如蓋屋密闇冥無所睹者,猶如造屋舍閉塞窗牖。
内外緻密冥然不見明。
是故說猶如蓋屋密闇冥無所睹也。
雖有衆妙色有目不見明者,彼屋舍裡雖有衆妙色羅列姝好。
有目者入中永不見色。
是故說雖有衆妙色有目不見明也。
彼如有一人,智達廣博學。
不聞則不知,善法及惡法。
彼如有一人智達廣博學者,世傥有人優婆塞優婆夷刹利長者居士及諸庶人。
心慧意朗先不聞者則知善惡之法。
極智慧人。
先不聞法者則無所别知。
是故說不聞則不知善法及惡法也。
猶如人執燭,悉見諸色相。
聞已盡能知,善惡之所趣。
猶如人執燭悉見諸色相者,猶如智達之人手執明燈盡能分别好惡諸色。
是故說猶如人執燭悉見諸色相也。
聞已盡能如善惡之所趣者,彼知學人聞法即知善惡諸法。
近法遠法有記無記盡能了知。
是故說聞已盡能知善惡之所趣。
雖稱為多聞,禁戒不具足。
為法律所彈,所聞便有阙。
雖稱為多聞禁戒不具足者,多聞博智善分别法。
于禁戒不大殷勤觸有所犯戒律不具。
是故說雖稱為多聞禁戒不具足也為法律所彈于聞便有阙者,戒律之人以法彈
但言葬王馀者不在其例。
葬送已訖諸臣責師子曰:正坐汝身将羅刹鬼。
殺王喪國宮殿滅亡。
卿今意欲雲何。
師子答曰:吾先有言契。
此非人身是羅刹鬼。
備有愆咎後莫見怨。
卿等何為複見責數。
諸臣人民前白師子。
王今已死更無胤嗣。
唯願師子當登王位。
統理人民永得康甯。
使我諸臣尊奉有處。
師子告曰:若欲舉我為王者當随我教。
設不從我教盡為羅刹所啖。
諸人異形同響鹹皆稱善即随王教。
王告諸臣彼羅刹子女。
睡眠有時當共集兵乘船入海攻擊。
即往攻擊殺羅刹男女。
大小不可稱數無有遺在。
複往破壞鐵城出其中人。
因彼住止人民。
熾盛富樂自然。
珍奇異物不可稱量。
因名彼城号曰師子迸落。
諸羅刹鬼不在例者,移在山西。
鐵圍東垂土俗常法。
若一人不事佛者,當送山西付鬼啖之。
自爾已來佛法熾盛得道無數。
是故說諸有信佛者如此衆生類安隐還得歸皆由馬王度。
又彼國常儀國王生子。
若十若百若至無數。
盡出作道誦習佛經。
三藏備舉還複罷道登陟王位。
梵語不通經籍不舉。
則不得陟王位也。
住在外渚故。
稱師子渚國。
如來無等倫,思惟二觀行。
善觀二閑靜,除冥超神仙。
如來無等倫者,如來處世神德無量。
行過虛空所化無限。
普引衆生導示慧明。
四等育養見者得度。
是故說如來無等倫思惟二觀行善觀二閑靜除冥超神仙也。
善獲獲自在,愛盡無所積。
解脫心無漏,恩惠天世人。
善獲獲自在者,衆生處在荼炭。
流轉五趣回波七使。
欲趣于道不知何路得至。
是故如來不舍弘誓之心。
拔濟苦難普處衆生類指示自在堂。
是故說善獲獲自在也。
愛盡無所積者,得四無畏永盡于愛。
是故說愛盡無所積也。
解脫心無漏者,心永得解脫無所罣礙。
複獲無漏永除諸垢。
是故說解脫心無漏也。
恩惠天世人者,一切衆生皆來歸仰。
是以聖人應時适化救濟無乏。
是故說恩惠天世人也。
猶人立山頂,遍見人村落。
審觀法如是,如登樓觀園。
人憂除無憂,令知生死趣。
猶人立山頂遍見人村落者,如有目之士遍見村落。
行者坐者出入行來。
啼哭歌舞喜笑皆悉觀之如來世尊亦複如是,立智慧山頂。
觀五趣衆生。
黠者愚者有至無至。
皆能分别而往化之。
是故說猶人立山頂遍見人村落也。
審觀法如是如登樓觀園者,如來天眼一切遍見乘高樓觀一一分别難度易度可與言者與。
言不可與言者而自默然。
随其前人所念成道。
是故說審觀法如是如登樓觀園也。
人憂除無憂令知生死趣者,如來觀察有憂無憂有少智多智。
皆悉分别。
教示衆生令知生死之趣。
是故說人憂除無憂令知生死趣也(如來品第二十二竟)。
出曜經聞品第二十三。
善聞好行,善好閑靜,所行不左。
安如沙門。
善聞好行者,多聞學士為人所譽善哉善哉。
人之有聞所行必善。
是故說善聞好行也。
善好閑靜者,求出欲界色界無色界。
不樂愦亂無所系縛志趣閑靜。
是故說善好閑靜。
所行不左者,身口意所行常順正理終不左也。
最勝最妙無有出者,是故說所行不左也安如沙門者,順沙門行不逆沙門行。
如彼所行所修。
是故說安如沙門也。
愚者不覺知,好行不死法。
善解知法者,病如芭蕉樹。
愚者不覺知好行不死法者,愚者所習恒習弊行。
不别善法惡法。
若好若鬼盡不覺知。
不計無常變易之法營一身之資謂千年不盡保物久常無有耗減。
是故說愚者不覺知好行不死法也。
善解知法者病如芭蕉樹者,雖善解于法經耳便過。
如芭蕉樹遇風則葉落。
病者頓極加以毒湯。
是故說善解知法者病如芭蕉樹也。
猶如蓋屋密,闇冥無所睹。
雖有衆妙色,有目不見明。
猶如蓋屋密闇冥無所睹者,猶如造屋舍閉塞窗牖。
内外緻密冥然不見明。
是故說猶如蓋屋密闇冥無所睹也。
雖有衆妙色有目不見明者,彼屋舍裡雖有衆妙色羅列姝好。
有目者入中永不見色。
是故說雖有衆妙色有目不見明也。
彼如有一人,智達廣博學。
不聞則不知,善法及惡法。
彼如有一人智達廣博學者,世傥有人優婆塞優婆夷刹利長者居士及諸庶人。
心慧意朗先不聞者則知善惡之法。
極智慧人。
先不聞法者則無所别知。
是故說不聞則不知善法及惡法也。
猶如人執燭,悉見諸色相。
聞已盡能知,善惡之所趣。
猶如人執燭悉見諸色相者,猶如智達之人手執明燈盡能分别好惡諸色。
是故說猶如人執燭悉見諸色相也。
聞已盡能如善惡之所趣者,彼知學人聞法即知善惡諸法。
近法遠法有記無記盡能了知。
是故說聞已盡能知善惡之所趣。
雖稱為多聞,禁戒不具足。
為法律所彈,所聞便有阙。
雖稱為多聞禁戒不具足者,多聞博智善分别法。
于禁戒不大殷勤觸有所犯戒律不具。
是故說雖稱為多聞禁戒不具足也為法律所彈于聞便有阙者,戒律之人以法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