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是故說曰諸有心樂禅不樂于欲意。
最勝踴躍意,亦不見有我。
諸有心樂禅,不樂于欲意。
最勝踴躍意者,見無我之人。
分别内外所出四大。
一一解了虛而不真。
是故說曰最勝踴躍意亦不見有我諸有心樂禅不樂于欲意也。
諸結永以盡,如山不可動。
于染無所染,于恚不起恚。
諸結永以盡如山不可動者,如彼行人諸結永盡。
内外清淨無有瑕穢。
意猶金剛不可沮壞。
亦如泰山不可移動。
何以故?由其執心甚牢固也。
處欲不污在禍不懼。
形神俱虛無可戀着。
是故說曰諸結永以盡如山不可動于染無所染于恚不起恚也。
諸有如此心,焉知苦蹤迹。
無害無所染,具足于戒律。
于食自知足,及諸床卧具。
脩意求方便,是謂諸佛教。
諸有如此心焉知苦蹤迹者,如彼行人練精其心去諸穢着。
意存斷結日進不怠。
爾時焉知有苦蹤迹。
是故說曰諸有如此心焉知苦蹤迹。
無害無所染具足于戒律者,亦不自害複不害人。
戒律所說不失次緒。
既自修德複以此德轉教人民。
是故說曰無害無所染具足于戒律。
于食知止足及諸床卧具者,如彼行人量食而進亦不貪餮。
趣支其命行道而已,所以取膏而膏車者,欲使重載有所緻也。
如人瘡痍以膏傅之。
所以傅者欲使新者不增故者除愈。
是故說曰于食知止足及諸床卧具也。
脩意求方便是謂諸佛教者,修行之人采取要義。
行中所急者增上心是。
是故說曰修意求方便是謂諸佛教也。
行人觀心相,分别念待意。
以得入禅定,便獲喜安樂。
行人觀心相者,如彼行人知心根源。
适生即滅不使滋長。
知念待之進退分别善惡。
永劫以來所脩行事。
是故說曰行人觀心相分别念待意也。
以得入禅定便獲喜安樂者,入定之人何以故說入定之人。
定有三義禅最為首,猶如國王統領四方。
正可富于世财無有道财。
禅定之人當富道财無有世财。
所謂道财者,三十七品禅定三昧諸善之本。
樂有二義。
或有淨樂或有不淨樂。
不淨樂者飲食衣被服飾之具。
香華脂粉缯采幡蓋。
斯謂不淨樂也。
有淨樂者,入禅正受澹然無為無他異想。
是謂有淨之樂也。
是故說曰以得入禅定便獲喜安樂也。
護意自莊嚴,嫉彼而營己。
遭憂不患苦,智者審谛住。
護意自莊嚴嫉彼而營己者,彼脩行者,恒護結使縛着色聲香味細滑之法。
不使衆想雜錯其間。
複以三十七品七覺意花而自莊嚴。
是故說曰護意自莊嚴嫉彼而營己也。
遭憂不患苦智者審谛住者,彼修行人以得入無畏之處。
智者神審谛而不移動。
是故說曰遭憂不患苦智者審谛住也。
人不守護心,為邪見所害。
兼懷調戲意,斯等就死徑。
人不守護心為邪見所害者,行人不守護色聲香味細滑法。
其有衆生修習邪徑。
便當趣于地獄餓鬼畜生之道。
不習邪見者生天上人中。
處在中國不在邊地八不閑處。
是故說曰人不守護心為邪見所害也。
兼懷調戲意。
斯等就死徑者,行人所以迷于道者,皆由陰蓋所覆。
不得闚看智慧光明。
加複調戲。
五蓋所覆重雲所翳。
欲得見慧明者此則不然。
命終之後必趣死徑。
是故說曰兼懷調戲意。
斯等就死徑也。
是故當護心,等修清淨行。
正見恒在前,分别起滅法。
是故當護心等修清淨行者,彼修行人恒常擁護心意。
行威儀法舍于非法。
可行知行可坐知坐。
進止行來不失其儀。
是故說曰是故當護心等修清淨行也。
正見恒在前分别起滅法者,人之修德深自知己。
如家有财主自能别。
行道之人亦複如是。
涉八直之正路禦四駛之穢濁。
執智慧之庭燎照三毒冥室。
分别起滅之所由。
歸之一定而無礙。
于中取道有何難乎。
是故說曰正見恒在前分别起滅法也。
比丘除睡眠,盡苦更不造。
降心服于藥,護心勿複調。
比丘除睡眠盡苦更不造者,觀行比丘除去睡眠陰蓋之患。
盡諸苦際更不造新。
是故說曰比丘除睡眠盡苦更不造也。
降心服于藥。
護心勿複調者,常當擁護心所願必克則能及聖。
修無漏行斯由降心去穢所緻也。
行不放逸不堯于人。
複是行者深要之業。
是故說曰降心服于藥護心勿複調也。
衆生心所誤,盡受地獄苦。
降心則緻樂,護心勿複調。
衆生心所誤盡受地獄苦者,迷誤為心所使。
種地獄根栽。
經曆無數億千萬劫。
屠割剝裂受苦無量。
是故說曰衆生心所誤盡受地獄苦。
降心則緻樂護心勿複調也。
護心勿複調,心為衆妙門。
護而不漏失,便在泥洹門。
心正則道存邪者有高下。
衆生愚感不别真僞。
是以墜堕不至于道。
惑者意迷謂道在空乃不自覺。
心為道本虛無寂寞。
法之極尊衆行究竟。
永離三有不處三界。
度衆苦惱畢壽不生。
是故說曰護心勿複調。
心為衆妙門。
護而不漏失。
便在泥洹門也。
最勝踴躍意,亦不見有我。
諸有心樂禅,不樂于欲意。
最勝踴躍意者,見無我之人。
分别内外所出四大。
一一解了虛而不真。
是故說曰最勝踴躍意亦不見有我諸有心樂禅不樂于欲意也。
諸結永以盡,如山不可動。
于染無所染,于恚不起恚。
諸結永以盡如山不可動者,如彼行人諸結永盡。
内外清淨無有瑕穢。
意猶金剛不可沮壞。
亦如泰山不可移動。
何以故?由其執心甚牢固也。
處欲不污在禍不懼。
形神俱虛無可戀着。
是故說曰諸結永以盡如山不可動于染無所染于恚不起恚也。
諸有如此心,焉知苦蹤迹。
無害無所染,具足于戒律。
于食自知足,及諸床卧具。
脩意求方便,是謂諸佛教。
諸有如此心焉知苦蹤迹者,如彼行人練精其心去諸穢着。
意存斷結日進不怠。
爾時焉知有苦蹤迹。
是故說曰諸有如此心焉知苦蹤迹。
無害無所染具足于戒律者,亦不自害複不害人。
戒律所說不失次緒。
既自修德複以此德轉教人民。
是故說曰無害無所染具足于戒律。
于食知止足及諸床卧具者,如彼行人量食而進亦不貪餮。
趣支其命行道而已,所以取膏而膏車者,欲使重載有所緻也。
如人瘡痍以膏傅之。
所以傅者欲使新者不增故者除愈。
是故說曰于食知止足及諸床卧具也。
脩意求方便是謂諸佛教者,修行之人采取要義。
行中所急者增上心是。
是故說曰修意求方便是謂諸佛教也。
行人觀心相,分别念待意。
以得入禅定,便獲喜安樂。
行人觀心相者,如彼行人知心根源。
适生即滅不使滋長。
知念待之進退分别善惡。
永劫以來所脩行事。
是故說曰行人觀心相分别念待意也。
以得入禅定便獲喜安樂者,入定之人何以故說入定之人。
定有三義禅最為首,猶如國王統領四方。
正可富于世财無有道财。
禅定之人當富道财無有世财。
所謂道财者,三十七品禅定三昧諸善之本。
樂有二義。
或有淨樂或有不淨樂。
不淨樂者飲食衣被服飾之具。
香華脂粉缯采幡蓋。
斯謂不淨樂也。
有淨樂者,入禅正受澹然無為無他異想。
是謂有淨之樂也。
是故說曰以得入禅定便獲喜安樂也。
護意自莊嚴,嫉彼而營己。
遭憂不患苦,智者審谛住。
護意自莊嚴嫉彼而營己者,彼脩行者,恒護結使縛着色聲香味細滑之法。
不使衆想雜錯其間。
複以三十七品七覺意花而自莊嚴。
是故說曰護意自莊嚴嫉彼而營己也。
遭憂不患苦智者審谛住者,彼修行人以得入無畏之處。
智者神審谛而不移動。
是故說曰遭憂不患苦智者審谛住也。
人不守護心,為邪見所害。
兼懷調戲意,斯等就死徑。
人不守護心為邪見所害者,行人不守護色聲香味細滑法。
其有衆生修習邪徑。
便當趣于地獄餓鬼畜生之道。
不習邪見者生天上人中。
處在中國不在邊地八不閑處。
是故說曰人不守護心為邪見所害也。
兼懷調戲意。
斯等就死徑者,行人所以迷于道者,皆由陰蓋所覆。
不得闚看智慧光明。
加複調戲。
五蓋所覆重雲所翳。
欲得見慧明者此則不然。
命終之後必趣死徑。
是故說曰兼懷調戲意。
斯等就死徑也。
是故當護心,等修清淨行。
正見恒在前,分别起滅法。
是故當護心等修清淨行者,彼修行人恒常擁護心意。
行威儀法舍于非法。
可行知行可坐知坐。
進止行來不失其儀。
是故說曰是故當護心等修清淨行也。
正見恒在前分别起滅法者,人之修德深自知己。
如家有财主自能别。
行道之人亦複如是。
涉八直之正路禦四駛之穢濁。
執智慧之庭燎照三毒冥室。
分别起滅之所由。
歸之一定而無礙。
于中取道有何難乎。
是故說曰正見恒在前分别起滅法也。
比丘除睡眠,盡苦更不造。
降心服于藥,護心勿複調。
比丘除睡眠盡苦更不造者,觀行比丘除去睡眠陰蓋之患。
盡諸苦際更不造新。
是故說曰比丘除睡眠盡苦更不造也。
降心服于藥。
護心勿複調者,常當擁護心所願必克則能及聖。
修無漏行斯由降心去穢所緻也。
行不放逸不堯于人。
複是行者深要之業。
是故說曰降心服于藥護心勿複調也。
衆生心所誤,盡受地獄苦。
降心則緻樂,護心勿複調。
衆生心所誤盡受地獄苦者,迷誤為心所使。
種地獄根栽。
經曆無數億千萬劫。
屠割剝裂受苦無量。
是故說曰衆生心所誤盡受地獄苦。
降心則緻樂護心勿複調也。
護心勿複調,心為衆妙門。
護而不漏失,便在泥洹門。
心正則道存邪者有高下。
衆生愚感不别真僞。
是以墜堕不至于道。
惑者意迷謂道在空乃不自覺。
心為道本虛無寂寞。
法之極尊衆行究竟。
永離三有不處三界。
度衆苦惱畢壽不生。
是故說曰護心勿複調。
心為衆妙門。
護而不漏失。
便在泥洹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