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斯皆有證驗。
夫人作惡事有輕重。
意盛不舍不能去離不求出要。
藏隐自匿。
亦複不能向人陳說。
是以世尊教誨後人。
新作舊造下至屏猥之處。
善惡冥報不可藏匿。
是故說曰作惡勿言無久作言無罪也。
屏猥言無罪斯皆有證驗者,人欲設意在屏猥處造諸罪根。
當時雖可免萌類謗。
然複不免後世報對。
是故說曰屏猥言無罪斯皆有證驗也。
作惡言有憂,久作亦言憂。
屏猥亦言憂,彼報亦有憂。
人之造惡初意赫熾不自覺知。
當時心勇謂為應爾。
爾時世尊便引其喻。
如日初沒之際。
山川樹影皆各垂陰遂至于冥。
今此群惑之徒。
執迷亦爾。
造身口行不善之本。
臨終之日諸惡重陰。
各各自随漸漸将至冥室受報。
是故說曰作惡言有憂久作亦言憂屏猥亦言憂彼報亦有憂也。
此憂彼亦憂,惡行二俱憂。
彼憂彼受報,見行乃知審。
所謂此憂者今現世憂。
所謂彼憂者,後世之憂。
所謂此憂。
不死不命終。
所謂彼憂者已死已命終。
是故說曰此憂彼亦憂也。
惡行二俱憂者,彼憂彼受報見行乃知審。
此喜彼亦喜,福行二俱喜。
彼喜彼受報,見行自清淨。
昔琉璃王興兵。
攻伐迦維羅竭國。
摧破人民擒獲七千。
聖人見道迹者悉埋其足。
使暴象蹋蹈殺之。
略說其義。
佛告比丘。
拘薩羅王現無反複。
違聖叛真。
興無擇罪。
斯等之類卻後七日自當受報。
拘薩羅國。
王種當絕。
無複繼嗣。
無擇地獄火焰當出。
纏裹王身及諸侍從。
悉入無擇地獄之中。
琉璃聞之即日嚴駕四種之兵。
宮人采女出城避災。
尋詣恒水張帆乘船謂為免難。
時阿鼻地獄火焰來接及諸群衆。
翼從多少悉入地獄無得脫者,琉璃王先未避災之時,來至舍衛城内。
遙聞作倡伎樂歌舞戲笑五樂自娛。
王問左右。
斯是誰家戲笑之聲乃徹于此。
諸臣白曰:此是祇頭太子家中音樂之聲。
王尋遣信速喚使來。
我今征伐與賊戰鬥憂慮國事。
祇頭今日方更歡樂。
以五樂自娛。
設我戰鬥不如賊者,此人必望得王尊位。
祇頭太子聞王召喚。
尋出奉迎。
王告太子。
吾與賊戰心憂萬國。
汝今方更五樂自娛。
即拔利劍斬而舍去。
祇頭舍身即生天上。
内宮妓女五樂自娛不覺失主。
天上采女前後圍繞。
亦複作倡伎樂共相娛樂。
爾時世尊以天眼。
觀見祇頭王子二處受福。
在大衆中而說斯偈。
此喜彼亦喜,福行二俱喜。
彼喜彼受報,見行自清淨。
爾時世尊,複與琉璃王而說斯偈。
此煮彼亦煮,罪行二俱煮。
彼煮彼受罪,見行自有驗。
爾時世尊,以天眼觀見琉璃王處在地獄。
拷掠榜笞五毒酸楚。
是故世尊而說斯偈。
作福不作惡,皆由宿行法。
終不畏死徑,如船截流渡。
昔佛先世未成等正覺時。
為菩薩身。
号曰一切施。
為婆羅門故。
自縛詣阙。
敵國王曰:汝今畏吾。
爾時一切施而說斯偈。
作福不作惡,皆由宿行法。
終不畏死徑,如船截流渡。
昔有啖人鬼。
在人中作王。
恒食人肉以為廚宰。
鄰國征伐得九十九王。
二十一人以為常則。
九十九王白羅刹王曰:鄰國有王名曰善宿。
好行施惠脩菩薩德。
有所求索不逆人意。
大王設能擒獲彼者,我等甘心受死萬無一恨。
爾時羅刹人王。
即起鬼兵往伺其便。
正值善宿大王在外園觀浴池遊戲。
有一梵志。
辭家外學。
夫梵志之法。
臨辭去時白父母言:我今離家追伴學問。
計還之日且未有期。
設财貨窮乏從王舉貸我還當償。
其人學問以得成就。
來至家中但見空屋不見人衆。
即問鄰比。
我今父母兄弟姊妹竟為所在。
鄰比報曰:汝學之後舉王财賄無以當償。
為王所系今在牢獄。
欲往看者宜知是時,其人自念。
家窮事狹無有财寶。
設我詣獄親觐父母。
複當拘執同受其苦不免王法。
宜令在外改形易服竊行求索畢償官物乃得出身耳。
其人複念。
鄰國有王号善宿。
脩行道德施心不絕。
當往至彼至誠告情。
必不見違。
足償王物。
尋往至彼随王乞索。
王言大佳。
當相供給。
須吾沐浴訖當惠施。
小停勿憂不負言信。
王詣浴池為鬼兵所擒。
王尋還顧悲慼涕零。
鬼王問曰:我等聞王仁和博愛靡不周濟。
雖遭厄困何為悲慼。
王報鬼曰:我生惠施未曾有悔。
向有梵志在外乞索。
許而未與。
是以憂慼耳。
鬼王白王。
王守誠信由來不改。
如今放王施訖時還。
乃知王心不失誠信。
王得還宮開藏惠施恣彼人意。
尋還就信詣鬼王所。
鬼王告曰:汝不畏吾乎。
何為受死而來。
爾時善宿大王向彼鬼王。
而說斯偈。
作福不作惡,皆由宿行法。
終不畏死徑,如船截流渡。
鬼王聞之内懷慚愧。
改心易行思脩善本。
即告善宿王曰:今聞所說人中難有。
今放九十九王。
我舍此位。
願王統領以法治化。
我領鬼衆還歸本居住。
若俱健者自當數觐。
即共離别各還所在。
萬民稱慶國界清泰。
共行十善不脩惡業。
善宿積行不息。
後得成佛于樹王下。
複說斯偈。
作福不作惡,皆由宿行法。
終不畏死徑,如船截流渡(惡行品第二十八竟)。
夫人作惡事有輕重。
意盛不舍不能去離不求出要。
藏隐自匿。
亦複不能向人陳說。
是以世尊教誨後人。
新作舊造下至屏猥之處。
善惡冥報不可藏匿。
是故說曰作惡勿言無久作言無罪也。
屏猥言無罪斯皆有證驗者,人欲設意在屏猥處造諸罪根。
當時雖可免萌類謗。
然複不免後世報對。
是故說曰屏猥言無罪斯皆有證驗也。
作惡言有憂,久作亦言憂。
屏猥亦言憂,彼報亦有憂。
人之造惡初意赫熾不自覺知。
當時心勇謂為應爾。
爾時世尊便引其喻。
如日初沒之際。
山川樹影皆各垂陰遂至于冥。
今此群惑之徒。
執迷亦爾。
造身口行不善之本。
臨終之日諸惡重陰。
各各自随漸漸将至冥室受報。
是故說曰作惡言有憂久作亦言憂屏猥亦言憂彼報亦有憂也。
此憂彼亦憂,惡行二俱憂。
彼憂彼受報,見行乃知審。
所謂此憂者今現世憂。
所謂彼憂者,後世之憂。
所謂此憂。
不死不命終。
所謂彼憂者已死已命終。
是故說曰此憂彼亦憂也。
惡行二俱憂者,彼憂彼受報見行乃知審。
此喜彼亦喜,福行二俱喜。
彼喜彼受報,見行自清淨。
昔琉璃王興兵。
攻伐迦維羅竭國。
摧破人民擒獲七千。
聖人見道迹者悉埋其足。
使暴象蹋蹈殺之。
略說其義。
佛告比丘。
拘薩羅王現無反複。
違聖叛真。
興無擇罪。
斯等之類卻後七日自當受報。
拘薩羅國。
王種當絕。
無複繼嗣。
無擇地獄火焰當出。
纏裹王身及諸侍從。
悉入無擇地獄之中。
琉璃聞之即日嚴駕四種之兵。
宮人采女出城避災。
尋詣恒水張帆乘船謂為免難。
時阿鼻地獄火焰來接及諸群衆。
翼從多少悉入地獄無得脫者,琉璃王先未避災之時,來至舍衛城内。
遙聞作倡伎樂歌舞戲笑五樂自娛。
王問左右。
斯是誰家戲笑之聲乃徹于此。
諸臣白曰:此是祇頭太子家中音樂之聲。
王尋遣信速喚使來。
我今征伐與賊戰鬥憂慮國事。
祇頭今日方更歡樂。
以五樂自娛。
設我戰鬥不如賊者,此人必望得王尊位。
祇頭太子聞王召喚。
尋出奉迎。
王告太子。
吾與賊戰心憂萬國。
汝今方更五樂自娛。
即拔利劍斬而舍去。
祇頭舍身即生天上。
内宮妓女五樂自娛不覺失主。
天上采女前後圍繞。
亦複作倡伎樂共相娛樂。
爾時世尊以天眼。
觀見祇頭王子二處受福。
在大衆中而說斯偈。
此喜彼亦喜,福行二俱喜。
彼喜彼受報,見行自清淨。
爾時世尊,複與琉璃王而說斯偈。
此煮彼亦煮,罪行二俱煮。
彼煮彼受罪,見行自有驗。
爾時世尊,以天眼觀見琉璃王處在地獄。
拷掠榜笞五毒酸楚。
是故世尊而說斯偈。
作福不作惡,皆由宿行法。
終不畏死徑,如船截流渡。
昔佛先世未成等正覺時。
為菩薩身。
号曰一切施。
為婆羅門故。
自縛詣阙。
敵國王曰:汝今畏吾。
爾時一切施而說斯偈。
作福不作惡,皆由宿行法。
終不畏死徑,如船截流渡。
昔有啖人鬼。
在人中作王。
恒食人肉以為廚宰。
鄰國征伐得九十九王。
二十一人以為常則。
九十九王白羅刹王曰:鄰國有王名曰善宿。
好行施惠脩菩薩德。
有所求索不逆人意。
大王設能擒獲彼者,我等甘心受死萬無一恨。
爾時羅刹人王。
即起鬼兵往伺其便。
正值善宿大王在外園觀浴池遊戲。
有一梵志。
辭家外學。
夫梵志之法。
臨辭去時白父母言:我今離家追伴學問。
計還之日且未有期。
設财貨窮乏從王舉貸我還當償。
其人學問以得成就。
來至家中但見空屋不見人衆。
即問鄰比。
我今父母兄弟姊妹竟為所在。
鄰比報曰:汝學之後舉王财賄無以當償。
為王所系今在牢獄。
欲往看者宜知是時,其人自念。
家窮事狹無有财寶。
設我詣獄親觐父母。
複當拘執同受其苦不免王法。
宜令在外改形易服竊行求索畢償官物乃得出身耳。
其人複念。
鄰國有王号善宿。
脩行道德施心不絕。
當往至彼至誠告情。
必不見違。
足償王物。
尋往至彼随王乞索。
王言大佳。
當相供給。
須吾沐浴訖當惠施。
小停勿憂不負言信。
王詣浴池為鬼兵所擒。
王尋還顧悲慼涕零。
鬼王問曰:我等聞王仁和博愛靡不周濟。
雖遭厄困何為悲慼。
王報鬼曰:我生惠施未曾有悔。
向有梵志在外乞索。
許而未與。
是以憂慼耳。
鬼王白王。
王守誠信由來不改。
如今放王施訖時還。
乃知王心不失誠信。
王得還宮開藏惠施恣彼人意。
尋還就信詣鬼王所。
鬼王告曰:汝不畏吾乎。
何為受死而來。
爾時善宿大王向彼鬼王。
而說斯偈。
作福不作惡,皆由宿行法。
終不畏死徑,如船截流渡。
鬼王聞之内懷慚愧。
改心易行思脩善本。
即告善宿王曰:今聞所說人中難有。
今放九十九王。
我舍此位。
願王統領以法治化。
我領鬼衆還歸本居住。
若俱健者自當數觐。
即共離别各還所在。
萬民稱慶國界清泰。
共行十善不脩惡業。
善宿積行不息。
後得成佛于樹王下。
複說斯偈。
作福不作惡,皆由宿行法。
終不畏死徑,如船截流渡(惡行品第二十八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