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應宿舊。
應在上首。
猕猴複負脊上。
從國至國。
從村至村。
齋戒自守共相敬待。
設得飲食推讓老者,城郭村落人民見者怪未曾有。
四面雲集。
問其原由。
三獸自陳昔所經曆。
象雖形大年幼處小。
敬上二獸如子事父。
人民感獸各生善心。
鳥獸猶然。
況我人乎。
共相勸勵上下相事。
舉國人民孝敬者衆。
自可有此孝順之義。
但不能越次取證成其道果。
唯有天人最可奉敬。
是故說于是奉事者也禮之度三有者,興敬衆生在在處處見如來形承事禮敬。
卻行久久乃回心不離佛。
三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
誰能度此三有。
唯有佛世尊乃得度耳。
次有聲聞弟子。
承佛威神得度三有。
是故說禮之度三有也。
三念可念善,三念當離惡。
從念而有行,滅之為正斷。
三念可念善者,随時興念食息不廢。
常當念善具衆德本。
漸得越次受諸果證盡生死原。
盡有漏成無漏。
是故說三念可念善也。
三念當離惡者,已離惡念獲何功德。
答曰:不為心垢所染污。
除諸結使染着。
亦不為彼結使所使。
是故說三念當離惡也。
從念而有行者,有覺有觀遊戲初禅乃至第四禅。
除弊惡心諸不善法。
日進其行終不退轉。
是故說從念而有行也。
滅之為正斷者,以斷智慧智以此滅之。
雲何為滅。
或為亂想抑制善心。
不随行三十七品。
覆蔽諸道果不得露現,猶如風塵卒起覆蔽日月不睹光明。
龍降甘雨随時掩塵。
便睹日月精光。
此亦如是,以賢聖甘露滅心塵垢。
霍然大悟無複微曀。
賢聖道果皆悉露現。
是故說滅之為正斷也。
三觀為轉念,逮獲無上道。
得三除三窟,無量修念持。
三觀為轉念者,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我未成佛道時。
興三不善念欲念恚念害念。
問曰:爾時菩薩雲何生欲念恚念害念耶。
答曰:菩薩苦行六年。
勤勞從苦起退。
自還念昔日所更。
追憶本時歌笑伎樂作倡。
由是便生欲想。
複聞調達竊自興意欲。
奪宮人采女。
爾時便生恚想。
二垢和同于中便生害想。
複次菩薩從苦行起。
難陀難陀波羅二女。
以蘇麻油塗菩薩身。
諸女天身極自柔軟狀如天女。
于彼便生欲想愛想。
時菩薩便作是念。
設彼五人給使我不舍。
吾去者何由。
使此女以油塗吾身。
爾時菩薩便興恚想亦興害想。
二垢和同于中便生害想。
爾時菩薩複生是念。
我今已生欲想自損亦損他人二事俱損。
自損者,諸善功德盡舍而去。
是謂自損。
雲何損他人。
若食他信施衣被飯食狀卧具病瘦醫藥不能消化。
遂增塵勞不獲果實衆德有阙。
是謂損他也。
取要言之。
二垢和同者便生害想。
是時菩薩厭患二事。
求滅不善想。
以忍之力降魔勞怨。
永棄亂想不生惡念速成道果。
是故說三觀為轉念也。
逮獲無上道者,雲何為無上道。
所謂無上道者,答曰:志求出要無欲想無恚想。
是故說三觀為轉念也。
逮獲無上道者,菩薩坐樹王下。
棄三十四意。
成無上道。
所謂無上道者,出過世間天人上。
三千大千刹土蜎飛蠕動之類。
于中最上無有過者,如彼契經所說,七微為一忽。
所謂微者,不長不短。
不圓不方。
不高不下。
無形不可睹。
非眼識所攝。
所以然者,以其微細不可見故。
唯有轉輪聖王。
補處菩薩賢聖天眼通者,乃能見耳。
正使有法過此極微細者,如來通達即覺即知。
是故說逮獲無上道也。
得三除三窟者,住于四禅入清淨定。
不興想着結使。
疾滅系意不忘進修不懈。
遊志三四專一除結。
是故說得三除三窟也。
無量修念持者,住初禅地思惟念持。
或于四禅攝内外法。
亦有念持。
初禅内有不定想。
有覺有觀熾燃似火焚燒法體。
外有不定想為火所燒。
二禅内有不定想意愛似水。
外有不定想為水所漬,第三禅内有不定想。
猶風有出入息。
外有不定想便為風所動,第四禅中内無不定想。
不為外法所攝。
已得念護除内不定想無量者,于諸初禅地無量地種所系。
入此三昧定者亦複如茲。
無量無限不可稱計。
阿僧祇人成就衆行。
是故說無量修念持也。
能除三有垢,攝定用縛意。
智慧禅定力,已定攝外亂。
能除三有垢者,從欲界至色界無色界。
名曰衆垢之室。
衆生所居處也。
能求巧便離三有者,是謂上尊道出過三界。
是故說能除三有垢也。
攝定用縛意者,不使粗心遊逸在外。
恒專心意不令外色得便。
由其三昧難沮壞故。
是故說攝定用縛意也。
智慧禅定力者,以智慧利戟。
無所不任斷諸結使盡其源本。
是故說智慧禅定力也。
已定攝外亂者,己身入定能攝外人。
是故說己定攝外亂也。
積善得善行,處處得名譽。
逮賢聖八品,修道甘露果。
積善得善行者,夫欲學道當用漸漸。
如初禅所行二禅所行三禅為妙。
三禅所行四禅為妙。
是故說積善得善行也。
處處得名譽者,如彼晝度樹契經所說,忉利諸天遙觀世間。
某村某落某甲弟子以信堅固。
出家學道剃除須發着三法衣。
生死已盡。
所作已辦。
梵行已立。
更不受胎。
如實知之。
是故說處處得名譽也。
逮賢聖八品者,如彼學人一趣賢聖八品道。
滅盡泥洹無為無作。
是故說逮賢聖八品也。
修道甘露果者,彼修行人躬自行道。
欲至無上安隐之處。
服食甘露無終
應在上首。
猕猴複負脊上。
從國至國。
從村至村。
齋戒自守共相敬待。
設得飲食推讓老者,城郭村落人民見者怪未曾有。
四面雲集。
問其原由。
三獸自陳昔所經曆。
象雖形大年幼處小。
敬上二獸如子事父。
人民感獸各生善心。
鳥獸猶然。
況我人乎。
共相勸勵上下相事。
舉國人民孝敬者衆。
自可有此孝順之義。
但不能越次取證成其道果。
唯有天人最可奉敬。
是故說于是奉事者也禮之度三有者,興敬衆生在在處處見如來形承事禮敬。
卻行久久乃回心不離佛。
三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
誰能度此三有。
唯有佛世尊乃得度耳。
次有聲聞弟子。
承佛威神得度三有。
是故說禮之度三有也。
三念可念善,三念當離惡。
從念而有行,滅之為正斷。
三念可念善者,随時興念食息不廢。
常當念善具衆德本。
漸得越次受諸果證盡生死原。
盡有漏成無漏。
是故說三念可念善也。
三念當離惡者,已離惡念獲何功德。
答曰:不為心垢所染污。
除諸結使染着。
亦不為彼結使所使。
是故說三念當離惡也。
從念而有行者,有覺有觀遊戲初禅乃至第四禅。
除弊惡心諸不善法。
日進其行終不退轉。
是故說從念而有行也。
滅之為正斷者,以斷智慧智以此滅之。
雲何為滅。
或為亂想抑制善心。
不随行三十七品。
覆蔽諸道果不得露現,猶如風塵卒起覆蔽日月不睹光明。
龍降甘雨随時掩塵。
便睹日月精光。
此亦如是,以賢聖甘露滅心塵垢。
霍然大悟無複微曀。
賢聖道果皆悉露現。
是故說滅之為正斷也。
三觀為轉念,逮獲無上道。
得三除三窟,無量修念持。
三觀為轉念者,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我未成佛道時。
興三不善念欲念恚念害念。
問曰:爾時菩薩雲何生欲念恚念害念耶。
答曰:菩薩苦行六年。
勤勞從苦起退。
自還念昔日所更。
追憶本時歌笑伎樂作倡。
由是便生欲想。
複聞調達竊自興意欲。
奪宮人采女。
爾時便生恚想。
二垢和同于中便生害想。
複次菩薩從苦行起。
難陀難陀波羅二女。
以蘇麻油塗菩薩身。
諸女天身極自柔軟狀如天女。
于彼便生欲想愛想。
時菩薩便作是念。
設彼五人給使我不舍。
吾去者何由。
使此女以油塗吾身。
爾時菩薩便興恚想亦興害想。
二垢和同于中便生害想。
爾時菩薩複生是念。
我今已生欲想自損亦損他人二事俱損。
自損者,諸善功德盡舍而去。
是謂自損。
雲何損他人。
若食他信施衣被飯食狀卧具病瘦醫藥不能消化。
遂增塵勞不獲果實衆德有阙。
是謂損他也。
取要言之。
二垢和同者便生害想。
是時菩薩厭患二事。
求滅不善想。
以忍之力降魔勞怨。
永棄亂想不生惡念速成道果。
是故說三觀為轉念也。
逮獲無上道者,雲何為無上道。
所謂無上道者,答曰:志求出要無欲想無恚想。
是故說三觀為轉念也。
逮獲無上道者,菩薩坐樹王下。
棄三十四意。
成無上道。
所謂無上道者,出過世間天人上。
三千大千刹土蜎飛蠕動之類。
于中最上無有過者,如彼契經所說,七微為一忽。
所謂微者,不長不短。
不圓不方。
不高不下。
無形不可睹。
非眼識所攝。
所以然者,以其微細不可見故。
唯有轉輪聖王。
補處菩薩賢聖天眼通者,乃能見耳。
正使有法過此極微細者,如來通達即覺即知。
是故說逮獲無上道也。
得三除三窟者,住于四禅入清淨定。
不興想着結使。
疾滅系意不忘進修不懈。
遊志三四專一除結。
是故說得三除三窟也。
無量修念持者,住初禅地思惟念持。
或于四禅攝内外法。
亦有念持。
初禅内有不定想。
有覺有觀熾燃似火焚燒法體。
外有不定想為火所燒。
二禅内有不定想意愛似水。
外有不定想為水所漬,第三禅内有不定想。
猶風有出入息。
外有不定想便為風所動,第四禅中内無不定想。
不為外法所攝。
已得念護除内不定想無量者,于諸初禅地無量地種所系。
入此三昧定者亦複如茲。
無量無限不可稱計。
阿僧祇人成就衆行。
是故說無量修念持也。
能除三有垢,攝定用縛意。
智慧禅定力,已定攝外亂。
能除三有垢者,從欲界至色界無色界。
名曰衆垢之室。
衆生所居處也。
能求巧便離三有者,是謂上尊道出過三界。
是故說能除三有垢也。
攝定用縛意者,不使粗心遊逸在外。
恒專心意不令外色得便。
由其三昧難沮壞故。
是故說攝定用縛意也。
智慧禅定力者,以智慧利戟。
無所不任斷諸結使盡其源本。
是故說智慧禅定力也。
已定攝外亂者,己身入定能攝外人。
是故說己定攝外亂也。
積善得善行,處處得名譽。
逮賢聖八品,修道甘露果。
積善得善行者,夫欲學道當用漸漸。
如初禅所行二禅所行三禅為妙。
三禅所行四禅為妙。
是故說積善得善行也。
處處得名譽者,如彼晝度樹契經所說,忉利諸天遙觀世間。
某村某落某甲弟子以信堅固。
出家學道剃除須發着三法衣。
生死已盡。
所作已辦。
梵行已立。
更不受胎。
如實知之。
是故說處處得名譽也。
逮賢聖八品者,如彼學人一趣賢聖八品道。
滅盡泥洹無為無作。
是故說逮賢聖八品也。
修道甘露果者,彼修行人躬自行道。
欲至無上安隐之處。
服食甘露無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