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诽謗品第九之馀若猗内藏,依賢聖活,愚者堕惡,猶願邪見。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與數千萬衆前後圍繞而為說法。
有異比丘即從坐起。
偏露右臂叉手合掌前白佛言:如來莫說休息泥洹。
如來出要賢聖妙法。
如來于現法中閑靜無為而自娛樂。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觀此愚人自墜惡趣永滅形壽。
不但今日呵制如來。
乃往久遠無數世時。
于毗波屍如來所。
亦複呵制使不說法。
不但呵制毗波屍如來。
乃複呵制屍棄如來使不說法。
次複呵制毗舍毗如來。
次複呵制拘樓如來。
複次呵制拘那含牟尼佛。
次複呵制迦葉如來。
我今第七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于世。
複來呵制使不說法。
如此愚人端心正意不呵制如來者,即應此座上坐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是時世尊在大衆中。
說此偈曰: 以失今良會,更立誓願求。
終不見聖谛,況欲見究竟。
比丘當知。
此愚癡凡夫之人。
于賢聖道撿自喪形命離于佛法聖衆。
若猗内藏者,如來深法之藏無所染着。
其事有三。
一者三界緣對結使永盡無馀亦名阿羅漢。
二者不複生滅更無萌兆趣生熟藏三者于天人世興緻供養悉能消化。
使前施者受福無窮。
是故說曰若倚内藏也。
依賢聖活者,賢聖有二。
一者善根成就名曰賢聖。
二者無漏成就名曰賢聖。
如此賢聖不猗邪見而求活。
乃依深法妙智而求活也。
是故說曰依賢聖活也。
愚者堕惡者,猶如彼比丘呵制如來使不說法。
休息泥洹如來出要賢聖妙法。
如來于現法中但當閑靜無為而自娛樂。
何為與大衆說法。
如此比類。
愚不識真自招禍惡。
願樂湯火以為屋室。
此人不當與坐起言語。
是故說曰愚者堕惡也。
猶願邪見者,懷猶豫見習颠倒久與邊見相應。
如彼契經所說,佛告長者夫邪見之人自犯身行如所說,犯口所行如所說,犯意所行如所說,興意想念流馳萬端。
盡興邪見不可親近。
消滅善本增益惡種。
所以然者,長者當知。
邪見為病迷于正法。
猶伊叉桓子帝多羅子屍婆犁子種散于地。
随時長養漸得水潤火溫風動地持後得長大。
食之極苦粗澀穢臭不可食啖。
邪見之人亦複如是,自犯身行口行意行。
是故說曰猶願邪見也。
竹蘆生節,還害其軀,吐言當善。
不演惡教。
竹蘆生節者,竹蘆生節粗而且長。
若遇暴風倚互相■各入其節。
節自枯朽更不複生。
彼比丘所說亦複如是,自招其罪不為他人。
是故說曰竹蘆生節還害其軀也。
吐言當善者,言當慈仁哀愍一切。
是故說曰吐言當善也不演惡教者,有吐言教不善之法後趣惡道。
人身猶尚可行言辯通達時乃有耳。
是故說曰不演惡教也。
從善得解脫,為惡不得解。
善解者為賢,是為脫惡惱。
賢聖解不然,如彼愚得解。
從善得解脫者,夫至解脫無為之處。
言當用善。
巧言善語者,為人所敬所至到方多所饒益。
是故說曰從善得解脫也。
為惡不得解者,常懷愁憂心意煩惱恒懷恐懼。
是故說為惡不得解也。
善解者為賢者,言解脫未必是解脫。
或能被系王者所拘。
所謂解脫者心身俱解脫。
是故說善解者為賢。
是謂脫惡惱者,縛有二緣今身易後身。
今身者桁械考掠及諸五毒之痛。
複被結使縛流轉五趣。
于中能自拔濟乃為善解。
是故說解脫惡惱也。
賢聖解不然者,賢聖有二業。
一者善本成就。
二者無漏成就。
彼賢聖人所吐言教不自傷損後無苦惱。
是故說賢聖解不然也。
如彼愚得解者,愚人習行好着邪道不随正路。
以自牽往趣三惡道。
是故說如彼愚得解也。
比丘抱損意,不躁言得忠。
義說如法說,是言柔軟甘。
比丘抱損意者,比丘護口意。
自能收攝。
語不煩重。
若處道俗處中而說不堯彼此。
是故說曰比丘抱損意也。
不躁言得忠者,少言多中不離佛語。
世俗煩鬧意恒遠離。
是故說曰不躁言得忠也。
義說如法說者,具足而說句身味身無所缺漏。
是故說曰義說如法說也。
是言柔軟甘。
出無量義解悅人意所說無厭足。
如天甘露善心無怒。
亦不選擇彼豪族種此卑家種。
平等而說無增減心。
是故說曰是言柔軟甘也。
善說賢聖教,法說如法二。
念說如念三,谛說如谛四。
善說賢聖教者,賢聖出教必有所由。
接度衆生無不有濟。
是故說賢聖教也。
法說如法二者,賢聖教中正法所居非法所居。
何以故?說法之時廣布賢聖道長益善根。
說非法時增益不善根善法有損。
善說賢聖教,第一句法說如法說是故說法說如法二也。
念說如念三者,出言柔和為人所愛念。
出言粗犷為人所憎惡。
欲為人所念者當自念其善。
雖處畜生聞其惡言皆懷愁慼。
昔有二人各畜力牛。
一人自誇欲得與彼牛捔力。
若不如者,要金錢五百。
試牛并耕一牛力實勝之。
其牛主罵曰:弊牛努力。
牛聞其罵。
即便卧地。
輸金錢五百枚。
複至後日主責牛曰:名汝為快牛。
乃使我失錢令我慚愧。
牛報其主曰:更可試之。
當盡我力當還倍得彼錢。
即複更耕。
如牛所言倍得彼錢。
畜生尚識善惡之言:況人當不識善惡言乎。
是故說念說如念三也。
谛說如谛四者,好學之士畏懼
昔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與數千萬衆前後圍繞而為說法。
有異比丘即從坐起。
偏露右臂叉手合掌前白佛言:如來莫說休息泥洹。
如來出要賢聖妙法。
如來于現法中閑靜無為而自娛樂。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觀此愚人自墜惡趣永滅形壽。
不但今日呵制如來。
乃往久遠無數世時。
于毗波屍如來所。
亦複呵制使不說法。
不但呵制毗波屍如來。
乃複呵制屍棄如來使不說法。
次複呵制毗舍毗如來。
次複呵制拘樓如來。
複次呵制拘那含牟尼佛。
次複呵制迦葉如來。
我今第七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于世。
複來呵制使不說法。
如此愚人端心正意不呵制如來者,即應此座上坐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是時世尊在大衆中。
說此偈曰: 以失今良會,更立誓願求。
終不見聖谛,況欲見究竟。
比丘當知。
此愚癡凡夫之人。
于賢聖道撿自喪形命離于佛法聖衆。
若猗内藏者,如來深法之藏無所染着。
其事有三。
一者三界緣對結使永盡無馀亦名阿羅漢。
二者不複生滅更無萌兆趣生熟藏三者于天人世興緻供養悉能消化。
使前施者受福無窮。
是故說曰若倚内藏也。
依賢聖活者,賢聖有二。
一者善根成就名曰賢聖。
二者無漏成就名曰賢聖。
如此賢聖不猗邪見而求活。
乃依深法妙智而求活也。
是故說曰依賢聖活也。
愚者堕惡者,猶如彼比丘呵制如來使不說法。
休息泥洹如來出要賢聖妙法。
如來于現法中但當閑靜無為而自娛樂。
何為與大衆說法。
如此比類。
愚不識真自招禍惡。
願樂湯火以為屋室。
此人不當與坐起言語。
是故說曰愚者堕惡也。
猶願邪見者,懷猶豫見習颠倒久與邊見相應。
如彼契經所說,佛告長者夫邪見之人自犯身行如所說,犯口所行如所說,犯意所行如所說,興意想念流馳萬端。
盡興邪見不可親近。
消滅善本增益惡種。
所以然者,長者當知。
邪見為病迷于正法。
猶伊叉桓子帝多羅子屍婆犁子種散于地。
随時長養漸得水潤火溫風動地持後得長大。
食之極苦粗澀穢臭不可食啖。
邪見之人亦複如是,自犯身行口行意行。
是故說曰猶願邪見也。
竹蘆生節,還害其軀,吐言當善。
不演惡教。
竹蘆生節者,竹蘆生節粗而且長。
若遇暴風倚互相■各入其節。
節自枯朽更不複生。
彼比丘所說亦複如是,自招其罪不為他人。
是故說曰竹蘆生節還害其軀也。
吐言當善者,言當慈仁哀愍一切。
是故說曰吐言當善也不演惡教者,有吐言教不善之法後趣惡道。
人身猶尚可行言辯通達時乃有耳。
是故說曰不演惡教也。
從善得解脫,為惡不得解。
善解者為賢,是為脫惡惱。
賢聖解不然,如彼愚得解。
從善得解脫者,夫至解脫無為之處。
言當用善。
巧言善語者,為人所敬所至到方多所饒益。
是故說曰從善得解脫也。
為惡不得解者,常懷愁憂心意煩惱恒懷恐懼。
是故說為惡不得解也。
善解者為賢者,言解脫未必是解脫。
或能被系王者所拘。
所謂解脫者心身俱解脫。
是故說善解者為賢。
是謂脫惡惱者,縛有二緣今身易後身。
今身者桁械考掠及諸五毒之痛。
複被結使縛流轉五趣。
于中能自拔濟乃為善解。
是故說解脫惡惱也。
賢聖解不然者,賢聖有二業。
一者善本成就。
二者無漏成就。
彼賢聖人所吐言教不自傷損後無苦惱。
是故說賢聖解不然也。
如彼愚得解者,愚人習行好着邪道不随正路。
以自牽往趣三惡道。
是故說如彼愚得解也。
比丘抱損意,不躁言得忠。
義說如法說,是言柔軟甘。
比丘抱損意者,比丘護口意。
自能收攝。
語不煩重。
若處道俗處中而說不堯彼此。
是故說曰比丘抱損意也。
不躁言得忠者,少言多中不離佛語。
世俗煩鬧意恒遠離。
是故說曰不躁言得忠也。
義說如法說者,具足而說句身味身無所缺漏。
是故說曰義說如法說也。
是言柔軟甘。
出無量義解悅人意所說無厭足。
如天甘露善心無怒。
亦不選擇彼豪族種此卑家種。
平等而說無增減心。
是故說曰是言柔軟甘也。
善說賢聖教,法說如法二。
念說如念三,谛說如谛四。
善說賢聖教者,賢聖出教必有所由。
接度衆生無不有濟。
是故說賢聖教也。
法說如法二者,賢聖教中正法所居非法所居。
何以故?說法之時廣布賢聖道長益善根。
說非法時增益不善根善法有損。
善說賢聖教,第一句法說如法說是故說法說如法二也。
念說如念三者,出言柔和為人所愛念。
出言粗犷為人所憎惡。
欲為人所念者當自念其善。
雖處畜生聞其惡言皆懷愁慼。
昔有二人各畜力牛。
一人自誇欲得與彼牛捔力。
若不如者,要金錢五百。
試牛并耕一牛力實勝之。
其牛主罵曰:弊牛努力。
牛聞其罵。
即便卧地。
輸金錢五百枚。
複至後日主責牛曰:名汝為快牛。
乃使我失錢令我慚愧。
牛報其主曰:更可試之。
當盡我力當還倍得彼錢。
即複更耕。
如牛所言倍得彼錢。
畜生尚識善惡之言:況人當不識善惡言乎。
是故說念說如念三也。
谛說如谛四者,好學之士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