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梁
關燈
小
中
大
莫可與行為輩。
後有尼聰朗特達,博辯若神,行特親狎之。
衆亦以為後來之秀,可與行為俦也。
行晚節好禅觀,菜食精苦。
皇帝聞之,雅相歎賞。
年六十六,梁天監八年而卒,葬于鐘山也。
○南晉陵寺釋令玉尼傳九 令玉,本姓蔡,建康人也。
父朗,少出家,住何後寺禅房。
為淨曜尼弟子。
淨曜律行純白,思業過人。
玉少事師長,恭勤匪懈,始受十戒,威儀可觀。
及受具足,禁行清白,有若冰霜。
博尋《五部》,妙究幽宗,雅能傳述。
宋邵陵王大相欽敬,請為南晉陵寺主。
固讓不當,王不能屈。
以啟元徽,元徽再敕,事不獲免。
在任積年,不矜而莊,不厲而威。
年七十六,梁天監八年卒。
寺複有令惠、戒忍、慧力,并顯名。
令惠誦《妙法蓮華》《維摩》《勝鬘》等經,勤身蔬飯,卓然衆表。
戒忍聰朗好學,經目不忘。
惠力雅識虛通,無所矯競。
○閑居寺僧述尼傳十 僧述,本姓懷,彭城人也。
父僧珍僑居建康。
述幼而志道,八歲蔬食,及年十九,以宋元嘉二十四年,從禅林寺淨秀尼出家。
節行清苦,法檢不虧,遊心經律,靡不遍覽。
後偏功《十誦》,文義優洽。
複從隐、審二法師,谘受秘觀,遍三昧門。
移住禅林寺,為禅學所宗。
去來投集,更成嚣動,述因有隐居之志。
宋臨川王母張貴嫔聞之,舍所居宅,欲為立寺。
時制不許辄造。
到元徽二年,九月一日,汝南王母吳充華啟,敕即就締構。
堂殿房宇,五十餘間,率其同志二十人,以禅寂為樂,名曰“閑居”。
述動靜守貞,不斅浮飾。
宋齊之季,世道紛喧,且禅且寂,風塵不擾。
齊文帝、竟陵文宣王大相禮遇,修飾一寺,事事光奇。
四時供養,未曾休息。
及大梁開泰,天下有道,白黑敬仰,四遠雲萃。
而述不蓄私财,随得随散,或賬濟四衆,或放生,乞施造金像五軀,并皆壯麗。
寫經及律一千餘卷,缥帙帶軸,寶飾新嚴。
年八十四,梁天監十四年而卒。
葬于鐘山之陽也。
○西青園寺妙祎尼傳十一 妙祎,本姓劉,建康人也。
龆绮之年,而神機秀發。
幼出家,住西青園寺。
戒行無點,神情超悟,敦信布惠,莫不懷之。
雅好談說,尤善言笑,講《大涅槃經》《法華》《十地》,并三十餘遍,十誦《毗尼》,每經敷說,随方導物,利益弘多。
年七十,梁天監十二年卒也。
○樂安寺釋惠晖尼傳十二 惠晖,本姓駱,青州人也。
六歲樂道,父母不聽。
至年十一,斷葷辛滋味,清虛淡朗,姿貌詳雅。
讀《大涅槃經》,誦《法華經》,及年十七,随父出都,精進勇猛,行人所不能行。
父母愛焉,聽遂其志。
十八出家,住樂安寺。
從斌、濟、柔、次四法師,聽《成實論》及《涅槃》諸經。
于十餘年中,郁為義林。
京邑諸尼,無不谘受。
于是法筵頻建,四遠雲集,講說不休,禅誦無辍。
标心正念,日夕忘寝,王公貴賤,無不敬重。
十方嚫遺,四時殷競,所獲之财,追造經像,随宜遠施。
時有不洩者,改緝樂安寺,莫不新整。
年七十三,梁天監十三年而卒。
葬于石頭崗。
時複有惠音以禮誦為業也。
○頂山寺釋道貴尼傳十三 道貴本姓壽,長安人也。
幼清夷沖素,善研機理,志幹勤整。
精苦過人,誓弘大化,葷鮮不食,濟物為懷,弊衣自足。
誦《勝鬘》《無量壽經》,不舍晝夜,父母愛念,使其為道,十七出家。
博覽經律,究委文理,不羨名聞,唯以習道為業。
觀境入定,行坐不休,悔過發願,言辭哀懇,聽者震肅。
齊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善相推敬,為造頂山寺,以聚禅衆。
請貴為知事,固執不從,請為禅範,然後許之。
于是結挂林下,栖寄畢世。
縱複屯雲晦景,委雪埋山,端然寂坐,曾無間焉。
得人信施,廣興福業,不以纖毫自潤己身。
年八十六,梁天監十五年而卒。
葬于鐘山之陽也。
○山陰招明寺釋法宣尼傳十四 法宣本姓王,剡人也。
父道寄世奉正法。
宣幼而有離俗之志,年始七歲,而蔬食苦節;及至十八,誦《法華經》,首尾通利,解其指歸。
坐卧辄見,帳蓋覆之,驟有媒娉,誓而弗許。
至年二十四,父母攜就剡齊明寺德樂尼,改服從禁。
即于是日,帳蓋自消,博覽經書,深入理味。
成戒以後,鄉邑時人,望昭義道,莫不服其精緻。
逮宋氏之季,有僧柔法師。
周遊東夏,講宣經論。
自嶀嵊而之禹穴,或登靈隐,或往姑蘇。
僧柔數論之趣,慧基經書之要,鹹暢其精微,究其淵奧。
及齊永明中,又從惠熙法師谘受《十誦》,所餐日優,所見月赜。
于是移住山陰招明寺。
經律遞講,聲高于越,不立私财,以嚫施之物,修飾寺宇,造構精華,狀若神工。
寫經鑄像,靡不必備。
吳郡張援、穎川庾詠、汝南周颙,皆時之名秀,莫不躬往禮敬。
齊巴陵王蕭昭胄出守會稽,厚加供待。
梁衡陽王元簡到郡請為母師。
春秋八十有三,梁天監十五年而卒。
後有尼聰朗特達,博辯若神,行特親狎之。
衆亦以為後來之秀,可與行為俦也。
行晚節好禅觀,菜食精苦。
皇帝聞之,雅相歎賞。
年六十六,梁天監八年而卒,葬于鐘山也。
○南晉陵寺釋令玉尼傳九 令玉,本姓蔡,建康人也。
父朗,少出家,住何後寺禅房。
為淨曜尼弟子。
淨曜律行純白,思業過人。
玉少事師長,恭勤匪懈,始受十戒,威儀可觀。
及受具足,禁行清白,有若冰霜。
博尋《五部》,妙究幽宗,雅能傳述。
宋邵陵王大相欽敬,請為南晉陵寺主。
固讓不當,王不能屈。
以啟元徽,元徽再敕,事不獲免。
在任積年,不矜而莊,不厲而威。
年七十六,梁天監八年卒。
寺複有令惠、戒忍、慧力,并顯名。
令惠誦《妙法蓮華》《維摩》《勝鬘》等經,勤身蔬飯,卓然衆表。
戒忍聰朗好學,經目不忘。
惠力雅識虛通,無所矯競。
○閑居寺僧述尼傳十 僧述,本姓懷,彭城人也。
父僧珍僑居建康。
述幼而志道,八歲蔬食,及年十九,以宋元嘉二十四年,從禅林寺淨秀尼出家。
節行清苦,法檢不虧,遊心經律,靡不遍覽。
後偏功《十誦》,文義優洽。
複從隐、審二法師,谘受秘觀,遍三昧門。
移住禅林寺,為禅學所宗。
去來投集,更成嚣動,述因有隐居之志。
宋臨川王母張貴嫔聞之,舍所居宅,欲為立寺。
時制不許辄造。
到元徽二年,九月一日,汝南王母吳充華啟,敕即就締構。
堂殿房宇,五十餘間,率其同志二十人,以禅寂為樂,名曰“閑居”。
述動靜守貞,不斅浮飾。
宋齊之季,世道紛喧,且禅且寂,風塵不擾。
齊文帝、竟陵文宣王大相禮遇,修飾一寺,事事光奇。
四時供養,未曾休息。
及大梁開泰,天下有道,白黑敬仰,四遠雲萃。
而述不蓄私财,随得随散,或賬濟四衆,或放生,乞施造金像五軀,并皆壯麗。
寫經及律一千餘卷,缥帙帶軸,寶飾新嚴。
年八十四,梁天監十四年而卒。
葬于鐘山之陽也。
○西青園寺妙祎尼傳十一 妙祎,本姓劉,建康人也。
龆绮之年,而神機秀發。
幼出家,住西青園寺。
戒行無點,神情超悟,敦信布惠,莫不懷之。
雅好談說,尤善言笑,講《大涅槃經》《法華》《十地》,并三十餘遍,十誦《毗尼》,每經敷說,随方導物,利益弘多。
年七十,梁天監十二年卒也。
○樂安寺釋惠晖尼傳十二 惠晖,本姓駱,青州人也。
六歲樂道,父母不聽。
至年十一,斷葷辛滋味,清虛淡朗,姿貌詳雅。
讀《大涅槃經》,誦《法華經》,及年十七,随父出都,精進勇猛,行人所不能行。
父母愛焉,聽遂其志。
十八出家,住樂安寺。
從斌、濟、柔、次四法師,聽《成實論》及《涅槃》諸經。
于十餘年中,郁為義林。
京邑諸尼,無不谘受。
于是法筵頻建,四遠雲集,講說不休,禅誦無辍。
标心正念,日夕忘寝,王公貴賤,無不敬重。
十方嚫遺,四時殷競,所獲之财,追造經像,随宜遠施。
時有不洩者,改緝樂安寺,莫不新整。
年七十三,梁天監十三年而卒。
葬于石頭崗。
時複有惠音以禮誦為業也。
○頂山寺釋道貴尼傳十三 道貴本姓壽,長安人也。
幼清夷沖素,善研機理,志幹勤整。
精苦過人,誓弘大化,葷鮮不食,濟物為懷,弊衣自足。
誦《勝鬘》《無量壽經》,不舍晝夜,父母愛念,使其為道,十七出家。
博覽經律,究委文理,不羨名聞,唯以習道為業。
觀境入定,行坐不休,悔過發願,言辭哀懇,聽者震肅。
齊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善相推敬,為造頂山寺,以聚禅衆。
請貴為知事,固執不從,請為禅範,然後許之。
于是結挂林下,栖寄畢世。
縱複屯雲晦景,委雪埋山,端然寂坐,曾無間焉。
得人信施,廣興福業,不以纖毫自潤己身。
年八十六,梁天監十五年而卒。
葬于鐘山之陽也。
○山陰招明寺釋法宣尼傳十四 法宣本姓王,剡人也。
父道寄世奉正法。
宣幼而有離俗之志,年始七歲,而蔬食苦節;及至十八,誦《法華經》,首尾通利,解其指歸。
坐卧辄見,帳蓋覆之,驟有媒娉,誓而弗許。
至年二十四,父母攜就剡齊明寺德樂尼,改服從禁。
即于是日,帳蓋自消,博覽經書,深入理味。
成戒以後,鄉邑時人,望昭義道,莫不服其精緻。
逮宋氏之季,有僧柔法師。
周遊東夏,講宣經論。
自嶀嵊而之禹穴,或登靈隐,或往姑蘇。
僧柔數論之趣,慧基經書之要,鹹暢其精微,究其淵奧。
及齊永明中,又從惠熙法師谘受《十誦》,所餐日優,所見月赜。
于是移住山陰招明寺。
經律遞講,聲高于越,不立私财,以嚫施之物,修飾寺宇,造構精華,狀若神工。
寫經鑄像,靡不必備。
吳郡張援、穎川庾詠、汝南周颙,皆時之名秀,莫不躬往禮敬。
齊巴陵王蕭昭胄出守會稽,厚加供待。
梁衡陽王元簡到郡請為母師。
春秋八十有三,梁天監十五年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