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齊
關燈
小
中
大
之,不違其志,為法淨尼弟子,住法音寺。
德行純邃,經律博通。
三業禅秘,無不善達,神量淵遠,物莫能窺;遺身忘味,常自枯槁。
其精進總持,為世法則,傳授訓誘,多能導利,當世歸心。
與昙簡尼同憩法音寺,後移白山,栖托樹下,功化轉弘。
以建武元年二月十八日,與昙簡同夜燒身,道俗哀赴,莫不哽咽。
收其舍利,樹封墳刹焉。
○集善寺慧緒尼傳十二 慧緒本姓闾丘,高平人也。
為人高率疏遠,見之如丈夫,不似婦人。
發言吐論,甚自方直,略無所回避。
七歲便蔬食持齋,志節勇猛。
十八出家,住荊州三層寺,戒業具足,道俗所美。
時江陵有隐尼,西土德望,見緒而異之。
遂忘年契,意相攜行道。
嘗同居一夏,共習般舟,心形勤苦,晝夜不息。
沈攸之為刺史,普沙簡僧尼,緒乃避難下都。
及沈破敗,後複還西。
齊太尉大司馬豫章王蕭嶷,以宋升明末出鎮荊陝,知其有道,行迎請入内,備盡四事。
時有玄暢禅師,從蜀下荊,緒就受禅法,究極精妙。
暢每稱其宿習不淺。
緒既善解禅行,兼菜蔬勵節,豫章王妃及内眷屬,敬信甚深,從受禅法,每有贍施,受已随散,不嘗儲畜。
意志高遠,都不以生業關懷。
蕭王要共還都,為起精舍,在第東田之東,名曰福田寺。
常入第行道。
永明九年,自稱忽忽苦病,亦無正惡,唯不複肯食。
顔貌憔悴,苦求還寺。
還寺即平愈,旬日中辄複請入,入轉如前,鹹不知所以。
俄而王薨,禍故相續。
武皇帝以東田郊迥,更起集善寺,悉移諸尼還集善。
而以福田寺别安外國道人阿梨。
第中還複供養,善讀誦咒。
緒自移集善寺以後,足不複入第者數年,時内外既敬重此尼,每勸其暫至後第内。
竺夫人欲建禅齋,遣信先谘請。
尼雲:“甚善,貧道年惡,此段實願一入第,與諸夫娘别。
”既入齋,齋竟自索紙筆作詩曰:“世人或不知,呼我作老周;忽請作七日,禅齋不得休(後複有十字道别,今忘之)。
”作詩竟,言笑接人,了不異常日高傲也。
因具叙離雲:“此段出寺,方為永别,年老無複能入第理。
”時體中甚康健,出寺月餘,便雲病。
乃無有異于恒,少日而卒也。
是永元元年十一月二十日卒,時年六十九。
周舍為立序贊。
又有德盛尼,德合志同,為法眷屬,行道習觀,親承音旨也。
○錢塘齊明寺超明尼傳十三 超明,本姓範,錢塘人。
父先少為國子生,世奉大法。
明幼聰穎,雅有志尚,讀五經,善文義,方正有禮,内外敬之。
年二十一,夫亡,寡居鄉鄰,求娉,誓而弗許。
因遂出家,住崇隐寺。
神理明徹,道識清悟。
聞吳縣北張寺有昙整法師,道行精苦,從受具足。
後往塗山聽慧基法師講說衆經,便究義旨;一經于耳,退無不記。
三吳士庶,内外崇敬。
尋還錢塘,移憩齊明寺。
年六十餘,建武五年而卒也。
時又有法藏尼,亦以學行馳名也。
○法音寺昙勇尼傳十四 昙勇者,昙簡尼之姊也。
為性剛直,不随物以傾動,常以禅律為務,不以衣食經懷。
憩法音精舍,深悟無常,高崇我樂。
以建武元年,随簡同移白山。
永元三年二月十五日夜,積薪自燒,以身供養。
當時聞見,鹹發道心,共聚遺燼,以立墳刹雲。
○剡齊興寺德樂尼傳十五 德樂,本姓孫,毗陵人也。
高祖毓,晉豫州刺史。
樂生而口有二牙,及長,常于暗室,不假燈燭,了了能見。
願樂離俗,父母愛惜,而不敢遮。
至年八歲許,其姊妹同時入道,為晉陵光尼弟子。
具足以後,并遊學京師,住南永安寺。
笃志精勤,以晝繼夜,窮研經律,言談典雅。
宋文帝善之。
元嘉七年,外國沙門求那跋摩,宋大将軍立王園寺(在枳園寺路北也),請移住焉。
到十一年,有師子國比丘尼十餘人至,重從僧伽跋摩受具足戒。
至二十一年,同寺尼法淨、昙覽染孔熙先謀,人身窮法,毀壞寺舍,諸尼離散。
德樂移憩東青園寺。
樂谘請深禅,窮究妙境。
及文帝崩,東遊會稽,止于剡之白山照明精舍。
學衆雲集,從容教授,道盛東南矣。
齊永明五年,陳留阮儉,笃信士也,舍所居宅,立齊興精舍。
樂綱紀,大小悅服,遠近欽風,皆願依止,徒衆二百餘人。
不聚贍施,歲建大講,僧尼不限,平等資供。
年八十一,永元三年卒。
剡又有僧茂尼,本姓王,彭城人也。
節食單蔬,勤苦為業,用其嚫遺,起竹園精舍焉。
德行純邃,經律博通。
三業禅秘,無不善達,神量淵遠,物莫能窺;遺身忘味,常自枯槁。
其精進總持,為世法則,傳授訓誘,多能導利,當世歸心。
與昙簡尼同憩法音寺,後移白山,栖托樹下,功化轉弘。
以建武元年二月十八日,與昙簡同夜燒身,道俗哀赴,莫不哽咽。
收其舍利,樹封墳刹焉。
○集善寺慧緒尼傳十二 慧緒本姓闾丘,高平人也。
為人高率疏遠,見之如丈夫,不似婦人。
發言吐論,甚自方直,略無所回避。
七歲便蔬食持齋,志節勇猛。
十八出家,住荊州三層寺,戒業具足,道俗所美。
時江陵有隐尼,西土德望,見緒而異之。
遂忘年契,意相攜行道。
嘗同居一夏,共習般舟,心形勤苦,晝夜不息。
沈攸之為刺史,普沙簡僧尼,緒乃避難下都。
及沈破敗,後複還西。
齊太尉大司馬豫章王蕭嶷,以宋升明末出鎮荊陝,知其有道,行迎請入内,備盡四事。
時有玄暢禅師,從蜀下荊,緒就受禅法,究極精妙。
暢每稱其宿習不淺。
緒既善解禅行,兼菜蔬勵節,豫章王妃及内眷屬,敬信甚深,從受禅法,每有贍施,受已随散,不嘗儲畜。
意志高遠,都不以生業關懷。
蕭王要共還都,為起精舍,在第東田之東,名曰福田寺。
常入第行道。
永明九年,自稱忽忽苦病,亦無正惡,唯不複肯食。
顔貌憔悴,苦求還寺。
還寺即平愈,旬日中辄複請入,入轉如前,鹹不知所以。
俄而王薨,禍故相續。
武皇帝以東田郊迥,更起集善寺,悉移諸尼還集善。
而以福田寺别安外國道人阿梨。
第中還複供養,善讀誦咒。
緒自移集善寺以後,足不複入第者數年,時内外既敬重此尼,每勸其暫至後第内。
竺夫人欲建禅齋,遣信先谘請。
尼雲:“甚善,貧道年惡,此段實願一入第,與諸夫娘别。
”既入齋,齋竟自索紙筆作詩曰:“世人或不知,呼我作老周;忽請作七日,禅齋不得休(後複有十字道别,今忘之)。
”作詩竟,言笑接人,了不異常日高傲也。
因具叙離雲:“此段出寺,方為永别,年老無複能入第理。
”時體中甚康健,出寺月餘,便雲病。
乃無有異于恒,少日而卒也。
是永元元年十一月二十日卒,時年六十九。
周舍為立序贊。
又有德盛尼,德合志同,為法眷屬,行道習觀,親承音旨也。
○錢塘齊明寺超明尼傳十三 超明,本姓範,錢塘人。
父先少為國子生,世奉大法。
明幼聰穎,雅有志尚,讀五經,善文義,方正有禮,内外敬之。
年二十一,夫亡,寡居鄉鄰,求娉,誓而弗許。
因遂出家,住崇隐寺。
神理明徹,道識清悟。
聞吳縣北張寺有昙整法師,道行精苦,從受具足。
後往塗山聽慧基法師講說衆經,便究義旨;一經于耳,退無不記。
三吳士庶,内外崇敬。
尋還錢塘,移憩齊明寺。
年六十餘,建武五年而卒也。
時又有法藏尼,亦以學行馳名也。
○法音寺昙勇尼傳十四 昙勇者,昙簡尼之姊也。
為性剛直,不随物以傾動,常以禅律為務,不以衣食經懷。
憩法音精舍,深悟無常,高崇我樂。
以建武元年,随簡同移白山。
永元三年二月十五日夜,積薪自燒,以身供養。
當時聞見,鹹發道心,共聚遺燼,以立墳刹雲。
○剡齊興寺德樂尼傳十五 德樂,本姓孫,毗陵人也。
高祖毓,晉豫州刺史。
樂生而口有二牙,及長,常于暗室,不假燈燭,了了能見。
願樂離俗,父母愛惜,而不敢遮。
至年八歲許,其姊妹同時入道,為晉陵光尼弟子。
具足以後,并遊學京師,住南永安寺。
笃志精勤,以晝繼夜,窮研經律,言談典雅。
宋文帝善之。
元嘉七年,外國沙門求那跋摩,宋大将軍立王園寺(在枳園寺路北也),請移住焉。
到十一年,有師子國比丘尼十餘人至,重從僧伽跋摩受具足戒。
至二十一年,同寺尼法淨、昙覽染孔熙先謀,人身窮法,毀壞寺舍,諸尼離散。
德樂移憩東青園寺。
樂谘請深禅,窮究妙境。
及文帝崩,東遊會稽,止于剡之白山照明精舍。
學衆雲集,從容教授,道盛東南矣。
齊永明五年,陳留阮儉,笃信士也,舍所居宅,立齊興精舍。
樂綱紀,大小悅服,遠近欽風,皆願依止,徒衆二百餘人。
不聚贍施,歲建大講,僧尼不限,平等資供。
年八十一,永元三年卒。
剡又有僧茂尼,本姓王,彭城人也。
節食單蔬,勤苦為業,用其嚫遺,起竹園精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