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晉

關燈
辭辯,一州道學所共師宗。

    比丘尼講經,馨其始也。

    晉太和中,有女人楊令辯,笃信黃老,專行服氣,先時人物,亦多敬事。

    及馨道王,其術寝亡。

    令辯假結同姓,數相去來,内懷妒嫉,伺行毒害。

    後竊以毒藥内馨食中,諸治不愈。

    弟子問往誰家得病?答曰:“我其知主,皆籍業緣,汝無問也。

    設道有益,我尚不說,況無益耶。

    ”不言而終。

     ○新林寺道容尼傳十 道容,本曆陽人,住烏江寺。

    戒行精峻,善占吉兇,逆知禍福,世傳為聖。

    晉明帝時,甚見敬事,以花布席下,驗其凡聖,果不萎焉!及簡文帝,先事清水道師。

    道師,京都所謂王濮陽也。

    第内為立道舍,容亟開導,未之從也。

    後宮人每入道屋,辄見神人,為沙門形,滿于室内。

    帝疑容所為也,而莫能決。

    踐祚之後,烏巢太極殿,帝使曲安遠筮之雲:“西南有女人師,能滅此怪。

    ”帝遣使往烏江,迎道容。

    以事訪之。

    容曰:“唯有清齋七日,受持八戒,自當消弭。

    ”帝即從之。

    整肅一心,七日未滿,群烏競集,運巢而去。

    帝深信重,即為立寺,資給所須,因林為名,名曰“新林”。

    即以師禮事之,遂奉正法。

    後晉顯尚佛道,容之力也。

    逮孝武時,彌相崇敬。

    太元中,忽而絕迹,不知所在。

    帝敕葬其衣缽,故寺邊有冢雲。

     ○司州令宗尼傳十一 令宗,本姓滿,高平金鄉人也。

    幼有清信,鄉黨稱之。

    家遇喪亂為虜所驅,歸誠懇至,稱佛法僧,誦《普門品》,拔除其眉,托雲惡疾,求訴得放。

    随路南歸,行出冀州,複為賊所逐。

    登上林樹,專誠至念,捕者前望,終不仰視,尋索不得,俄爾而散。

    宗下複去,不敢乞食,初不覺饑,晚達孟津,無船可濟,慞惶憂懼,更稱三寶。

    忽見一白鹿,不知所從來,下涉河流,沙塵随起,無有波瀾。

    宗随鹿而濟,曾不沾濡,平行如陸,因得達家。

    乃即入道,誠心冥詣,學行精懇,開覽經法,深義入神。

    晉孝武聞之,遣書通問。

    後百姓遇疾,貧困者衆,宗傾資赈給,告乞人間,不避阻遠,随宜贍恤,蒙賴甚多。

    忍饑勤苦,形容枯悴,年七十五,忽早召弟子說其夜夢。

    見一大山,雲是須彌,高峰秀絕,上與天連,寶飾莊嚴,晖耀爛日,法鼓铿锵香煙芳靡語令吾前,愕然驚覺。

    即體中忽忽,有異于常,雖無痛惱,狀如昏醉。

    同學道津曰:“正當是極樂耳!”交言未竟,奄忽遷神。

     ○簡靜寺支妙音尼傳十二 妙音,未詳何許人也。

    幼而志道,居處京華,博學内外,善為文章。

    晉孝武皇帝、太傅、會稽王道子、孟顗等并相敬信。

    每與帝及太傅中朝學士,談論屬文,雅有才緻,藉甚有聲。

    太傅以太元十年,為立簡靜寺。

    以音為寺主,徒衆百餘人。

    内外才義者,因之以自達,供嚫無窮,富傾都邑。

    貴賤宗事,門有車馬,日百餘兩。

    荊州刺史王忱死,烈宗意欲以王恭代之。

    時桓玄在江陵,為忱所折挫,聞恭應往,素又憚恭。

    殷仲堪時為黃門侍生,玄知殷仲堪弱才,亦易制禦,意欲得之。

    乃遣使憑妙音尼為堪圖州。

    既而烈宗問妙音,荊州缺外,問雲誰應作者?答曰:“貧道道士,豈容及俗中論議,如聞外内談者,并雲無過殷仲堪。

    以其意慮深遠,荊楚所須。

    ”帝然之。

    遂以代忱。

    權傾一朝,威行内外雲。

     ○何後寺道儀尼傳十三 道儀,本姓賈,雁門婁煩人,慧遠之姑。

    出适同郡解直,直為尋陽令,亡。

    儀年二十二,棄舍俗累,披著法衣。

    聰明敏哲博聞強記,誦《法華經》,講《維摩》《小品》,精義妙理,因心獨悟。

    戒行高峻,神氣清邈。

    聞中畿經律漸備,講集相續,晉太元末,乃至京師,住何後寺。

    端心《律藏》,妙究精微。

    身執卑恭,在幽不惰,衣裳粗弊,自執杖缽,清散無矯,道俗高之。

    年七十八,遇疾已笃,執心彌勵,誦念無殆。

    弟子請曰:“願加消息,冀蒙勝損。

    ”答曰:“非所宜言。

    ”言絕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