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晉
關燈
小
中
大
○晉竹林寺淨撿尼傳一
淨撿,本姓仲,名令儀,彭城人也。
父誕武威太守,撿少好學,早寡家貧。
常為貴遊子女教授琴書,聞法信樂,莫由谘禀。
後遇沙門法始,經道通達,晉建興中于宮城西門立寺,撿乃造之。
始為說法,撿因大悟,念及強壯,以求法利,從始借經,遂達旨趣。
他日謂始曰:“經中雲,比丘、比丘尼,願見濟度。
”始曰:“西域有男女二衆,此土其法未具。
”撿曰:“既雲比丘、比丘尼,甯有異法?”始曰:“外國人雲,尼有五百戒,便應是異,當為問和上。
”和上雲:“尼戒大同細異,不得其法,必不得授。
尼有十戒得從大僧受,但無和上尼無所依止耳!”撿即剃落從和上受十戒,同其志者二十四人,于宮城西門共立竹林寺。
未有尼師,共谘淨撿,過于成德。
和上者,西域沙門智山也,住罽賓國,寬和有智思,雅習禅誦。
晉永嘉末,來達中夏,分衛自資,語必弘道。
時信淺薄,莫知祈禀,建武元年還反罽賓。
後竺佛圖澄還述其德業,皆追恨焉!撿蓄徒養衆,清雅有則,說法教化,如風靡草。
晉鹹康中沙門僧建,于月支國得《僧祇尼羯磨》及《戒本》。
升平元年二月八日,洛陽請外國沙門昙摩羯多為立戒壇,晉沙門釋道場以《戒因緣經》為難雲,其法不成,因浮舟于泗。
撿等四人同壇止從大僧,以受具戒。
晉土有比丘尼,亦撿為始也。
當其羯磨之日,殊香芬馥,阖衆同聞,莫不欣歎,加其敬仰。
善修戒行,志學不休,信施雖多,随得随散,常自後己,每先于人。
到升平未,忽複聞前香,并見赤氣,有一女人,手把五色花自空而下。
撿見欣然。
因語衆曰:“好持後事,我今行矣!”執手辭别,騰空而上,所行之路,有似虹,直屬于天,時年七十矣。
○僞趙建賢寺安令首尼傳二 安令首,本姓徐,東莞人也。
父忡仕僞趙為外兵郎。
令首幼聰敏好學,言論清绮,雅性虛淡,不樂人間,從容閑靜,以佛法自娛,不願求娉。
父曰:“汝應外屬,何得如此。
”首曰:“端心業道,絕想人外,毀譽不動,廉正自足,何必三從,然後為禮?”父曰:“汝欲獨善一身,何能兼濟父母?”首曰:“立身行道,方欲度脫一切,何況二親耶!”忡以問佛圖澄。
澄曰:“君歸家潔齋三日,竟可來。
”忡從之,澄以茵支子磨麻油傅忡右掌,令忡視之。
見一沙門在大衆中說法,形狀似女,具以白澄。
澄曰:“是君女先身,出家益物,往事如此。
若從其志,方當榮拔六親,令君富貴,生死大苦海向得其邊。
”忡還許之。
首便剪落,從澄乃淨撿尼受戒,立建賢寺。
澄以石勒所遺剪花,納七條衣,及象鼻澡罐與之。
博覽群籍,經目必誦,思緻淵深,神照詳遠,一時道學莫不宗焉。
因其出家者,二百馀人。
又造五六精舍,匪憚勤苦,皆得修立。
石虎敬之,擢父忡為黃門侍郎、清河太守。
○司州西寺智賢尼傳三 智賢,本姓趙,常山人也。
父珍扶柳縣令,賢幼有雅操,志概貞立,及在缁衣,戒行修備。
神情凝遠,曠然不雜。
太守杜霸笃信黃老,憎疾釋種,符下諸寺,克日簡汰。
制格高峻,非凡所行,年少怖懼,皆望風奔駭。
唯賢獨無懼容,興居自若,集城外射堂皆是耆德,簡試之日,尼衆盛壯,唯賢而已。
霸先試賢以格,格皆有餘。
賢儀觀清雅,辭吐辯麗,霸密挾邪心,逼賢獨住。
賢識其意,誓不毀戒法,不苟存身命,抗言拒之。
霸怒,以刀斫賢,二十餘瘡,悶絕躄地。
霸去乃蘇,倍加精進,菜齋苦節。
門徒百餘人,常如水乳。
及符堅僞立,聞風敬重,為制織繡袈裟,三歲方成;價直百萬。
後住司州西寺,弘顯正法,開長信行。
晉太和中年七十餘,誦《正法華經》,猶日夜一遍,其所住處,衆鳥依栖,經行之時,鳴呼随逐雲。
○弘農北嶽妙相尼傳四 妙相,本姓張,名珮華,弘農人也。
父茂,家素富盛,相早習經訓。
十
父誕武威太守,撿少好學,早寡家貧。
常為貴遊子女教授琴書,聞法信樂,莫由谘禀。
後遇沙門法始,經道通達,晉建興中于宮城西門立寺,撿乃造之。
始為說法,撿因大悟,念及強壯,以求法利,從始借經,遂達旨趣。
他日謂始曰:“經中雲,比丘、比丘尼,願見濟度。
”始曰:“西域有男女二衆,此土其法未具。
”撿曰:“既雲比丘、比丘尼,甯有異法?”始曰:“外國人雲,尼有五百戒,便應是異,當為問和上。
”和上雲:“尼戒大同細異,不得其法,必不得授。
尼有十戒得從大僧受,但無和上尼無所依止耳!”撿即剃落從和上受十戒,同其志者二十四人,于宮城西門共立竹林寺。
未有尼師,共谘淨撿,過于成德。
和上者,西域沙門智山也,住罽賓國,寬和有智思,雅習禅誦。
晉永嘉末,來達中夏,分衛自資,語必弘道。
時信淺薄,莫知祈禀,建武元年還反罽賓。
後竺佛圖澄還述其德業,皆追恨焉!撿蓄徒養衆,清雅有則,說法教化,如風靡草。
晉鹹康中沙門僧建,于月支國得《僧祇尼羯磨》及《戒本》。
升平元年二月八日,洛陽請外國沙門昙摩羯多為立戒壇,晉沙門釋道場以《戒因緣經》為難雲,其法不成,因浮舟于泗。
撿等四人同壇止從大僧,以受具戒。
晉土有比丘尼,亦撿為始也。
當其羯磨之日,殊香芬馥,阖衆同聞,莫不欣歎,加其敬仰。
善修戒行,志學不休,信施雖多,随得随散,常自後己,每先于人。
到升平未,忽複聞前香,并見赤氣,有一女人,手把五色花自空而下。
撿見欣然。
因語衆曰:“好持後事,我今行矣!”執手辭别,騰空而上,所行之路,有似虹,直屬于天,時年七十矣。
○僞趙建賢寺安令首尼傳二 安令首,本姓徐,東莞人也。
父忡仕僞趙為外兵郎。
令首幼聰敏好學,言論清绮,雅性虛淡,不樂人間,從容閑靜,以佛法自娛,不願求娉。
父曰:“汝應外屬,何得如此。
”首曰:“端心業道,絕想人外,毀譽不動,廉正自足,何必三從,然後為禮?”父曰:“汝欲獨善一身,何能兼濟父母?”首曰:“立身行道,方欲度脫一切,何況二親耶!”忡以問佛圖澄。
澄曰:“君歸家潔齋三日,竟可來。
”忡從之,澄以茵支子磨麻油傅忡右掌,令忡視之。
見一沙門在大衆中說法,形狀似女,具以白澄。
澄曰:“是君女先身,出家益物,往事如此。
若從其志,方當榮拔六親,令君富貴,生死大苦海向得其邊。
”忡還許之。
首便剪落,從澄乃淨撿尼受戒,立建賢寺。
澄以石勒所遺剪花,納七條衣,及象鼻澡罐與之。
博覽群籍,經目必誦,思緻淵深,神照詳遠,一時道學莫不宗焉。
因其出家者,二百馀人。
又造五六精舍,匪憚勤苦,皆得修立。
石虎敬之,擢父忡為黃門侍郎、清河太守。
○司州西寺智賢尼傳三 智賢,本姓趙,常山人也。
父珍扶柳縣令,賢幼有雅操,志概貞立,及在缁衣,戒行修備。
神情凝遠,曠然不雜。
太守杜霸笃信黃老,憎疾釋種,符下諸寺,克日簡汰。
制格高峻,非凡所行,年少怖懼,皆望風奔駭。
唯賢獨無懼容,興居自若,集城外射堂皆是耆德,簡試之日,尼衆盛壯,唯賢而已。
霸先試賢以格,格皆有餘。
賢儀觀清雅,辭吐辯麗,霸密挾邪心,逼賢獨住。
賢識其意,誓不毀戒法,不苟存身命,抗言拒之。
霸怒,以刀斫賢,二十餘瘡,悶絕躄地。
霸去乃蘇,倍加精進,菜齋苦節。
門徒百餘人,常如水乳。
及符堅僞立,聞風敬重,為制織繡袈裟,三歲方成;價直百萬。
後住司州西寺,弘顯正法,開長信行。
晉太和中年七十餘,誦《正法華經》,猶日夜一遍,其所住處,衆鳥依栖,經行之時,鳴呼随逐雲。
○弘農北嶽妙相尼傳四 妙相,本姓張,名珮華,弘農人也。
父茂,家素富盛,相早習經訓。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