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宋
關燈
小
中
大
塔。
瓊以元嘉十五年,又造菩提寺。
堂殿坊宇,皆悉嚴麗,因移住之。
以南安施沙門慧智。
瓊以元嘉二十年,随孟顗之會稽,至破岡,卒。
敕弟子雲:“吾死後,不須埋藏,可借人剝裂身體,以食衆生。
”至于終盡,不忍屠割,乃造句容縣,舉著山中,欲使鳥獸自就啖之。
經十餘日,俨然如故,顔色不異。
令使村人以米散屍邊,鳥食遠處米盡,近屍之粒皆存。
弟子慧朗在都聞之,奔馳奉迎,還葬高座寺前堈,墳上起塔雲。
○南皮張國寺普照尼傳八 普照,本姓董,名悲,勃海安陵人也。
少秉節概,十七出家,住南皮張國寺。
後從師遊學廣陵建熙精舍,率心奉法,阖衆嘉之。
及師慧孜亡,杜于慶吊,而苦行絕倫。
宋元嘉十八年十二月,因感勞疾,雖劇,而笃情深信,初自不改。
專意祈誠,不舍日夜,不能下地,枕上叩頭忏悔,時息如常。
誦《法華經》,一日三卷,到十九年二月中,忽然而絕。
兩食頃蘇雲:“向西行中道有一塔,塔中有一僧,閉眼思惟,驚問何來?答以其事。
即問僧曰:‘此處去某甲寺幾裡?’答曰:‘五千萬裡’,路上有草及行人,皆無所識,時風雲高靡,區墟嚴淨,西面尤明。
意欲前進,僧乃不許,因爾回還,豁然醒悟。
”後七日而卒。
時年二十五也。
○梁郡築戈村寺釋慧木尼傳九 慧木,本姓傅,北地人。
十一出家,師事慧超,受持小戒,居梁郡築戈村寺。
始讀《大品》,日誦兩卷,兼通雜經。
木母老病,口中無齒,木嚼脯饴母,為口不淨,不受大戒。
白衣精勤,忏悔自業。
忽見戒壇與天皆黃金色,舉頭仰視,南見一人,著 襈衣,衣色悉黃,去木或近或遠。
語木曰:“我已授汝戒。
”尋複不見。
木不以語人,多諸感異,皆類此也。
木兄聞,欲知,乃詐之曰:“汝為道積年,竟無所益,便可養發,當為訪婿。
”木聞心愁,因述所見,即受具戒。
臨受戒夕,夢人口授《戒本》;及受戒竟,再覽便誦。
宋元嘉中,造十方佛像,并《四部戒本》,及《羯磨》,施四衆雲。
○吳縣南寺法勝尼傳十 法勝少出家,住吳縣南寺;或雲東寺。
恭信恪勤,衆所知識。
宋元嘉中,河内司馬隆為毗陵丞,遇抄戰亡。
妻山氏二親早沒,複無兒女,年又老大,入吳投勝。
勝接待如親,後百日,山氏遇疾。
疾涉三年,甚經危笃。
勝本無蓄積,贍待醫藥,皆資乞告,不憚雨暑,不避風寒。
山氏遂愈。
衆并稱貴之。
後遊京師,進修禅律,該通定、慧,探索幽隐,訓誘徒屬,不肅而成。
動不徇利,靜不求名,殷勤周至,莫非濟物。
年造六十,疾病經時,自言不差。
親屬怪問,答雲:“昨見二沙門,道知如此。
”頃之,複言:“見二比丘,非前所見者。
偏袒右肩,手各執花,立其疾床。
後遙見一佛,坐蓮華上,光照我身。
”從此已後,夕不複眠。
令人為轉《法華》,至于後夜,氣息稍微,命令止經,為我稱佛,亦自稱佛。
将欲平明,容貌不改,奄忽而終焉。
○永安寺僧端尼傳十一 僧端,廣陵人也。
門世奉佛,姊妹笃信,誓願出家,不當聘彩。
而姿色之美,有聞鄉邑,富室湊之,母兄已許。
臨迎之三日,宵遁佛寺。
寺主置于别室,給其所須,并請《觀世音經》,二日能誦;雨淚稽颡,晝夜不休。
過三日後,于禮拜中見佛像。
語雲:“汝婿命盡,汝但精勤,勿懷憂念。
”明日,其婿為牛所觸亡也。
因得出家,堅持禁戒,攝心空閑,似不能言。
及辯析名實,其辭亹,誦《大涅槃經》,五日一遍。
元嘉十年,南遊上國,住永安寺。
綱紀衆務,均愛等接,大小悅服,久而彌敬。
年七十餘,元嘉二十五年而卒。
弟子普敬、普要,皆以苦行顯名,并誦《法華經》。
○廣陵中寺光靜尼傳十二 光靜本姓胡,名道婢,吳興東遷人也。
幼出家,随師住廣陵中寺。
靜少而勵行,長而習禅思。
不食甘肥,将受大戒,絕谷餌松。
具足之後,積十五年,雖心識鮮明,而體力羸憊。
祈誠慊到,每辄感勞,動經晦朔。
沙門釋法成謂曰:“服食非佛盛事。
”靜聞之,還食粳糧,倍加勇猛,精學不倦。
從學觀行者,常百許人。
元嘉十八年五月,患疾曰:“我厭苦此身,其來久矣。
”于是牽病忏悔,不離心口,情理恬明,神氣怡悅。
至十九年歲旦,飲粒皆絕,屬念兜率,心心相續,如是不斷。
至四月十八日夜,殊香異相,滿虛空中,其夜命過焉。
○蜀郡善妙尼傳十三 善妙,本姓歐陽,繁縣人也。
少出家,性用柔和,少瞋喜,不營好衣,不食美食。
有妹婿亡,孀居無所依托,攜一稚子,寄其房内。
常聞妙自慨生不值佛,每一言此,流涕歔欷,悲不能已。
同住四、五年,未曾見其
瓊以元嘉十五年,又造菩提寺。
堂殿坊宇,皆悉嚴麗,因移住之。
以南安施沙門慧智。
瓊以元嘉二十年,随孟顗之會稽,至破岡,卒。
敕弟子雲:“吾死後,不須埋藏,可借人剝裂身體,以食衆生。
”至于終盡,不忍屠割,乃造句容縣,舉著山中,欲使鳥獸自就啖之。
經十餘日,俨然如故,顔色不異。
令使村人以米散屍邊,鳥食遠處米盡,近屍之粒皆存。
弟子慧朗在都聞之,奔馳奉迎,還葬高座寺前堈,墳上起塔雲。
○南皮張國寺普照尼傳八 普照,本姓董,名悲,勃海安陵人也。
少秉節概,十七出家,住南皮張國寺。
後從師遊學廣陵建熙精舍,率心奉法,阖衆嘉之。
及師慧孜亡,杜于慶吊,而苦行絕倫。
宋元嘉十八年十二月,因感勞疾,雖劇,而笃情深信,初自不改。
專意祈誠,不舍日夜,不能下地,枕上叩頭忏悔,時息如常。
誦《法華經》,一日三卷,到十九年二月中,忽然而絕。
兩食頃蘇雲:“向西行中道有一塔,塔中有一僧,閉眼思惟,驚問何來?答以其事。
即問僧曰:‘此處去某甲寺幾裡?’答曰:‘五千萬裡’,路上有草及行人,皆無所識,時風雲高靡,區墟嚴淨,西面尤明。
意欲前進,僧乃不許,因爾回還,豁然醒悟。
”後七日而卒。
時年二十五也。
○梁郡築戈村寺釋慧木尼傳九 慧木,本姓傅,北地人。
十一出家,師事慧超,受持小戒,居梁郡築戈村寺。
始讀《大品》,日誦兩卷,兼通雜經。
木母老病,口中無齒,木嚼脯饴母,為口不淨,不受大戒。
白衣精勤,忏悔自業。
忽見戒壇與天皆黃金色,舉頭仰視,南見一人,著 襈衣,衣色悉黃,去木或近或遠。
語木曰:“我已授汝戒。
”尋複不見。
木不以語人,多諸感異,皆類此也。
木兄聞,欲知,乃詐之曰:“汝為道積年,竟無所益,便可養發,當為訪婿。
”木聞心愁,因述所見,即受具戒。
臨受戒夕,夢人口授《戒本》;及受戒竟,再覽便誦。
宋元嘉中,造十方佛像,并《四部戒本》,及《羯磨》,施四衆雲。
○吳縣南寺法勝尼傳十 法勝少出家,住吳縣南寺;或雲東寺。
恭信恪勤,衆所知識。
宋元嘉中,河内司馬隆為毗陵丞,遇抄戰亡。
妻山氏二親早沒,複無兒女,年又老大,入吳投勝。
勝接待如親,後百日,山氏遇疾。
疾涉三年,甚經危笃。
勝本無蓄積,贍待醫藥,皆資乞告,不憚雨暑,不避風寒。
山氏遂愈。
衆并稱貴之。
後遊京師,進修禅律,該通定、慧,探索幽隐,訓誘徒屬,不肅而成。
動不徇利,靜不求名,殷勤周至,莫非濟物。
年造六十,疾病經時,自言不差。
親屬怪問,答雲:“昨見二沙門,道知如此。
”頃之,複言:“見二比丘,非前所見者。
偏袒右肩,手各執花,立其疾床。
後遙見一佛,坐蓮華上,光照我身。
”從此已後,夕不複眠。
令人為轉《法華》,至于後夜,氣息稍微,命令止經,為我稱佛,亦自稱佛。
将欲平明,容貌不改,奄忽而終焉。
○永安寺僧端尼傳十一 僧端,廣陵人也。
門世奉佛,姊妹笃信,誓願出家,不當聘彩。
而姿色之美,有聞鄉邑,富室湊之,母兄已許。
臨迎之三日,宵遁佛寺。
寺主置于别室,給其所須,并請《觀世音經》,二日能誦;雨淚稽颡,晝夜不休。
過三日後,于禮拜中見佛像。
語雲:“汝婿命盡,汝但精勤,勿懷憂念。
”明日,其婿為牛所觸亡也。
因得出家,堅持禁戒,攝心空閑,似不能言。
及辯析名實,其辭亹,誦《大涅槃經》,五日一遍。
元嘉十年,南遊上國,住永安寺。
綱紀衆務,均愛等接,大小悅服,久而彌敬。
年七十餘,元嘉二十五年而卒。
弟子普敬、普要,皆以苦行顯名,并誦《法華經》。
○廣陵中寺光靜尼傳十二 光靜本姓胡,名道婢,吳興東遷人也。
幼出家,随師住廣陵中寺。
靜少而勵行,長而習禅思。
不食甘肥,将受大戒,絕谷餌松。
具足之後,積十五年,雖心識鮮明,而體力羸憊。
祈誠慊到,每辄感勞,動經晦朔。
沙門釋法成謂曰:“服食非佛盛事。
”靜聞之,還食粳糧,倍加勇猛,精學不倦。
從學觀行者,常百許人。
元嘉十八年五月,患疾曰:“我厭苦此身,其來久矣。
”于是牽病忏悔,不離心口,情理恬明,神氣怡悅。
至十九年歲旦,飲粒皆絕,屬念兜率,心心相續,如是不斷。
至四月十八日夜,殊香異相,滿虛空中,其夜命過焉。
○蜀郡善妙尼傳十三 善妙,本姓歐陽,繁縣人也。
少出家,性用柔和,少瞋喜,不營好衣,不食美食。
有妹婿亡,孀居無所依托,攜一稚子,寄其房内。
常聞妙自慨生不值佛,每一言此,流涕歔欷,悲不能已。
同住四、五年,未曾見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