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梁

關燈
○禅林寺淨秀尼傳一 淨秀,本姓梁,安定烏氏人也。

    祖疇,征虜司馬;父粲之,龍川縣都鄉侯。

    淨秀幼而聰睿,好行慈仁,七歲自然持齋。

    家中請僧轉《涅槃經》,聞斷魚肉,即便蔬食。

    不敢令二親知,若得鲑鳝,密自棄之。

    從外國沙門普練谘受五戒,精勤奉持,不曾違犯;禮拜讀誦,晝夜不休。

    年十二,便求出家,父母禁之。

    及手能書,常自寫經。

    所有資财,唯充功德,不營俗好;不衣錦繡,不著粉黛。

    如此推遷,至十九,方得聽許,為青園寺首尼弟子。

    事師竭誠,猶懼弗及,三業勤修,夙夜匪懈。

    僧使衆役,每居其首,跋涉勤劬,觸事關涉;善神敬護,常在左右。

    時有馬先生,世呼神人也。

    見秀記言:“此尼當生兜率。

    ”嘗三人同于佛殿内坐,忽聞空中聲,狀如牛吼。

    二人驚怖,唯秀淡然。

    還房取燭,始登階,複聞空中語曰:“諸尼避路,秀禅師歸。

    ”他日又與數人于禅房中坐,一尼鼾眠睡中,見有一人頭柱殿,語曰:“勿驚秀尼。

    ”後時與諸尼同坐,一尼暫起,還見一人,抵掌止之曰:“莫撓秀尼。

    ”秀尼進止俯仰,必遵律範,欲請曜法師講《十誦律》,但有錢一千,憂事不辦。

    夜夢見鴉、鵲、 瞿鳥、鹆、子,各乘軒車,大小稱形,同聲唱言:“我當助秀尼講。

    ”及至經營,有七十檀越争設妙供。

    後又請法穎律師重講《十誦》,開題之日,澡罐中水自然香馥。

    其日就坐,更無餘伴,起懼犯獨,以谘律師。

    律師答言:“不犯。

    ”秀觀諸尼,未盡如法。

    乃歎曰:“洪徽未遠,靈緒稍隤,自非正己,焉能導物。

    ”即行摩那埵以自悔首。

    合衆見之,悉共相率,退思補過,慚愧忏謝。

    宋元嘉七年,外國沙門求那跋摩至都,律範清高,秀更從受戒。

    而青園徒衆,悟解不同,思立别住。

    外嚴法禁,内安禅默,庶微稱己心。

    宋南昌公主及黃修儀,以大明七年八月,共施宜知地以立精舍。

    秀麻衣藿食,躬執泥瓦,夙夜盡勤,制龛造像,無所不備。

    同住十餘人,皆以禅定為業。

    泰始三年,明帝敕以寺從其所集,宜名“禅林”。

    秀手寫衆經,别立經台,置在于堂内。

    娑伽羅龍王二兄弟,現迹彌日,示其擁護。

    知識往來,無不見者。

    每奉請聖僧,果食之上,必有異迹。

    又嘗七日供養禮忏,訖,攝心澍想,即見二胡僧,舉手共語。

    一稱彌呿羅,一稱毗佉羅;所著袈裟,色如熟桑椹。

    秀即以泥染衣色,令如所見。

    他日又請阿耨達池五百羅漢,複請罽賓國五百羅漢。

    又請京邑大德二旬大會。

    第二日,又見一胡僧,合衆疑之。

    因即借問,雲從罽賓來,至已一年。

    使守門者密加觇視,多人共見,從宋林門出,始行十餘步,奄忽不見。

    又曾浴聖僧,内外寂靜,唯有桸杓之聲。

    其諸瑞異,皆類此也。

    齊文惠帝、竟陵文宣王,厚相禮待,供施無廢。

    年耆力弱,不複能行。

    梁天監三年,敕見,聽乘輿至内殿。

    五年,六月十七日,苦心悶,不複飲食。

    彭城寺慧令法師,六月十九日夢見一柱殿,嚴麗非常,謂是兜率天宮,見淨秀在其中。

    令即囑之,得生好處,勿忘将接。

    秀曰:“法師兄是大丈夫,弘通經教,自應居勝地。

    ”令聞秀病,往看之,述夢中事。

    至七月十三日,小間,自夢見幡蓋樂器,在佛殿西。

    二十二日,請相識僧會别。

    二十七日,告諸弟子:“我升兜率天。

    ”言絕而卒。

    年八十九。

     ○禅林寺僧念尼傳二 僧念本姓羊,泰山南城人也。

    父彌,州從事吏。

    念即招提寺昙睿法師之姑也。

    珪璋早秀,才鑒明達,立德幼年,十歲出家。

    為法護尼弟子,從師住太後寺。

    貞節苦心,禅思精密,博涉多通,文義兼美;蔬食禮忏,老而彌笃。

    誦《法華經》,日夜七遍。

    宋文、孝武二帝,常加資給。

    齊永明中,移住禅林寺。

    禅範大隆,諸學者衆。

    司徒竟陵王四時供養。

    年九十,梁天監三年卒。

    葬秣陵縣中興裡内。

     ○成都長樂寺昙晖尼傳三 昙晖,本姓青陽,名白玉,成都人也。

    幼樂修道,父母不許。

    元嘉九年,有外國禅師姜良耶舍。

    入蜀,大弘禅觀。

    晖年十一,啟母求請禅師,欲谘禅法,母從之。

    耶舍一見,歎此人有分,令其修習。

    囑法育尼使相左右,母已許嫁于晖之姑子。

    出門有曰:不展餘計。

    育尼密迎還寺,晖深立誓願:“若我道心不遂,遂緻逼迫者,當以火自焚耳。

    ”刺史甄法崇聞之,遣使迎晖,集諸綱佐,及有望之民,請諸僧尼窮相難盡。

    法崇問曰:“汝審能出家不?”答曰:“微願久發,特乞救濟。

    ”法崇曰:“善”。

    遣使語姑,姑即奉教。

    從法育尼出家,年始十三矣。

    從育學修觀行,裁得禀受,即于座末,便得入定。

    見東方有二光明,其一如日而白,其一如月而青。

    即于定中立念雲:“白者必是菩薩道,青者聲聞法;若審然者,當令青者銷而白光熾。

    ”即應此念,青光遂滅,白光熾滿。

    及至起定,為育尼說,育尼善觀道,聞而歡喜贊善。

    時同坐四十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