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晉

關燈
五适太子舍人、北地皇甫達,達居喪失禮。

    相惡之,告求離絕,因請出家。

    父并從之。

    精勤蔬食,遊心慧藏,明達法相。

    住弘農北嶽蔭林面野,徒屬甚多,悅志閑曠,遁影其中,二十餘載。

    勵精苦行,久而彌笃。

    每說法度人,常懼聽者不能專志,或涕泣以示之。

    是故其所啟訓,皆能弘益。

    晉永和中,弘農太守請七日齋,座上白衣,谘請佛法,言挾不遜。

    相正色曰:“君非直見慢,亦大輕邦宰,何用無禮,苟出人間耶!”于是稱疾而退。

    當時道俗鹹歎服焉。

    後枕疾累日,臨終怡悅。

    顧語弟子曰:“不問窮達,生必有死,今日别矣!”言絕而終。

     ○建福寺康明感尼傳五 明感,本姓朱,高平人也。

    世奉大法經,為虜賊所獲,欲以為妻,備加苦楚,誓不受辱。

    谪使牧羊,經曆十載,懷歸轉笃,反途莫由。

    常念三寶,兼願出家。

    忽遇一比丘,就請五戒,乃以《觀世音經》授之。

    因得習誦,晝夜不休,願得還家,立五層塔。

    不勝憂念,逃走東行。

    初不識路,晝夜兼涉,徑入一山,見有斑虎,去之數步,初甚恐懅,小卻意定,心願逾至。

    遂随虎而行,積日彌旬,得達青州。

    将入村落,虎便不見。

    至州複為明伯連所虜,音問至家,夫兒迎贖。

    家人拘制其志,未諧苦身。

    勤精三年,乃遂專笃禅行,戒品無愆,脫有小犯,辄累晨忏悔,要見瑞相,然後乃休。

    或見雨花、或聞空聲、或睹佛像、或夜善夢。

    年及桑榆,操行彌峻。

    江北子女,師奉如歸。

    晉建元元年春,與慧湛等十人,濟江詣司空公何充。

    充一見甚敬重,于時京師未有尼寺,充以别宅,為之立寺。

    問感曰:“當何名之?”答曰:“大晉四部,今日始備,檀越所建,皆造福業,可名曰建福寺。

    ”公從之矣。

    後遇疾,少時便卒。

     ○北永安寺昙備尼傳六 昙備,本姓陶,丹陽建康人也。

    少有清信,願修正法,而無有昆弟,獨與母居。

    事母恭孝,宗黨稱之。

    年及笄,嫁徵币,弗許。

    母不能違,聽其離俗,精勤戒行,日夜無怠。

    晉穆皇帝禮接敬厚,常稱曰:“久看更佳。

    ”謂章皇後何氏曰:“京邑比丘尼,鮮有昙備之俦也。

    ”到永和十年,後為立寺于定陰裡,名永安(今之何後寺是)。

    謙虛導物,未嘗有矜慢之容。

    名譽日廣,遠近投集,衆三百人。

    年七十三,太元二十一年卒。

    弟子昙羅,博覽經律,機才贍密,敕續師任,更立四層塔、講堂房宇,又造卧像及七佛龛堂雲。

     ○建福寺慧湛尼傳七 慧湛,本姓彭,任城人也。

    神貌超遠,精操殊特,淵情曠達,濟物為務,惡衣蔬食,樂在其中。

    嘗荷衣山行,逢群劫,欲舉刃向湛,手不能勝。

    因求湛所負衣,湛歡笑而與曰:“君意望甚重,所獲殊輕。

    ”複解其衣内新裙與之。

    劫即辭謝,并以還湛,湛舍之而去。

    建元二年渡江,司空何充大加崇敬,請居建福寺住雲。

     ○延興寺僧基尼傳八 僧基,本姓明,濟南人也。

    绾發志道,秉願出家。

    母氏不聽,密以許嫁,秘其聘禮,迎接日近,女乃覺知。

    即便絕糧,水漿不下,親屬共請,意不可移。

    至于七日,母呼女婿。

    婿敬信,見婦殆盡,謂婦母曰:“人各有志,不可奪也。

    ”母即從之!因遂出家,時年二十一,内外親戚,皆來慶慰,競施珍華,争設名供。

    州牧給伎,郡守親臨,道俗咨嗟,歎未曾有。

    基淨持戒範,精進習經,數與昙備尼名輩略齊。

    樞機最密,善言事議。

    康皇帝雅相崇禮,建元二年,皇後褚氏為立寺于都亭裡、運巷内,名曰延興。

    基居寺住,徒衆百餘人,當事清明,道俗加敬。

    年六十八,隆安元年卒矣。

     ○洛陽城東寺道馨尼傳九 竺道馨,本姓羊,太山人也。

    志性專謹,與物無忤。

    沙彌時,常為衆使,口恒誦經。

    及年二十,誦《法華》、《維摩》等經。

    具戒後,研求理味,蔬食苦節,彌老彌至。

    住洛陽東寺,雅能清談,尤善《小品》。

    貴在理通,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