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梁
關燈
小
中
大
莫不見歎其希有也。
後婿心疑以為奸詐,相率抄取,将歸其家。
昙晖時年十六矣,以婢使營衛,不受侵逼。
婿無如之何,複以訴州。
刺史賞異。
問姜良耶舍,答曰:“此人根利,慎勿違之。
若婿家須相分解,費用不足者,貧道有一蒼頭,即為随喜。
”于是解釋。
後于禅中自解佛性,常住大乘等義,并非師受。
時諸名師極力問難,無能屈者。
于是聲馳遠近,莫不歸服。
宋元嘉十九年,臨川王臨南充,延之至鎮。
時年二十一,骠騎牧陝複攜住南楚,男女道俗,北面擁帚者,千二百人。
歲月稍淹,思母轉至,固請還鄉。
德行既高,門徒日衆,于市橋西北,自營塔廟。
殿堂廂廊,倏忽而成。
複營三寺,皆悉神速,莫不歎服。
稱有神力焉。
年八十三,天監三年而卒。
初,張峻随父母在益州,嘗忽然直往,不令預知。
同行賓客三十許,人坐始定,便下果粽,并悉時珍。
刺史劉悛後嘗率往,亦複如之。
梁宣武王嘗送物使晖設百人會,本言不出,臨中自往。
及至,乃有三百僧,并王佐吏,近四百人。
将欲行道,遣婢來倩人下食,王即遣入。
唯見二弟子及二婢奠食,都無雜手力。
王彌複歎之其不可量也。
或有問晖者,見師生徒不過中家之産,而造作雲為,有若神化,何以至此耶?答雲:“貧道常自無居貯,若須費用,役五三金而已。
随複有之,不知所以而然。
”故談者以為有無盡藏焉。
時又有花光尼,本姓鮮于,深禅妙觀,洞其幽微,遍覽《三藏》,傍兼百氏。
尤能屬文,述晖贊頌,詞旨有則,不乖《風》《雅》焉。
○僞高昌都郎中寺馮尼傳四 馮尼者,本姓馮,高昌人也。
時人敬重,因以姓為号。
年三十,出家,住高昌都郎中寺。
菜蔬一食,戒行精苦。
燒六指供養,皆悉至掌。
誦《大般涅槃經》,三日一遍。
時有法惠法師,精進邁群,為高昌一國尼依止師。
馮後忽謂法惠言:“阿阇梨未好,馮是阇梨善知識,阇梨可往龜茲國金花寺帳下直月間,當得勝法。
”法惠聞而從之,往至彼寺,見直月。
直月歡喜,以蒲萄酒一升,與之令飲。
法惠驚愕:“我來覓勝法,翻然飲我,非法之物不肯飲。
”直月推背,急令出去。
法惠退思:我既遠來,未達此意,恐不宜違,即頓飲之。
醉吐迷悶,無所複識。
直月便自他行,法惠酒醒,自知犯戒,追大慚愧,自捶其身,悔責所行,欲自害命。
因此思惟,得第三果。
直月還問曰:“已得耶?”答曰:“然。
”因還高昌,未至二百裡,初無音信。
馮呼尼衆,遠出迎候。
先知之迹,皆類此也。
高昌諸尼,莫不師奉。
年九十六,梁天監三年卒。
○梁閑居寺慧勝尼傳五 慧勝,本姓唐,彭城人也。
父僧智,寓居建康。
勝幼願出家,以方正自立,希于語言,言必能行,身無輕躁;旬日不出戶牖,見之者莫不敬異。
以宋元嘉二十一年出家,時年十八。
為淨秀尼弟子,住禅林寺,具戒以後,講《法華經》。
随集善寺緒尼學五門禅。
後從草堂寺思隐、靈根寺法穎,備修觀行,奇相妙證,獨得懷抱。
人見而問之,皆答雲:“罪無輕重,一時發露。
”忏悔懇恻,以晝系夜,貴賤崇敬,供施不斷。
年八十一,梁天監四年卒。
葬于白闆山也。
○東青園寺淨賢尼傳六 淨賢,本姓弘,永世人也。
住青園東寺,有幹局才能,而好修禅定。
博窮經律,言必典正,雖不講說,精究旨要。
宋文皇帝善之。
湘東王或龆龀之年,眠好驚魇,敕從淨賢尼受三自歸,悸寐即愈。
帝益相善,厚崇供施,内外親賞。
及明帝即位,禮待益隆,資給彌重,建齋設講,相繼不絕。
當時名士,莫不宗敬。
後總寺任十有餘載,年七十五,梁天監四年而卒。
複有惠高、寶颙,皆知名。
慧高坐禅誦經,勤營衆務;寶颙講《法華經》,明于觀行。
○竹園寺淨淵尼傳七 淨淵,本姓時,巨鹿人也。
幼有成人之智,五六歲時,嘗聚沙為塔,刻木作像。
燒香拜敬,彌日不足。
每聞人言,辄難,盡取其理究。
二十出家,戀慕膝下,不食不寝,飲水持齋,谏曉不從,終竟七日。
自爾之後,蔬食長齋,戒忍精苦,不由課勵。
師友嗟敬,遠近稱譽。
齊文帝大相欽禮,四事供養,信驿重沓。
年七十一,梁天監五年卒也。
○竹園寺淨行尼傳八 淨行,即淨淵尼第五妹也。
幼而神理清秀,遠識遒贍。
爽烈有志分,風調舉止,每辄不群。
少經與太秣令郭洽妻臧氏相識,洽欲害其妻,言洩于路。
行請兄谏洽,洽不從之。
行密語臧氏,臧氏不信,行執手恸泣,于是而返。
後一二日,洽果害之。
及年十七,從法施尼出家,住竹園寺。
學《成實》《毗昙》《涅槃》《華嚴》,每見事端,已達旨趣。
探究淵赜,博辯無窮。
齊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厚加資給,僧宗、寶亮二法師雅相賞異。
及請講說,聽衆數百人。
官第尼寺,法事連續,當時先達,無能屈者。
竟陵王後區品學衆,欲撰僧錄,
後婿心疑以為奸詐,相率抄取,将歸其家。
昙晖時年十六矣,以婢使營衛,不受侵逼。
婿無如之何,複以訴州。
刺史賞異。
問姜良耶舍,答曰:“此人根利,慎勿違之。
若婿家須相分解,費用不足者,貧道有一蒼頭,即為随喜。
”于是解釋。
後于禅中自解佛性,常住大乘等義,并非師受。
時諸名師極力問難,無能屈者。
于是聲馳遠近,莫不歸服。
宋元嘉十九年,臨川王臨南充,延之至鎮。
時年二十一,骠騎牧陝複攜住南楚,男女道俗,北面擁帚者,千二百人。
歲月稍淹,思母轉至,固請還鄉。
德行既高,門徒日衆,于市橋西北,自營塔廟。
殿堂廂廊,倏忽而成。
複營三寺,皆悉神速,莫不歎服。
稱有神力焉。
年八十三,天監三年而卒。
初,張峻随父母在益州,嘗忽然直往,不令預知。
同行賓客三十許,人坐始定,便下果粽,并悉時珍。
刺史劉悛後嘗率往,亦複如之。
梁宣武王嘗送物使晖設百人會,本言不出,臨中自往。
及至,乃有三百僧,并王佐吏,近四百人。
将欲行道,遣婢來倩人下食,王即遣入。
唯見二弟子及二婢奠食,都無雜手力。
王彌複歎之其不可量也。
或有問晖者,見師生徒不過中家之産,而造作雲為,有若神化,何以至此耶?答雲:“貧道常自無居貯,若須費用,役五三金而已。
随複有之,不知所以而然。
”故談者以為有無盡藏焉。
時又有花光尼,本姓鮮于,深禅妙觀,洞其幽微,遍覽《三藏》,傍兼百氏。
尤能屬文,述晖贊頌,詞旨有則,不乖《風》《雅》焉。
○僞高昌都郎中寺馮尼傳四 馮尼者,本姓馮,高昌人也。
時人敬重,因以姓為号。
年三十,出家,住高昌都郎中寺。
菜蔬一食,戒行精苦。
燒六指供養,皆悉至掌。
誦《大般涅槃經》,三日一遍。
時有法惠法師,精進邁群,為高昌一國尼依止師。
馮後忽謂法惠言:“阿阇梨未好,馮是阇梨善知識,阇梨可往龜茲國金花寺帳下直月間,當得勝法。
”法惠聞而從之,往至彼寺,見直月。
直月歡喜,以蒲萄酒一升,與之令飲。
法惠驚愕:“我來覓勝法,翻然飲我,非法之物不肯飲。
”直月推背,急令出去。
法惠退思:我既遠來,未達此意,恐不宜違,即頓飲之。
醉吐迷悶,無所複識。
直月便自他行,法惠酒醒,自知犯戒,追大慚愧,自捶其身,悔責所行,欲自害命。
因此思惟,得第三果。
直月還問曰:“已得耶?”答曰:“然。
”因還高昌,未至二百裡,初無音信。
馮呼尼衆,遠出迎候。
先知之迹,皆類此也。
高昌諸尼,莫不師奉。
年九十六,梁天監三年卒。
○梁閑居寺慧勝尼傳五 慧勝,本姓唐,彭城人也。
父僧智,寓居建康。
勝幼願出家,以方正自立,希于語言,言必能行,身無輕躁;旬日不出戶牖,見之者莫不敬異。
以宋元嘉二十一年出家,時年十八。
為淨秀尼弟子,住禅林寺,具戒以後,講《法華經》。
随集善寺緒尼學五門禅。
後從草堂寺思隐、靈根寺法穎,備修觀行,奇相妙證,獨得懷抱。
人見而問之,皆答雲:“罪無輕重,一時發露。
”忏悔懇恻,以晝系夜,貴賤崇敬,供施不斷。
年八十一,梁天監四年卒。
葬于白闆山也。
○東青園寺淨賢尼傳六 淨賢,本姓弘,永世人也。
住青園東寺,有幹局才能,而好修禅定。
博窮經律,言必典正,雖不講說,精究旨要。
宋文皇帝善之。
湘東王或龆龀之年,眠好驚魇,敕從淨賢尼受三自歸,悸寐即愈。
帝益相善,厚崇供施,内外親賞。
及明帝即位,禮待益隆,資給彌重,建齋設講,相繼不絕。
當時名士,莫不宗敬。
後總寺任十有餘載,年七十五,梁天監四年而卒。
複有惠高、寶颙,皆知名。
慧高坐禅誦經,勤營衆務;寶颙講《法華經》,明于觀行。
○竹園寺淨淵尼傳七 淨淵,本姓時,巨鹿人也。
幼有成人之智,五六歲時,嘗聚沙為塔,刻木作像。
燒香拜敬,彌日不足。
每聞人言,辄難,盡取其理究。
二十出家,戀慕膝下,不食不寝,飲水持齋,谏曉不從,終竟七日。
自爾之後,蔬食長齋,戒忍精苦,不由課勵。
師友嗟敬,遠近稱譽。
齊文帝大相欽禮,四事供養,信驿重沓。
年七十一,梁天監五年卒也。
○竹園寺淨行尼傳八 淨行,即淨淵尼第五妹也。
幼而神理清秀,遠識遒贍。
爽烈有志分,風調舉止,每辄不群。
少經與太秣令郭洽妻臧氏相識,洽欲害其妻,言洩于路。
行請兄谏洽,洽不從之。
行密語臧氏,臧氏不信,行執手恸泣,于是而返。
後一二日,洽果害之。
及年十七,從法施尼出家,住竹園寺。
學《成實》《毗昙》《涅槃》《華嚴》,每見事端,已達旨趣。
探究淵赜,博辯無窮。
齊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厚加資給,僧宗、寶亮二法師雅相賞異。
及請講說,聽衆數百人。
官第尼寺,法事連續,當時先達,無能屈者。
竟陵王後區品學衆,欲撰僧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