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陰品第二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持世。
何謂菩薩摩诃薩正觀察選擇識陰。
菩薩摩诃薩觀非陰是識陰。
颠倒陰是識陰。
虛妄陰是識陰。
何以故?持世。
是識陰從颠倒起。
虛妄緣所系。
從先業有。
現在緣所系。
屬衆因緣。
虛妄無所有。
憶想分别起。
從識而生。
有所識故名之為識。
從憶想分别覺觀生。
假借而有。
有所識故數名為識。
以識諸物故。
以起心業故。
以思惟故。
衆緣生相故。
起種種思惟故。
數名識陰。
從有所識。
有識像出。
示心業故。
攝思惟故。
數名識陰。
或名為心。
或名為意。
或名為識。
皆是意業分别故識陰所攝。
識相識行識性示故。
數名識陰。
如是非陰是識陰。
不生不起不作。
但以颠倒相應緣虛妄識故。
數名識陰。
何以故?是識陰從衆因緣生無自性。
次第相續生。
念念生滅。
是識緣不生陰相。
何以故?是識陰生相不可得。
決定相亦不可得。
生相不可得故。
決定相不可得故。
根本無所有故。
自相無故。
牢堅不可得故。
智者正觀察選擇通達非陰是識陰。
凡夫于非識陰生識陰相。
以覺觀分别憶想颠倒相應虛妄所縛。
強名為識陰。
貪着是識陰依止所識。
依止識種種示思惟故生起識陰。
是人種種分别。
貪着内識。
貪着外識。
貪着内外識。
貪着遠識貪着近識。
以識相故分别起識陰。
是人以憶想分别若心若意若識。
假借強名是心是意是識。
如是知種種心相生。
是凡夫貪着識陰。
為識陰所縛。
心意識合故。
起種種識陰。
分别虛妄事故。
以一相故。
以決定相故。
能得是心是意是識。
能得分别愛着。
是人依止識陰深貪識故。
亦得過去識陰貪着念有。
亦得未來識陰貪着念有。
亦得現在識陰貪着念有。
諸凡夫于見聞覺知法中。
計得識陰貪着念有。
是人貪着見聞覺知法。
為識陰所縛貴其所知。
以心意識合系故馳走往來。
所謂從此世至彼世。
從彼世至此世。
皆識陰所縛故。
不能如實知識陰。
識陰是虛妄不實颠倒相應。
因見聞覺知法起。
此中無有實識者,若不能如是實觀。
或起善識。
或起不善識。
或起善不善識。
是人常随識行。
不知識所生處。
不知識如實相。
持世。
菩薩摩诃薩于此中如是正觀知識陰從虛妄識起。
所謂見聞覺知法中衆因緣生。
無法生法想故貪着識陰。
我等不應随凡夫學。
人我等當如實正觀察選擇識。
如實正觀察選擇識陰。
是諸菩薩如實觀時。
知識陰虛妄不實從本已來常不生相。
知非陰是識陰。
像陰是識陰。
幻陰是識陰。
譬如幻所化人識。
不在内亦不在外。
亦不在中間。
識性亦如是,如幻性虛妄緣生。
從憶想分别起。
無有實事如機關木人。
識亦如是從颠倒起虛妄因緣和合故有。
如是觀時。
知識皆無常苦不淨無我。
知識相如幻。
觀識性如幻。
菩薩爾時作是念。
世間甚為狂癡。
所謂從憶想分别識起于世間。
與心意識合。
三界但皆是識。
是心意識亦無形無方。
不在法内不在法外。
凡夫為虛妄相應所縛故。
于識陰中貪着若我若我所。
是人貪着識陰在内。
貪着識陰在外。
貪着識陰在内外。
貪着識陰在彼我。
是人貴此識陰為識陰所縛。
受識陰味說識陰相。
所謂若心若意若識。
随味行故貪受識陰。
是人為識所縛。
識陰合故為心意識所牽。
以心意識因緣力故生是凡夫。
若起下思得下身。
若起上思得上身。
若起中思得中身。
是人随心意識力故。
生依止諸入。
貪着識陰故。
不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菩薩于此中如實正觀選擇識陰。
如實正觀識陰無常相故。
過去識陰不貪不着不念。
知非陰是識陰。
未來世識陰亦不貪不着不念。
知非陰是識陰。
現在識陰亦不依止。
如實知識陰無常相。
如實知識陰生滅相。
若如是思惟正觀識陰。
是名正觀入識陰道。
所謂如實知識。
如實知識集。
如實知識滅。
如實知識滅道。
是人如實觀識陰集滅相。
能壞識陰。
能斷一切相。
知識陰集滅相。
亦通達識陰集滅相。
菩薩爾時亦不生識陰。
亦不滅識陰。
是識陰從本已來無生。
如是觀時不分别識滅相。
通達識陰無生相。
何以故?持世。
是識陰無生無相無成。
是識陰生性虛妄故。
入在無生相中。
持世。
識陰終不有生成相。
是識陰相從衆因緣生。
持世。
菩薩摩诃薩如是觀因緣法。
非陰是識陰。
觀察選擇信解證知。
通達諸所有識悉皆知實。
菩薩知識陰實故。
如是一切所緣知皆破壞。
持世。
菩薩摩诃薩如是觀識陰。
知是識陰無生者,無作者無起者,無受者無所受者,但以衆緣生。
衆緣合故有。
緣見聞覺識法故系有。
從本已來常畢竟空。
如是觀識陰時。
即知識陰是無作無起相。
不貴不着。
持世。
菩薩摩诃薩如是正觀察選擇入識陰。
若菩薩能如是方便入五陰。
能如是方便正觀五陰。
是名通達入五陰集滅道。
皆能斷諸陰相。
真知五陰方便。
以是方便故。
于五受陰中。
不貪不着不縛不系。
如實知色無常相。
是菩薩若于色有欲染則能除斷。
亦如實知受想行識。
亦如實知受想行識無常相。
若于受想行識中。
有欲染
何謂菩薩摩诃薩正觀察選擇識陰。
菩薩摩诃薩觀非陰是識陰。
颠倒陰是識陰。
虛妄陰是識陰。
何以故?持世。
是識陰從颠倒起。
虛妄緣所系。
從先業有。
現在緣所系。
屬衆因緣。
虛妄無所有。
憶想分别起。
從識而生。
有所識故名之為識。
從憶想分别覺觀生。
假借而有。
有所識故數名為識。
以識諸物故。
以起心業故。
以思惟故。
衆緣生相故。
起種種思惟故。
數名識陰。
從有所識。
有識像出。
示心業故。
攝思惟故。
數名識陰。
或名為心。
或名為意。
或名為識。
皆是意業分别故識陰所攝。
識相識行識性示故。
數名識陰。
如是非陰是識陰。
不生不起不作。
但以颠倒相應緣虛妄識故。
數名識陰。
何以故?是識陰從衆因緣生無自性。
次第相續生。
念念生滅。
是識緣不生陰相。
何以故?是識陰生相不可得。
決定相亦不可得。
生相不可得故。
決定相不可得故。
根本無所有故。
自相無故。
牢堅不可得故。
智者正觀察選擇通達非陰是識陰。
凡夫于非識陰生識陰相。
以覺觀分别憶想颠倒相應虛妄所縛。
強名為識陰。
貪着是識陰依止所識。
依止識種種示思惟故生起識陰。
是人種種分别。
貪着内識。
貪着外識。
貪着内外識。
貪着遠識貪着近識。
以識相故分别起識陰。
是人以憶想分别若心若意若識。
假借強名是心是意是識。
如是知種種心相生。
是凡夫貪着識陰。
為識陰所縛。
心意識合故。
起種種識陰。
分别虛妄事故。
以一相故。
以決定相故。
能得是心是意是識。
能得分别愛着。
是人依止識陰深貪識故。
亦得過去識陰貪着念有。
亦得未來識陰貪着念有。
亦得現在識陰貪着念有。
諸凡夫于見聞覺知法中。
計得識陰貪着念有。
是人貪着見聞覺知法。
為識陰所縛貴其所知。
以心意識合系故馳走往來。
所謂從此世至彼世。
從彼世至此世。
皆識陰所縛故。
不能如實知識陰。
識陰是虛妄不實颠倒相應。
因見聞覺知法起。
此中無有實識者,若不能如是實觀。
或起善識。
或起不善識。
或起善不善識。
是人常随識行。
不知識所生處。
不知識如實相。
持世。
菩薩摩诃薩于此中如是正觀知識陰從虛妄識起。
所謂見聞覺知法中衆因緣生。
無法生法想故貪着識陰。
我等不應随凡夫學。
人我等當如實正觀察選擇識。
如實正觀察選擇識陰。
是諸菩薩如實觀時。
知識陰虛妄不實從本已來常不生相。
知非陰是識陰。
像陰是識陰。
幻陰是識陰。
譬如幻所化人識。
不在内亦不在外。
亦不在中間。
識性亦如是,如幻性虛妄緣生。
從憶想分别起。
無有實事如機關木人。
識亦如是從颠倒起虛妄因緣和合故有。
如是觀時。
知識皆無常苦不淨無我。
知識相如幻。
觀識性如幻。
菩薩爾時作是念。
世間甚為狂癡。
所謂從憶想分别識起于世間。
與心意識合。
三界但皆是識。
是心意識亦無形無方。
不在法内不在法外。
凡夫為虛妄相應所縛故。
于識陰中貪着若我若我所。
是人貪着識陰在内。
貪着識陰在外。
貪着識陰在内外。
貪着識陰在彼我。
是人貴此識陰為識陰所縛。
受識陰味說識陰相。
所謂若心若意若識。
随味行故貪受識陰。
是人為識所縛。
識陰合故為心意識所牽。
以心意識因緣力故生是凡夫。
若起下思得下身。
若起上思得上身。
若起中思得中身。
是人随心意識力故。
生依止諸入。
貪着識陰故。
不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菩薩于此中如實正觀選擇識陰。
如實正觀識陰無常相故。
過去識陰不貪不着不念。
知非陰是識陰。
未來世識陰亦不貪不着不念。
知非陰是識陰。
現在識陰亦不依止。
如實知識陰無常相。
如實知識陰生滅相。
若如是思惟正觀識陰。
是名正觀入識陰道。
所謂如實知識。
如實知識集。
如實知識滅。
如實知識滅道。
是人如實觀識陰集滅相。
能壞識陰。
能斷一切相。
知識陰集滅相。
亦通達識陰集滅相。
菩薩爾時亦不生識陰。
亦不滅識陰。
是識陰從本已來無生。
如是觀時不分别識滅相。
通達識陰無生相。
何以故?持世。
是識陰無生無相無成。
是識陰生性虛妄故。
入在無生相中。
持世。
識陰終不有生成相。
是識陰相從衆因緣生。
持世。
菩薩摩诃薩如是觀因緣法。
非陰是識陰。
觀察選擇信解證知。
通達諸所有識悉皆知實。
菩薩知識陰實故。
如是一切所緣知皆破壞。
持世。
菩薩摩诃薩如是觀識陰。
知是識陰無生者,無作者無起者,無受者無所受者,但以衆緣生。
衆緣合故有。
緣見聞覺識法故系有。
從本已來常畢竟空。
如是觀識陰時。
即知識陰是無作無起相。
不貴不着。
持世。
菩薩摩诃薩如是正觀察選擇入識陰。
若菩薩能如是方便入五陰。
能如是方便正觀五陰。
是名通達入五陰集滅道。
皆能斷諸陰相。
真知五陰方便。
以是方便故。
于五受陰中。
不貪不着不縛不系。
如實知色無常相。
是菩薩若于色有欲染則能除斷。
亦如實知受想行識。
亦如實知受想行識無常相。
若于受想行識中。
有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