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事品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持世。
若菩薩摩诃薩能如是善知五陰。
善知十八性。
善知十二入。
善知十二因緣。
善知四念處。
善知五根。
善知八聖道分。
善知世間出世間法。
善知有為無為法。
當得善知諸法實相。
亦善分别一切法文辭章句。
亦得念力。
以是念力轉身成就不斷念。
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持世。
過去無量阿僧祇劫。
爾時有佛。
号閻浮檀金須彌山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持世。
是閻浮檀金須彌山王佛。
壽命五劫。
有無量聲聞衆。
其佛國土清淨嚴飾豐樂安隐。
其諸衆生具足快樂。
少于貪欲瞋恚愚癡。
易化易度易淨。
持世。
是閻浮檀金須彌山王佛。
為諸菩薩亦說是斷衆生疑菩薩藏經。
持世。
時有菩薩名曰寶光。
聞是陰界入緣四念處五根八聖道分世間出世間有為無為法方便。
即時發于精進。
二十億歲終不生惡心。
若貪欲若瞋恚若愚癡。
若利養若飲食若衣缽。
但為入如是法方便門故。
常勤精進。
持世。
是寶光菩薩。
于閻浮檀金須彌山王佛所。
盡其形壽常修梵行。
命終之後還生其佛國土人中。
年少命終即複還生于其佛所。
修行梵行。
于一一劫五百生死。
最後生閻浮檀金須彌山王佛欲涅槃時。
在第五劫成就如是多聞法。
亦得如是諸法實相方便。
所從佛聞諸法皆能憶念。
得如是念力故。
白佛言:聽我廣演諸法。
即于其世中。
度脫無量無邊衆生。
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中。
是閻浮檀金須彌山王佛。
入涅槃時為持法故。
護念寶光菩薩。
佛滅度後法住一劫。
是人于是一劫。
五百世中常生人間出家學道。
亦常于是諸法實相得自增長。
亦複利益無量無邊衆生。
持世。
是寶光菩薩。
如是展轉得值萬億諸佛。
末後無量光佛為其授記。
過阿僧祇劫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于阿僧祇劫中更值百千萬億那由他諸佛。
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成佛号一切義決定莊嚴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有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衆無量聲聞僧。
佛壽二劫。
其佛國土豐樂安隐普皆莊嚴。
持世。
是故菩薩若欲得如是法中善知方便。
當勤行精進勤求。
讀誦修集如是之法。
又複菩薩摩诃薩欲得如是諸法方便故。
于四法中勤行精進。
何等為四。
一者出家。
二者獨行。
三者持戒清淨。
四者除懈怠心。
是為四。
菩薩有是四法。
勤求多聞安住忍辱。
當疾得值遇四法。
何等四。
一者生中閻浮提。
二者得值佛。
三者随法行。
四者除罪業障。
是為四。
又複持世。
菩薩摩诃薩如是法中。
應勤行精進當得清淨布施力。
清淨持戒。
清淨忍辱。
清淨精進。
清淨禅定。
清淨智慧力。
菩薩摩诃薩住是法中疾得如是方便力。
又持世。
菩薩摩诃薩雖行頭陀細法。
亦能常于衆生有大悲心。
是人入大悲心。
于是法方便中勤行精進。
持世。
複有菩薩摩诃薩欲得如是法。
當入諸陀羅尼門勤行精進。
何謂為入陀羅尼門故勤行精進。
所謂善觀一切法無量緣。
觀一切法無量方便。
亦觀無量方便起。
如是觀時。
以三昧門方便。
善入諸法門無量緣。
亦入無量方便。
亦入無量方便起。
于是法中得力故。
善知諸法實相。
亦善分别一切文辭章句。
亦得念力。
亦得轉身成就不斷念不退法。
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複持世。
菩薩摩诃薩入諸陀羅尼門故。
通達一切諸法随宜因緣。
以一因緣能入千種因緣。
随智慧力得諸法方便。
又複持世。
菩薩摩诃薩如是法中勤精進故。
入一相門三昧。
得一相門三昧故。
入無量相門三昧。
如是入已,以種種因緣方便故。
能入是諸法門。
如是諸菩薩入一切諸法門已,當得一切諸法方便。
又複持世。
菩薩摩诃薩多行智慧故。
若菩薩摩诃薩能如是善知五陰。
善知十八性。
善知十二入。
善知十二因緣。
善知四念處。
善知五根。
善知八聖道分。
善知世間出世間法。
善知有為無為法。
當得善知諸法實相。
亦善分别一切法文辭章句。
亦得念力。
以是念力轉身成就不斷念。
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持世。
過去無量阿僧祇劫。
爾時有佛。
号閻浮檀金須彌山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持世。
是閻浮檀金須彌山王佛。
壽命五劫。
有無量聲聞衆。
其佛國土清淨嚴飾豐樂安隐。
其諸衆生具足快樂。
少于貪欲瞋恚愚癡。
易化易度易淨。
持世。
是閻浮檀金須彌山王佛。
為諸菩薩亦說是斷衆生疑菩薩藏經。
持世。
時有菩薩名曰寶光。
聞是陰界入緣四念處五根八聖道分世間出世間有為無為法方便。
即時發于精進。
二十億歲終不生惡心。
若貪欲若瞋恚若愚癡。
若利養若飲食若衣缽。
但為入如是法方便門故。
常勤精進。
持世。
是寶光菩薩。
于閻浮檀金須彌山王佛所。
盡其形壽常修梵行。
命終之後還生其佛國土人中。
年少命終即複還生于其佛所。
修行梵行。
于一一劫五百生死。
最後生閻浮檀金須彌山王佛欲涅槃時。
在第五劫成就如是多聞法。
亦得如是諸法實相方便。
所從佛聞諸法皆能憶念。
得如是念力故。
白佛言:聽我廣演諸法。
即于其世中。
度脫無量無邊衆生。
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中。
是閻浮檀金須彌山王佛。
入涅槃時為持法故。
護念寶光菩薩。
佛滅度後法住一劫。
是人于是一劫。
五百世中常生人間出家學道。
亦常于是諸法實相得自增長。
亦複利益無量無邊衆生。
持世。
是寶光菩薩。
如是展轉得值萬億諸佛。
末後無量光佛為其授記。
過阿僧祇劫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于阿僧祇劫中更值百千萬億那由他諸佛。
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成佛号一切義決定莊嚴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有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衆無量聲聞僧。
佛壽二劫。
其佛國土豐樂安隐普皆莊嚴。
持世。
是故菩薩若欲得如是法中善知方便。
當勤行精進勤求。
讀誦修集如是之法。
又複菩薩摩诃薩欲得如是諸法方便故。
于四法中勤行精進。
何等為四。
一者出家。
二者獨行。
三者持戒清淨。
四者除懈怠心。
是為四。
菩薩有是四法。
勤求多聞安住忍辱。
當疾得值遇四法。
何等四。
一者生中閻浮提。
二者得值佛。
三者随法行。
四者除罪業障。
是為四。
又複持世。
菩薩摩诃薩如是法中。
應勤行精進當得清淨布施力。
清淨持戒。
清淨忍辱。
清淨精進。
清淨禅定。
清淨智慧力。
菩薩摩诃薩住是法中疾得如是方便力。
又持世。
菩薩摩诃薩雖行頭陀細法。
亦能常于衆生有大悲心。
是人入大悲心。
于是法方便中勤行精進。
持世。
複有菩薩摩诃薩欲得如是法。
當入諸陀羅尼門勤行精進。
何謂為入陀羅尼門故勤行精進。
所謂善觀一切法無量緣。
觀一切法無量方便。
亦觀無量方便起。
如是觀時。
以三昧門方便。
善入諸法門無量緣。
亦入無量方便。
亦入無量方便起。
于是法中得力故。
善知諸法實相。
亦善分别一切文辭章句。
亦得念力。
亦得轉身成就不斷念不退法。
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複持世。
菩薩摩诃薩入諸陀羅尼門故。
通達一切諸法随宜因緣。
以一因緣能入千種因緣。
随智慧力得諸法方便。
又複持世。
菩薩摩诃薩如是法中勤精進故。
入一相門三昧。
得一相門三昧故。
入無量相門三昧。
如是入已,以種種因緣方便故。
能入是諸法門。
如是諸菩薩入一切諸法門已,當得一切諸法方便。
又複持世。
菩薩摩诃薩多行智慧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