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陰品第二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
貪歸五陰往來世間。
是人貪歸五陰已,起種種邪見。
貪歸種種名字。
貪歸種種憂悲苦惱。
是人為種種邪見煩惱種種憂悲苦惱之所殘害。
無有能為作救作舍作歸作趣。
唯佛能救。
凡夫小心小智慧故貪嗜五欲。
依止多過五陰。
是凡夫人與救者歸者依者脫一切苦惱者,而共诤訟。
持世。
我今舉手其有見五陰者,見陰相者,貪五陰者,我則不與是人為師。
是人亦非我弟子。
不随我出家。
不随我行。
不歸依我。
是人入于邪道。
入虛妄道取不實者,是為颠倒不知佛意。
不知佛随宜說五陰。
不知佛第一義。
是人不受佛教。
不應受供養而受。
是人我尚不聽出家。
何況當得受人供養。
何以故?如是之人是外道徒黨。
所謂生五陰相者,貪着歸趣五陰者,持世。
當來之世後五百歲法欲滅時。
于我法中出家多是生五陰相者,決定說五陰相。
深着五陰入虛妄邪道。
于我法中而得出家。
袈裟繞咽。
常樂往來白衣居家。
當知是人與外道無異。
亦以我法多為衆人恭敬供養。
持世。
我說是見五陰者,決定說五陰者,貪着五陰者,不聽受人一杯之水。
所以者何。
是人于我法中。
乃至無有柔順法忍。
是人違逆我法。
背舍聖行。
持世。
是故菩薩摩诃薩于後惡世。
應如是發大誓願。
于我如是甚深經典當共護持。
亦斷衆生五陰見故而為說法。
持世。
我是經中說破一切陰相離貪着陰相。
爾時多有在家出家聞如是等經。
起于诤訟不生實相。
菩薩摩诃薩于此中應發大誓願。
我等于後惡世貪着五陰邪見衆生作大利益。
所謂度脫貪着見五陰衆生。
随宜方便以法利益。
是故持世。
菩薩摩诃薩若欲得善知諸法實相。
亦善分别諸法章句。
欲得念力。
欲得轉身成就不斷念。
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應常觀是五陰無常相。
苦相。
無我相。
虛妄相。
不堅牢相。
畢竟空相。
從本已來不生相。
常正觀時五受陰中。
所有欲染則能除斷。
亦得如是等深法中方便。
持世。
過去無量阿僧祇劫。
爾時有佛名大意山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持世。
是大意山王佛。
有八十億那由他聲聞衆。
皆是阿羅漢諸漏已荊及八十億那由他學地阿那含。
謂菩薩摩诃薩衆四十億那由他。
是大意山王佛壽八萬歲。
持世。
爾時有王名為德益。
是德益王有二萬大城。
具足豐樂人民充滿。
其城七重縱廣十二由旬。
四寶合成有七重塹。
皆有欄楯七重行樹。
諸寶羅網遍覆其上。
城塹諸樹及上羅網。
皆以黃金琉璃車渠馬瑙四寶合成。
一一大城各有五百園林。
皆有七寶衣樹充滿其中。
一一園林各有五百寶池。
八功德水皆滿其中。
持世。
是德益王有八萬采女。
其大夫人有二子。
一名無量意。
二名無量力。
持世。
是二王子各年十六。
夢中見佛端正無比如閻浮檀金幢。
見大歡喜。
覺已各說偈曰:其一人言: 我今夢見二足尊,金色百福相莊嚴。
成就無量諸功德,見已心得大歡喜。
第二人言:我夢見佛明如日,端正姝妙第一尊。
猶如須彌衆山王,巍巍高顯見歡喜。
持世。
即時無量意無量力二子。
詣父母所具說是事。
白父母言:今我二人于夢中見佛。
惟願父母。
當聽我等俱詣佛所。
佛久出世我等放逸不能覺知。
沒五欲泥。
為色縛所縛。
為受想行識縛所縛。
我等在家。
以放逸故。
不能見佛。
持世。
是二王子為父母說是事已,即詣大意山王佛所。
到已頭面禮佛足。
請佛及僧三月四事供養衣服飲食卧具醫藥。
于大城邊莊嚴德益王所遊園林。
懸缯幡蓋寶華覆地。
奉佛及僧令止其中。
其二王子三月之中。
以一切樂具供佛及僧。
供養已畢。
于佛法中俱共出家。
持世。
其大意山王佛知此二王子深心所願。
而為廣說是五陰十二入十八性菩薩方便經。
于四萬歲中終不睡眠。
常不滿腹食亦不傾卧。
若坐若經行。
又于四萬歲中不念馀事。
但念五受陰虛妄空相。
知是五受陰從颠倒起。
通達是五受陰相畢。
其年壽常修梵行。
命終即生兜率天上。
于佛滅後。
還生閻浮提大居士家。
至年十六複夢見佛。
為說五陰十八性菩薩從方便經。
聞是法已即覺驚怖。
複于佛法。
滿萬歲中常修梵行。
亦複方便深觀五陰十二入十八性菩薩所行方便經。
命終生于忉利天上。
畢天之壽。
生閻浮提大姓婆羅門家。
大意山王佛法末後千歲之中。
其二人以本因緣故。
複得出家學問廣博其智如海。
亦善觀察選擇是五陰性。
入法如實通了。
于其世中教化二萬人及二十億天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持世。
是二菩薩從是已後。
世世同心共值十億那由他佛。
然後乃得無生法忍。
得法忍已,複值一億那由他佛。
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人共劫次第作佛。
一名無量音。
二名無量光。
持世。
是故菩薩摩诃薩。
若欲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于是清淨無染法中。
勤行修集此陰入性。
及馀有為法中說實知見相。
貪歸五陰往來世間。
是人貪歸五陰已,起種種邪見。
貪歸種種名字。
貪歸種種憂悲苦惱。
是人為種種邪見煩惱種種憂悲苦惱之所殘害。
無有能為作救作舍作歸作趣。
唯佛能救。
凡夫小心小智慧故貪嗜五欲。
依止多過五陰。
是凡夫人與救者歸者依者脫一切苦惱者,而共诤訟。
持世。
我今舉手其有見五陰者,見陰相者,貪五陰者,我則不與是人為師。
是人亦非我弟子。
不随我出家。
不随我行。
不歸依我。
是人入于邪道。
入虛妄道取不實者,是為颠倒不知佛意。
不知佛随宜說五陰。
不知佛第一義。
是人不受佛教。
不應受供養而受。
是人我尚不聽出家。
何況當得受人供養。
何以故?如是之人是外道徒黨。
所謂生五陰相者,貪着歸趣五陰者,持世。
當來之世後五百歲法欲滅時。
于我法中出家多是生五陰相者,決定說五陰相。
深着五陰入虛妄邪道。
于我法中而得出家。
袈裟繞咽。
常樂往來白衣居家。
當知是人與外道無異。
亦以我法多為衆人恭敬供養。
持世。
我說是見五陰者,決定說五陰者,貪着五陰者,不聽受人一杯之水。
所以者何。
是人于我法中。
乃至無有柔順法忍。
是人違逆我法。
背舍聖行。
持世。
是故菩薩摩诃薩于後惡世。
應如是發大誓願。
于我如是甚深經典當共護持。
亦斷衆生五陰見故而為說法。
持世。
我是經中說破一切陰相離貪着陰相。
爾時多有在家出家聞如是等經。
起于诤訟不生實相。
菩薩摩诃薩于此中應發大誓願。
我等于後惡世貪着五陰邪見衆生作大利益。
所謂度脫貪着見五陰衆生。
随宜方便以法利益。
是故持世。
菩薩摩诃薩若欲得善知諸法實相。
亦善分别諸法章句。
欲得念力。
欲得轉身成就不斷念。
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應常觀是五陰無常相。
苦相。
無我相。
虛妄相。
不堅牢相。
畢竟空相。
從本已來不生相。
常正觀時五受陰中。
所有欲染則能除斷。
亦得如是等深法中方便。
持世。
過去無量阿僧祇劫。
爾時有佛名大意山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持世。
是大意山王佛。
有八十億那由他聲聞衆。
皆是阿羅漢諸漏已荊及八十億那由他學地阿那含。
謂菩薩摩诃薩衆四十億那由他。
是大意山王佛壽八萬歲。
持世。
爾時有王名為德益。
是德益王有二萬大城。
具足豐樂人民充滿。
其城七重縱廣十二由旬。
四寶合成有七重塹。
皆有欄楯七重行樹。
諸寶羅網遍覆其上。
城塹諸樹及上羅網。
皆以黃金琉璃車渠馬瑙四寶合成。
一一大城各有五百園林。
皆有七寶衣樹充滿其中。
一一園林各有五百寶池。
八功德水皆滿其中。
持世。
是德益王有八萬采女。
其大夫人有二子。
一名無量意。
二名無量力。
持世。
是二王子各年十六。
夢中見佛端正無比如閻浮檀金幢。
見大歡喜。
覺已各說偈曰:其一人言: 我今夢見二足尊,金色百福相莊嚴。
成就無量諸功德,見已心得大歡喜。
第二人言:我夢見佛明如日,端正姝妙第一尊。
猶如須彌衆山王,巍巍高顯見歡喜。
持世。
即時無量意無量力二子。
詣父母所具說是事。
白父母言:今我二人于夢中見佛。
惟願父母。
當聽我等俱詣佛所。
佛久出世我等放逸不能覺知。
沒五欲泥。
為色縛所縛。
為受想行識縛所縛。
我等在家。
以放逸故。
不能見佛。
持世。
是二王子為父母說是事已,即詣大意山王佛所。
到已頭面禮佛足。
請佛及僧三月四事供養衣服飲食卧具醫藥。
于大城邊莊嚴德益王所遊園林。
懸缯幡蓋寶華覆地。
奉佛及僧令止其中。
其二王子三月之中。
以一切樂具供佛及僧。
供養已畢。
于佛法中俱共出家。
持世。
其大意山王佛知此二王子深心所願。
而為廣說是五陰十二入十八性菩薩方便經。
于四萬歲中終不睡眠。
常不滿腹食亦不傾卧。
若坐若經行。
又于四萬歲中不念馀事。
但念五受陰虛妄空相。
知是五受陰從颠倒起。
通達是五受陰相畢。
其年壽常修梵行。
命終即生兜率天上。
于佛滅後。
還生閻浮提大居士家。
至年十六複夢見佛。
為說五陰十八性菩薩從方便經。
聞是法已即覺驚怖。
複于佛法。
滿萬歲中常修梵行。
亦複方便深觀五陰十二入十八性菩薩所行方便經。
命終生于忉利天上。
畢天之壽。
生閻浮提大姓婆羅門家。
大意山王佛法末後千歲之中。
其二人以本因緣故。
複得出家學問廣博其智如海。
亦善觀察選擇是五陰性。
入法如實通了。
于其世中教化二萬人及二十億天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持世。
是二菩薩從是已後。
世世同心共值十億那由他佛。
然後乃得無生法忍。
得法忍已,複值一億那由他佛。
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人共劫次第作佛。
一名無量音。
二名無量光。
持世。
是故菩薩摩诃薩。
若欲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于是清淨無染法中。
勤行修集此陰入性。
及馀有為法中說實知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