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有國之主,豈肯無故分國與人?此必權臣逼奪,非夏王本意。
況夏國稱藩歲久,一旦逼于賊臣,朕為四海主,甯容此耶?若彼不能自正,則當以兵誅之,不可許也。
乃卻其貢獻,賜仁孝诏曰:先業所傳,亦當固守,今茲請命,事頗靡常,未知措意之由來,續當遣使以詢問。
得敬始懼,仁孝卒謀誅之) 夏桓宗,十二載,遭人所廢。
李安全,奪了位,立号襄宗。
(仁孝卒,子純佑立,是為桓宗,在位十二年。
崇宗孫越王仁友子安全廢之而自立,是為襄宗) 剛四載,苦元兵,投降獻女。
(安全在位四年,蒙古伐之,入靈州。
安全獻女于蒙古請降,又二年卒) 夏神宗,叛金主,反面興兵。
(安全卒,族子遵顼立,是為神宗。
夏與金議和,八十餘年,未嘗交兵,至安全為蒙古所攻,求救于金,金主永濟新立,不能出師,夏怨之,遂侵金葭州。
至遵顼立,益叛金,互相攻戰者,凡十年不解。
葭州,今屬延安府) 元太祖,圍興州,西奔逃難。
(元太祖鐵木真圍夏興州,遵顼出奔西涼) 稱上皇,傳位與,德旺相承。
(遵顼自稱上皇,傳位于子德旺,遵顼尋卒) 夏獻宗,立四載,憂惶緻死。
(德旺立,是為獻宗。
蒙古伐夏,取甘肅州西涼府,又取靈州,進次鹽川州。
德旺以城邑多降,憂悸而卒) 南平王,歸附與,大國元君。
(德旺卒,國人立其弟子晛,是為南平王。
蒙古盡克夏城邑,晛力屈出降,蒙古絷以歸,西夏遂亡) 西夏主,十代君,二百餘載。
(夏自宋寶元戊寅曩霄稱帝至晛,凡十主,共一百九十年) 宋遼金,三下裡,見景依從。
(夏抗衡于宋遼金,向背無常,視三國之強弱以為異同) 似一點,水浮漚,生生化化。
弄刀兵,何曾見,一日升平。
攔路虎,剩一行,行蹤步迹。
占天龍,留幾片,敗甲殘鱗。
繁華過眼如春夢斷簡殘編說姓名 三百餘年宋史,遼金西夏縱橫。
争強賭勝弄刀兵,誰解倒懸民命。
富貴草梢零露,英雄水上浮萍。
是非成敗總虛名,一枕南柯夢醒。
西江月 龍争虎鬬無蹤迹剩水殘山自古今 廿一史彈詞注卷之十 第十段說元史西江月 山色消磨今古,水聲流盡年光。
翻雲覆雨數興亡,回首一般模樣。
清景好天良夜,賞心春暖花香。
百年身世細思量,不及樽前席上。
詩曰: 慷慨樽前發浩歌,休教世事苦相磨。
東風要與花為主,無奈青春老去何。
桃杏花開滿樹紅,轉頭青子綠陰濃。
梧桐葉上猶殘雨,雪片擔前又舞風。
時序往來千古在,人生聚散一場空。
今朝有酒今朝醉,說甚英雄十大功。
玉轸曲終詞打疊,餘文煞尾奉知音。
知音肯共閑談笑,故典何妨反複論。
論到可人題品處,越多慷慨越精神。
東門黃犬堪傷痛,鶴唳華亭不可聞。
夜枕滴殘金砌雨,曉窗敲碎玉壺冰。
金盤滿顆珍珠落,寶樹千花錦繡分。
贊美賢人談勝事,稱揚孝子共忠臣。
撥開虎鬬龍争處,揀出清閑物外人。
範蠡扁舟滄海月,陳抟高枕華山雲。
冰弦喚醒紅塵夢,讵此尋常勸世文。
話說宋遼金三史已畢,說到元朝。
大元者,太祖成吉思皇帝,姓奇渥溫氏,名鐵木真,蒙古人氏。
正是鞑靼人,于宋甯宗丙寅開禧二年、金章宗泰和六年、夏襄宗應天元年,三國擾攘之際,即位于斡難河,号稱聖武元年。
在位二十二年,傳位第三太子窩闊台,是為太宗,在位十三年。
太皇後秃裡吉納治國五年,長子貴由即位,是為定宗,二年崩于胡眉斜陽,皇太後複治國四年。
太祖第四子拖雷之長子蒙哥即位,是為憲宗,九年崩于釣魚山。
太宗弟忽必烈即位,是為世祖,混一南北,建都燕山府[中統至元在位三十五年]。
傳至成宗,名鐵木耳,其父真金乃世祖之長子,追谥裕宗,裕宗二子先卒,其長子甘麻剌追谥顯宗,次子答剌麻八刺追谥順宗,第三子乃成宗,是為完顔笃皇帝,在位十三年崩[元貞大德]。
順宗長子海山即位,是為武宗曲律皇帝,四年崩[至大]。
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是為仁宗普顔都皇帝。
九年[皇慶延佑]太子碩德即位,是為英宗格堅皇帝,三年[至治]遇弒。
顯宗之子也孫鐵木耳即位,是為泰定皇帝,四年崩[泰定緻和]。
權臣燕帖木耳迎立武宗次子懷王圖帖睦爾,因以弟讓兄,仍遣迎其兄武宗長子周王和世《王束》。
周王因即位于沙漠,立圖帖睦爾為太子。
太子見帝,帝暴崩,是為明宗護都護皇帝[天曆在位半年]。
圖帖睦爾仍即位,是為文宗劄牙笃皇帝,四年崩[天曆至順]。
明宗次子懿璘質班即位,是為甯宗,一月而崩。
乃兄妥歡帖睦爾在位二十七年[元統至元至正],天下歸于大明,遜避北去,逃于應昌府。
明太祖高皇帝以其能順天命,追谥順帝。
元朝前後一十四帝,通共一百六十五年,混一止計九十二年。
今将元朝始末略記其大概,以見賢愚。
三百載,宋遼金,中原鼎沸。
斡難河,鞑兵起,别是乾坤。
(鐵木真,姓奇渥溫氏,蒙古部人,其先居于烏桓之北,總隸于鞑靼。
至宋甯宗開禧二年,鐵木真稱帝于斡難河之源,自号為成吉思可汗) 元太祖,鐵木真,神谟妙算。
(鐵木真,也速該之子。
初攻塔塔兒部,獲其部長鐵木真,還次于跌裡溫盤陀山而生子,因以鐵木真名之,以志武功。
鐵木真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後廟号太祖。
至宋度宗鹹淳七年,世祖忽必烈始改國号曰大元,蓋取易幹元之義也) 廣機謀,多妙算,出類超羣。
(蒙古耶律楚材,通術數之學,太祖每征伐,必令預蔔吉兇,亦自灼羊脾以符之,然後行。
故能滅國拓地,所向無敵) 掃沿邊,四十國,如同削草。
(太祖三年,滅蔑裡乞部下幹赤刺部畏吾兒國。
六年,下西域哈兒鹿部。
十二年,克失的迷火固亦兒于等部。
十四年,伐西域高麗等國。
十五年,克幹脫羅兒城。
十六年,克逃裡蜜及班勒纥城國塔裡寨。
十七年,滅回回。
十八年,滅欽察幹羅思撒裡等部。
凡滅國四十) 感天心,角端見,罷戰休兵。
(太祖入西域,屠蔑裡城,滅回回國,遂進次于忻都國鐵門關。
侍衛見一獸,鹿形馬尾,綠色而獨角,能為人言,謂之曰:汝君宜早回。
太祖怪之,以問耶律楚材,對曰:此獸名角端,解四夷語,今大軍征西已四年,蓋上天惡殺,遣之告陛下,願承天心,宥此數國人命。
太祖乃引還。
楚材,廣甯人,晚号玉泉老人,谥文正,字晉卿,遼東丹王突欲八世孫) 終老在,六盤山,雄心未已。
尚叮咛,約宋國,并力平金。
(太祖滅西夏,避暑于六盤山,病笃。
謂左右曰:金精兵在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遽破。
若假道于宋,宋金世雠,必能許我,則下兵唐鄧,直攘大梁,金急必征兵潼關,然千裡赴援,人馬疲弊,雖至弗能戰,破之必矣。
言訖而卒。
六盤山,在平涼府隆德縣,山上有避暑樓。
漁關,在陝西華陰縣四十裡) 能委任,股肱臣,真材實料。
(太祖知人善任,用撥裡班曲律,而出将入相,得良佐。
任耶律楚材,而文事武備有能臣) 有功勞,四怯薛,世代相承。
(怯薛,猶言分番宿衛也。
以功臣博爾忽、博爾朮、木華黎、赤老溫四人之子,世領宿衛,号四怯薛,出官則為輔相焉) 博爾朮,博爾忽,濟時人物。
木華黎,赤老溫,萬戶留名。
(木華黎雄勇善謀,有佐命功,拜太師國王。
太祖命經略山南,曰:太行之北,朕自經略;太行之南,卿自勉之。
卒能助成大業。
博爾朮從征伐,立功甚多,極見親遇,位終右萬戶。
博爾忽身更百戰,竟死于陣,位終第一千戶。
赤老溫功業與三人等,俱以忠勇事其主。
号為撥裡班曲律,猶華言四傑也) 元太宗,窩闊台,寬洪大量。
(太祖卒,少子拖雷監國三年。
太祖第三子窩闊合自霍博之地來會喪,監國乃與諸王奉窩闊台即位于和林東庫鐵鳥阿刺裡之地,是為太宗。
有寬洪之量,量時度力,時稱治平。
和林,在鞑靼,初以西有哈剌命林河,故名。
元太祖始建都于此,皇慶初,改為和甯路,至今有和甯路城) 滅殘金,侵宋境,國勢龍興。
(太宗約宋滅金,速不台滅汴京。
塔察兒與宋将孟珙等克蔡州,金主守緒自缢,末主承麟亦為亂兵所殺,金遂滅。
未幾,宋先敗盟,趙範等率師入汴,乃命子闊端将塔海等侵蜀,忒木《角得-彳》及張柔等侵漢,口溫不花及察罕等侵江淮。
由是入宋蕲州,拔郢州,破許州,陷利州,狥黃州,攻真州,圍廬州,躝階成,遂無甯日。
是時西北中原,罄歸版籍,有天下三分之二) 但可惜,酒為魔,中宮竊柄。
(太宗性嗜酒,晚年尤甚。
第六皇後乃馬真氏,乘怠竊權,權奸滿朝,賣官鬻獄) 鈋鐵辜,因醉死,七子誰君。
(太宗初疾笃,後稍愈,耶律楚材謂不宜田獵,左右曰:不騎射,何以為樂?出田五日,還至鈋鐵《金辜》胡蘭,奧都剌合蠻進酒,歡飲極夜,乃罷,翌日卒。
太宗七子:長貴由,是為定宗。
二闊端太子,三闊出太子,四哈刺察兒王,五合失大王,六合丹大王,七滅裡大王。
太宗有旨以孫失烈門為嗣,後乃馬真氏不從,自稱制于和林) 元定宗,間五載,才方即位。
(六皇後臨朝五載,至是會諸王百官,議立貴由,乃即位于汪吉宿滅秃裡之地,是為定宗) 不三年,歸天去,母後稱尊。
(定宗在位一年零九月卒,皇後幹兀立海迷失,抱失烈門稱制) 元憲宗,勤政事,剛明果斷。
不貪杯,不重色,嚴禦羣臣。
(時久未立君,中外洶洶。
至是諸王木哥及大将兀度合台等,共推太祖少子拖雷之子蒙哥即位于潤帖兀阿蘭之地,是為憲宗。
失烈門及諸弟心不平,憲宗因察諸王有異同者,并羁縻之,取主謀者誅之,遂頒便宜事于國中,罷不及之役。
凡諸王大臣濫發牌印诏旨,宣命盡收之,政始歸一。
性沉斷寡言,不禦燕飲。
尤禦下以嚴。
能遵祖宗之法) 元世祖,滅南朝,華夷混一。
(憲宗卒,同母弟忽必烈即位,是為薛禅皇帝,廟号世祖。
以宋賈似道拘使背盟,命伯顔等大舉寇宋,遂克臨安,擄宋恭帝。
又分道克閩廣,追宋帝昺于厓山,昺赴海死,遂滅宋。
而華夷一統矣) 據燕山,朝萬國,四海來賓。
(劉秉忠請定都于燕,遂诏營宮室城池于燕山府,仍号為中都。
是時海外諸番馬八兒、須門那、僧急裡、南無力、馬蘭丹、那旺、丁呵兒、來來、急闌亦觸、蘇木都刺等國皆入貢,殊方絕域,靡不臣服。
輿圖之廣,亘古未有也。
秉忠,邢台人,初從釋氏,名子聰,拜官後更今名。
自号藏春散人。
谥文貞) 立渾儀,窮河源,又開海運。
(元用金大明曆,歲久浸疎,世祖命大學士許衡及贊善王恂郎中郭守敬改正。
守敬言曆之本,在測驗;測驗之器,莫先儀表,乃作簡儀、候極儀、混天象、玲珑儀、仰儀、立運儀、證理儀、景符窺幾、日月蝕儀、星晷定時儀等器,恂又請造儀象圭表,以銅為之,宜增銅表至四十尺,則景長而直。
又請上都洛陽五處分置儀表,各選監官;遣使窮河源。
招讨使都寔受命行,四閱月始抵其地,既還,圖其形勢來上,言河出吐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餘泓,方可七八十裡,沮洳散渙,不可逼視;登高望之,如列星然,名火敦腦兒,華言星宿海也。
羣流奔辏,近五七裡,彙為二巨澤,名阿剌腦兒,自西而東,連屬成川,号赤賓河,又合亦裡赤忽蘭也。
裡朮三河,其流寝大,始名黃河。
又岐為八九股,行二十日,至大雪山,名勝乞裡塔,即昆侖也。
由昆侖南至闊即,及闊提之地,始相屬。
又經哈剌别裡赤兒之地,合細黃河及乞兒馬赤二水北行,複折而西流,過昆侖北,又轉而東北,行約二十餘日,至積石,始人中國雲。
約自河發源至中國,計及萬裡,然其間溪澗流絡,莫知紀極。
昆侖人迹簡少,而山皆草石,至積石方林木暢茂。
世言河九折,蓋彼地有二折焉。
元糧運仰給江南者,或自浙西入江淮,由黃河逆流至中灤;陸運至淇門,入禦河,以至京師。
又或自利津河,或開膠萊河入海,勞費無成。
初,宋季有海盜朱清,與其徒張瑄,乘舟抄掠海上,備知海道曲折,尋就招懷,為防海義民。
伯顔平宋時,遣清等載宋庫藏諸物,從海道入京師。
授金符千戶。
清遂言海運可通,乃命總管羅璧等造船六十艘,運糧四萬六千擔入京師,然創行海洋,亦逾年始至。
朝廷未知其利,仍通舊運,尋複因忙兀《角得-彳》言海運為便,遂立萬戶府四,總其事。
又并四府為都漕運萬戶府,止令清瑄二人掌之。
許衡,字仲平,河内人,稱魯齋先生。
守敬,邢台人,字若思) 括圃谶,焚道書,禁習天文。
(世祖方信桑門之惑,诏樞密副使張易參校道書,言惟道德經為老子所著,餘皆後人僞撰,诏悉焚之。
又括天下私藏天文圖谶太乙雷公式七曜曆推背圖苗太監曆,有私習及收匿者罪之) 錄聖裔,訪人才,似乎祟正。
(孔子後,自宋南渡初,其四十八代孫端友子玠,寓衢州。
世祖既平宋,拟所立,或言孔氏子孫寓衢者乃其宗子,因召宋衍聖公孔侏赴阙,侏遜于居曲阜者,世祖曰:甯遠榮而不遠親,真聖人後也。
遂命為國子祭酒兼提舉浙東學校。
又遣侍禦使程文海訪求江南人才,以素聞趙孟适葉李名,密論文海必緻此二人。
文海複薦宋宗室趙孟俯及張伯淳等二十馀人,皆擢用之。
孟俯,字子昂,歸安人,谥文敏) 寵西僧,求術士,不算聰明。
(西僧八思巴,吐蕃薩斯迦人族款氏也,年十五,谒世祖于潛邸,與語大悅,日見親禮,尊為國師。
統釋教。
又以西僧楊琏真加總攝江南釋教,俱寵遇無比。
遣桑吉剌失等,詣馬八兒國訪求方伎士) 俊鹞子,美珍珠,宜乎不受。
(回回孛可等獻大珠,邀價鈔數萬錠,世祖曰:珠何為?當留以周貧者。
卻之。
又有獻俊鹞子者,亦卻不受。
回回,今默德那國) 大酒樽,無縫衣,何苦勞心。
(置大樽于殿,樽以木為質,銀内金外,镂為雲龍,高一丈七尺。
又命尚衣局織無縫衣) 撃日本,十萬師,委埋魚腹。
(初,遣使往通日本,不納,命鳳州經略使忻都伐之,無功而還。
至是命阿刺罕為右丞相,範文虎洪茶邱等為右丞,率師十萬以往。
會阿刺罕卒于軍,诏以左丞相阿答海代之,未至,文虎等已航海至平壺島,遇飓風敗舟,諸将各擇堅艦乘之遁去,棄士卒十萬于島。
衆推張百戶者為帥,方伐木作舟為歸計,日本觇知之,率衆襲殺殆盡,惟餘南人萬餘,不殺而奴之。
日本,古倭奴國) 發會稽,諸陵骨,遺憾冬青。
(西僧楊琏真加,利宋攢宮金玉,發諸陵在紹興者及大臣冢墓,凡一百一所。
又欲裒諸陵骨,雜牛馬枯骼,為鎮南浮屠。
會稽人唐珏獨痛憤,乃貨家具,行貸得白金,為酒食,陰召諸惡少,泣曰:爾輩皆宋人,吾不忍陵骨之暴露,欲以他骨易之,已造石函六,刻紀年一字為号。
自思陵以下,随号收殡。
衆如珏言,夜往取遺骸,葬蘭亭山後,又移宋故宮冬青樹植其上以識。
聞者悲之) 立國來,殺生靈,幾于千萬。
(自太祖丙寅即位,至世祖己卯歲,通計殺戮人一千八百四十七萬,乃本兵敵兵屠戮郡縣城内之數。
其它誅殺者不與) 屍骸山,膏血海,劫數驚聞。
(顧充曰:世祖日本一征,胔積漲東洋之水;交趾屢擊,屍僵高戰骨之山;泛蒙泛而赴昆侖,降伊吾而征鐵勒,伏屍百萬,流血千裡。
又況緬甸占城爪哇羅鬼窮居海島,顧不忍悁悁之忿,欲驅士衆擠之大海之中,忍哉!交趾,即安南國。
伊吾,即哈密衛。
緬甸國與雲南省界。
爪哇,古阇婆國) 創大都,詢興亡,紅蟲滿匣。
(世祖創大都,作宮殿,于地中掘得大坑,紅頭蟲滿坑無數。
帝以問國師劉秉忠,忠曰:此即異日代有天下者。
世祖初号燕京為中都,四年于中都東北置城而邏都焉,九年改為大都) 統中華,十六載,八十而崩。
(世祖在位共三十五年。
滅宋襲統者凡一十六年,壽八十而卒) 元成宗,修祖業,垂拱而治。
(世祖太子真金早卒,以真金第三子鐵穆耳為皇孫,世祖卒,鐵穆耳即位,是為完顔笃皇帝,廟号成宗。
承天下混一之後,垂拱而治,可謂善于守成者矣) 十三年,行的事,間雜昏明。
(成宗在位十三年,心無定見,凡賢否進退,利害因革,朝令夕改) 葡萄酒,門攤錢,罷之為美。
(初世祖有葡萄酒之例,至是罷之。
又以江陵澧州常德皆旱,免其門攤) 馬牛羊,鷹共犬,取索何勤。
(括馬于諸路,除牝孕攜駒者,齒三歲以上并拘之。
至于牛羊鷹犬,歲有取索) 末年來,多寝疾,政由宮阃。
(成宗末年多疾,皇後伯嶽吾氏專政。
史臣曰:成宗連歲寝疾,凡政事内則決于宮壸,外則委于宰臣。
然其不緻廢墜者,則以去世祖未遠,成憲俱在耳) 吝工費,縮渠河,漂沒人民。
(時欲開鐵幡竿渠,召郭守敬議之。
守敬曰:頻年山水暴下,非大為渠堰廣五十七步不可。
執政吝于工費,以其言為過,縮三之一。
明年大雨,山水注下,渠不能容,漂沒人畜廬帳,幾犯行殿。
又大雨河決,漂歸德屬縣田廬禾稼) 元武宗,兄之子,繼登其位。
(成宗崩,伯嶽吾皇後以己嘗謀出愛育黎拔力八達及其母居懷州,至是恐其兄懷甯王立,必報前怨,乃命召西王阿難答入京帥,欲立之。
而左丞相阿忽台等陰左右之,謀奉皇後垂簾。
右丞相哈刺哈孫陰遣使迎成宗兄答喇麻八刺長子懷甯王海山于漠北,又南迎愛育黎拔力八達于懷州。
愛育黎拔力八達遂還大都,入哭盡哀,複出居舊邸。
哈剌哈孫夜遣人啟之曰:懷甯王遠不能猝至,恐變生不測,當先事而發。
乃率衛士入内,稱懷甯王遣使召安西計事,至即執之,械送上都,收阿忽台等誅之。
諸王闊闊牙忽都進曰:今罪人斯得,太子實世祖之孫,宜早正大位。
愛育黎拔力八達曰:懷甯王,吾兄也,宜正大位。
已遣使奉玺北迎之矣。
遂自監國。
懷甯王至上都,愛育黎披力八達奉其母迎之,遂廢伯嶽吾後居東安,殺之。
即位,大赦,是為曲律皇帝,廟号武宗) 以同胞,弟為子,頗礙天倫。
(愛育黎拔力八達,武宗同胞弟也。
以有平内難功,立為皇太子) 僧翰苑,宦中書,仕途太濫。
(以西僧教瓦班為翰林學士承旨。
宋小黃門李邦甯,初從瀛國公入見世祖,留給事内庭,至是欲以為江浙平章,辭曰:臣閹腐餘命,宰輔者,佐天子共治天下者也,奈何辱以寺人?乃加大司徒,遙授左丞相。
時内降旨與官者,八百八十餘人) 江浙饑,真定水,災異頻仍。
(兩浙饑死者四十六萬戶。
諸路水旱蝗,江淮民采草根樹皮為食,而河南山東有父食其子者。
鞏昌地震,歸德暴風,濟甯真定等處大水。
江浙饑荒之餘,疫疠大作,死者相枕。
兩浙,今浙江一省有浙西浙東之分) 元仁宗,守文主,聰明恭儉。
(武宗崩,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是為普顔笃皇帝,廟号仁宗。
天性恭儉,通達儒術,不事遊畋,不喜征伐,不崇貨利。
一遵世祖成憲,為元盛德守文之主) 選明經,立科舉,惟寶賢人。
(仁宗谕省臣曰:昔世祖注意國學,如不忽木等皆蒙古人,而教以成材。
朕今親定國子生為三百人,仍增陪堂生二十人。
通一經者,以次補伴讀,着為式。
禮部集賢歲選六人以貢。
诏行科舉,天下三歲一開科,蒙古色目人與漢人南人各命題。
蒙古色目人願試漢人南人科目中選者,加一等注授) 重國本,禁諸王,農時出獵。
(禁諸王毋得方春畋獵) 尊宋儒,廣從祀,閣建崇文。
(建崇文合于國子監,以周敦頤、程颢、程頤、張載、邵雍、司馬光、朱熹、張栻、呂祖謙、許衡并從祀孔子廟。
張栻,字敬夫,浚之子,稱南軒先生,谥曰宣。
祖謙,字伯恭,世稱東萊先生) 元英宗,行孝道,焚書請代。
(仁宗卒,太子碩德八剌即位,是為格堅皇帝,廟号英宗。
性至孝。
初,仁宗大漸,焚香露禱北鬥,祈以身代。
居喪,哀毀骨立) 納直谏,停罷了,元夕張燈。
(英宗欲以元夕張燈禁中為鳌山,時張養浩以尚書參議中書省事,谏曰:世祖每值元夕,闾閻之間,燈火亦禁。
況阙庭宮掖之嚴邃,尤當戒慎。
英宗大怒,既而喜曰:非張希孟不敢言。
即罷之,賜養浩金币,以旌其直) 恤孔裔,免民租,仁慈切念。
(敕有司恤孔氏子孫貧乏者,以旱澇免河間河南陝西十二郡民租之半) 寫經文,作佛事,禍福迷心。
(敕寫金字藏經,诏學士吳澄為序。
澄曰:主上寫經,為足祈福,甚盛舉也。
若用以追薦,臣所未谕。
蓋福田利益,雖人所樂聞,而輪回之說,不過謂為善者死則上通高明,為惡者死則下淪污穢,其徒遂創為薦拔之論,以惑世人。
若撰為文辭,不可以為後世訓。
吳澄,字伯清,崇仁人,學者稱草廬先生,谥文正) 縱奸黨,殺朝臣,剛明有欠。
(仁宗時,鐵木疊兒入相者再,恃勢貪虐,兇穢滋甚,中外切齒。
平章政事蕭拜住,稍牽制之。
中丞楊朵兒隻,慨然以糾正其罪為己任。
上都富民張弼,殺人系獄,鐵木疊兒使家奴脅留守賀勝使出之,勝不可,朵兒隻廉得鐵木疊兒受弼賂巨萬,乃與拜住勝奏之,而内外禦史凡四十餘人,共劾其桀黠奸貪諸罪,乃罷其相位。
尋起為太子太師。
及仁宗崩方四日,鐵木疊兒遂以太後命,複為右丞相。
以拜住朵兒隻攻其奸惡,必欲報之,乃以太後旨,召二人至徽政院,與徽政使失烈門禦史秃秃哈雜問,誣殺之。
又怨勝發張弼之獄,乃奏其便服迎诏為不敬,殺之,籍其家。
英宗皆不能問) 駐南坡,行幄裡,禍變相尋。
君與相,可憐人,俱遭寇手。
(鐵木疊兒自複相以來,恃其權寵,乘間肆毒。
英宗覺其所谮毀者皆先帝舊人,滋不悅,乃任拜住為右丞相,委以心腹,鐵木疊兒遂怏怏而卒。
禦史蓋繼元宋翼,言其奸貪負國,生逃顯戮,死有餘辜,乃追奪官爵,籍沒其家赀。
其奸黨禦史大大鐵失等皆不自安,乃生異謀。
至是英宗自上都南還,駐跸南坡。
是夕鐵失與知樞密院事也先鐵木兒、諸王按梯不花等謀逆,以鐵失所領阿速衛兵為外應,鐵失先與前平章政事赤斤鐵木兒殺拜住,而鐵失直犯行幄,手弒英宗于卧所。
南坡,在保定府新城縣西北,元英宗常駐跸于此,賜丞相拜仕為别業,俗呼為高密店) 為惺惺,無遠慮,誤了前程。
(英宗果于殺戮,奸黨畏罪,大變遂興,讵非英明之悞哉) 泰定主,讨元兇,掃除奸黨。
(晉王也孫鐵木兒,晉王甘麻刺長子,真餘嫡系,英宗叔也。
初鎮北邊,鐵失密遣幹羅思告曰:我與哈散、也先鐵木兒、失秃兒謀已定,事成立王為帝。
王囚幹羅思,遣别列迷失等赴上都告變,未至,英宗遇弒,也先鐵木兒等奉玺绶來迎,遂即位于龍居河。
諸王買奴曰:不誅元兇則陛下善名不着。
于是即誅也先鐵木兒等于行在,命旭邁傑紐澤入京師,收鐵失及其黨赤斤鐵木兒等悉誅之,戮其子孫。
後文宗不為帝立廟谥,世稱為泰定帝) 忽天災,受佛戒,買寶求珍。
(時烈風地震,诏大都守臣集議,張珪上言:賈胡中買寶石,分珠寸石,價值數萬,以經國有用之寶,而易此不濟饑寒之物,宜行禁止。
至元三十年,醮祠佛事之日,止百有二;大德七年,再立功德使司,積五百有餘;今年一增其目,明年即指為例,已倍四之三矣。
凡年佛事愈繁,緻災愈速。
宜罷功德使司。
比凡數千言,皆不從。
禦興聖殿受無量壽佛戒于帝師) 因避暑,上都宮,升遐去世。
(泰定避暑于上都宮,七月卒) 二宗侄,相遠離,國政誰尊。
(注見下) 元明宗,和世瓎,遠居沙漠。
(和世《王束》,武宗長子,泰定侄也。
仞,武宗傳弟仁宗,約以次傳和世《王束》,丞相鐵木疊兒欲固位取寵,乃議立英宗為太子,封和世《王束》為周王,出鎮雲南。
及次延安,其臣秃忽魯,及武宗舊臣厘日教化等,與陝西丞相阿思罕、平章塔察兒謀發關中兵自潼關河中入,已而塔察兒背約,襲殺阿思罕教化,和世《王束》乃逃漠北,集諸王察阿台等部居之。
後即位,是為護都護皇帝,廟号明宗) 弟文宗,圖帖睦,遠處江陵。
(圖帖睦爾,武宗次子,明宗弟也。
鐵木疊兒構釁骨肉,諸王大臣莫不自危。
中政使咬住告脫歡察兒等交通親王,英宗于是徙圖帖睦爾于瓊州。
及泰定即位,乃召還,封為懷王,出居建康,尋又徙于江陵。
後即位,是為劄牙笃皇帝,廟号文宗) 燕帖木,迎文宗,入承大統。
(簽樞密燕帖木帖木兒,以身受武宗寵拔之恩,欲迎立其二于,乃集百官興聖宮,率其黨露刃号于衆曰:武宗有子二人,天下正統當歸之,敢有不順者斬。
乃執中書省烏伯都刺等下之獄,遂遣使迎懷王圖帖睦爾于江陵,将一月。
恐人心疑懼,令塔失帖木兒矯為南使,雲懷王旦夕且至,複令乃馬台為北使,稱周王亦從諸王南來矣。
未幾,圖帖睦爾入京師,以兄和世《王束》在漠北,欲虛位俟之,燕帖木兒曰:人心向背之機,間不容發,一或失之,噬臍無及。
圖帖睦爾曰:必不得已,當明吾志。
乃即帝位,诏天下曰:謹俟大兄之至,以遂固讓之心) 卻差人,和甯北,遠接明宗。
(圖帖睦爾遣使迎兄和世《王束》于漠北,複屢差人勸進,和世《王束》南還至和甯之北,遂即位,遣使還報。
乃遣燕帖木兒奉玺上之,明宗加其功,以燕帖木兒為太師,複遣使立弟圖帖睦爾為太子) 行殿裡,喜相逢,歡歌飲宴。
不明白,誰下手,骨肉分情。
(太子發京師北迎明宗,明宗次于旺忽察都,太子入見,尋宴太子及諸王大臣于行殿。
明宗暴卒,太子圖帖睦爾複襲位于上都) 燕帖木,聞哭聲,忙收玉寶。
把文宗,扶上馬,事恐難明。
(胡粹中曰:故老言燕帖木兒奉上玺绶,明宗從官有不為之禮者,燕帖木兒且怒且懼,既而明宗暴卒,燕帖木兒聞哭聲,即奔入帳中取寶玺,扶文宗上馬南馳。
本史乃言皇太子入哭盡哀,燕帖木兒以皇後命,奉皇帝寶玺授太子。
其說不合,豈當時忌諱,有不敢明言與?) 複寶位,賜金帛,情繇顯露。
(文宗複位後,即以鈔萬錠币帛二千匹,供明宗後八不妙費用。
諸王百官,賜金銀有差。
賜明宗北來衛士及諸部曲鈔币不等。
以燕帖木兒有大功,欲獨相以尊異之,罷置左丞相,養其子塔剌海為子,賜居第赀産) 身弒兄,妻弒嫂,顯得欺心。
(明宗之卒,人疑文宗弒之,後順帝以文宗謀不軌,使明宗飲恨而卒,诏除其廟主。
文宗後弘吉刺氏與宦者拜住謀,殺明宗後八不妙。
明宗後,一書雲八不沙) 胡笳曲,甲辰君,空陳符谶。
(司徒香山陳符谶言:陶弘景胡笳曲,有負扆飛天曆、終是甲辰君之語,暗合陛下生年紀号,實受命之符,乞頒示中外。
诏諸臣議,鹹謂弘景之曲,雖于生年紀号若偶合者,然陛下紹隆正統,無待于旁引曲說,從其所言,恐啟谶緯之端。
事遂寝。
弘景,字道明,秣陵人,為齊高帝諸王侍讀,歸隐句容句曲山第八洞,山中立館,号華陽陶隐居。
梁武帝征之不出,時人謂之山中宰相。
谥貞白先生) 天鳴鼓,虹貫日,地震燕京。
(五月,京師地震有聲,白虹并日出,長競天。
八月,天鼓嗚于東北) 尊國師,舉朝臣,郊迎匍伏。
(以西僧辇真吃剌思為帝師。
帝師至,命朝臣一品以下鹹郊迎。
大臣俯伏進觞,帝師不為動,惟國子祭酒孛木魯翀舉觞立進曰:帝師釋迦之徒,天下僧人師也;予孔子之徒,天下儒人師也。
請各不為禮。
帝師笑而起) 懷歹念,佛不佑,天喪其身。
(文宗既弒其兄,又弒其嫂,卒之享國不永,在位五年,壽二十九而卒。
奉佛求福,竟何益哉) 明宗子,号甯宗,纔方七歲。
(明宗次子鄜王懿璘質班留居京師。
時文宗卒,燕帖木兒請皇後立皇子燕帖古思,後以文宗遺命傳位明宗子,乃命奉懿璘質班即位,是為甯宗。
年方七歲。
百司庶務鹹啟皇後取進止) 坐龍床,一個月,命天難存。
(甯宗在位一月而卒) 燕帖木,弄威權,斃于溺血。
(燕帖木兒自秉權以來,肆行無忌,一宴或宰十三馬。
取泰定後為夫人,前後尚宗室人四十女,後房充斥,荒淫日甚,體羸溺血而死) 元順帝,甯宗兄,即位稱尊。
(妥歡帖睦爾,明宗庶長子,甯宗兄也。
初,明宗遇害,徙之高麗,使居大青島中,尋诏天下,言明宗在時,素謂非其子,移于廣西之靜江。
甯宗卒,燕帖木兒複請立燕帖古思,皇後曰:吾子尚幼,妥歡帖睦爾在廣西,今年十三矣,且明宗長子,于理當立。
乃遣右丞闊裡吉思迎之。
既至,燕帖木兒具陳迎立之意,妥歡帖睦爾幼,且畏之,一無所答。
燕帖木兒疑其意不可測,至京久不得立。
至是燕帖木兒死,乃立為帝。
後卒于應昌,其太尉完者等谥曰惠宗,明太祖以其知順天命避去,号為順帝。
或曰:順帝,宋恭帝子也。
大青島,即大青嶼,在廣州海中。
靜江,在今廣西桂林府) 封伯顔,為秦王,秦州山裂。
(順帝先以伯顔為太師右丞相,伯顔專權自恣,僣竊無君,虐害天下。
至是封為秦王,是日秦州山崩地裂,所以兆其弒後無君之虐也) 性優柔,無果斷,委政權臣。
(順帝性柔少斷,阿魯輝帖木兒曰:天下事重,宜委宰相決之,庶可責其成功。
若躬自聽斷,必負惡名。
順帝然之。
由是政事決于太師右丞相伯顔、太傅左丞相燕帖木兒之弟撤敦,而己無所專焉) 制宮漏,造龍舟,窮工極巧。
(順帝自制宮漏,高六七尺,廣半之,造木為匮,藏壺其中,運水上下。
匮内設三聖殿,匿腰立玉女,捧時刻籌,時至,辄浮水而上。
左右二金甲神,一縣鐘,一縣钲;夜則神人自能按更而擊,鳴鐘钲時,獅鳳在側者,皆自翔舞。
匮之東西,有日月宮,飛仙六人立宮前,遇子午時,自能耦進度仙關,達三聖殿,複立如前。
又制龍舟于内苑,自制船式,長一百二十尺,廣二十尺,用水手二十四人,上有五殿龍身,并殿宇俱萬采金裝。
自後宮至前宮山下海子内,往來遊戲,行時龍首眼口爪尾皆動。
其精巧皆前所未有) 運氣術,天魔舞,惑亂其心。
(右丞哈麻進西番僧行房中運氣之術,号演揲兒法。
又進僧伽璘真善秘密法。
順帝皆習之,怠于政事。
以宮女一十六人按舞,名為天魔舞,垂發數辮,戴象牙冠,身披纓絡大紅銷金長短裙襖,各執加巴刺般之器。
又宮女十一人,練槌髻勒帕常服,或用唐帽窄衫,所奏樂用龍笛頭管小鼓筝蓁琵琶笙胡琴響闆拍闆,每宮中贊佛,則按舞奏樂。
乃以番僧為司徒,伽璘真為國師,各取良家女三四奉之,謂之供養。
嘗绐順帝曰:陛下尊富,不過保有見世,人生能幾何?當受此秘密大喜樂禅定。
于是順帝廣取女子,淫戲是樂。
禦弟寵臣,皆在前相狎,男女裸處,号所處室曰皆即兀該,猶華言事事無礙也。
君臣宣淫,而羣僧出入禁中,醜聲外聞) 聽臣子,殺中宮,不能遮護。
(皇後伯牙吾氏,燕帖木兒之女也,初燕帖木兒之弟撤敦卒,其子唐其勢代為左丞相,伯顔為右丞相,獨用事。
唐其勢怒曰:天下本我家天下也,伯顔何人而位居吾上?遂潛蓄異心,謀援立諸王晃火帖木兒。
郯王撒撒秃發其謀,伯顔率完者帖木兒等掩捕,獲唐其勢及其弟塔刺海,誅之。
初,唐其勢被擒,攀折殿檻,不肯出,塔剌海走匿皇後座下,後蔽之以衣。
左右曳出斬之,伯顔使人并執後。
後呼帝曰:陛下救我。
順帝曰:汝兄弟為逆,豈能相救。
乃遷後出宮,伯顔殺之于開平民舍) 盡奸雄,逐太子,委靡無能。
(秃堅帖木兒,先與中書右丞也先不花有隙,也先不花因谮其诋毀朝政。
時孛羅帖木兒為河南平章政事,移鎮大同,奏與秃堅帖木兒友善,遣人白其非罪。
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怒孛羅帖木兒跋扈,交通秃堅不花,诏削孛羅帖木兒官爵。
孛羅帖木兒拒命,遂诏平章擴廓帖木兒讨之。
孛羅帖木兒遂令秃堅帖木兒舉兵向阙,入居庸關。
知院也速、詹事不蘭奚迎戰不利,太子遂出犇。
順帝诏慰解之,複孛羅帖木兒官爵,加太保,仍守禦大同。
太子奔至路兒嶺,诏追及之,還宮,恚怒不已,命擴廓帖木兒調兵分道,以攻大同。
孛羅帖木兒複舉兵犯阙,太子率師拒之,不利,複出犇。
孛羅帖木兒入見順帝,訴其非罪,欲追襲太子,老的沙止之,遂诏削擴廓帖木兒官爵,進孛羅帖木兒右丞相,節制天下軍馬。
居庸關,在順天府北一百二十裡。
天下有九塞,居庸其一) 石人出,國運衰,羣雄并起。
(時河決,诏開黃河故道,命賈魯以工部尚書充河防使,發河南北兵民十七萬,自黃陵岡興工,凡二百八十裡有奇。
先是童謠雲: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及魯治河,果于黃陵岡得石人,一眼。
而汝穎之兵超。
其後韓林兒據中原,陳友諒狥湖廣,方國珍擅浙東,張士誠扼姑蘇,陳友定起八閩,明玉珍擾劍閣,何真虎視于廣東,劉益鸱張于遼陽,田豐逐鹿于山東,郭子興稱王于滁州。
而元之大勢去矣) 隻招降,無奇策,遍地紅巾。
(先是四方盜賊蜂起,有司不能制。
及發丁夫開河,民心益愁怨思亂。
有韓山童者,栾城人,自其祖父以白蓮會燒香惑衆,谪徙永平,至山童,倡言天下大亂,彌勒佛下生,河南及江淮愚民翕然信之。
穎州劉福通與杜遵這羅文素盛文郁王顯忠韓咬兒,複詭言山童實宋徽宗八世孫,當為中國主,乃共起兵,以紅巾為号。
蕭縣李二,号芝麻李,亦以燒香聚衆,與其黨趙均用彭早住據徐州。
羅田徐壽輝與倪文俊鄒普勝等聚衆舉兵,亦以紅巾為号,攻陷薪水縣及黃州路。
由是巨盜橫發,作亂煽妖。
南朝趙王韓法師,南朝周王周子旰,江西妖人鄧南二,廣西猺賊吉烈思,定光活佛戕命官,西方逆賊殺王子,以至蔣丙起道州,李志甫起漳州,羅天麟起汀州,吳天保起靖州,賽甫丁起泉州,應必達起邵武,鄧忠起臨川,竹山賊陷襄陽,湘鄉賊破保慶,山東河南江南江北,殺掠無忌,朝廷不能制。
乃遣使招撫,左丞許有壬言:朝廷務行姑息之政,賞重罰輕,故将士貪掠子女玉帛而無鬬志,遂倡為招降之策耳。
不聽) 李生瓜,天雨牦,無邊怪象。
(彰德李實如黃瓜。
先是童謠雲:李生黃瓜,民皆無家。
大都雨牦,長尺許,或曰:龍須也。
命拾而祀之) 内孛羅,外擴廊,室鬬紛纭。
(初,山西晉冀之地,皆察罕帖木兒所定,而孛羅帖木兒兵駐大同,因欲并據晉冀,與察罕帖木兒兵争不已。
順帝遣使谕之,始罷兵。
會察罕帖木兒為田豐所殺,其子擴廓帖木兒代總其兵,孛羅帖木兒複以兵攻晉冀,擴廓帖木兒大破之。
雠隙日深。
至是孛羅帖木兒舉兵犯阙,太子出奔,及還,命擴廓帖木兒讨之,兵敗,太子又奔晉冀。
順帝以孛羅帖木兒為右丞相,遂專政于内。
太子與擴廓帖木兒在外,日夜謀除内難,乃大發兵讨之,孛羅帖木兒乃遣秃堅帖木兒,率衆攻上都之附太子者,調也速南禦擴廓帖木兒兵。
也速以孛羅帖木兒悖逆,遂附于擴廓帖木兒。
威順王之子和尚,亦忿孛羅帖木兒無君,密言于順帝,受密旨與徐士本結勇士伯達兒等,殺孛羅帖木兒于延春閣下,函首往冀甯,召太子還。
擴廓帖木兒扈從至京師,以為太尉左丞相。
其時外寇既已橫肆,而内難又複如是,元之亡決矣) 黃河清,淚沾襟,知由聖主。
(黃河至平陸三門碛下,至孟津五百裡皆清,凡七日,河魚曆曆可數。
順帝聞之,慘然不樂,侍臣曰:河清,王者之瑞,胡為不樂?順帝曰:傳曰黃河清、聖人生,當有代朕者,故不樂耳。
平陸,今縣,屬平陽府。
河南府陝州,有砥柱峰,在黃河中流,禹導河鑿之石,形如柱,南曰鬼門,中曰神門,北曰人門,唐太宗勒銘尚存。
孟津,今縣,屬河南府) 棄燕京,望北走,社稷分崩。
(明太祖兵克通州,順帝大懼,集三宮後妃太子,議棄燕京北走。
遲明,羣臣會議端明殿,又開門,忽有二狐自殿上出。
順帝見而歎曰:宮禁嚴密,此物何得至此?殆天所以告朕,朕其可留哉?豈可複作徽欽銜璧求活?即命淮王帖木兒不花監國,丞相慶童同留守燕京。
夜半,開建德門北去,如上都。
明大将軍徐達等兵至燕京,攻克之,執淮王及慶童等殺之) 駐應昌,纔一年,銮輿晏駕。
(順帝走屯蓋裡,命脫列伯等以重兵攻大同,欲圖恢複,為明李文忠所破,擒之。
順帝遂無複南意,駐于應昌府。
一年,因痢疾而卒) 皇太孫,買的裡,束手俘擒。
(明李文忠等進襲應昌,克之。
順帝嫡孫買的裡八剌及後妃諸王皆被擒,惟太子遁去。
明封買的裡八刺為崇禮侯) 大元國,十四君,不堪回首。
(元自太祖至順帝,前後共一十四主,其兩後不在其内) 九十年,居中夏,一旦成塵。
(元太祖始宋甯宗開禧二年,至順帝至正二十八年,即明洪武元年,共一百六十五年,内去世祖前七十三年為宋,實九十二年。
天下歸于大明而元亡) 天付與,聖明君,升平萬歲。
(初元主常以國祚問術士,對曰:千秋萬歲不必慮,惟日月并行乃可憂耳。
至是,朱太祖果建國号曰明,滅元即位) 混乾坤,歸一統,海晏河清。
(明太祖南掃群雄,北定中原,而天下一統) 不濃陰,怎能勾,真龍出現。
不發黑,如何得,杲日光明。
廿一史,細評論,幾場興廢。
笑談間,屈指數,多少豪英。
傳道統,古曾聞,三皇五帝。
論征伐,何處起,湯武桓文。
數千載,史書中,今來古往。
幾千場,風雲變,虎鬬龍争。
一個個,使機謀,圖王劫霸。
一朝朝,争社稷,遣将興兵。
運籌策,定功勞,朝中宰相。
辨風雲,别氣色,阃外将軍。
黃金印,玉寶符,封侯拜将。
錦征袍,金鎖甲,領隊排兵。
花腔鼓,賽春雷,驚天動地。
五方旗,遮日色,慘霧愁雲。
雄赳赳,仗刀鎗,揚威耀武。
惡狠狠,臨陣處,舍死亡生。
下死手,磨精拳,人頭厮抧。
咬鑿牙,瞪怪眼,熱血相噴。
隻為争,三寸氣,興心舉意。
盡教些,厮殺漢,奪利争名。
黃河岸,幾千場,橫屍濺血。
北邙山,無打算,白骨橫塵。
誰智勇,誰才能,南柯一夢。
誰英雄,誰俊傑,高冢麒麟。
前人事,後人悲,一聲長歎。
洛陽花,鹹陽草,幾度黃昏。
吳王阙,越王舍,兩堆糞土。
漢家陵,唐家寝,一樣灰塵。
流落後,怎分豁,金枝玉葉。
路傍人,誰辯認,鳳子龍孫。
細思想,轉沉吟,人生有幾。
巧安排,多計較,到底浮雲。
今世裡,謝皇天,一人有慶。
萬萬年,無争戰,四海澄清。
遇飲酒,得高歌,開懷作樂。
把新詞,聽一會,清世閑人。
一段詞,一段話,聯珠間玉。
一篇詩,一篇鑒,帶武兼文。
說武将,逞英雄,威風凜凜。
叙文人,施禮樂,文質彬彬。
休笑話,采書生,殘編斷簡。
勝尋常,歌舞妓,翠袖紅裙。
偶然間,與知音,逢場作戲。
收拾了,幹扯淡,吊古談今。
高人解得其中意淡盡争名奪利心 細思三皇五帝,一般錦繡江山,風調雨順萬民安,不見許多公案。
後世依他樣子,齊家治國何難。
流芳百世在人間,萬古稱揚贊歎。
西江月 仁皇治世天心順不動幹戈永太平 明紀彈詞注 明紀彈詞注卷之上 古往今來歲月,龍争虎鬬江山。
琵琶一曲世千年,瞬息興亡過眼。
昨日纔收殘本,今朝重理新編。
較前更覺話綿纏,添出許多公案。
西江月詩曰 十段新詞彈已過,一回含淚一回歌。
孤臣寫盡凄涼恨,身後凄涼恨尚多。
重理新詞談甚文,故明一代事紛纭。
開基聖主知艱苦,蒙業嗣君樂太平。
寵任權珰操政柄,縱橫鷹犬擅威靈。
九重惟服神仙藥,百爾徒争門戶名。
鍛煉摧殘元氣喪,饑寒驅逐盜氛橫。
村村血濺中原上,處處山堆白骨塵。
光祿不能留筆補,東施猶可效心颦。
話原通紀分賢否,論采傅書判假真。
白叟談來如見慣,黃童聽道是新聞。
明朝二百年間事,話到煤山不忍聽。
話說上自盤古,下迄宋元,多少興亡事故,俱打入十段詞中,已資清聽。
惟有明朝一代,自洪武至崇祯,曆二百七十八年,君相賢愚,政治得失,不比遠代斷簡殘編,有許多翻新出奇的公案,豈可無詞,緻留缺陷,莫奉知音?不揣粗率,少資談論,要皆根據明紀現在傳書,非憑臆說,敢紊是非。
高人垂聽,自見分曉。
且說明太祖高皇帝,姓朱名元璋,字國瑞,濠州锺離人。
大元至正十五年,四方起兵,太祖以布衣提兵掃蕩,至至正二十七年即位于金陵,建有天下之号曰明,改元洪武,立子标為皇太子。
至洪武二十五年,太子薨,谥曰懿文,遂立懿文子允炆為皇太孫。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崩,太孫即位,是為 惠宗讓皇帝[建文在位四年]為太祖第四子燕王棣起兵奪位,兵入應天,建文遜去。
燕王即位,是為 太宗文皇帝[永樂在位二十三年嘉靖中改号成祖]傳子高熾,是為 仁宗昭皇帝[洪熙在位一年]傳子瞻基,是為 宣宗章皇帝[宣德在位十年]傳子祁鎮,是為 英宗睿皇帝[正統在位十四年]北狩,弟郕王祁钰即位,是為 代宗景皇帝[景泰在位七年]羣臣奉 英宗複位[天順在位八年]傳子見深,是為 憲宗純皇帝[成化在位二十三年]傳子佑樘,是為 孝宗敬皇帝[弘治在位十八年]傳子厚《火束》,是為 武宗毅皇帝[正德在位十六年]無嗣,迎立憲宗次子興獻王子厚熜即位,是為 世宗肅皇帝[嘉靖在位四十五年]傳子裁垕,是為 穆宗莊皇帝[隆慶在位六年]傳子翊鈞,是為 神宗顯皇帝[萬曆在位四十八年]傳子常洛,是為 光宗貞皇帝[泰昌在位一月]傳子由校,是為 熹宗哲皇帝[天啟在位七年]無嗣,傳弟信王由檢,是為 懷宗端皇帝[崇祯在位十七年]為流賊擾亂,自經而崩。
凡此一十七帝,共曆二百七十八年。
今将相傳世代,在位短長,以及是非治亂,一一寫入詞文。
元之末,立妥歡,太史知亂。
(元甯宗崩,太後命迎明宗長子妥歡帖睦爾于廣西。
太史院言:妥歡帖睦爾不可立,立則天下亂。
太後與大臣定議立之,是為元順帝。
明兵至燕京,走應昌府,又二年崩) 至正間,石人出,偏地紅巾。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命賈魯充河防使,開複黃河故道。
先是河南北童謠雲: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及魯治河,果于黃陵岡得石人,一眼,而汝穎之兵起。
栾城人韓山童,以白蓮會倡亂,愚民翕然信之;穎川劉福通,羅田徐壽輝等,皆共起兵,以紅巾為号。
又注見第十段元史徧地紅巾句下) 裂土宇,盜名号,一王四帝。
(通紀曰:是時盜賊蜂起,割裂土宇,穎川劉福通,立韓林兒為帝,号小明王,國号宋。
徐壽輝據蕲州為帝,國号天完。
吳張士誠稱吳王。
西漢陳友諒稱帝于江州。
明玉珍稱帝于隴蜀。
錢氏曰:元政不綱,紅巾騷動,一時盜有名字者,四帝一王,皆志在子女王帛,非有撥亂救時之心也。
明太祖谕元納哈出書曰:四帝一王,皆為俘馘。
此天命,非人力也) 異雲起,天子氣,應運龍興。
(元至正初,青田劉基舉進士,累官浙江儒學副提舉,常建議剿方國珍,不用。
安置紹興,遊西湖,有異雲起西北,諸同遊者皆以為慶雲,将分韻賦詩。
基獨縱飲不顧,大言曰:此天子氣也,應在金陵,十年後有者王興,我當輔之。
李良翰曰:元運氣絕,天必簡一聖人出而錘冶乾坤,惟時太祖高皇應運而興)
況夏國稱藩歲久,一旦逼于賊臣,朕為四海主,甯容此耶?若彼不能自正,則當以兵誅之,不可許也。
乃卻其貢獻,賜仁孝诏曰:先業所傳,亦當固守,今茲請命,事頗靡常,未知措意之由來,續當遣使以詢問。
得敬始懼,仁孝卒謀誅之) 夏桓宗,十二載,遭人所廢。
李安全,奪了位,立号襄宗。
(仁孝卒,子純佑立,是為桓宗,在位十二年。
崇宗孫越王仁友子安全廢之而自立,是為襄宗) 剛四載,苦元兵,投降獻女。
(安全在位四年,蒙古伐之,入靈州。
安全獻女于蒙古請降,又二年卒) 夏神宗,叛金主,反面興兵。
(安全卒,族子遵顼立,是為神宗。
夏與金議和,八十餘年,未嘗交兵,至安全為蒙古所攻,求救于金,金主永濟新立,不能出師,夏怨之,遂侵金葭州。
至遵顼立,益叛金,互相攻戰者,凡十年不解。
葭州,今屬延安府) 元太祖,圍興州,西奔逃難。
(元太祖鐵木真圍夏興州,遵顼出奔西涼) 稱上皇,傳位與,德旺相承。
(遵顼自稱上皇,傳位于子德旺,遵顼尋卒) 夏獻宗,立四載,憂惶緻死。
(德旺立,是為獻宗。
蒙古伐夏,取甘肅州西涼府,又取靈州,進次鹽川州。
德旺以城邑多降,憂悸而卒) 南平王,歸附與,大國元君。
(德旺卒,國人立其弟子晛,是為南平王。
蒙古盡克夏城邑,晛力屈出降,蒙古絷以歸,西夏遂亡) 西夏主,十代君,二百餘載。
(夏自宋寶元戊寅曩霄稱帝至晛,凡十主,共一百九十年) 宋遼金,三下裡,見景依從。
(夏抗衡于宋遼金,向背無常,視三國之強弱以為異同) 似一點,水浮漚,生生化化。
弄刀兵,何曾見,一日升平。
攔路虎,剩一行,行蹤步迹。
占天龍,留幾片,敗甲殘鱗。
繁華過眼如春夢斷簡殘編說姓名 三百餘年宋史,遼金西夏縱橫。
争強賭勝弄刀兵,誰解倒懸民命。
富貴草梢零露,英雄水上浮萍。
是非成敗總虛名,一枕南柯夢醒。
西江月 龍争虎鬬無蹤迹剩水殘山自古今 廿一史彈詞注卷之十 第十段說元史西江月 山色消磨今古,水聲流盡年光。
翻雲覆雨數興亡,回首一般模樣。
清景好天良夜,賞心春暖花香。
百年身世細思量,不及樽前席上。
詩曰: 慷慨樽前發浩歌,休教世事苦相磨。
東風要與花為主,無奈青春老去何。
桃杏花開滿樹紅,轉頭青子綠陰濃。
梧桐葉上猶殘雨,雪片擔前又舞風。
時序往來千古在,人生聚散一場空。
今朝有酒今朝醉,說甚英雄十大功。
玉轸曲終詞打疊,餘文煞尾奉知音。
知音肯共閑談笑,故典何妨反複論。
論到可人題品處,越多慷慨越精神。
東門黃犬堪傷痛,鶴唳華亭不可聞。
夜枕滴殘金砌雨,曉窗敲碎玉壺冰。
金盤滿顆珍珠落,寶樹千花錦繡分。
贊美賢人談勝事,稱揚孝子共忠臣。
撥開虎鬬龍争處,揀出清閑物外人。
範蠡扁舟滄海月,陳抟高枕華山雲。
冰弦喚醒紅塵夢,讵此尋常勸世文。
話說宋遼金三史已畢,說到元朝。
大元者,太祖成吉思皇帝,姓奇渥溫氏,名鐵木真,蒙古人氏。
正是鞑靼人,于宋甯宗丙寅開禧二年、金章宗泰和六年、夏襄宗應天元年,三國擾攘之際,即位于斡難河,号稱聖武元年。
在位二十二年,傳位第三太子窩闊台,是為太宗,在位十三年。
太皇後秃裡吉納治國五年,長子貴由即位,是為定宗,二年崩于胡眉斜陽,皇太後複治國四年。
太祖第四子拖雷之長子蒙哥即位,是為憲宗,九年崩于釣魚山。
太宗弟忽必烈即位,是為世祖,混一南北,建都燕山府[中統至元在位三十五年]。
傳至成宗,名鐵木耳,其父真金乃世祖之長子,追谥裕宗,裕宗二子先卒,其長子甘麻剌追谥顯宗,次子答剌麻八刺追谥順宗,第三子乃成宗,是為完顔笃皇帝,在位十三年崩[元貞大德]。
順宗長子海山即位,是為武宗曲律皇帝,四年崩[至大]。
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是為仁宗普顔都皇帝。
九年[皇慶延佑]太子碩德即位,是為英宗格堅皇帝,三年[至治]遇弒。
顯宗之子也孫鐵木耳即位,是為泰定皇帝,四年崩[泰定緻和]。
權臣燕帖木耳迎立武宗次子懷王圖帖睦爾,因以弟讓兄,仍遣迎其兄武宗長子周王和世《王束》。
周王因即位于沙漠,立圖帖睦爾為太子。
太子見帝,帝暴崩,是為明宗護都護皇帝[天曆在位半年]。
圖帖睦爾仍即位,是為文宗劄牙笃皇帝,四年崩[天曆至順]。
明宗次子懿璘質班即位,是為甯宗,一月而崩。
乃兄妥歡帖睦爾在位二十七年[元統至元至正],天下歸于大明,遜避北去,逃于應昌府。
明太祖高皇帝以其能順天命,追谥順帝。
元朝前後一十四帝,通共一百六十五年,混一止計九十二年。
今将元朝始末略記其大概,以見賢愚。
三百載,宋遼金,中原鼎沸。
斡難河,鞑兵起,别是乾坤。
(鐵木真,姓奇渥溫氏,蒙古部人,其先居于烏桓之北,總隸于鞑靼。
至宋甯宗開禧二年,鐵木真稱帝于斡難河之源,自号為成吉思可汗) 元太祖,鐵木真,神谟妙算。
(鐵木真,也速該之子。
初攻塔塔兒部,獲其部長鐵木真,還次于跌裡溫盤陀山而生子,因以鐵木真名之,以志武功。
鐵木真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後廟号太祖。
至宋度宗鹹淳七年,世祖忽必烈始改國号曰大元,蓋取易幹元之義也) 廣機謀,多妙算,出類超羣。
(蒙古耶律楚材,通術數之學,太祖每征伐,必令預蔔吉兇,亦自灼羊脾以符之,然後行。
故能滅國拓地,所向無敵) 掃沿邊,四十國,如同削草。
(太祖三年,滅蔑裡乞部下幹赤刺部畏吾兒國。
六年,下西域哈兒鹿部。
十二年,克失的迷火固亦兒于等部。
十四年,伐西域高麗等國。
十五年,克幹脫羅兒城。
十六年,克逃裡蜜及班勒纥城國塔裡寨。
十七年,滅回回。
十八年,滅欽察幹羅思撒裡等部。
凡滅國四十) 感天心,角端見,罷戰休兵。
(太祖入西域,屠蔑裡城,滅回回國,遂進次于忻都國鐵門關。
侍衛見一獸,鹿形馬尾,綠色而獨角,能為人言,謂之曰:汝君宜早回。
太祖怪之,以問耶律楚材,對曰:此獸名角端,解四夷語,今大軍征西已四年,蓋上天惡殺,遣之告陛下,願承天心,宥此數國人命。
太祖乃引還。
楚材,廣甯人,晚号玉泉老人,谥文正,字晉卿,遼東丹王突欲八世孫) 終老在,六盤山,雄心未已。
尚叮咛,約宋國,并力平金。
(太祖滅西夏,避暑于六盤山,病笃。
謂左右曰:金精兵在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遽破。
若假道于宋,宋金世雠,必能許我,則下兵唐鄧,直攘大梁,金急必征兵潼關,然千裡赴援,人馬疲弊,雖至弗能戰,破之必矣。
言訖而卒。
六盤山,在平涼府隆德縣,山上有避暑樓。
漁關,在陝西華陰縣四十裡) 能委任,股肱臣,真材實料。
(太祖知人善任,用撥裡班曲律,而出将入相,得良佐。
任耶律楚材,而文事武備有能臣) 有功勞,四怯薛,世代相承。
(怯薛,猶言分番宿衛也。
以功臣博爾忽、博爾朮、木華黎、赤老溫四人之子,世領宿衛,号四怯薛,出官則為輔相焉) 博爾朮,博爾忽,濟時人物。
木華黎,赤老溫,萬戶留名。
(木華黎雄勇善謀,有佐命功,拜太師國王。
太祖命經略山南,曰:太行之北,朕自經略;太行之南,卿自勉之。
卒能助成大業。
博爾朮從征伐,立功甚多,極見親遇,位終右萬戶。
博爾忽身更百戰,竟死于陣,位終第一千戶。
赤老溫功業與三人等,俱以忠勇事其主。
号為撥裡班曲律,猶華言四傑也) 元太宗,窩闊台,寬洪大量。
(太祖卒,少子拖雷監國三年。
太祖第三子窩闊合自霍博之地來會喪,監國乃與諸王奉窩闊台即位于和林東庫鐵鳥阿刺裡之地,是為太宗。
有寬洪之量,量時度力,時稱治平。
和林,在鞑靼,初以西有哈剌命林河,故名。
元太祖始建都于此,皇慶初,改為和甯路,至今有和甯路城) 滅殘金,侵宋境,國勢龍興。
(太宗約宋滅金,速不台滅汴京。
塔察兒與宋将孟珙等克蔡州,金主守緒自缢,末主承麟亦為亂兵所殺,金遂滅。
未幾,宋先敗盟,趙範等率師入汴,乃命子闊端将塔海等侵蜀,忒木《角得-彳》及張柔等侵漢,口溫不花及察罕等侵江淮。
由是入宋蕲州,拔郢州,破許州,陷利州,狥黃州,攻真州,圍廬州,躝階成,遂無甯日。
是時西北中原,罄歸版籍,有天下三分之二) 但可惜,酒為魔,中宮竊柄。
(太宗性嗜酒,晚年尤甚。
第六皇後乃馬真氏,乘怠竊權,權奸滿朝,賣官鬻獄) 鈋鐵辜,因醉死,七子誰君。
(太宗初疾笃,後稍愈,耶律楚材謂不宜田獵,左右曰:不騎射,何以為樂?出田五日,還至鈋鐵《金辜》胡蘭,奧都剌合蠻進酒,歡飲極夜,乃罷,翌日卒。
太宗七子:長貴由,是為定宗。
二闊端太子,三闊出太子,四哈刺察兒王,五合失大王,六合丹大王,七滅裡大王。
太宗有旨以孫失烈門為嗣,後乃馬真氏不從,自稱制于和林) 元定宗,間五載,才方即位。
(六皇後臨朝五載,至是會諸王百官,議立貴由,乃即位于汪吉宿滅秃裡之地,是為定宗) 不三年,歸天去,母後稱尊。
(定宗在位一年零九月卒,皇後幹兀立海迷失,抱失烈門稱制) 元憲宗,勤政事,剛明果斷。
不貪杯,不重色,嚴禦羣臣。
(時久未立君,中外洶洶。
至是諸王木哥及大将兀度合台等,共推太祖少子拖雷之子蒙哥即位于潤帖兀阿蘭之地,是為憲宗。
失烈門及諸弟心不平,憲宗因察諸王有異同者,并羁縻之,取主謀者誅之,遂頒便宜事于國中,罷不及之役。
凡諸王大臣濫發牌印诏旨,宣命盡收之,政始歸一。
性沉斷寡言,不禦燕飲。
尤禦下以嚴。
能遵祖宗之法) 元世祖,滅南朝,華夷混一。
(憲宗卒,同母弟忽必烈即位,是為薛禅皇帝,廟号世祖。
以宋賈似道拘使背盟,命伯顔等大舉寇宋,遂克臨安,擄宋恭帝。
又分道克閩廣,追宋帝昺于厓山,昺赴海死,遂滅宋。
而華夷一統矣) 據燕山,朝萬國,四海來賓。
(劉秉忠請定都于燕,遂诏營宮室城池于燕山府,仍号為中都。
是時海外諸番馬八兒、須門那、僧急裡、南無力、馬蘭丹、那旺、丁呵兒、來來、急闌亦觸、蘇木都刺等國皆入貢,殊方絕域,靡不臣服。
輿圖之廣,亘古未有也。
秉忠,邢台人,初從釋氏,名子聰,拜官後更今名。
自号藏春散人。
谥文貞) 立渾儀,窮河源,又開海運。
(元用金大明曆,歲久浸疎,世祖命大學士許衡及贊善王恂郎中郭守敬改正。
守敬言曆之本,在測驗;測驗之器,莫先儀表,乃作簡儀、候極儀、混天象、玲珑儀、仰儀、立運儀、證理儀、景符窺幾、日月蝕儀、星晷定時儀等器,恂又請造儀象圭表,以銅為之,宜增銅表至四十尺,則景長而直。
又請上都洛陽五處分置儀表,各選監官;遣使窮河源。
招讨使都寔受命行,四閱月始抵其地,既還,圖其形勢來上,言河出吐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餘泓,方可七八十裡,沮洳散渙,不可逼視;登高望之,如列星然,名火敦腦兒,華言星宿海也。
羣流奔辏,近五七裡,彙為二巨澤,名阿剌腦兒,自西而東,連屬成川,号赤賓河,又合亦裡赤忽蘭也。
裡朮三河,其流寝大,始名黃河。
又岐為八九股,行二十日,至大雪山,名勝乞裡塔,即昆侖也。
由昆侖南至闊即,及闊提之地,始相屬。
又經哈剌别裡赤兒之地,合細黃河及乞兒馬赤二水北行,複折而西流,過昆侖北,又轉而東北,行約二十餘日,至積石,始人中國雲。
約自河發源至中國,計及萬裡,然其間溪澗流絡,莫知紀極。
昆侖人迹簡少,而山皆草石,至積石方林木暢茂。
世言河九折,蓋彼地有二折焉。
元糧運仰給江南者,或自浙西入江淮,由黃河逆流至中灤;陸運至淇門,入禦河,以至京師。
又或自利津河,或開膠萊河入海,勞費無成。
初,宋季有海盜朱清,與其徒張瑄,乘舟抄掠海上,備知海道曲折,尋就招懷,為防海義民。
伯顔平宋時,遣清等載宋庫藏諸物,從海道入京師。
授金符千戶。
清遂言海運可通,乃命總管羅璧等造船六十艘,運糧四萬六千擔入京師,然創行海洋,亦逾年始至。
朝廷未知其利,仍通舊運,尋複因忙兀《角得-彳》言海運為便,遂立萬戶府四,總其事。
又并四府為都漕運萬戶府,止令清瑄二人掌之。
許衡,字仲平,河内人,稱魯齋先生。
守敬,邢台人,字若思) 括圃谶,焚道書,禁習天文。
(世祖方信桑門之惑,诏樞密副使張易參校道書,言惟道德經為老子所著,餘皆後人僞撰,诏悉焚之。
又括天下私藏天文圖谶太乙雷公式七曜曆推背圖苗太監曆,有私習及收匿者罪之) 錄聖裔,訪人才,似乎祟正。
(孔子後,自宋南渡初,其四十八代孫端友子玠,寓衢州。
世祖既平宋,拟所立,或言孔氏子孫寓衢者乃其宗子,因召宋衍聖公孔侏赴阙,侏遜于居曲阜者,世祖曰:甯遠榮而不遠親,真聖人後也。
遂命為國子祭酒兼提舉浙東學校。
又遣侍禦使程文海訪求江南人才,以素聞趙孟适葉李名,密論文海必緻此二人。
文海複薦宋宗室趙孟俯及張伯淳等二十馀人,皆擢用之。
孟俯,字子昂,歸安人,谥文敏) 寵西僧,求術士,不算聰明。
(西僧八思巴,吐蕃薩斯迦人族款氏也,年十五,谒世祖于潛邸,與語大悅,日見親禮,尊為國師。
統釋教。
又以西僧楊琏真加總攝江南釋教,俱寵遇無比。
遣桑吉剌失等,詣馬八兒國訪求方伎士) 俊鹞子,美珍珠,宜乎不受。
(回回孛可等獻大珠,邀價鈔數萬錠,世祖曰:珠何為?當留以周貧者。
卻之。
又有獻俊鹞子者,亦卻不受。
回回,今默德那國) 大酒樽,無縫衣,何苦勞心。
(置大樽于殿,樽以木為質,銀内金外,镂為雲龍,高一丈七尺。
又命尚衣局織無縫衣) 撃日本,十萬師,委埋魚腹。
(初,遣使往通日本,不納,命鳳州經略使忻都伐之,無功而還。
至是命阿刺罕為右丞相,範文虎洪茶邱等為右丞,率師十萬以往。
會阿刺罕卒于軍,诏以左丞相阿答海代之,未至,文虎等已航海至平壺島,遇飓風敗舟,諸将各擇堅艦乘之遁去,棄士卒十萬于島。
衆推張百戶者為帥,方伐木作舟為歸計,日本觇知之,率衆襲殺殆盡,惟餘南人萬餘,不殺而奴之。
日本,古倭奴國) 發會稽,諸陵骨,遺憾冬青。
(西僧楊琏真加,利宋攢宮金玉,發諸陵在紹興者及大臣冢墓,凡一百一所。
又欲裒諸陵骨,雜牛馬枯骼,為鎮南浮屠。
會稽人唐珏獨痛憤,乃貨家具,行貸得白金,為酒食,陰召諸惡少,泣曰:爾輩皆宋人,吾不忍陵骨之暴露,欲以他骨易之,已造石函六,刻紀年一字為号。
自思陵以下,随号收殡。
衆如珏言,夜往取遺骸,葬蘭亭山後,又移宋故宮冬青樹植其上以識。
聞者悲之) 立國來,殺生靈,幾于千萬。
(自太祖丙寅即位,至世祖己卯歲,通計殺戮人一千八百四十七萬,乃本兵敵兵屠戮郡縣城内之數。
其它誅殺者不與) 屍骸山,膏血海,劫數驚聞。
(顧充曰:世祖日本一征,胔積漲東洋之水;交趾屢擊,屍僵高戰骨之山;泛蒙泛而赴昆侖,降伊吾而征鐵勒,伏屍百萬,流血千裡。
又況緬甸占城爪哇羅鬼窮居海島,顧不忍悁悁之忿,欲驅士衆擠之大海之中,忍哉!交趾,即安南國。
伊吾,即哈密衛。
緬甸國與雲南省界。
爪哇,古阇婆國) 創大都,詢興亡,紅蟲滿匣。
(世祖創大都,作宮殿,于地中掘得大坑,紅頭蟲滿坑無數。
帝以問國師劉秉忠,忠曰:此即異日代有天下者。
世祖初号燕京為中都,四年于中都東北置城而邏都焉,九年改為大都) 統中華,十六載,八十而崩。
(世祖在位共三十五年。
滅宋襲統者凡一十六年,壽八十而卒) 元成宗,修祖業,垂拱而治。
(世祖太子真金早卒,以真金第三子鐵穆耳為皇孫,世祖卒,鐵穆耳即位,是為完顔笃皇帝,廟号成宗。
承天下混一之後,垂拱而治,可謂善于守成者矣) 十三年,行的事,間雜昏明。
(成宗在位十三年,心無定見,凡賢否進退,利害因革,朝令夕改) 葡萄酒,門攤錢,罷之為美。
(初世祖有葡萄酒之例,至是罷之。
又以江陵澧州常德皆旱,免其門攤) 馬牛羊,鷹共犬,取索何勤。
(括馬于諸路,除牝孕攜駒者,齒三歲以上并拘之。
至于牛羊鷹犬,歲有取索) 末年來,多寝疾,政由宮阃。
(成宗末年多疾,皇後伯嶽吾氏專政。
史臣曰:成宗連歲寝疾,凡政事内則決于宮壸,外則委于宰臣。
然其不緻廢墜者,則以去世祖未遠,成憲俱在耳) 吝工費,縮渠河,漂沒人民。
(時欲開鐵幡竿渠,召郭守敬議之。
守敬曰:頻年山水暴下,非大為渠堰廣五十七步不可。
執政吝于工費,以其言為過,縮三之一。
明年大雨,山水注下,渠不能容,漂沒人畜廬帳,幾犯行殿。
又大雨河決,漂歸德屬縣田廬禾稼) 元武宗,兄之子,繼登其位。
(成宗崩,伯嶽吾皇後以己嘗謀出愛育黎拔力八達及其母居懷州,至是恐其兄懷甯王立,必報前怨,乃命召西王阿難答入京帥,欲立之。
而左丞相阿忽台等陰左右之,謀奉皇後垂簾。
右丞相哈刺哈孫陰遣使迎成宗兄答喇麻八刺長子懷甯王海山于漠北,又南迎愛育黎拔力八達于懷州。
愛育黎拔力八達遂還大都,入哭盡哀,複出居舊邸。
哈剌哈孫夜遣人啟之曰:懷甯王遠不能猝至,恐變生不測,當先事而發。
乃率衛士入内,稱懷甯王遣使召安西計事,至即執之,械送上都,收阿忽台等誅之。
諸王闊闊牙忽都進曰:今罪人斯得,太子實世祖之孫,宜早正大位。
愛育黎拔力八達曰:懷甯王,吾兄也,宜正大位。
已遣使奉玺北迎之矣。
遂自監國。
懷甯王至上都,愛育黎披力八達奉其母迎之,遂廢伯嶽吾後居東安,殺之。
即位,大赦,是為曲律皇帝,廟号武宗) 以同胞,弟為子,頗礙天倫。
(愛育黎拔力八達,武宗同胞弟也。
以有平内難功,立為皇太子) 僧翰苑,宦中書,仕途太濫。
(以西僧教瓦班為翰林學士承旨。
宋小黃門李邦甯,初從瀛國公入見世祖,留給事内庭,至是欲以為江浙平章,辭曰:臣閹腐餘命,宰輔者,佐天子共治天下者也,奈何辱以寺人?乃加大司徒,遙授左丞相。
時内降旨與官者,八百八十餘人) 江浙饑,真定水,災異頻仍。
(兩浙饑死者四十六萬戶。
諸路水旱蝗,江淮民采草根樹皮為食,而河南山東有父食其子者。
鞏昌地震,歸德暴風,濟甯真定等處大水。
江浙饑荒之餘,疫疠大作,死者相枕。
兩浙,今浙江一省有浙西浙東之分) 元仁宗,守文主,聰明恭儉。
(武宗崩,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是為普顔笃皇帝,廟号仁宗。
天性恭儉,通達儒術,不事遊畋,不喜征伐,不崇貨利。
一遵世祖成憲,為元盛德守文之主) 選明經,立科舉,惟寶賢人。
(仁宗谕省臣曰:昔世祖注意國學,如不忽木等皆蒙古人,而教以成材。
朕今親定國子生為三百人,仍增陪堂生二十人。
通一經者,以次補伴讀,着為式。
禮部集賢歲選六人以貢。
诏行科舉,天下三歲一開科,蒙古色目人與漢人南人各命題。
蒙古色目人願試漢人南人科目中選者,加一等注授) 重國本,禁諸王,農時出獵。
(禁諸王毋得方春畋獵) 尊宋儒,廣從祀,閣建崇文。
(建崇文合于國子監,以周敦頤、程颢、程頤、張載、邵雍、司馬光、朱熹、張栻、呂祖謙、許衡并從祀孔子廟。
張栻,字敬夫,浚之子,稱南軒先生,谥曰宣。
祖謙,字伯恭,世稱東萊先生) 元英宗,行孝道,焚書請代。
(仁宗卒,太子碩德八剌即位,是為格堅皇帝,廟号英宗。
性至孝。
初,仁宗大漸,焚香露禱北鬥,祈以身代。
居喪,哀毀骨立) 納直谏,停罷了,元夕張燈。
(英宗欲以元夕張燈禁中為鳌山,時張養浩以尚書參議中書省事,谏曰:世祖每值元夕,闾閻之間,燈火亦禁。
況阙庭宮掖之嚴邃,尤當戒慎。
英宗大怒,既而喜曰:非張希孟不敢言。
即罷之,賜養浩金币,以旌其直) 恤孔裔,免民租,仁慈切念。
(敕有司恤孔氏子孫貧乏者,以旱澇免河間河南陝西十二郡民租之半) 寫經文,作佛事,禍福迷心。
(敕寫金字藏經,诏學士吳澄為序。
澄曰:主上寫經,為足祈福,甚盛舉也。
若用以追薦,臣所未谕。
蓋福田利益,雖人所樂聞,而輪回之說,不過謂為善者死則上通高明,為惡者死則下淪污穢,其徒遂創為薦拔之論,以惑世人。
若撰為文辭,不可以為後世訓。
吳澄,字伯清,崇仁人,學者稱草廬先生,谥文正) 縱奸黨,殺朝臣,剛明有欠。
(仁宗時,鐵木疊兒入相者再,恃勢貪虐,兇穢滋甚,中外切齒。
平章政事蕭拜住,稍牽制之。
中丞楊朵兒隻,慨然以糾正其罪為己任。
上都富民張弼,殺人系獄,鐵木疊兒使家奴脅留守賀勝使出之,勝不可,朵兒隻廉得鐵木疊兒受弼賂巨萬,乃與拜住勝奏之,而内外禦史凡四十餘人,共劾其桀黠奸貪諸罪,乃罷其相位。
尋起為太子太師。
及仁宗崩方四日,鐵木疊兒遂以太後命,複為右丞相。
以拜住朵兒隻攻其奸惡,必欲報之,乃以太後旨,召二人至徽政院,與徽政使失烈門禦史秃秃哈雜問,誣殺之。
又怨勝發張弼之獄,乃奏其便服迎诏為不敬,殺之,籍其家。
英宗皆不能問) 駐南坡,行幄裡,禍變相尋。
君與相,可憐人,俱遭寇手。
(鐵木疊兒自複相以來,恃其權寵,乘間肆毒。
英宗覺其所谮毀者皆先帝舊人,滋不悅,乃任拜住為右丞相,委以心腹,鐵木疊兒遂怏怏而卒。
禦史蓋繼元宋翼,言其奸貪負國,生逃顯戮,死有餘辜,乃追奪官爵,籍沒其家赀。
其奸黨禦史大大鐵失等皆不自安,乃生異謀。
至是英宗自上都南還,駐跸南坡。
是夕鐵失與知樞密院事也先鐵木兒、諸王按梯不花等謀逆,以鐵失所領阿速衛兵為外應,鐵失先與前平章政事赤斤鐵木兒殺拜住,而鐵失直犯行幄,手弒英宗于卧所。
南坡,在保定府新城縣西北,元英宗常駐跸于此,賜丞相拜仕為别業,俗呼為高密店) 為惺惺,無遠慮,誤了前程。
(英宗果于殺戮,奸黨畏罪,大變遂興,讵非英明之悞哉) 泰定主,讨元兇,掃除奸黨。
(晉王也孫鐵木兒,晉王甘麻刺長子,真餘嫡系,英宗叔也。
初鎮北邊,鐵失密遣幹羅思告曰:我與哈散、也先鐵木兒、失秃兒謀已定,事成立王為帝。
王囚幹羅思,遣别列迷失等赴上都告變,未至,英宗遇弒,也先鐵木兒等奉玺绶來迎,遂即位于龍居河。
諸王買奴曰:不誅元兇則陛下善名不着。
于是即誅也先鐵木兒等于行在,命旭邁傑紐澤入京師,收鐵失及其黨赤斤鐵木兒等悉誅之,戮其子孫。
後文宗不為帝立廟谥,世稱為泰定帝) 忽天災,受佛戒,買寶求珍。
(時烈風地震,诏大都守臣集議,張珪上言:賈胡中買寶石,分珠寸石,價值數萬,以經國有用之寶,而易此不濟饑寒之物,宜行禁止。
至元三十年,醮祠佛事之日,止百有二;大德七年,再立功德使司,積五百有餘;今年一增其目,明年即指為例,已倍四之三矣。
凡年佛事愈繁,緻災愈速。
宜罷功德使司。
比凡數千言,皆不從。
禦興聖殿受無量壽佛戒于帝師) 因避暑,上都宮,升遐去世。
(泰定避暑于上都宮,七月卒) 二宗侄,相遠離,國政誰尊。
(注見下) 元明宗,和世瓎,遠居沙漠。
(和世《王束》,武宗長子,泰定侄也。
仞,武宗傳弟仁宗,約以次傳和世《王束》,丞相鐵木疊兒欲固位取寵,乃議立英宗為太子,封和世《王束》為周王,出鎮雲南。
及次延安,其臣秃忽魯,及武宗舊臣厘日教化等,與陝西丞相阿思罕、平章塔察兒謀發關中兵自潼關河中入,已而塔察兒背約,襲殺阿思罕教化,和世《王束》乃逃漠北,集諸王察阿台等部居之。
後即位,是為護都護皇帝,廟号明宗) 弟文宗,圖帖睦,遠處江陵。
(圖帖睦爾,武宗次子,明宗弟也。
鐵木疊兒構釁骨肉,諸王大臣莫不自危。
中政使咬住告脫歡察兒等交通親王,英宗于是徙圖帖睦爾于瓊州。
及泰定即位,乃召還,封為懷王,出居建康,尋又徙于江陵。
後即位,是為劄牙笃皇帝,廟号文宗) 燕帖木,迎文宗,入承大統。
(簽樞密燕帖木帖木兒,以身受武宗寵拔之恩,欲迎立其二于,乃集百官興聖宮,率其黨露刃号于衆曰:武宗有子二人,天下正統當歸之,敢有不順者斬。
乃執中書省烏伯都刺等下之獄,遂遣使迎懷王圖帖睦爾于江陵,将一月。
恐人心疑懼,令塔失帖木兒矯為南使,雲懷王旦夕且至,複令乃馬台為北使,稱周王亦從諸王南來矣。
未幾,圖帖睦爾入京師,以兄和世《王束》在漠北,欲虛位俟之,燕帖木兒曰:人心向背之機,間不容發,一或失之,噬臍無及。
圖帖睦爾曰:必不得已,當明吾志。
乃即帝位,诏天下曰:謹俟大兄之至,以遂固讓之心) 卻差人,和甯北,遠接明宗。
(圖帖睦爾遣使迎兄和世《王束》于漠北,複屢差人勸進,和世《王束》南還至和甯之北,遂即位,遣使還報。
乃遣燕帖木兒奉玺上之,明宗加其功,以燕帖木兒為太師,複遣使立弟圖帖睦爾為太子) 行殿裡,喜相逢,歡歌飲宴。
不明白,誰下手,骨肉分情。
(太子發京師北迎明宗,明宗次于旺忽察都,太子入見,尋宴太子及諸王大臣于行殿。
明宗暴卒,太子圖帖睦爾複襲位于上都) 燕帖木,聞哭聲,忙收玉寶。
把文宗,扶上馬,事恐難明。
(胡粹中曰:故老言燕帖木兒奉上玺绶,明宗從官有不為之禮者,燕帖木兒且怒且懼,既而明宗暴卒,燕帖木兒聞哭聲,即奔入帳中取寶玺,扶文宗上馬南馳。
本史乃言皇太子入哭盡哀,燕帖木兒以皇後命,奉皇帝寶玺授太子。
其說不合,豈當時忌諱,有不敢明言與?) 複寶位,賜金帛,情繇顯露。
(文宗複位後,即以鈔萬錠币帛二千匹,供明宗後八不妙費用。
諸王百官,賜金銀有差。
賜明宗北來衛士及諸部曲鈔币不等。
以燕帖木兒有大功,欲獨相以尊異之,罷置左丞相,養其子塔剌海為子,賜居第赀産) 身弒兄,妻弒嫂,顯得欺心。
(明宗之卒,人疑文宗弒之,後順帝以文宗謀不軌,使明宗飲恨而卒,诏除其廟主。
文宗後弘吉刺氏與宦者拜住謀,殺明宗後八不妙。
明宗後,一書雲八不沙) 胡笳曲,甲辰君,空陳符谶。
(司徒香山陳符谶言:陶弘景胡笳曲,有負扆飛天曆、終是甲辰君之語,暗合陛下生年紀号,實受命之符,乞頒示中外。
诏諸臣議,鹹謂弘景之曲,雖于生年紀号若偶合者,然陛下紹隆正統,無待于旁引曲說,從其所言,恐啟谶緯之端。
事遂寝。
弘景,字道明,秣陵人,為齊高帝諸王侍讀,歸隐句容句曲山第八洞,山中立館,号華陽陶隐居。
梁武帝征之不出,時人謂之山中宰相。
谥貞白先生) 天鳴鼓,虹貫日,地震燕京。
(五月,京師地震有聲,白虹并日出,長競天。
八月,天鼓嗚于東北) 尊國師,舉朝臣,郊迎匍伏。
(以西僧辇真吃剌思為帝師。
帝師至,命朝臣一品以下鹹郊迎。
大臣俯伏進觞,帝師不為動,惟國子祭酒孛木魯翀舉觞立進曰:帝師釋迦之徒,天下僧人師也;予孔子之徒,天下儒人師也。
請各不為禮。
帝師笑而起) 懷歹念,佛不佑,天喪其身。
(文宗既弒其兄,又弒其嫂,卒之享國不永,在位五年,壽二十九而卒。
奉佛求福,竟何益哉) 明宗子,号甯宗,纔方七歲。
(明宗次子鄜王懿璘質班留居京師。
時文宗卒,燕帖木兒請皇後立皇子燕帖古思,後以文宗遺命傳位明宗子,乃命奉懿璘質班即位,是為甯宗。
年方七歲。
百司庶務鹹啟皇後取進止) 坐龍床,一個月,命天難存。
(甯宗在位一月而卒) 燕帖木,弄威權,斃于溺血。
(燕帖木兒自秉權以來,肆行無忌,一宴或宰十三馬。
取泰定後為夫人,前後尚宗室人四十女,後房充斥,荒淫日甚,體羸溺血而死) 元順帝,甯宗兄,即位稱尊。
(妥歡帖睦爾,明宗庶長子,甯宗兄也。
初,明宗遇害,徙之高麗,使居大青島中,尋诏天下,言明宗在時,素謂非其子,移于廣西之靜江。
甯宗卒,燕帖木兒複請立燕帖古思,皇後曰:吾子尚幼,妥歡帖睦爾在廣西,今年十三矣,且明宗長子,于理當立。
乃遣右丞闊裡吉思迎之。
既至,燕帖木兒具陳迎立之意,妥歡帖睦爾幼,且畏之,一無所答。
燕帖木兒疑其意不可測,至京久不得立。
至是燕帖木兒死,乃立為帝。
後卒于應昌,其太尉完者等谥曰惠宗,明太祖以其知順天命避去,号為順帝。
或曰:順帝,宋恭帝子也。
大青島,即大青嶼,在廣州海中。
靜江,在今廣西桂林府) 封伯顔,為秦王,秦州山裂。
(順帝先以伯顔為太師右丞相,伯顔專權自恣,僣竊無君,虐害天下。
至是封為秦王,是日秦州山崩地裂,所以兆其弒後無君之虐也) 性優柔,無果斷,委政權臣。
(順帝性柔少斷,阿魯輝帖木兒曰:天下事重,宜委宰相決之,庶可責其成功。
若躬自聽斷,必負惡名。
順帝然之。
由是政事決于太師右丞相伯顔、太傅左丞相燕帖木兒之弟撤敦,而己無所專焉) 制宮漏,造龍舟,窮工極巧。
(順帝自制宮漏,高六七尺,廣半之,造木為匮,藏壺其中,運水上下。
匮内設三聖殿,匿腰立玉女,捧時刻籌,時至,辄浮水而上。
左右二金甲神,一縣鐘,一縣钲;夜則神人自能按更而擊,鳴鐘钲時,獅鳳在側者,皆自翔舞。
匮之東西,有日月宮,飛仙六人立宮前,遇子午時,自能耦進度仙關,達三聖殿,複立如前。
又制龍舟于内苑,自制船式,長一百二十尺,廣二十尺,用水手二十四人,上有五殿龍身,并殿宇俱萬采金裝。
自後宮至前宮山下海子内,往來遊戲,行時龍首眼口爪尾皆動。
其精巧皆前所未有) 運氣術,天魔舞,惑亂其心。
(右丞哈麻進西番僧行房中運氣之術,号演揲兒法。
又進僧伽璘真善秘密法。
順帝皆習之,怠于政事。
以宮女一十六人按舞,名為天魔舞,垂發數辮,戴象牙冠,身披纓絡大紅銷金長短裙襖,各執加巴刺般之器。
又宮女十一人,練槌髻勒帕常服,或用唐帽窄衫,所奏樂用龍笛頭管小鼓筝蓁琵琶笙胡琴響闆拍闆,每宮中贊佛,則按舞奏樂。
乃以番僧為司徒,伽璘真為國師,各取良家女三四奉之,謂之供養。
嘗绐順帝曰:陛下尊富,不過保有見世,人生能幾何?當受此秘密大喜樂禅定。
于是順帝廣取女子,淫戲是樂。
禦弟寵臣,皆在前相狎,男女裸處,号所處室曰皆即兀該,猶華言事事無礙也。
君臣宣淫,而羣僧出入禁中,醜聲外聞) 聽臣子,殺中宮,不能遮護。
(皇後伯牙吾氏,燕帖木兒之女也,初燕帖木兒之弟撤敦卒,其子唐其勢代為左丞相,伯顔為右丞相,獨用事。
唐其勢怒曰:天下本我家天下也,伯顔何人而位居吾上?遂潛蓄異心,謀援立諸王晃火帖木兒。
郯王撒撒秃發其謀,伯顔率完者帖木兒等掩捕,獲唐其勢及其弟塔刺海,誅之。
初,唐其勢被擒,攀折殿檻,不肯出,塔剌海走匿皇後座下,後蔽之以衣。
左右曳出斬之,伯顔使人并執後。
後呼帝曰:陛下救我。
順帝曰:汝兄弟為逆,豈能相救。
乃遷後出宮,伯顔殺之于開平民舍) 盡奸雄,逐太子,委靡無能。
(秃堅帖木兒,先與中書右丞也先不花有隙,也先不花因谮其诋毀朝政。
時孛羅帖木兒為河南平章政事,移鎮大同,奏與秃堅帖木兒友善,遣人白其非罪。
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怒孛羅帖木兒跋扈,交通秃堅不花,诏削孛羅帖木兒官爵。
孛羅帖木兒拒命,遂诏平章擴廓帖木兒讨之。
孛羅帖木兒遂令秃堅帖木兒舉兵向阙,入居庸關。
知院也速、詹事不蘭奚迎戰不利,太子遂出犇。
順帝诏慰解之,複孛羅帖木兒官爵,加太保,仍守禦大同。
太子奔至路兒嶺,诏追及之,還宮,恚怒不已,命擴廓帖木兒調兵分道,以攻大同。
孛羅帖木兒複舉兵犯阙,太子率師拒之,不利,複出犇。
孛羅帖木兒入見順帝,訴其非罪,欲追襲太子,老的沙止之,遂诏削擴廓帖木兒官爵,進孛羅帖木兒右丞相,節制天下軍馬。
居庸關,在順天府北一百二十裡。
天下有九塞,居庸其一) 石人出,國運衰,羣雄并起。
(時河決,诏開黃河故道,命賈魯以工部尚書充河防使,發河南北兵民十七萬,自黃陵岡興工,凡二百八十裡有奇。
先是童謠雲: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及魯治河,果于黃陵岡得石人,一眼。
而汝穎之兵超。
其後韓林兒據中原,陳友諒狥湖廣,方國珍擅浙東,張士誠扼姑蘇,陳友定起八閩,明玉珍擾劍閣,何真虎視于廣東,劉益鸱張于遼陽,田豐逐鹿于山東,郭子興稱王于滁州。
而元之大勢去矣) 隻招降,無奇策,遍地紅巾。
(先是四方盜賊蜂起,有司不能制。
及發丁夫開河,民心益愁怨思亂。
有韓山童者,栾城人,自其祖父以白蓮會燒香惑衆,谪徙永平,至山童,倡言天下大亂,彌勒佛下生,河南及江淮愚民翕然信之。
穎州劉福通與杜遵這羅文素盛文郁王顯忠韓咬兒,複詭言山童實宋徽宗八世孫,當為中國主,乃共起兵,以紅巾為号。
蕭縣李二,号芝麻李,亦以燒香聚衆,與其黨趙均用彭早住據徐州。
羅田徐壽輝與倪文俊鄒普勝等聚衆舉兵,亦以紅巾為号,攻陷薪水縣及黃州路。
由是巨盜橫發,作亂煽妖。
南朝趙王韓法師,南朝周王周子旰,江西妖人鄧南二,廣西猺賊吉烈思,定光活佛戕命官,西方逆賊殺王子,以至蔣丙起道州,李志甫起漳州,羅天麟起汀州,吳天保起靖州,賽甫丁起泉州,應必達起邵武,鄧忠起臨川,竹山賊陷襄陽,湘鄉賊破保慶,山東河南江南江北,殺掠無忌,朝廷不能制。
乃遣使招撫,左丞許有壬言:朝廷務行姑息之政,賞重罰輕,故将士貪掠子女玉帛而無鬬志,遂倡為招降之策耳。
不聽) 李生瓜,天雨牦,無邊怪象。
(彰德李實如黃瓜。
先是童謠雲:李生黃瓜,民皆無家。
大都雨牦,長尺許,或曰:龍須也。
命拾而祀之) 内孛羅,外擴廊,室鬬紛纭。
(初,山西晉冀之地,皆察罕帖木兒所定,而孛羅帖木兒兵駐大同,因欲并據晉冀,與察罕帖木兒兵争不已。
順帝遣使谕之,始罷兵。
會察罕帖木兒為田豐所殺,其子擴廓帖木兒代總其兵,孛羅帖木兒複以兵攻晉冀,擴廓帖木兒大破之。
雠隙日深。
至是孛羅帖木兒舉兵犯阙,太子出奔,及還,命擴廓帖木兒讨之,兵敗,太子又奔晉冀。
順帝以孛羅帖木兒為右丞相,遂專政于内。
太子與擴廓帖木兒在外,日夜謀除内難,乃大發兵讨之,孛羅帖木兒乃遣秃堅帖木兒,率衆攻上都之附太子者,調也速南禦擴廓帖木兒兵。
也速以孛羅帖木兒悖逆,遂附于擴廓帖木兒。
威順王之子和尚,亦忿孛羅帖木兒無君,密言于順帝,受密旨與徐士本結勇士伯達兒等,殺孛羅帖木兒于延春閣下,函首往冀甯,召太子還。
擴廓帖木兒扈從至京師,以為太尉左丞相。
其時外寇既已橫肆,而内難又複如是,元之亡決矣) 黃河清,淚沾襟,知由聖主。
(黃河至平陸三門碛下,至孟津五百裡皆清,凡七日,河魚曆曆可數。
順帝聞之,慘然不樂,侍臣曰:河清,王者之瑞,胡為不樂?順帝曰:傳曰黃河清、聖人生,當有代朕者,故不樂耳。
平陸,今縣,屬平陽府。
河南府陝州,有砥柱峰,在黃河中流,禹導河鑿之石,形如柱,南曰鬼門,中曰神門,北曰人門,唐太宗勒銘尚存。
孟津,今縣,屬河南府) 棄燕京,望北走,社稷分崩。
(明太祖兵克通州,順帝大懼,集三宮後妃太子,議棄燕京北走。
遲明,羣臣會議端明殿,又開門,忽有二狐自殿上出。
順帝見而歎曰:宮禁嚴密,此物何得至此?殆天所以告朕,朕其可留哉?豈可複作徽欽銜璧求活?即命淮王帖木兒不花監國,丞相慶童同留守燕京。
夜半,開建德門北去,如上都。
明大将軍徐達等兵至燕京,攻克之,執淮王及慶童等殺之) 駐應昌,纔一年,銮輿晏駕。
(順帝走屯蓋裡,命脫列伯等以重兵攻大同,欲圖恢複,為明李文忠所破,擒之。
順帝遂無複南意,駐于應昌府。
一年,因痢疾而卒) 皇太孫,買的裡,束手俘擒。
(明李文忠等進襲應昌,克之。
順帝嫡孫買的裡八剌及後妃諸王皆被擒,惟太子遁去。
明封買的裡八刺為崇禮侯) 大元國,十四君,不堪回首。
(元自太祖至順帝,前後共一十四主,其兩後不在其内) 九十年,居中夏,一旦成塵。
(元太祖始宋甯宗開禧二年,至順帝至正二十八年,即明洪武元年,共一百六十五年,内去世祖前七十三年為宋,實九十二年。
天下歸于大明而元亡) 天付與,聖明君,升平萬歲。
(初元主常以國祚問術士,對曰:千秋萬歲不必慮,惟日月并行乃可憂耳。
至是,朱太祖果建國号曰明,滅元即位) 混乾坤,歸一統,海晏河清。
(明太祖南掃群雄,北定中原,而天下一統) 不濃陰,怎能勾,真龍出現。
不發黑,如何得,杲日光明。
廿一史,細評論,幾場興廢。
笑談間,屈指數,多少豪英。
傳道統,古曾聞,三皇五帝。
論征伐,何處起,湯武桓文。
數千載,史書中,今來古往。
幾千場,風雲變,虎鬬龍争。
一個個,使機謀,圖王劫霸。
一朝朝,争社稷,遣将興兵。
運籌策,定功勞,朝中宰相。
辨風雲,别氣色,阃外将軍。
黃金印,玉寶符,封侯拜将。
錦征袍,金鎖甲,領隊排兵。
花腔鼓,賽春雷,驚天動地。
五方旗,遮日色,慘霧愁雲。
雄赳赳,仗刀鎗,揚威耀武。
惡狠狠,臨陣處,舍死亡生。
下死手,磨精拳,人頭厮抧。
咬鑿牙,瞪怪眼,熱血相噴。
隻為争,三寸氣,興心舉意。
盡教些,厮殺漢,奪利争名。
黃河岸,幾千場,橫屍濺血。
北邙山,無打算,白骨橫塵。
誰智勇,誰才能,南柯一夢。
誰英雄,誰俊傑,高冢麒麟。
前人事,後人悲,一聲長歎。
洛陽花,鹹陽草,幾度黃昏。
吳王阙,越王舍,兩堆糞土。
漢家陵,唐家寝,一樣灰塵。
流落後,怎分豁,金枝玉葉。
路傍人,誰辯認,鳳子龍孫。
細思想,轉沉吟,人生有幾。
巧安排,多計較,到底浮雲。
今世裡,謝皇天,一人有慶。
萬萬年,無争戰,四海澄清。
遇飲酒,得高歌,開懷作樂。
把新詞,聽一會,清世閑人。
一段詞,一段話,聯珠間玉。
一篇詩,一篇鑒,帶武兼文。
說武将,逞英雄,威風凜凜。
叙文人,施禮樂,文質彬彬。
休笑話,采書生,殘編斷簡。
勝尋常,歌舞妓,翠袖紅裙。
偶然間,與知音,逢場作戲。
收拾了,幹扯淡,吊古談今。
高人解得其中意淡盡争名奪利心 細思三皇五帝,一般錦繡江山,風調雨順萬民安,不見許多公案。
後世依他樣子,齊家治國何難。
流芳百世在人間,萬古稱揚贊歎。
西江月 仁皇治世天心順不動幹戈永太平 明紀彈詞注 明紀彈詞注卷之上 古往今來歲月,龍争虎鬬江山。
琵琶一曲世千年,瞬息興亡過眼。
昨日纔收殘本,今朝重理新編。
較前更覺話綿纏,添出許多公案。
西江月詩曰 十段新詞彈已過,一回含淚一回歌。
孤臣寫盡凄涼恨,身後凄涼恨尚多。
重理新詞談甚文,故明一代事紛纭。
開基聖主知艱苦,蒙業嗣君樂太平。
寵任權珰操政柄,縱橫鷹犬擅威靈。
九重惟服神仙藥,百爾徒争門戶名。
鍛煉摧殘元氣喪,饑寒驅逐盜氛橫。
村村血濺中原上,處處山堆白骨塵。
光祿不能留筆補,東施猶可效心颦。
話原通紀分賢否,論采傅書判假真。
白叟談來如見慣,黃童聽道是新聞。
明朝二百年間事,話到煤山不忍聽。
話說上自盤古,下迄宋元,多少興亡事故,俱打入十段詞中,已資清聽。
惟有明朝一代,自洪武至崇祯,曆二百七十八年,君相賢愚,政治得失,不比遠代斷簡殘編,有許多翻新出奇的公案,豈可無詞,緻留缺陷,莫奉知音?不揣粗率,少資談論,要皆根據明紀現在傳書,非憑臆說,敢紊是非。
高人垂聽,自見分曉。
且說明太祖高皇帝,姓朱名元璋,字國瑞,濠州锺離人。
大元至正十五年,四方起兵,太祖以布衣提兵掃蕩,至至正二十七年即位于金陵,建有天下之号曰明,改元洪武,立子标為皇太子。
至洪武二十五年,太子薨,谥曰懿文,遂立懿文子允炆為皇太孫。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崩,太孫即位,是為 惠宗讓皇帝[建文在位四年]為太祖第四子燕王棣起兵奪位,兵入應天,建文遜去。
燕王即位,是為 太宗文皇帝[永樂在位二十三年嘉靖中改号成祖]傳子高熾,是為 仁宗昭皇帝[洪熙在位一年]傳子瞻基,是為 宣宗章皇帝[宣德在位十年]傳子祁鎮,是為 英宗睿皇帝[正統在位十四年]北狩,弟郕王祁钰即位,是為 代宗景皇帝[景泰在位七年]羣臣奉 英宗複位[天順在位八年]傳子見深,是為 憲宗純皇帝[成化在位二十三年]傳子佑樘,是為 孝宗敬皇帝[弘治在位十八年]傳子厚《火束》,是為 武宗毅皇帝[正德在位十六年]無嗣,迎立憲宗次子興獻王子厚熜即位,是為 世宗肅皇帝[嘉靖在位四十五年]傳子裁垕,是為 穆宗莊皇帝[隆慶在位六年]傳子翊鈞,是為 神宗顯皇帝[萬曆在位四十八年]傳子常洛,是為 光宗貞皇帝[泰昌在位一月]傳子由校,是為 熹宗哲皇帝[天啟在位七年]無嗣,傳弟信王由檢,是為 懷宗端皇帝[崇祯在位十七年]為流賊擾亂,自經而崩。
凡此一十七帝,共曆二百七十八年。
今将相傳世代,在位短長,以及是非治亂,一一寫入詞文。
元之末,立妥歡,太史知亂。
(元甯宗崩,太後命迎明宗長子妥歡帖睦爾于廣西。
太史院言:妥歡帖睦爾不可立,立則天下亂。
太後與大臣定議立之,是為元順帝。
明兵至燕京,走應昌府,又二年崩) 至正間,石人出,偏地紅巾。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命賈魯充河防使,開複黃河故道。
先是河南北童謠雲: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及魯治河,果于黃陵岡得石人,一眼,而汝穎之兵起。
栾城人韓山童,以白蓮會倡亂,愚民翕然信之;穎川劉福通,羅田徐壽輝等,皆共起兵,以紅巾為号。
又注見第十段元史徧地紅巾句下) 裂土宇,盜名号,一王四帝。
(通紀曰:是時盜賊蜂起,割裂土宇,穎川劉福通,立韓林兒為帝,号小明王,國号宋。
徐壽輝據蕲州為帝,國号天完。
吳張士誠稱吳王。
西漢陳友諒稱帝于江州。
明玉珍稱帝于隴蜀。
錢氏曰:元政不綱,紅巾騷動,一時盜有名字者,四帝一王,皆志在子女王帛,非有撥亂救時之心也。
明太祖谕元納哈出書曰:四帝一王,皆為俘馘。
此天命,非人力也) 異雲起,天子氣,應運龍興。
(元至正初,青田劉基舉進士,累官浙江儒學副提舉,常建議剿方國珍,不用。
安置紹興,遊西湖,有異雲起西北,諸同遊者皆以為慶雲,将分韻賦詩。
基獨縱飲不顧,大言曰:此天子氣也,應在金陵,十年後有者王興,我當輔之。
李良翰曰:元運氣絕,天必簡一聖人出而錘冶乾坤,惟時太祖高皇應運而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