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關燈
宗而立昭宣帝,急于傳禅,密使蔣元晖等謀之。

    元晖以魏晉以來,皆加九錫殊禮,然後受禅,全忠曰:汝曹巧述閑事以沮我,借使我不受九錫,豈不能作天子耶?元晖曰:唐祚已盡,天命歸王,但以晉蜀岐皆吾勍敵,王遽受禅,彼心未服,不可不曲盡義理,然後取之。

    元晖歸謀于柳璨等,乃以全忠為相國,總百揆,進封魏王,加九錫。

    全忠怒不受。

    綱目曰:溫視唐宗,猶杌上之肉,惟所烹醢耳。

    宣武,軍名,今開封府) 效推戴,張文蔚,蘇循李振。

    (初,元晖等議加全忠九錫,朝士多憤色,唐禮部尚書蘇循揚言曰:梁王功業顯大,曆數有歸,朝廷宜速行揖讓。

    朝士無敢違者。

    後昭宣帝禅位于梁,遣宰相張文蔚及循與禦史大夫薛贻矩等,奉冊寶如梁,全忠遂稱帝。

    文蔚等舞蹈稱賀,全忠舉酒勞之曰:此皆諸公推戴之力也。

    文蔚慚伏,獨循與贻矩盛稱功德以為應天順人。

    李振注見下) 弒昭宗,假啼哭,無樣欺心。

    (判官李振,為全忠心腹,每自汴至洛,朝臣必有竄逐者,時謂之鸱枭。

    全忠欲立幼君,易謀禅代,造振至洛陽,與蔣元晖及朱友恭氏叔琮等圖之。

    振遂與元晖謀夜弒昭宗于椒殿,全忠聞之,陽驚哭曰:奴輩負我,令我受惡名于萬代。

    至東都,伏梓宮恸哭,殺友恭叔琮。

    友恭臨刑大呼曰:賣我以塞天下之謗,如鬼神何) 服衮冕,篡唐朝,改名朱晃。

    (初,張文蔚等率百官勸進,全忠更名晃。

    文蔚奉冊寶至金祥殿,晃遂披衮冕即位,是為後梁太祖) 夾寨戰,幽州戰,眉蹙難伸。

    (梁遣康懷貞攻晉潞州,晉李嗣昭閉城拒守,懷貞攻之不克,乃築壘穿塹守之,内外斷絕。

    晉遣周德威救之,壁于高河,懷貞擊之大敗,梁遣李思安代之,更築重城,内以防奔突,外以拒援兵,謂之夾寨。

    時相持逾年,會晉王克用卒,子存勖立,與諸将謀曰:朱溫所憚者,先王耳。

    聞吾新立,必有驕怠之心。

    若出其不意,破之必矣。

    乃帥兵直抵夾寨,填塹燒寨,鼓噪而入。

    梁兵潰走,潞州圍解。

    晃聞之,驚歎曰:生子當如李亞子,克用為不亡矣。

    晉師伐幽州,燕王劉守光求救于梁,晃自将救之,進圍蓨縣。

    晉将李存審引兵扼下博橋,使史建塘李嗣肱分道擒生,遇梁軍之樵刍者皆執之,獲數百人殺之,留數人斷臂縱去,曰:語朱公,晉王大軍至矣。

    建塘嗣肱各将三百騎,效梁軍旗幟服色,與樵刍者雜行,暮至營内,縱火大噪。

    營中大擾,斷臂者複來曰:晉軍大至矣。

    晃大駭,燒營夜遁,委棄資械,不可勝計。

    既而複遣騎觇之,曰:晉軍實未來,此乃史先鋒遊騎耳。

    晃慚憤,遂病。

    顧氏曰:夾寨之戰,鋒摧銳沮;柏鄉之戰,挫衆損師;幽州之戰,收迹遠遁。

    郁郁然填恨低首,常不伸眉。

    蓨縣故城,在河間府景州城内。

    下博,縣名,今省入真定府深州。

    德威,字鎮遠,馬邑人) 預料着,自死後,身無葬地。

    (晃還至洛陽,疾甚,謂近臣曰:我經營天下三十年,不意太原餘孽,更昌熾如此,吾觀其志不小,天複奪我年。

    我死,諸兒非彼敵也,吾無葬地矣。

    因哽咽,絕而複蘇) 縱淫邪,私子婦,狗行狼心。

    (晃長子郴王友裕,早卒。

    次假子博王友文,留守東都。

    次郢王友珪,為控鶴指揮使。

    次均王友貞,為東都指揮使。

    晃恣意淫邪,諸子在外,常征其婦入侍。

    友文婦王氏色美,晃尤寵之。

    郴,今湖廣郴州。

    博,今山東東昌府。

    郢,今武昌府。

    均,州名,屬襄陽府) 朱友珪,高聲罵,老賊萬段。

     歹作為,天報應,寝殿屍橫。

    (晃疾甚,命王氏召友文,欲付以後事。

    友珪婦張氏知之,密告友珪,友珪遂入左龍虎軍,見統軍韓勍,相與合謀,以牙兵從友珪雜控鶴士中,夜斬關入,至寝殿。

    晃驚起曰:我固疑此賊,憾不早殺之。

    友珪曰:老賊萬段。

    友珪仆夫馮廷谔以劍刺晃,洞其腹,刃出于背,以敗氈裹之,瘗于寝殿,友珪遂即位。

    尹氏曰:朱溫篡唐,其兇暴悖逆,世所未有。

    溫既能以臣弒君,故友珪亦能以子弒父。

    其屠戮之慘,皆天理昭昭之報也。

    ) 朱友貞,讨逆賊,誅兄報父。

    (梁驸馬都尉趙岩,晃之壻也,奉使至大梁。

    均王友貞密與謀誅友珪,岩曰:此事成敗,在楊令公。

    時楊師厚為天雄節度使,宿衛勁兵,多在麾下,友貞乃遣心腹說之。

    師厚謀之将佐,或曰:郢王親弒君父,賊也;均王舉兵複雠,義也。

    厚乃使其将王舜賢至洛陽,陰與晃甥龍虎統軍袁象先謀,岩歸,亦與象先定計,遂帥禁兵突入宮中。

    友珪令馮廷谔先殺妻,後殺己,廷谔亦自殺。

    友貞遂即位于大梁,是為梁末帝。

    天雄,軍名,今大名府) 寵張趙,任段凝,闇弱無能。

    (德妃張氏卒,将葬,康王友敬使人于寝殿作亂,執誅之。

    友貞由是疎忌宗室,寵任趙岩及妃兄弟漢鼎漢傑從兄弟漢倫等,鹹居近職,弄權賣爵,政事日紊。

    段凝谄附張趙,每出兵,必使為監副,捷奏至,張趙悉歸功于凝。

    凝重賂之,求為招讨使。

    由是将士憤怒。

    後梁将康延孝奔唐,唐主存勖問以梁事,延孝曰:梁主闇懦,張趙擅權,段凝智勇俱無,專斂行伍以奉權貴,願陛下養勇蓄力,直抵大梁,擒其僞主,天下定矣。

    康,今肇慶府德慶州) 棄敬翔,罷劉鄩,一時智勇。

    (平章敬翔,深沉有智略,從晃用兵三十年,細大之務必關之,及友貞立,趙岩等用事,翔每進言,皆不聽。

    後梁盡失河北,翔曰:國家疆土日蹙,臣雖憊矣,受國恩深,願得自效。

    岩等以翔有怨言,遂棄不用。

    後唐軍且至,友貞遽呼翔曰:朕居常忽卿言,今急矣,将若之何?翔泣曰:臣雖為相,實朱氏老奴,事陛下如郎君,前後獻言,陛下不用,緻有今日。

    雖良平複生,誰能為陛下計者?及唐軍入,翔遂自缢。

    鎮南軍節度使劉鄩,好兵書,有機略,唐主存勖嘗曰:劉鄩用兵,一步百計。

    後與存勖相持于莘縣,友貞以書責戰,鄩報曰:晉兵甚銳,未易輕也。

    友貞怒,鄩曰:主暗臣谀,将驕卒惰,吾不知死所矣。

    後河朔皆入于唐,罷鄩為亳州團練使。

    段凝素惡鄩,乃谮之罷,鄩歸洛陽,酖殺之。

    莘縣,屬東昌府。

    亳州,屬鳳陽府。

    敬翔,同州人) 王鐵鎗,好男兒,豹死留名。

    (招讨使王彥章,骁勇絕倫,每戰用二鐵鎗,皆重百觔,一置鞍中,一在手,所向無前,軍号王鐵鎗。

    先是以段凝趙岩之谮,罷彥章還第,及唐兵攻兖州,乃召用之。

    是時梁之勝兵,皆屬段凝,京師祗有保銮五百騎,以屬彥章。

    至遞坊戰敗,退保中都,又敗。

    彥章死戰,唐将夏魯奇識其語音,曰:王鐵鎗也。

    舉矟刺之,彥章傷重馬踬,遂被擒。

    唐主存勖惜之,賜藥以傅其創。

    彥章不知書,常為俚言謂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存勖屢遣人誘谕之,彥章曰:臣與皇帝血戰十餘年,今兵敗力窮,不死何待?豈有朝為梁将,暮為唐臣?遂見殺。

    中都,今兖州府汶上縣) 李亞子,大兵來,号咷乞命。

    (李克用病笃,命立其子存勖為嗣,謂其弟克甯曰:以亞子累汝。

    亞子,存勖小字也。

    王彥章嘗謂人曰:李亞子鬥雞小兒,何足畏!至是唐兵至曹州,梁守将皆降,友貞聞彥章就擒,唐軍且至,聚族而哭,召群臣問策,皆莫能對。

    置傳國寶于卧内,左右竊之以迎唐軍,友貞惟日夜号哭,不知所為。

    曹州,屬兖州府) 皇甫璘,揮短劍,了當殘生。

    (友貞謂指揮使皇甫璘曰:吾不能自裁,卿可斷吾首。

    璘泣曰:臣為陛下揮劍死唐軍,則可矣。

    不敢奉此诏。

    友貞曰:卿欲賣我耶?璘欲自刎,友貞持之曰:與卿俱死。

    璘遂弒友貞,因自殺) 父共子,十七年,風燈草露。

    (梁太祖、末帝父子,共十七年) 被唐朝,追貶做,小可凡民。

    (唐毀梁宗廟,追廢朱晃友貞為庶人) 唐家者,乃唐朝,沙陀降将。

     李國昌,子克用,赴難朝廷。

    (李國昌,本名赤心,其先号朱邪,蓋出于西突厥,至其後世,别自号曰沙陀,而以朱邪為姓。

    唐懿宗吋,赤心以有功,拜振武節度使,賜姓名曰李嗣昌。

    子克用,為沙陀副兵馬使,唐僖宗幹符中,克用殺大同防禦使段文楚,自為留後,僖宗乃拜國昌為大同節度使,國昌欲父子并據兩鎮。

    得制書毀之,殺監軍,與克用合兵擊甯武及岢岚軍。

    盧龍節度李可舉讨敗之,國昌父子亡走鞑靼。

    黃巢陷長安,朝廷赦之,遣李友金召之,克用始将沙陀兵趣河中,赴難長安。

    僖宗以為雁門節度使,後封晉王。

    至唐為朱溫所滅,克用卒,長子存勖嗣位,遂稱帝,國号亦曰唐,是為後唐。

    朱邪,處月之别種,西突厥苗裔,世居金婆山之陽,蒲類海東。

    其地有大碛名沙陀,後因以沙陀為号,以朱邪為姓。

    振武,軍名,今大同府。

    甯武故址,在大同府朔州。

    南岢岚軍,今為州,屬太原府) 獨眼龍,破黃巢,功居第一。

    (克用一目微眇,時人謂之獨眼龍。

    與黃巢戰于渭南,一日三捷,巢敗走,克用遂入京師。

    時克用年二十八,于諸将最少,破黃巢,複長安,功第一,諸将皆畏之) 與朱溫,劈厮對,屢次交兵。

    (克用屢敗巢兵,追巢至于寃句,巢遁走,克用還過汴州,米溫館于上源驿。

    克用乘酒使氣,溫不平。

    克用醉卧,溫發兵圍驿攻之,左右以水沃其面而告之,克用始張目,援弓而起,會大雨震電,克用随電缒城得出,還太原,訟于京師,請加兵于汴。

    僖宗诏和解之,克用由是不平,與溫互相攻伐,兵連不已) 憤逼京,負罪愆,羣奸挑激。

    (僖宗光啟元年,河中王重榮與宦者田令孜有隙,徙重榮兖州,以王處存為河中節度使。

    诏克用以兵護處存之鎮。

    重榮使人绐克用曰:天子诏重榮,俟克用至,與處存共誅之。

    因僞為诏書示之,曰:此朱溫之謀也。

    克用信之,八上表請讨溫,皆不許。

    克用愈怒,僖宗以重榮不徙兖州,遣邠州王玫鳳翔李昌符讨之,玫等亦陰符于溫,欲朝廷讨克用,數遣人潛入京城,燒積聚,殺近侍,聲雲克用所為。

    會重榮告急于克用,克用遂以兵赴之,與玫等戰于沙苑,大敗之,遂進逼京城。

    令仗奉僖宗奔鳳翔,克用退屯河中,表請還宮,因罪狀令孜,請誅之。

    令孜複劫駕至興元,克用遂還太原。

    沙苑,地名,在西安府朝邑縣南) 誓一生,無改節,義士忠臣。

    (西川王建謀稱帝,遺克用書曰:請各帝一方,俟朱溫既平,乃訪唐宗室立之,退居藩服。

    克用複書雲:誓于此生,靡敢失節。

    因語子存勖曰:昔天子幸石門,吾發兵誅賊臣,當是時吾若挾天子據關中,自作九錫禅文,誰能禁我?顧吾家世忠孝,立功帝室,誓死不為耳。

    石門,鎮名,惟西安府淳化縣北有石門山,又平涼府靜甯州南有石門峽,未知孰是) 李存勖,承王位,雪仇三矢。

    (克用卒,子存勖嗣位為晉王。

    初,克用臨終,以三矢賜存勖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背約歸梁,三者吾遺恨也。

    與汝三矢,無忘父志!存勖藏之廟,用兵請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

    後存勖果系燕王劉守光父子,函梁朱友貞君臣之首,入太廟還矢焉) 滅仇梁,繼唐統,氣概豪英。

    (唐天佑二十年,存勖自立為帝,仍廟祀高祖太宗懿宗昭宗以下,上繼唐統,國号曰唐,是為後唐莊宗。

    是午梁數道入寇,存勖召諸将會議,郭崇韬曰:梁今以精兵授段凝,凝非将材,不足畏。

    陛下若留兵守魏,固保楊劉,自以精兵反驅入汴,彼城中空虛,必望風潰矣。

    存勖遂以大軍濟河,至郓州遇梁兵,敗之,追至中都,圍之,梁兵潰。

    擒梁将王彥章,亟趨大梁,梁主友貞自殺,段凝降,梁遂滅。

    先是克用謂存勖:此子志氣遠大,必能成吾事。

    歐陽修五代史曰: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廟還矢,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魏,今大名府。

    楊劉,城名,今東阿縣楊劉鎮是。

    郓州,今兖州府郓城縣) 張承業,一片心,忠言逆耳。

     辜負了,老勅使,早自稱尊。

    (初,唐天佑十八年,存勖謀稱帝,魏州僧得傳國寶,獻之。

    将佐皆賀,監軍使張承業谏曰:吾王世世忠于唐室,所以老奴三十餘年,為王捃拾财賦,召補兵馬,誓滅逆賊,複本朝宗社耳。

    今元兇未滅,而遽即大位,殊非王父子之初心。

    王何不先滅朱氏,求唐後而立之?使唐之子孫在,孰敢當之;使唐無子孫,天下之士,誰與王争者?臣唐家一老奴耳,誠願見大王之成功,然後身遂田裡。

    使百官送出洛東門,令路人指曰,此本朝敕使,先王時監軍也。

    豈不臣主俱榮哉!存勖曰:此非餘所願,奈羣下意何。

    承業知不可止,乃仰天大哭曰:諸侯血戰,本為唐家,今王自取之,誤老奴矣!即歸太原,不食而卒,時年七十有七。

    承業,字繼元,憲僖宗時宦者,昭宗以為監軍) 堪憾處,志驕盈,矜功十指。

    (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入朝,及歸,謂将佐曰:新朝百戰方得河南,乃對功臣,舉手雲,吾于十指上得天下。

    矜伐如此,誰不解體?吾無憂矣。

    吳嚴可求亦謂徐溫曰:聞唐主始得中原,志氣驕滿,不出數年,将有内變;但保境安民,以待之耳。

    荊南,軍名,今荊州府) 侮缙紳,悅女色,寵任伶倫。

    (存勖自滅梁之後,漸恣荒淫。

    命伶人景進采擇民女三千餘人,以充後庭。

    尤寵任伶人,出入宮掖,侮弄缙紳,羣臣憤激,莫敢出聲。

    四方藩鎮,争以賄賂結之,其尤蠹政害人者,景進好采闾鄙細事以聞,存勖委以耳目。

    由是幹預政事,施其讒慝,将相大臣皆憚之) 李天下,壞名聲,甘心下賤。

    (存勖幼善音律,或時自傅粉墨,與優人共戲于庭,以悅所寵劉夫人。

    優名謂之李天下。

    嘗自呼曰:李天下李天下。

    優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頰,存勖失色,新磨徐曰:理天下者,隻有一人,尚誰呼耶?存勖悅,厚賜之) 得蜀驕,輕屠脍,汗馬功勳。

    (唐遣魏王繼岌從侍中郭崇韬伐蜀,崇韬入散關,倍道而進,王承捷以鳳興文扶四州迎降,餘城鎮皆望風款附。

    進逼成都,蜀主衍降。

    梁震謂高季興曰:唐主得蜀益驕,亡無日矣。

    時崇韬在蜀,與宦者向延嗣有隙,延嗣歸谮之,存勖怒,複遣宦者馬彥珪詣成都,曰:崇韬若有遷延跋扈之狀,則與繼岌圖之。

    劉後複自為教與繼岌,令殺崇韬。

    彥珪至蜀,繼岌遂如教殺之,并殺其諸子。

    時護國軍節度使朱友謙入朝,伶人景進譛之,亦見殺,并诏李紹奇滅其家。

    由是天下莫知崇韬等之罪,人情疑駭,李紹琛怒謂諸将曰:國家南取大梁,西定巴蜀,皆郭公之謀,而吾之功;至于與國家犄角以破梁,則朱公也。

    今朱郭皆無罪族滅,行及我矣。

    紹琛所将多河中兵,河中将焦武等号哭于軍門曰:西平王何罪,阖門屠脍?我輩歸則同誅,決不複東矣。

    遂俱反于蜀。

    顧氏曰:汗馬勳臣,阖門屠脍,而失功臣之心。

    鳳,今鳳縣。

    興,今興安州,俱屬漢中府。

    文,今文縣。

    扶,故址在文縣西,屬鞏昌府。

    護國軍,今平陽府蒲州。

    西平王,郭崇韬追谥為西平王) 登高歎,石橋悲,彷徨四顧。

    (趙在禮作亂,遣歸德節度使李紹榮詣邺都招谕,不從,乃命成德節度使李嗣源讨之。

    軍士劫嗣源入邺,欲與俱反,嗣源奔相州。

    紹榮奏嗣源叛與賊合,嗣源上章自理,皆為紹榮所遏,嗣源疑懼,遂引兵據大梁。

    紹榮請存勖幸關東招撫,存勖遂發洛陽,至萬勝鎮,聞嗣源已據大梁,諸軍離叛,登高歎曰:吾不濟矣。

    即命旋師。

    至石橋西,置酒悲泣,遂入洛陽。

    歸德軍,即歸德府。

    相州,亦即歸德。

    邺郡,五代唐所置,今大名府) 郭門高,下毒手,樂器焚身。

    (伶人郭從謙,以有功得寵,為從馬直指揮使。

    郭崇韬方用事,從謙以叔父事之,及崇韬死,從謙數以私财享諸校,對之流涕言崇韬之寃,從馬直軍士王溫等五人遂作亂,擒斬之。

    存勖戲謂從謙曰:汝既負我附崇韬,又教王溫反,欲何為也?從謙懼,退謂諸校曰:主上以王溫之故,俟邺都平定,盡坑若曹。

    由是親軍皆不自安,從謙遂定計,帥所部兵攻興教門。

    存勖聞變,帥衛兵擊之,時亂兵已緣城而入,近臣宿将皆釋甲潛遁,存勖為流矢所中,鷹坊人善友扶至绛宵殿庑下,抽矢渴懑,須臾遂殂。

    善友斂樂器覆屍而焚之。

    郭從謙,優名郭門高) 唐明宗,李嗣源,胡人異姓。

     勇鬬戰,屢建功,養子螟蛉。

    (李嗣源本胡人,無姓氏,初名邈佶烈,以騎射事克用,屢立戰功。

    克用養以為子,賜名李嗣源。

    及莊宗被弒,諸将立以為帝,是為唐明宗) 讨邺都,軍士嘩,身為擁立。

    (初,存勖使嗣源讨趙在禮于邺都,嗣源下令诘旦攻城。

    是夜從馬直軍士張破敗,帥衆大噪焚營,嗣源叱而問之,對曰:将士從主上十年,百戰以得天下,今主上棄恩任戚,雲克城之後,當坑魏博軍。

    我輩初無叛心,但畏死耳。

    今砍與城中合勢,請主上帝河南,令公帝河北。

    嗣源泣谕不從,遂劫入城,在禮帥諸校迎拜。

    嗣源詭以出城收兵,奔相州,上表自理,為李紹榮所遏,嗣源不得已,遂遣石敬塘以兵入據大梁) 入洛陽,監國政,志在經綸。

    (嗣順至罂子谷,聞存勖被弒,乃恸哭入洛陽,止于私第。

    百官勸進,嗣源曰:吾奉诏讨賊,不幸部曲叛散,欲入朝自訴,又為紹榮所隔,披猖至此,諸軍見推,殊非相悉。

    後百官三上箋,請嗣源監國,乃許之) 遠女色,減中宮,英明有道。

    (時宣徽使選後宮美少者數百獻之,嗣源曰:奚用此為。

    對曰:宮中職掌,不可阙也。

    嗣源曰:宮中職掌,宜谙故事,此輩安知。

    乃悉用老舊者,量留後宮百人,宦官三十人。

    又除稅省耗,及罷四節貢奉) 惜生民,休士馬,五谷豐登。

    (嗣源在位八年,兵革罕用,年谷豐登,蔚代緣邊,粟鬥不過十錢。

    較于五代,粗為小安) 夜焚香,禱蒼天,早求誕聖。

    (嗣源每夕于宮中焚香祝天曰:某胡人,因亂為衆所推。

    願天早生聖人,為生民主) 隻末年,諱儲嗣,激喪從榮。

    (太仆少卿何澤,表立秦王從榮為太子,嗣源不悅,私謂左右曰:群臣請立太子,朕當歸老太原舊第耳。

    議遂止。

    從榮驕矜,不為時論所與,心忌宋王從厚,嘗懼不得為嗣。

    至是嗣源寝疾,從榮入問疾,嗣源俯首不能舉。

    從榮出,聞宮中皆哭,意父已殂,乃謀以兵入宮。

    宣徽使孟漢瓊入白曰:從榮反,兵已攻端門矣。

    嗣源指天泣下,謂侍衛指揮使康義誠曰:卿自處置。

    控鶴指揮使李重吉,從珂之子也,時侍側,嗣源曰:爾亟以兵守諸門。

    重吉即以控鶴兵守宮門。

    是日從榮自河南府擁兵千人以出,陳兵天津橋北,使人召義誠,而端門已閉,叩左掖門亦閉,漢瓊使馬軍指揮使朱洪實帥騎讨從榮,從榮潰走歸府,皇城使安從益進斬之) 唐愍帝,恰臨朝,時衰運拙。

    (宋王從厚,明宗第五子,時為天雄節度使。

    從榮伏誅,遣孟漢瓊召從厚于邺,至是即位,是為愍帝) 李從珂,王氏子,反入西京。

    (李從珂,本姓王氏,小字阿三,鎮州平山寡婦魏氏之子,嗣源掠得之,養以為子,名曰從珂。

    時為鳳翔節度使,朝廷徙之河東,從珂遂于鳳翔舉兵反。

    從厚以康義誠為招讨使,将兵拒之,從珂至陝,諸将及義誠皆降。

    從厚遂出奔衛州,從珂入洛陽,廢從厚為鄂王而自立。

    鎮州,今真定府。

    平山,縣名,屬真定府。

    衛州,今衛輝府。

    鄂州,今武昌府) 辭鸩酒,用麻繩,哀哉短命。

    (衛州刺史王弘贽,遷從厚于州廨,從珂遣弘贽之子巒往鸩之,從厚不飲,巒缢殺之) 一家兒,妻共子,總做寃魂。

    (從厚出奔,妃孔氏病,四子俱幼不能從,從珂俱殺之) 唐潞王,篡李氏,戕民賞衆。

    (從珂初封潞王,弒從厚自立,國号亦曰唐,是為唐廢帝。

    初,從珂發鳳翔,許軍士以入洛人百缗。

    既至閱實,府庫金帛不過三萬兩,而賞軍之費計應用五十萬缗,三司使王玫請率京城民财以足之。

    數日僅得數萬缗,執政請據屋為率,無問士庶自居及僦者,預借五月僦直,從之) 除菩薩,扶生鐵,變了人心。

    (是時有司百方斂民财,及竭左藏舊物與諸道貢獻,乃至後妃器服簪珥,纔二十萬缗。

    從珂患之,學士李專美曰:财力盡于此矣,宜接所有均給之。

    乃诏禁軍在鳳翔歸命者,賜錢七十缗,至二十缗;在京者,各十缗。

    軍士無厭,怨望曰:除去菩薩,扶立生鐵。

    以愍帝仁弱,從珂剛嚴,有悔心故也) 千春節,歸反疑,漏言公主。

     不堤防,石驸馬,引動番兵。

    (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初尚明宗女永甯公主,為驸馬都尉,從珂忌之。

    至是以千春節置酒,公主上壽畢,辭歸晉陽,從珂醉曰:何不且留,遽歸欲與石郎反耶?敬瑭疑懼,欲嘗從珂之意,表陳羸疾,乞栘他鎮。

    從珂遂徙為天平節度使。

    敬瑭謀于将佐曰:吾之來河東也,主上面許我終身不除代。

    今忽有是命,得非如今年千春節與公主所言乎?掌書記桑維翰曰:公明宗愛壻,主上以反逆見待,此非首謝可免。

    但力為自全之計,契丹主素與明宗約為兄弟,公誠能屈節事之,朝呼夕至,何患不成。

    敬瑭遂拒命。

    從珂遣張敬達等讨之,敬瑭遣使求救契丹,契丹主德光将兵赴援,與唐騎将符彥卿等合戰,敬瑭遣都押衙劉智遠助之,唐兵大敗,契丹遂以敬瑭南下,複破唐兵于團柏,敬塘遂直趣洛陽。

    所在将校皆降。

    天平。

    軍名,今兖州府東平縣。

    團柏,唯潞州城北有柏谷山,又太原府祁縣境東有團柏鎮。

    維翰,字國僑,河南人) 一炬火,元武樓,化成灰燼。

    (時敬瑭将至,從珂與曹太後劉皇後及雍王重美等攜傳國寶登元武樓,自焚死) 十三年,傳四主,急雨殘雲。

    (唐自存勖至從珂,凡四主共十三年,而後唐亡) 廿一史彈詞注卷之八 第八段下 石驸馬,滅殘唐,更稱後晉。

    (石敬瑭,西夷臬捩雞之子,為唐明宗驸馬。

    借兵契丹滅唐,契丹立為大晉皇帝,是為後晉高祖) 拜契丹,為君父,做小甘心。

    (初,石敬瑭令桑維翰草表,稱臣于契丹,且請以父禮事之,約事捷之日,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與之,劉智遠曰: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

    厚以金帛賂之,不必許以土地。

    敬瑭不從,表至,契丹大喜,許以傾國赴援) 山前後,十六州,長淪左袵。

    (敬瑭既即位,遂割幽薊瀛莫涿檀順新妫儒武雲應寰翔蔚山前山後共一十六州,以與契丹,從此諸州淪于左袵者,凡四百三十二年。

    歐陽公塞垣論:漢唐之世,東自遼海碣石榆關漁陽盧龍飛狐雁門雲中馬邑定襄,西抵五原朔方諸郡,每匈奴犯境,據險而出奇,持重而待外寇。

    晉高祖以幽薊山後諸郡為耶律之壽,自滄海幹甯雄霸順安廣信,由中山距并代,自茲關東無複關險,故契丹奄有幽陵,遂絕古北之隘,徑度常山,陵獵全魏矣。

    幽,今順天府。

    薊,屬順天府。

    瀛,今河間府。

    莫,故墟在河間府任邱縣北。

    涿,今涿州。

    檀,今密雲縣。

    順,今順天府順義縣。

    新,今保安州。

    妫,今延慶府。

    儒,一統志雲:永樂中改為隆慶州,直隸京師。

    武,一統志雲:禹貢冀州之域,今置萬全都指揮使,隸京師。

    雲,即雲中,今大同府。

    寰,今馬邑縣。

    應翔蔚三州,俱屬大同府) 兒皇帝,被呼喚,羞辱難聽。

    (敬瑭事契丹甚謹,奉表稱臣,尊契丹主為父皇帝。

    每契丹使至,即于别殿拜受诏敕,朝野鹹以為恥。

    敬瑭事之,曾無倦意。

    後契丹主屢止敬瑭上表稱臣,但令為書稱兒皇帝,契丹亦報稱兒皇帝,如家人禮) 為招納,吐谷渾,番王責怪。

     一場憂,一場氣,染病亡身。

    (敬瑭割雁門之北以賂契丹,由是吐谷渾皆屬契丹,苦其貪虐,思歸中國。

    成德節度使安重榮複誘之,于是率部落來奔。

    契丹大怒,遣使來讓,敬瑭逐之使還故土。

    吐谷渾由是附于重榮,重榮執契丹使拽刺,表稱吐谷渾等願與晉兵擊契丹。

    敬塘患之,泰甯節度使桑維翰密疏曰:陛下免晉陽之亂而有天下,契丹之功也。

    今重榮恃勇輕敵,吐谷渾假手報仇,皆非國家之利,不可聽也。

    敬瑭謂使者曰:朕比日以來,煩懑不決,今見卿奏,如醉醒矣。

    乃憂重榮跋扈,以劉智遠為北京留守。

    智遠以親将郭威,以诏指說吐谷渾酋長白承福,令去重榮歸朝廷,承福遂帥衆歸智遠,智遠徙之内地,處之太原岚石之地,表領大同節度使。

    契丹以晉招納吐谷渾,遣使責讓,敬瑭憂悒成疾,遂崩) 将幼子,托非人,老奸馮道。

    (馮道時守司徒兼侍中,敬瑭寝疾,道獨侍,敬瑭命幼子重睿出拜之,又命宦者抱置道懷中,欲道輔立之。

    道少為劉守光參軍,後為何東判官,事唐莊宗,為翰林學士,相明宗愍帝廢帝,晉高祖封魯國公,出帝朝封燕國公。

    契丹滅晉,事德光,為太傅。

    入漢為太師,入周為太師中書令,贈瀛王。

    曆事四姓十二君,滑稽多智,浮沉取容,累朝不離将相公師之位,自着長樂老叙數百言,述己所曆階勳官爵以為榮。

    司馬公曰:道尊寵冠三師,權任首諸相,國存則竊位素餐,國亡則迎谒勸進,茲乃奸臣之尤者也。

    胡氏曰:馮道可不謂之老奸宿猾乎!) 立齊王,為國主,又是昏君。

    (敬瑭殂,道與侍衛馬步都虞侯景延廣議,以國家多難,宜立長君,乃立敬瑭兄敬儒之子齊王重貴嗣位,是為晉出帝。

    重貴寵任延廣,擅挑強敵,且廣置宮室,厚賞伶優,括民财谷,虐政頻仍,卒為契丹所據) 妻叔母,戲梓宮,自稱新婿。

     醉醺醺,涎鄧鄧,敗壞人倫。

    (初,敬瑭愛少弟重胤,養以為子,娶馮蒙女為其婦。

    重胤早卒,馮夫人寡居有美色,時敬瑭梓宮在殡,重貴納之,與夫人酣飲。

    過梓宮前,醊而告曰:皇太後之命,與先帝不任大慶。

    左右失笑,重貴亦笑,顧左右曰:我今日作新壻何如?夫人與左右皆大笑,遂立為後。

    後契丹入寇,暴重貴之惡曰:納叔母于宮中,亂人倫之大典) 景延廣,橫磨劍,突沖番國。

     翁怒來,天奪鑒,幸捷陽城。

    (重貴初立,大臣議奉表稱臣,告哀于契丹,景延廣請緻書稱孫而不稱臣,契丹遣使責讓,延廣複以不遜語答之,且執契丹使喬榮囚之,大臣皆言契丹不可負,乃釋之。

    榮辭歸,延廣大言曰:歸語而主,先帝為北朝所立,故稱臣奉表。

    今上乃中國所立,所以降志于北朝者,正以不敢忘先帝盟約耳。

    為鄰稱孫足矣,翁怒則來戰,孫有十萬橫磨劍,足以相待也。

    契丹主大怒,遂入寇,後晉遣招讨使杜威都排陳使符彥卿等攻契丹泰州,降之。

    契丹主擁衆南向,威等懼,退至陽城,契丹至,晉軍與戰,逐北十餘裡,契丹踰白溝而去,晉軍結陣而南,至白團衛村,契丹四合圍之數重,絕糧運汲道。

    是日東北風大起,契丹順風縱火,李守貞曰:彼衆我寡,風沙之内,莫測多少,此風天助我也。

    與符彥卿皇甫遇等引精騎擊之,風勢益甚,昏晦如夜,彥卿等橫沖契丹,呼聲動天地,契丹大敗而走,勢如崩山,契丹主獲一橐駝乘之而走。

    後契丹兵入大梁,延廣見契丹主于封邱,契丹主诘之曰:兩主失歡,皆汝所為也,十萬橫磨劍安在?乃鎖之,延廣自殺。

    顧充曰:陽城一捷,是天奪之鑒而益其疾也。

    泰州,今保定府。

    白溝,河名,在真定府高邑縣南。

    封邱,縣名,屬開封府) 定關南,平塞北,誇張大話。

    (晉遣杜威等将兵伐契丹,下敕榜曰:專發大軍,往平黠虜,先收瀛莫,安定關南。

    次複幽燕,蕩平塞北,有能擒獲虜主者,除上鎮節度使。

    瀛莫幽燕,注見前。

    關南,謂瓦橋關以南十縣及晉陽之地,皆曰關南) 胡兵入,将帥叛,運盡神昏。

    (晉初議北征,以杜威為元帥,李守貞副之。

    趙瑩知其有異志,曰:杜公國戚,貴為将相,而所欲未厭,豈可複假以兵權?不若止任守貞。

    不從。

    威屢請益兵,由是禁兵皆在麾下,宿衛一空。

    及契丹大舉入寇,以兵環晉營,威守貞朱彥筠等皆叛降契丹,威引契丹主至恒州,順國節度使王周亦降。

    高行周符彥卿皆詣契丹降。

    契丹以威為太傅,守貞為司徒。

    所過州縣,威皆谕降之。

    重貴召範質草降表,自稱孫男臣重貴,禍至神惑,運盡天亡,今與太後及妻馮氏,面縛待罪) 張彥澤,兩頭蛇,争先奪國。

    (初,契丹入寇,趣恒州,馬軍都排陣使張彥澤等在恒州,引兵會杜威,言契丹可破之狀。

    重威複趣恒州,以彥澤為前鋒。

    威潛遣腹心詣契丹約降,契丹引兵南,威将降兵以從,遣彥澤将騎先取大梁,彥澤倍道疾驅,夜渡白馬津,自封邱門斬關而入。

    重貴于宮中起火,自攜劍驅後宮赴火。

    俄而彥澤傳契丹書慰撫之,重貴乃命滅火,與後妃聚泣,使召彥澤,微笑不應,遷重貴于開封府,頃刻不得留。

    重貴悉以内庫金珠自随,彥澤曰:此物不可匿也。

    乃分以遺彥澤,彥澤遣指揮使李筠以兵守之,内外不通,彥澤縱兵大掠二日,都城為之一空。

    自謂有功于契丹,旗幟皆題赤心為主,見者笑之。

    恒州,今真定府。

    封邱門,汴京城門名也) 孫勿憂,有噉所,委骨窮塵。

    (契丹主賜重貴手诏曰:孫勿憂,必使汝有噉飯之所。

    封為負義侯,徙之黃龍府,而後晉亡。

    顧氏曰:生也負名負義,死也委骨窮塵。

    黃龍府,即慕容氏和龍城也,在契丹臨潢府東南) 劉智遠,晉節度,徘徊視亂。

    (劉智遠,其先沙陀人,在晉為河東節度使,封北平王。

    晉主重貴忌之,以為北面行營都統。

    智遠廣募士卒,又得吐谷渾财畜,由是富強。

    晉主與契丹結怨,智遠知其必危,而未嘗論谏。

    契丹屢深入,智遠初無邀遮入援之志,晉主嘗再命智遠會山東,皆不至。

    晉主曰:太原殊不助朕,必有異圖。

    及契丹入汴,智遠分守四境,遣王峻奉表稱臣,契丹主賜诏褒美,親加兒字于智遠姓名之上。

    既而知其觀望不至,使謂智遠曰:汝不事南朝,又不事北朝,意欲何所俟耶?王峻言契丹貪殘,不能久有中國,勸智遠進取。

    智遠曰:契丹未有他變,豈可輕動,且觀其所利,止于得财貨,必将北去,宜待其去,然後取之) 幸遼君,胡馬退,趁勢稱尊。

    (契丹既入大梁,下制稱大遼會同十年,将晉主北遷。

    劉智遠聲言出師迎歸晉陽,軍士皆曰:今天下無主,宜先正位,然後出師。

    智遠遂稱帝于晉陽。

    後契丹北還,智遠入大梁,諸鎮皆降,乃改國号曰漢,更名暠,是為後漠高祖) 史弘肇,軍令嚴,安行入汴。

    (侍衛指揮使史弘肇,沈毅寡言,禦衆嚴整,将校小不從命,立撾殺之,士卒所過,犯民田及系馬于樹者,皆斬。

    軍中惕息,莫敢犯令,所向必克。

    智遠自晉陽安行入洛及汴,兵不血刃者,皆弘肇之力也) 殺許王,李從益,聞者酸心。

    (唐明宗子許王李從益,年尚幼,石敬瑭即位,李後系明宗女,養從益于宮中,奉明宗王淑妃如事母,封從益為郇公,奉唐妃居洛陽。

    趙延壽娶明宗女淑妃,詣大梁,會禮契丹主,見而拜之曰:吾嫂也。

    以從益為許王,複歸于洛。

    至是契丹北還,其将蕭翰為宣武節度使,聞智遠擁兵而南,欲北歸,乃矯契丹主命,立從益為帝于大梁。

    淑妃泣曰:吾母子單弱如此,而為諸公所推,是禍吾家也。

    翰留燕兵千人為從益衛而行。

    從益遣使奉表稱臣,迎智遠,仍出居私第。

    智遠至洛陽,命鄭州防禦使郭從義先入大梁,殺從益及淑妃。

    淑妃且死,曰:吾兒何罪而死?何不留之,使每歲寒食,以一盂麥飯,灑明宗陵乎?聞者泣下。

    郇,縣名,今省入猗氏縣,故址在平陽府西南。

    鄭州,屬開封府。

    明宗陵,在河南府城東北) 稱天福,于晉亡,何煩憶念。

    (天福,晉高祖年号。

    智遠曰:餘未忍忘晉,又惡重貴開運之名。

    乃更稱天福十二年) 原赦了,杜重威,怎服羣情。

    (初,重威将兵禦契丹,日置酒作樂,罕議軍事。

    指揮使王清與契丹戰,威不遣一騎助之,清謂其衆曰:上将握兵,坐觀不救,此必有異志,吾輩當以死報國耳。

    清與士衆力戰,盡死,威潛遣腹心詣契丹牙帳邀求重賞,契丹绐之曰:趙延壽威望素淺,不能帝中國,汝果降,當以汝為帝。

    威喜,伏甲召諸将,出降表示之,諸将駭愕聽命,命軍士出陣于外,親谕之降,命釋甲。

    皆恸哭,聲震原野。

    烕更于衆中揚言:主上失德,信奸忌己。

    聞者切齒。

    契丹遣延壽衣赭袍,至晉營,亦以赭袍衣威,其寔皆戲之耳。

    及契丹北還,威自以附契丹負中國,内常疑懼,智遠徙為歸德節度使,威拒命,智遠以高行周為招讨使讨之,威出降,智遠赦之,以為太傅。

    每出入,路人皆擲瓦礫诟之。

    重威即杜威,因避齊王重貴諱,故改名) 子承佑,嗣其傳,謂之隐帝。

    (智遠殂,子周王承佑嗣位,是為後漢隐帝) 毛錐文,鎗劍武,忿族強臣。

    (時契丹入寇,議以郭威為邺都留守,督諸将備之。

    侍衛指揮使史弘肇,欲威仍領樞密使,而怨平章蘇逢吉異議。

    既而朝貴會飲,弘肇舉大觞屬威,厲聲曰:昨日廷議,一何同異。

    逢吉與平章楊邠亦舉觞曰:是國家之事,何足介意。

    弘肇又厲聲曰:安定國家,在長鎗大劍,安用毛錐?三司使王章曰:無毛錐,則财賦何從可出?自是将相有隙,如水火矣。

    承佑自即位以來,邠總機政,威主征伐。

    弘肇典宿衛,章掌财賦,以是國家麄安。

    後左右嬖幸浸用事,邠等屢裁抑之,承佑亦厭為大臣所制,邠弘肇嘗議事于前曰:陛下當禁聲,有臣等在。

    承佑積不能平,左右因譛之,承佑遂謀誅邠等,入白李太後,太後不可,承佑忿曰:國家之事,非閨門所知。

    拂衣而出,時弘肇與邠章入朝,殿中甲士出,殺之,分遣使收捕邠等親黨,盡殺之。

    又遣供奉官孟業,赍密诏詣邺,令指揮使郭崇威曹威殺郭威,旋族威家,嬰兒無免者) 郭雀兒,舉兵來,支撐不住。

    (郭威微時,刺其項上為飛雀,人皆稱為郭雀兒。

    至是威得诏,乃召郭崇威及諸将,告以邠等寃死,及有密诏之狀。

    崇威等勸威入朝自訴,蕩滌鼠輩,以清朝廷,乃留其養子榮鎮邺,自率兵還朝。

    承佑聞威至河上,悔懼,私謂窦貞曰:屬者亦太草草。

    遣慕容彥超拒之,彥超敗,奔兖州) 孤另另,一騎馬,死在荒村。

    (初,彥超以大軍屯七裡店,承佑自出勞軍。

    及彥超敗,承佑獨與三相及從官數十人,宿于七裡塞,餘皆逃潰。

    旦日将還宮,至元化門,權知開封府劉铢在門上,射承佑左右,承佑回辔西北獨行,至趙村,追兵已至,承佑下馬入民家,為亂兵所殺。

    ▼璜按承佑之死,五代史雲:郭允明反,殺帝于趙村。

    通鑒雲:入民家,為亂兵所殺。

    劉恕雲:郭威兵弒帝,諱之,因允明自殺,乃歸罪耳。

    三說不同,并附于此,以俟讀史者尚論焉) 李太後,自臨朝,纔方一月。

    (李太後,高祖後也。

    郭威請立嗣君,乃議迎立武甯節度使劉赟于徐州,赟未至,太後臨朝甫一月,而威篡位。

    武甯,軍名,今徐州,屬江南) 契丹家,軍馬動,準備征行。

    (契丹入寇,屠内邱,陷饒陽。

    太後命郭威将兵擊之。

    内邱,縣名,屬順德府。

    饒陽,縣名,屬真定府) 衆将卒,裂黃旗,高呼萬歲。

    (威至澶州将發,将士數千人忽大噪曰:天子須侍中自為之,将士已與劉氏為仇,不可立也。

    或裂黃旗以被威體,共扶袍之,呼萬歲震地,因擁威南行。

    澶州,今大名府開州) 漢家邦,改換作,郭氏朝廷。

    (威上太後箋,請奉漢宗廟,太後诰以侍中監國,旋下诰授監國符寶,即皇帝位。

    郭威遂稱帝而漢亡) 周郭威,反澶州,花項天子。

    (郭威,邢州饒山人,漢遣威将兵擊契丹,至澶州自立。

    以己為周虢叔之後,國号周。

    初迎立赟,其父河東節度使劉崇,遣使至京師,威見使者,具道所以立赟之意,因自指其項曰:自古豈有花項天子) 殺劉赟,攻北漢,畢露謀心。

    (劉赟,劉崇之子。

    崇,漢高祖智遠之弟。

    初,迎赟于徐州,及威自立,赟始至宋州。

    王峻等遣郭崇威将兵拒之,崇威遷赟于外館,以太後诰,廢赟為湘陰公,威尋弒之。

    先是崇聞隐帝遇害,欲起兵南向,聞迎立赟,乃止,曰:吾兒為帝,吾又何求。

    至是聞威弒赟于宋州,乃即位于晉陽,是為北漢,崇乞師契丹,會兵攻周晉州,威遣王峻追擊,敗之。

    湘陰,縣名,屬長沙府) 即位後,卻貢獻,頗多善政。

    (周主謂王峻曰:朕起于寒微,一旦為帝王,豈敢厚自奉養,以病下民乎!命峻疏四方貢獻珍美食物,诏悉罷之。

    顧充曰:郭威即位之後,善政頗多,罷四方之貢獻,毀漢宮之寶器,可謂節儉之主矣) 釋唐俘,通鄰籴,志恤民生。

    (周主獲唐将燕敬權,釋之,仍遣歸。

    唐濱淮,州鎮言唐淮南饑民,過淮籴谷。

    周主诏曰:彼之生民,與此何異,無得禁止) 谒孔廟,緻尊崇,右文尤異。

    (周主如曲阜,谒孔廟。

    将拜,左右曰:孔子,陪臣也,不當拜。

    周主曰:孔子,百世常王之師,敢不敬乎!遂拜。

    又拜孔子墓,命勿樵采;訪孔子顔淵之後,以為曲阜令及主簿。

    曲阜縣,屬兖州府。

    孔廟在曲阜縣西八裡魯城内,即阙裡故宅。

    孔子墓亦在縣西八裡,世呼為孔林) 稱太祖,乏嗣子,繼養柴榮。

     柴氏子,周世宗,因親繼統。

    (郭威為後周太祖。

    威無嗣,以妻兄柴守禮子榮養為己子,封晉王。

    威殂,榮嗣位,是為後周世宗) 諒陰中,自出将,立斬樊能。

    (北漢主以契丹兵擊周,世宗欲自将禦之,群臣皆曰:陛下新即位,山陵有日,人心易搖,宜命将禦之。

    世宗曰:崇幸我大喪,輕朕年少新立,朕不可不往。

    乃命馮道奉梓宮赴山陵,自發大梁,與北漢戰于高平之南。

    周将樊愛能何徽,引騎兵先遁,右軍潰,步兵千餘人解甲降北漢。

    世宗見軍勢危,自引兵親犯矢石督戰,宿衛将趙匡胤,身先士卒,馳犯其鋒,軍士死戰,無不一當百,北漢兵大敗。

    愛能等聞捷,稍稍複還,世宗責之曰:汝輩皆累朝宿将,非不能戰,正欲以朕為奇貨,賣與劉崇耳。

    悉斬之。

    自是驕将惰卒,始知所懼。

    高平,縣名,屬山西澤州) 紀綱正,賞罰行,三軍喜悅。

    (高平之捷,三軍鹹服其英武。

    世宗号令嚴明,信賞必罰,人莫敢犯。

    故破敵廣地,所向無前) 用文臣,任武将,各盡其能。

    (史稱世宗文武參用,各盡其能,無不畏其明而懷其惠。

    捷錄曰:世宗相王溥,任王樸窦俨,修通禮,正樂書,定大樂,設科目,而文教彬彬。

    将匡胤,命李重進韓通,敗漢兵,平江北,複三關,而武功烈烈。

    王溥,字齊物,祁縣人,爵祁國公,谥文獻。

    窦俨,字望之,漁陽人。

    王樸,字文伯,東平人) 禁僧尼,寬賦稅,重農務本。

    (禁私度僧尼,凡欲出家者,必俟祖父母父母伯叔父之命。

    又謂侍臣曰:近朝征斂谷帛,多不俟收獲紡績之畢。

    诏三司自今夏稅以六月、秋稅以十月起征,民間便之。

    尤留心農事,嘗刻木為農夫蠶婦,置之殿庭。

    遣使分行諸州,均田而租稅) 躬聽訟,錄囚徒,修政明刑。

    (世宗親錄囚于内苑,有汝州民馬遇父及弟為吏所寃死,屢經覆按,不能自伸,世宗臨問,得其實,人以為神。

    由是諸長吏,無不親察獄訟) 江北地,盡收羅,鄰邦入貢。

    (世宗屢自将伐唐,唐主屢敗,遣司空孫晟等請去帝号,割壽濠泗楚光海六州,以求罷兵。

    世宗以淮南之地,已半為周有,欲盡得江北之地,不許。

    後世宗複自将攻之,所向皆克。

    唐主乃遣侍郎陳覺表請獻廬舒蕲黃四州之地,畫江為境,以求息兵。

    世宗曰:朕本興師,止取江北,今爾主舉國内附,朕複何求。

    賜唐主書慰納之,于是江北悉平,唐由是歲輪貢物數十萬,吳越王弘俶遣使入貢,世宗以诏谕之,使出兵擊唐。

    南漢亦遣使入貢。

    濠,今臨淮縣。

    壽泗,二州名,俱屬鳳陽府。

    楚,州名,今淮安府。

    海州,屬淮安府。

    光州,屬汝甯府。

    舒,今安慶府廬州,俱屬江南。

    蕲黃,二州名,屬湖廣) 安邊策,宏采納,遠近歸心。

    (世宗謂宰相曰:吳蜀幽并,未能混一,宜命近臣着開邊策各一篇,朕覽焉。

    北部郎中王樸獻策曰:中國之失吳蜀幽并,莫不以君暗臣邪、兵驕民困。

    今欲取之,莫若進賢退不肖以收其才,恩德誠信以結其心,賞功罰罪以盡其力,去奢節用以豐其财,時使薄斂以阜其民。

    俟才集事治,用充民附,然後舉而用之,功無不成矣。

    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唐與吾接境,其勢易擾也,擾之,當以無備之處為始,備東則擾西,備西則擾東。

    南人懦怯,聞少有警,必悉師以救之,師數動,則民疲而财竭;不悉師,則我乘虛取之。

    如此則江北悉為我有。

    既得江北,則用彼之民,行我之法,江南亦易取。

    嶺南巴蜀,可傳檄而定。

    燕地必望風内附。

    惟河東必死之寇,必當以強兵制之,宜且以為後圖。

    使天下既平,然後伺間,一舉可擒也。

    世宗納之) 剛七載,棄羣臣,宮中晏駕。

    (世宗以北鄙未複,自将伐契丹,取瀛莫易三州,以瓦橋關為雄州,益津關為霸州,遂趣幽州。

    有疾乃還,在位七年而殂。

    登遐之日,遠迩哀慕。

    瀛州,今河間府。

    莫州,今省入任邱縣,故城在縣北三十五裡。

    易州,屬保定府。

    雄州,今改縣,屬河間府。

    覇州,屬順天府) 漢唐來,稱獨步,有道明君。

    (世宗留心治道,良法美意,未易杖舉,信為五代十三君中之令主。

    按五代之前,世宗為首,唐明宗次之,周太祖又次之。

    其餘諸君,無足數矣) 符皇後,抱孤兒,遭時不幸。

    (符皇後,世宗後也。

    世宗崩,子梁王宗訓立,是為恭帝,時年七歲) 被陳橋,兵變起,另換乾坤。

    (鎮定二州言,北漢會契丹兵入寇,周主遣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帥兵禦之。

    是夕次陳橋驿,都指揮使石守信等相與謀曰:主上幼弱,我輩出死力破敵,誰則知之。

    不如先立點檢為天子,然後北征,未晚也。

    都押衙李處耘具以事白都知匡義及歸德掌書記趙普,匡義普部分都将,環列待旦。

    黎明,将士逼匡胤寝所,曰:諸将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

    匡胤驚起披衣,未及對,黃袍已加身矣。

    衆羅拜呼萬歲,掖之上馬還汴,遂奉匡胤入宮,即皇帝位。

    奉周主為鄭王,符太後為周太後,遷之西宮,而後周遂亡。

    鎮,今真定府。

    定,即真定府定州。

    陳橋驿,在開封府城北四十裡) 五代史,八姓君,悤悤日月。

     朝屬梁,暮屬晉,草草君臣。

    (五代史,宋歐陽修所撰。

    梁一姓,唐三姓,晉一姓,漢一姓,周二姓,五代共五十三年。

    顧氏總論曰:五代得國,有四君而三姓者,有三君而二姓者,其傳世之久,後梁十有七載,其次者後唐十有四載,後周十有二載,後晉十有一載。

    至其蹙者四載而失矣。

    曆數若逆旅,承代如隙駒,中原塊土,屢為篡奪之場,世運至此,豈非天地一塞會哉!) 當此際,亂離中,稱王據土。

    (五代之時,中間僭号割據者,凡十一國) 顯神通,誇智勇,更有能人。

     閩國主,王審知,因兄起事。

    (王審知,光州固始人,唐光啟中福建觀察使陳岩表審知兄潮為泉州刺史,岩卒,其壻範晖自稱留後。

    潮遣審知攻晖殺之,唐即以潮為觀察使,潮以審知為副使。

    潮卒,舍其子而命弟審知知軍府事。

    審知自稱福建留後,表聞于朝,後為閩太祖。

    光州固始縣,俱屬汝甯府。

    泉州府,屬福建) 奉唐朝,封節度,北面朱溫。

    (唐以閩福州為武威軍,拜審知節度使。

    及朱溫篡唐,審知降梁,梁封為閩王) 乘白馬,号三郎,合軍推重。

    (審知常乘白馬,軍中号為白馬三郎) 甘棠港,風雷助,黃崎波平。

    (審知招來海中蠻夷商賈,奈福州海口黃崎岸橫石巉峭,常為舟揖之患,審知思欲制置,憚于役力。

    幹甯中,夢金甲神自稱吳安王,許助開鑿。

    及覺,命判官劉山甫往設祭祭之,未終,海内靈怪俱見,山甫憩于僧院,憑高觀之,風雷暴興,見一物非魚非龍,鱗黃鬣赤,凡三日,風雨乃霁。

    已别開一港,甚便行旅。

    驿表以聞,賜号甘棠港) 據福建,統漳泉,稱王僭号。

    (審知據福州,盡有漳泉五州之地,僭稱閩王) 老将來,子延翰,繼統為君。

    (後唐同光三年,審知卒,子延翰嗣位,自稱大閩國王) 蔑昆仲,棄良言,遭逢義弟。

     斬其身,奪其位,與弟延鈞。

    (延翰蔑棄兄弟,出弟延鈞為泉州刺史。

    廷翰多取民女以充後庭,延鈞上書極谏,由是有隙。

    審知養子延禀,本姓周氏,為建州刺史,延翰使之采擇,延禀複書不遜,亦有隙。

    二人遂合兵襲福州。

    延禀先至,梯城而入,延翰驚匿,延禀執之,暴其罪惡,斬于門外。

    延鈞至,延禀自以養子,推延鈞為威武留後。

    建州,今建甯府) 收父妾,任妖巫,縱妻淫佚。

     九龍殿,稱黃帝,貯一歸郎。

    (閩人有言真封宅龍見者,延鈞更命其宅曰龍躍宮,遂改元龍啟,稱皇帝,更名鏻。

    鏻好鬼神,任妖巫徐彥林,使視鬼于宮中,多信巫為殺戮。

    審知婢金鳳,姓陳氏,陋而淫,鏻嬖之,立為後。

    伊,鏻有嬖吏歸守明者,以色見幸,号歸郎。

    鏻後得風疾,陳氏與歸郎奸,又有百工院使李可殷,因歸郎以通陳氏。

    鏻命錦工作九龍帳,國人歌曰:誰謂九龍帳,惟貯一歸郎。

    ▼璜按楚王希範作九龍殿,刻沈香為八龍,飾以金寶,長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範居中,自為一龍。

    其幞頭腳長丈餘,以象龍角,此應為九龍帳。

    殿字應悮) 臨死病,見鬼昏,繼鵬謀亂。

    (李可殷嘗譛皇城使李仿于鏻,後族陳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