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普智菩薩。

    複問普賢。

    何謂身業。

    何謂為體。

    何謂言辭。

    何謂口淨。

    何謂善清淨。

    何謂所護而善攝。

    何謂菩薩所修章訓常勸樂衆生界。

    何謂菩薩等心。

    何謂發意。

    何謂心遍。

    何謂諸根。

    何謂志性。

    何謂性和。

    何謂應時。

    何謂應信。

    何謂信入世界。

    何謂信入衆生界。

    何謂居止。

    何謂興發。

    何謂奉行。

    何謂成就。

    何謂失佛道法。

    何謂寂然。

    何謂究竟法。

    何謂生佛法。

    何謂正士。

    何謂為路。

    何謂路無量。

    何謂道業。

    何謂行道。

    何謂進道。

    何謂為行。

    何謂為手。

    何謂為腹。

    何謂為藏。

    何謂為心業。

    何謂德铠。

    何謂為杖。

    何謂為頭。

    何謂為眼。

    何謂為耳。

    何謂為鼻。

    何謂為舌。

    何謂為軀。

    何謂喜行。

    何謂行步。

    何謂為處。

    何謂為坐。

    何謂卧寐。

    何謂為室。

    何謂為遊居。

     普賢菩薩報曰:善哉問也。

    谛聽谛受。

    報曰唯然。

    普賢曰:菩薩身業有十事。

    何謂為十。

    能以一身。

    普遍佛界。

    故曰身業。

    示現一切衆生界門。

    與諸所生。

    而俱宿止。

    而獨遊步十方世界。

    亦皆往至諸佛道場會說法處。

    能以一手。

    覆蓋一切三千世界。

    一掌捉持諸大鐵圍。

    金剛衆山。

    顯示衆生。

    一切佛土。

    合在身中。

    複令散沒。

    以衆生界。

    受在一身。

    匿覆獨處。

    又複示現一切衆生。

    覺在己身。

    以用成就。

    嚴淨佛土。

    是為十身業。

    菩薩住此。

    由是得緻無上佛業。

    訓誨群黎悉得至道。

     菩薩體有十事。

    何謂為十。

    體能奉修。

    六度無極。

    能行四恩。

    不舍衆生。

    修無蓋哀。

    代諸群萌。

    身自受之。

    五陰苦擔。

    不以勞惓。

    無極慈身。

    普護一切。

    而令得濟。

    以功德形。

    使諸人民。

    皆得戴仰。

    而逮安脫。

    以聖慧事。

    一切諸佛。

    同合體故。

    以得成就。

    棄捐一切諸兇危法。

    是謂法身善權方便。

    一切現門神足變化。

    皆能顯示。

    所為感動。

    菩薩體者,於道自在。

    便成正覺。

    是為十體。

    菩薩住此。

    便能得入如來至真無上大慧。

     菩薩言辭。

    有十事。

    何謂為十。

    言辭而谛,則以此教。

    安隐衆生。

    以清和語。

    悅可一切。

    人民意念。

    以不妄語。

    所說如言:演至誠辭。

    菩薩如是,假在夢中。

    無有異言:所說随順。

    不欺釋梵及四天王,深妙無害。

    能為顯示。

    自然之教所說堅固。

    班宣諸法。

    無有邊際。

    所演發路。

    從一切言:而開化之。

    随人所作。

    說其報應。

    示其本末。

    觀衆生意。

    随其所應而教誨之。

    是為菩薩暢十言辭。

     菩薩有十事。

    為善清淨。

    何謂為十。

    好喜欲聞如來音聲。

    是則為淨。

    思省菩薩曾所聽音。

    去於衆生所不喜聽。

    棄捐惡語。

    不施於人。

    本昔所說,四事口過。

    常遠離之。

    本歡悅心。

    谘嗟如來磬揚大音。

    在佛神寺。

    歌歎佛德。

    以清和性。

    為諸衆生。

    宣傳法施。

    在尊神寺。

    作諸妓樂琴筝吹笛。

    樂佛塔廟。

    親自面從。

    諸佛世尊,聽聞經典。

    順在天福。

    從諸菩薩。

    若因法師。

    得聞經典。

    身自奉事。

    心舍天上。

    是為十事菩薩演教為善清淨。

     菩薩有十事所護善攝。

    何謂為十。

    諸天王現。

    悉共護之。

    龍王鬼神王。

    皆出宿衛。

    揵沓和。

    阿須輪。

    鹹來奉敬。

    迦留羅。

    金翅鳥王。

    佥來安之。

    甄陀羅。

    摩睺勒。

    悉歸仰之。

    又天帝釋。

    侍從諸天。

    俱來護之。

    其梵天王,将諸梵天。

    在邊自歸。

    諸菩薩等。

    皆共敬念。

    諸不退轉。

    一生補處。

    佥來親之。

    諸如來等。

    現在十方。

    威神護之。

    是為菩薩十事擁護善攝。

     菩薩有十事所修章訓。

    何謂為十。

    而常勸樂衆生之界。

    亦複教化三千大千諸佛國土。

    又悉能入一切諸根。

    通利中間及弱劣者,随其境土。

    而嚴淨之。

    消除一切愛欲塵勞。

    遠離諸穢。

    棄捐境界。

    而悉睹見志性所在。

    漸稍長益。

    清和之性。

    而悉普達。

    遍諸法界。

    因是之故。

    速近無為。

    是為十事。

     菩薩等心。

    有十事。

    何謂為十。

    等心總持。

    執諸衆生。

    攝衆德本。

    令不遺漏。

    心如江海。

    不可限量。

    順諸佛法。

    無極道慧。

    心如須彌。

    其德超逾。

    建立衆生。

    一切善本。

    心如明珠。

    去諸垢穢。

    意念清淨。

    心如金剛。

    毀壞一切諸瑕疵法。

    其心堅固。

    如鐵圍山。

    不可破壞。

    一切衆魔。

    諸外異學。

    無能動者,其菩薩心,猶如蓮華。

    遊於三界。

    永無所著。

    其菩薩心。

    如靈瑞華。

    於無數劫難可見聞。

    心如日明。

    遊行虛空。

    消滅一切闇蔽罣礙愚癡之冥。

    其心如空。

    愍傷一切群萌之類。

    是為菩薩十心。

     菩薩發意。

    複有十事。

    何謂為十。

    發意念言:吾當悅豫一切群萌。

    皆當消除諸衆生等塵勞愛欲。

    永使無馀。

    自興念言:斷截諸蔽罣礙之難。

    悉於諸法。

    不以猶豫。

    得至寂然。

    吾當澹泊一切衆生勤苦五陰。

    當斷消滅惡趣八難。

    常當普見一切如來。

    不離其邊。

    常當精進學菩薩戒。

    成諸佛道。

    普見衆生。

    成就一切。

    使入道迹。

    以故發意。

    當知無極法鼓普。

    遍十方諸佛國土。

    總攝人民。

    志性諸根。

    使無有馀。

    是為十事菩薩發意。

     菩薩意遍。

    複有十事。

    何謂為十。

    其意普遍。

    曠若虛空。

    入於無量一切法界。

    一時之間皆遍三世。

    諸佛所興。

    辄能具足。

    入胎出生。

    棄國捐王。

    成最正覺。

    現大滅度。

    悉由聖慧。

    入衆生界。

    志其意性。

    覺知諸根。

    以聖光明。

    遍至一切諸法境土。

    周無邊際。

    諸幻羅網。

    無所從生。

    至於自然。

    無有颠倒。

    不可計會。

    己心無礙。

    使他無蔽。

    光明智慧。

    而得自在。

    諸佛興時。

    所在發意。

    現最正覺。

    是為菩薩十事意遍。

     菩薩諸根有十事。

    何謂為十。

    諸菩薩等。

    若見諸佛。

    諸根歡悅。

    欣然不還。

    好樂諸佛。

    奉敬經典。

    靡所不達。

    菩薩不回一切諸根。

    無所障塞。

    心常堅祝其所修行。

    莫能廢者,諸根微妙。

    曉了分别。

    智度無極。

    諸菩薩意。

    無有進退。

    勸誨衆生。

    志如金剛。

    消化諸法。

    破壞衆惡。

    其明堅強。

    靡所不照。

    見諸如來。

    光燿所在。

    諸根無怪。

    開士之心。

    了如來身。

    合為一體。

    其菩薩意。

    至無限際。

    入於如來十種之力。

    是為菩薩十事諸根。

     菩薩志性有十事。

    何謂為十。

    有菩薩心。

    常無所著。

    不貪世俗。

    其心清徹。

    而不雜碎。

    不思聲聞緣覺之事。

    又計菩薩志性柔順。

    恒志佛道。

    其意清和。

    因一切智。

    而出生矣。

    有所念者,無有俦匹。

    消伏衆魔諸外異學。

    志無瑕疵。

    嚴淨一切如來慧常恒善救攝。

    其意本末。

    如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