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大慧。
顯大神足,則以普智。
感動興行。
化諸群黎。
是無怯弱。
是為菩薩十無怯弱。
菩薩有十事心如大山。
何謂為十。
於是菩薩。
常修精進。
專志思惟。
諸通敏慧。
又其菩薩。
觀一切法。
本淨如空。
而解諸法悉從颠倒。
無央數劫。
修菩薩行。
興發其心。
豐盛一切清白之法。
解知如來無量慧義。
以能奉行諸清白法。
菩薩興發諸佛經道。
平等清和。
順善親友。
所因發心。
不懷疑結。
尊敬經典。
不當念異。
法于馀業。
唯當恭悖謙下卑順。
一切所有。
施無所吝。
漸近道法。
菩薩愍哀一切衆生。
忍諸憂患衆苦之惱。
假使遭遇危身之患失命之難。
罵詈毀辱。
刀杖加形。
皆能忍之。
不懷慼悒。
定心不亂。
不起瞋恨。
懷無極慈。
愍念群黎。
被大德铠。
而不退還。
不廢道意。
益加殷勤。
興無極哀。
其哀益廣。
所以者何。
佛子當知。
菩薩所行一切諸法。
皆因由生。
具足護行如來正真。
曉了諸法。
忍辱仁和。
以為豪位。
菩薩大士。
修大功德。
威神巍危若在天上。
諸天中尊。
若在世間。
人中位高。
面像端政。
勢力第一。
眷屬強盛。
所欲自由。
若為帝主。
無極貴姓。
功勳無限。
智慧廣遠。
不好愛欲。
不以财賄。
眷屬自在。
用為安隐。
唯愛道法。
喜法樂法。
慕法求法。
以法為室。
因法得護。
自歸於法。
因法得度。
常求法義。
以法為樂。
思惟經典。
以是比像。
而得安居。
不随魔教。
所以者何。
若有菩薩。
發意之頃。
蠲除衆生吾我魔界。
使住佛境。
又其菩薩。
精進如是,無央數劫。
修菩薩行。
自知如此。
吾於今日。
逮學無上正真之道。
不恐不畏。
亦不懷懅。
修菩薩行。
有斯行已,吾今當成最正覺道。
然於來世無央數劫。
修菩薩行。
自知見之。
又睹異學。
難化難療。
無反複心。
不識報恩。
欲教此衆。
故被德铠。
遊在衆生。
而得自在。
見兇惡衆。
不以為厭。
不憎惡人塵欲之故而退還也。
又其菩薩。
不信仰人。
發大道意。
吾以是行。
合集菩薩身獨當辦。
不須他人。
於當來劫。
奉開士法。
以己志行。
具諸佛法。
興心存在無上大道。
以唯願樂。
開化衆生。
樂化衆生。
信菩薩行。
自淨志性。
亦能複淨他人性行。
解深境界。
亦複分别他人土地。
去來今佛。
合一境土。
又其菩薩。
不見諸法。
亦複不睹諸菩薩行。
不觀備悉諸開士義。
亦複不見教衆生義。
亦複不察奉諸佛法。
亦複不見當逮無上正真道法已成今成方當成者,亦複不見班宣經道不得說者,亦無講者,菩薩大士。
不從大道而退還耶。
所以者何。
佛子當知。
是生菩薩。
因求諸法。
成最正覺。
行一切法。
不随倒見。
益加精勤。
遵習德本。
所行清淨。
具足智慧。
一發心頃。
功勳名德。
日新增益。
不恐不畏。
亦不懷懅。
因疾成無上正真之道。
是為十事心如大山。
菩薩有十事慧如江海入無上道。
何謂為十。
入於衆生無量境界。
又其佛子。
菩薩普遊十方諸佛境界。
以大宮殿。
入於聖室。
習無思想。
又其菩薩。
修治無量一切空界。
遊於虛空而無罣礙。
十方寂然。
如水如網。
以普平等。
又其菩薩。
善入法界。
而遊無為。
所入無斷。
不計有常。
所入無際。
無造無滅。
曉了所入靡不周至。
又其積衆德本。
自歸過去當來現在諸佛世尊,菩薩法師。
聲聞緣覺。
諸凡夫士。
亦於其所。
而造德本。
複勸衆人。
以是德本。
去來今佛。
成正覺時。
已成今成方當成者,去來今佛。
班宣經道。
以說今說。
方當說者,彼衆生類。
諸啟受法已成至道。
意欲向道。
方得道者,教化衆生。
此諸德本。
合斯衆善。
勸助一切。
不求望報。
於今現世。
不發疲厭。
又其菩薩。
一一發意。
入過去世。
遊無數劫。
於一一劫。
見百億佛。
若幹無數不可計會不可思議百千億劫。
其所徹睹。
不可譬喻。
入興佛世。
超過諸喻。
亦觀諸佛衆會道常為諸菩薩聲聞說法。
開化衆生。
壽命短長。
所建立者,而無所祝如於一劫所開度人。
一切諸劫。
不可稱限。
若於其劫。
世無佛時。
菩薩知之。
於其劫中。
應當修立大道德本。
無能為勸開道教者,然為講說。
見去來佛純淑德本。
入無量劫。
觀察其義。
而無厭足。
入過去劫。
又其菩薩。
入於當來。
思惟觀察。
遊諸當來。
無量劫數。
於何劫中。
當有正覺。
何時無佛。
當於何劫。
佛出於世。
如來至真。
多少之數。
其号雲何。
出何佛土。
其界名号。
開化度脫。
樂何衆生。
壽命長短。
豫睹無量不可計劫。
不以勞倦。
又其菩薩。
入於現在。
觀十方界。
班宣無際。
諸佛國土。
分别方面。
遐迩分數。
諸佛思惟。
察其本末。
得成無上正真之道。
詣佛樹下。
求取刍草。
布地坐樹。
降魔官屬。
起入城邑。
上於天上。
廣說經義。
而轉法輪。
教誨衆生。
現作佛事。
成最正覺。
釋梵勸助。
舍其壽命。
至於無馀。
至泥洹界。
而取滅度。
流布經道。
将護教訓。
興隆法化。
莊嚴廟寺。
供養圖像。
修法塔廟。
念諸佛土。
一一發心。
入於十方無數佛國。
普察衆生。
皆見諸佛。
聽所說法。
受諷誦學。
抱在心懷。
選擇志行。
進退有益。
遍於十方。
悉歸諸佛。
不忘佛法。
所以者何。
達見諸法。
悉如夢耳。
以是之故。
供養如來一切所在。
在在所生。
常在佛邊。
自見其身。
奉敬如來。
不貪己身。
不著如來。
不怙世界衆會道常亦不希望聽聞經典。
見在諸佛。
不以厭足。
遊其佛土。
見十方佛。
亦複如是,無所希望。
又其菩薩。
無央數劫。
供養奉事。
諸佛世尊,於一一劫。
奉事歸命。
無限如來。
從始現生。
皆由三世。
供養不廢。
聲聞菩薩。
眷屬群黨。
供養如來。
乃至滅度。
滅度已後。
奉敬舍利。
至於無極。
布施所有。
飽滿一切衆生境界。
舍心所與。
不可思議。
亦不想報。
不見受者,而有所齲愍哀之故。
故供給耳。
奉敬諸佛。
施諸群黎。
不用懈惓。
如是比像。
歸命諸佛。
不可計劫。
開化衆生。
奉持法教。
班宣經道。
誘進群黎。
使發無上。
正真道心。
複次佛子。
當知菩薩菩薩展轉相成。
戒禁訓誨。
而奉道行清淨之法。
開化随律。
菩薩平等。
從其所生。
志慕菩薩諸總持門。
常觐諸佛無極大聖。
求諸法師。
恭敬稽首。
谘受諷誦。
未嘗懈廢。
攝護衆生。
所學究竟。
為諸群黎。
頒宣經道。
化無限衆。
發於無上正真之道。
立不退轉。
淨諸佛法。
心念普智諸通慧義。
修諸佛法。
於無數劫。
衆行備悉。
是為菩薩十事如海成最正覺。
顯大神足,則以普智。
感動興行。
化諸群黎。
是無怯弱。
是為菩薩十無怯弱。
菩薩有十事心如大山。
何謂為十。
於是菩薩。
常修精進。
專志思惟。
諸通敏慧。
又其菩薩。
觀一切法。
本淨如空。
而解諸法悉從颠倒。
無央數劫。
修菩薩行。
興發其心。
豐盛一切清白之法。
解知如來無量慧義。
以能奉行諸清白法。
菩薩興發諸佛經道。
平等清和。
順善親友。
所因發心。
不懷疑結。
尊敬經典。
不當念異。
法于馀業。
唯當恭悖謙下卑順。
一切所有。
施無所吝。
漸近道法。
菩薩愍哀一切衆生。
忍諸憂患衆苦之惱。
假使遭遇危身之患失命之難。
罵詈毀辱。
刀杖加形。
皆能忍之。
不懷慼悒。
定心不亂。
不起瞋恨。
懷無極慈。
愍念群黎。
被大德铠。
而不退還。
不廢道意。
益加殷勤。
興無極哀。
其哀益廣。
所以者何。
佛子當知。
菩薩所行一切諸法。
皆因由生。
具足護行如來正真。
曉了諸法。
忍辱仁和。
以為豪位。
菩薩大士。
修大功德。
威神巍危若在天上。
諸天中尊。
若在世間。
人中位高。
面像端政。
勢力第一。
眷屬強盛。
所欲自由。
若為帝主。
無極貴姓。
功勳無限。
智慧廣遠。
不好愛欲。
不以财賄。
眷屬自在。
用為安隐。
唯愛道法。
喜法樂法。
慕法求法。
以法為室。
因法得護。
自歸於法。
因法得度。
常求法義。
以法為樂。
思惟經典。
以是比像。
而得安居。
不随魔教。
所以者何。
若有菩薩。
發意之頃。
蠲除衆生吾我魔界。
使住佛境。
又其菩薩。
精進如是,無央數劫。
修菩薩行。
自知如此。
吾於今日。
逮學無上正真之道。
不恐不畏。
亦不懷懅。
修菩薩行。
有斯行已,吾今當成最正覺道。
然於來世無央數劫。
修菩薩行。
自知見之。
又睹異學。
難化難療。
無反複心。
不識報恩。
欲教此衆。
故被德铠。
遊在衆生。
而得自在。
見兇惡衆。
不以為厭。
不憎惡人塵欲之故而退還也。
又其菩薩。
不信仰人。
發大道意。
吾以是行。
合集菩薩身獨當辦。
不須他人。
於當來劫。
奉開士法。
以己志行。
具諸佛法。
興心存在無上大道。
以唯願樂。
開化衆生。
樂化衆生。
信菩薩行。
自淨志性。
亦能複淨他人性行。
解深境界。
亦複分别他人土地。
去來今佛。
合一境土。
又其菩薩。
不見諸法。
亦複不睹諸菩薩行。
不觀備悉諸開士義。
亦複不見教衆生義。
亦複不察奉諸佛法。
亦複不見當逮無上正真道法已成今成方當成者,亦複不見班宣經道不得說者,亦無講者,菩薩大士。
不從大道而退還耶。
所以者何。
佛子當知。
是生菩薩。
因求諸法。
成最正覺。
行一切法。
不随倒見。
益加精勤。
遵習德本。
所行清淨。
具足智慧。
一發心頃。
功勳名德。
日新增益。
不恐不畏。
亦不懷懅。
因疾成無上正真之道。
是為十事心如大山。
菩薩有十事慧如江海入無上道。
何謂為十。
入於衆生無量境界。
又其佛子。
菩薩普遊十方諸佛境界。
以大宮殿。
入於聖室。
習無思想。
又其菩薩。
修治無量一切空界。
遊於虛空而無罣礙。
十方寂然。
如水如網。
以普平等。
又其菩薩。
善入法界。
而遊無為。
所入無斷。
不計有常。
所入無際。
無造無滅。
曉了所入靡不周至。
又其積衆德本。
自歸過去當來現在諸佛世尊,菩薩法師。
聲聞緣覺。
諸凡夫士。
亦於其所。
而造德本。
複勸衆人。
以是德本。
去來今佛。
成正覺時。
已成今成方當成者,去來今佛。
班宣經道。
以說今說。
方當說者,彼衆生類。
諸啟受法已成至道。
意欲向道。
方得道者,教化衆生。
此諸德本。
合斯衆善。
勸助一切。
不求望報。
於今現世。
不發疲厭。
又其菩薩。
一一發意。
入過去世。
遊無數劫。
於一一劫。
見百億佛。
若幹無數不可計會不可思議百千億劫。
其所徹睹。
不可譬喻。
入興佛世。
超過諸喻。
亦觀諸佛衆會道常為諸菩薩聲聞說法。
開化衆生。
壽命短長。
所建立者,而無所祝如於一劫所開度人。
一切諸劫。
不可稱限。
若於其劫。
世無佛時。
菩薩知之。
於其劫中。
應當修立大道德本。
無能為勸開道教者,然為講說。
見去來佛純淑德本。
入無量劫。
觀察其義。
而無厭足。
入過去劫。
又其菩薩。
入於當來。
思惟觀察。
遊諸當來。
無量劫數。
於何劫中。
當有正覺。
何時無佛。
當於何劫。
佛出於世。
如來至真。
多少之數。
其号雲何。
出何佛土。
其界名号。
開化度脫。
樂何衆生。
壽命長短。
豫睹無量不可計劫。
不以勞倦。
又其菩薩。
入於現在。
觀十方界。
班宣無際。
諸佛國土。
分别方面。
遐迩分數。
諸佛思惟。
察其本末。
得成無上正真之道。
詣佛樹下。
求取刍草。
布地坐樹。
降魔官屬。
起入城邑。
上於天上。
廣說經義。
而轉法輪。
教誨衆生。
現作佛事。
成最正覺。
釋梵勸助。
舍其壽命。
至於無馀。
至泥洹界。
而取滅度。
流布經道。
将護教訓。
興隆法化。
莊嚴廟寺。
供養圖像。
修法塔廟。
念諸佛土。
一一發心。
入於十方無數佛國。
普察衆生。
皆見諸佛。
聽所說法。
受諷誦學。
抱在心懷。
選擇志行。
進退有益。
遍於十方。
悉歸諸佛。
不忘佛法。
所以者何。
達見諸法。
悉如夢耳。
以是之故。
供養如來一切所在。
在在所生。
常在佛邊。
自見其身。
奉敬如來。
不貪己身。
不著如來。
不怙世界衆會道常亦不希望聽聞經典。
見在諸佛。
不以厭足。
遊其佛土。
見十方佛。
亦複如是,無所希望。
又其菩薩。
無央數劫。
供養奉事。
諸佛世尊,於一一劫。
奉事歸命。
無限如來。
從始現生。
皆由三世。
供養不廢。
聲聞菩薩。
眷屬群黨。
供養如來。
乃至滅度。
滅度已後。
奉敬舍利。
至於無極。
布施所有。
飽滿一切衆生境界。
舍心所與。
不可思議。
亦不想報。
不見受者,而有所齲愍哀之故。
故供給耳。
奉敬諸佛。
施諸群黎。
不用懈惓。
如是比像。
歸命諸佛。
不可計劫。
開化衆生。
奉持法教。
班宣經道。
誘進群黎。
使發無上。
正真道心。
複次佛子。
當知菩薩菩薩展轉相成。
戒禁訓誨。
而奉道行清淨之法。
開化随律。
菩薩平等。
從其所生。
志慕菩薩諸總持門。
常觐諸佛無極大聖。
求諸法師。
恭敬稽首。
谘受諷誦。
未嘗懈廢。
攝護衆生。
所學究竟。
為諸群黎。
頒宣經道。
化無限衆。
發於無上正真之道。
立不退轉。
淨諸佛法。
心念普智諸通慧義。
修諸佛法。
於無數劫。
衆行備悉。
是為菩薩十事如海成最正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