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心。

    可以無憂。

    所以不與世人诤者,譬如牸牛食刍草。

    出乳乳出酪。

    酪出酥。

    酥成醍醐。

    持心當如醍醐。

    奉佛戒法。

    可久端。

    舌莫妄語。

    語莫傷人。

    意舌當端。

    舌不端。

    使人不得道。

    舌緻刀杖或緻滅門為道常當端舌。

    法可久。

    端心莫念惡。

    莫思淫。

    有淫心者,不成阿羅漢道。

    夜卧淫欲态欲來者,當念女人惡露。

    淫意即解。

    恨怒心來。

    當念生在地上不久。

    法可久。

    若有将請比丘飲食。

    馀人不得念言:是比丘獨得我不得。

    不得有是曹念比丘病人。

    傥有義持醫藥來與之。

    馀人不得念言:獨視彼不視我。

    不得念是人持衣物遺比丘。

    馀人不得念言:我獨不得。

    何以所行乞丐得者,以在缽中。

    不得言多少。

    心如是者,法可久。

    持戒法慎戒法不知者,當問知戒比丘。

    念佛念法念比丘僧。

    莫得休息。

    展轉相承用。

    於衣中得虱。

    當有慈心向之。

    法可久。

    見死人言:此人既死。

    不知經道。

    舉家啼哭。

    及知識親屬不知。

    此人獨如去。

    比丘以得道。

    能知死人魂神所趣向。

    佛經不可不讀。

    道不可不學。

    天下徑道衆多王道最大。

    佛道亦爾。

    最上道也。

    如數十人。

    各持弓箭射埻中。

    有前中者,有後中者,射不休息。

    必複中埻。

    行佛經道如此。

    莫懈莫念。

    前以得道。

    今我不得道。

    不得有是恨。

    如人射不休息會中埻。

    為比丘不止會得道。

    法可久。

    坐起當相承用佛經。

    當讀諷誦。

    思惟其義。

    除馑清信士清信女。

    如此七。

    法可久。

    奉是七七四十九法。

    如天下水。

    小溪水流入大溪。

    大溪水流入江。

    江流入海。

    比丘當如水流入海。

    為道不止會。

    當得阿羅漢道。

    佛從王舍國起呼阿難。

    去至巴鄰?聚。

    阿難言諾。

    即從摩竭國。

    行未至巴鄰?聚。

    中間有為羅緻?聚。

    佛至呼比丘僧。

    皆聽比丘諾受教。

    佛言天下有四痛。

    佛所知人皆不知。

    用人不知故。

    生死不止。

    無休息時。

    何等為四。

    生痛老痛病痛死痛。

    人不思惟。

    是四痛強力忍之故生死不絕。

    無休止時。

    佛故發是四痛以告人。

    雖有父母妻子。

    皆當别離。

    轉相憂思啼哭不止。

    諸所惡見日在目前。

    用是故佛出經。

    當離是四痛奉八戒。

    身亦可厭。

    佛言:一者受佛語。

    二者當遠離愛欲就道無所貪诤。

    三者不妄言绮語兩舌惡口。

    四者不得殺盜犯人婦女。

    五者不得嫉妒瞋恚愚癡。

    六者坐自思惟。

    四痛著意中。

    七者思念身體皆不淨。

    八者視生死身體皆當作土去。

    佛亦念是四痛來。

    佛亦念是四痛去。

    佛亦出是八戒來。

    佛亦出是八戒。

    當念佛經深義。

    諸比丘有念於父母妻子。

    念世間生活者,不得度世道。

    樂世間心不樂道。

    道從心起。

    心正者可得道。

    心小端可得上天。

    明經者可得作人。

    當斷地獄畜生餓鬼道。

    佛為天下。

    正生死道。

    諸比丘當思惟之。

     佛從羅緻聚。

    呼阿難。

    去至巴鄰聚。

    阿難言諾。

    即随佛去。

    時比丘僧。

    有千二百五十人。

    佛至巴鄰聚。

    樹下坐。

    巴鄰聚鬼神即往告逝心理家。

    皆出有持席者,持■?者,持燈者,皆往至佛所。

    前為佛作禮。

    卻在一面坐。

    佛告逝心理家。

    人在世間。

    其有貪欲。

    自放恣者,即有五惡。

    何等為五。

    一者财産日耗減。

    二者不知道意。

    三者衆人所不敬。

    死時有悔。

    四者鬼名惡聲。

    遠聞天下。

    五者死入地獄三惡道中。

    人能伏心。

    不自放恣者,即有五善。

    何等為五。

    一者财産日增。

    二者有道行。

    三者衆人所敬。

    至死無悔。

    四者好名善譽。

    遠聞天下。

    五者死生上福德之處。

    不自放恣。

    有是五善。

    汝等自思惟之。

    佛為逝心理家。

    說經竟。

    皆歡喜為佛作禮而去。

    佛起到阿衛聚。

    坐一樹下。

    持道眼見上諸天。

    使賢善神營護此地。

    佛從宴坐起。

    出阿衛聚。

    更坐一處。

    賢者阿難。

    正服從坐起。

    稽首畢一面祝佛問阿難。

    誰圖此巴鄰聚。

    起城郭者,對曰摩竭大臣雨舍公。

    圖起此城。

    欲以遏絕越祇。

    佛言善哉阿難。

    雨舍公之賢。

    乃知圖此。

    吾見忉利天上諸神妙天。

    共護此地。

    其有土地。

    為天上諸神所護持者,其地必安且貴。

    又此地者,天之中也。

    主此四分野之天。

    名曰仁意。

    仁意所護者,其國久而益勝。

    必多聖賢智謀之人。

    馀國不及。

    亦無有能壞者,是巴鄰城。

    欲壞時。

    當以三事。

    一者大火。

    二者大水。

    三者中人與外人謀乃壞此城。

    大臣雨舍。

    聞佛與比丘衆。

    從摩竭國。

    轉遊到此。

    即乘王威嚴車五百乘。

    出巴鄰聚往到佛所。

    前為佛作禮。

    卻坐一面。

    前白佛。

    明日甯可與諸比丘俱於舍小食。

    佛默然不應。

    雨舍公言如是者三。

    佛法默然者如言可。

    雨舍公即去嚴舍中。

    為佛及諸比丘僧。

    施設床座。

    然燈火。

    飯食具。

    明日雨舍公。

    往請佛。

    佛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往飯食訖竟。

    佛即咒願言:使若得道莫樂國公位。

    雖今世不得離於縣官者,若今飯佛及比丘僧。

    使若後世脫於縣官。

    世有明者,當飯食賢善道人。

    道人咒願。

    不棄仕官。

    求官不可有貪心酷心進心樂心勸心。

    去是五心事縣官者可得無他。

    死後可得除地獄之罪。

    雨舍公若自思惟。

    公言諾受教。

    佛及比丘僧皆起去。

    佛出城門。

    公即随佛後視。

    佛從何城門出。

    欲名佛所出門為佛城門。

    所度小溪水。

    名為佛溪。

    佛至江水邊。

    時人民大衆多欲度中。

    有乘舫舡者小舫者竹桴度者,佛坐思念。

    我未作佛時。

    度此曹水。

    乘桴船度。

    今我身不複乘桴船度水。

    佛自念言:我是度人師。

    使人得度世道。

    不複從人受度。

    念適已,諸比丘皆已度。

    佛呼阿難。

    俱至拘鄰聚。

    阿難言諾。

    佛即與千二百五十比丘。

    悉俱至拘鄰聚。

    佛言諸比丘皆聽。

    持善心與天下無诤。

    自思惟當知無常。

    以慧憂身。

    持善心與天下無诤。

    自思惟以即明。

    明者即去貪淫瞋恚愚癡之态。

    三态去。

    即得度世道。

    不複生死。

    心不複走。

    一心無所著。

    如國王樂獨思若幹人。

    衆中我獨主。

    得道者,度世者,亦自思心。

    有若幹千萬端。

    今皆主是心。

    如國王典主人民。

    佛複從拘鄰聚。

    呼阿難。

    俱至喜豫國。

    阿難言諾。

    佛與諸比丘俱至喜豫國揵提樹下坐。

    佛遣諸比丘僧。

    於喜豫國分衛。

    以還白佛言:喜豫國多病者,人民多死者,中有優婆塞。

    名玄鳥。

    時仙。

    初動。

    式賢。

    淑賢。

    快賢。

    伯宗。

    兼尊。

    德舉。

    上淨。

    等十人。

    皆優婆塞。

    持五戒。

    今皆死。

    諸比丘俱問佛。

    是諸優婆塞。

    死者皆趣何道。

    佛言玄鳥等十人。

    死皆在不還道中。

    佛告諸比丘僧。

    若曹但見十人死。

    佛持天眼見。

    見優婆塞死者五百人。

    皆生不還道中。

    複有二百優婆塞。

    如難提等。

    生時無淫态無怒态無癡态。

    死皆生忉利天上得溝港道。

    當複七死七生便得阿羅漢道。

    玄鳥等五百人。

    皆得不還道。

    自於天上得應真道。

    佛告諸比丘,若行分衛來還何為道。

    是十優婆塞。

    若曹故欲擾佛。

    謂佛不欲聞是惡。

    佛亦當何所畏難。

    其有生者皆當死。

    過去當來現在諸佛。

    皆般泥洌今我作佛。

    亦當般泥洌用是身故作佛。

    若幹劫求佛。

    止生死之道。

    作佛絕生死之本。

    知是人本從癡故。

    從癡為行。

    從行為識。

    從識為字色。

    從字色為六入。

    從六入為栽。

    從栽為痛。

    從痛為愛。

    從愛為求。

    從求為有。

    從有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