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壽終。

    昇生梵天。

    誰知佛身。

    作飛行皇帝。

    修行正法。

    又有四德。

    七寶自然。

    從鸠夷那竭境界。

    長四百八十裡。

    廣二百八十裡。

    皆在城中。

    吾前以七持身置此地中。

    今得斷求。

    念空無相之定。

    絕生死之原。

    自今之後。

    不複作身也阿難汝往入城。

    告諸民雲:今日夜半。

    佛當般泥洌若等所疑。

    急詣決之。

    慎無後悔。

    長懷瞢瞢恨。

    佛在小聚。

    違於禀戒。

    阿難如教。

    民佥然曰:佛以何緣。

    處于小聚。

    滅度去乎。

    民皆頓地。

    叩頭者搏頰者槌心刮面搣發。

    裂衣蹋地啼哭。

    呼當奈何。

    其王聞之。

    愕然曰:斯者何哀。

    王遣近臣問外何哀。

    民哽咽曰:阿難敕言:佛當滅度。

    心所疑結。

    令詣質之。

    以斯哀矣。

    臣還啟雲:阿難敕民。

    佛當般泥洌令質所疑。

    以故哭耳。

    王即召太子阿晨。

    命之曰:爾詣佛所。

    稽首佛足。

    敬問消息。

    伏願世尊,於正殿上。

    昇泥洹道。

    無於小聚般泥洹也。

    太子白言:若世尊遂不爾翔。

    者當雲何。

    王曰:受教疾還。

    太子到佛所。

    阿難白言:鸠夷國王遣太子來。

    未敢通之。

    佛言呼進。

    太子五體投地。

    稽首佛足。

    卻長跪諾。

    王遣阿晨。

    稽首佛足。

    敬問消息。

    衆生沒淵。

    唯佛拯濟。

    今當滅度。

    何其大疾。

    當於宮中。

    而於小聚。

    佛告阿晨。

    謝爾父王。

    吾往以說。

    昔為飛行皇帝。

    最後聖帝。

    名大快見。

    吾以七反以身喪。

    此并今為八。

    吾今道成。

    不複以身著斯地中。

    謝爾父王。

    抂苦太子。

    太子還宮。

    晻冥適至。

    太子見王。

    本末自陳。

    王愕然流涕。

    敕國黎民。

    率土皆往。

    受佛明法。

    王以人定時到佛所。

    與民十四萬衆俱住在外。

    王白阿難曰:吾與民十四萬人。

    欲受佛戒。

    阿難向佛。

    具陳王意。

    世尊即曰:苦王及民。

    阿難白言:甯可遣王。

    佛言不可。

    當與相見。

    王與國中高德賢者俱進。

    皆以頭面稽首佛足。

    卻叉手立。

    時佛前無燈火。

    佛放頂中光。

    光照二千裡。

    佛謝王及其臣民勞抂爾來。

    王稽首曰:佛有何誡。

    所當奉行佛言:吾告使者雲:得佛說經。

    四十九歲。

    王國諸賢,皆自執行。

    王且還宮。

    吾今夜半當般泥洌王及臣民莫不舉哀。

    佛告王曰:吾聞有生無不衰喪。

    啼哭何為。

    怒伏猛心。

    上法天閨。

    遠惡自愛。

    勤心修德親賢。

    事來重思。

    無加卒暴。

    人命難得。

    當哀萬姓。

    明者可責。

    愚者原赦。

    世多諸邪。

    自愛自慶。

    王及賢者,皆自退出。

    王去佛五裡。

    所止屯祝國有耆年。

    字曰須拔。

    年百二十。

    時在城中。

    夜卧覺寤。

    見佛光明。

    照一城中。

    家無一人即出城。

    疾到佛所。

    向阿難曰:以吾啟聞。

    吾有疑心於世尊,阿難曰:夜以且半。

    佛當善逝。

    且莫煩擾。

    須拔對曰:不可以聞乎。

    吾聞無數世乃有一佛耳。

    今詣質疑。

    而不以聞吾之所疑。

    唯佛而釋。

    馀莫能也。

    阿難曰:且止不須問矣。

    佛知須拔在外欲質所疑。

    呼阿難問。

    何以不啟須拔疑事。

    阿難對曰:見夜且半。

    佛當滅度。

    懼其來入語言煩擾佛。

    今當棄三有欲界就無為道佛言:将須拔入有疑當問。

    阿難即将須拔入。

    須拔聞當入。

    其心喜踴。

    身皆為動。

    前以頭面稽首佛足。

    佛見須拔年老息微。

    賜機使坐。

    佛問須拔。

    爾有何疑。

    對曰:佛為三界天中之天。

    神聖無量。

    至尊難雙。

    開化導引四十九年。

    仙聖梵釋。

    靡不稽首。

    吾有同志八人。

    有故龜氏。

    有無先氏。

    有志行氏。

    有白鹭子氏。

    有延壽氏。

    有計金樊氏。

    有多積願氏。

    有尼揵子。

    彼八人智。

    無螢燭之明。

    善無沛生絲發之潤。

    内懷三毒。

    外為欲走。

    坐作虛論。

    妄書非真不詣禀化将有緣乎。

    佛告須拔。

    子曹經意。

    與佛經違。

    為生死之路。

    求富貴之耶。

    吾道之志斷求念空。

    不願世榮淡泊無為。

    以斯為樂。

    須拔曰:何謂無為之道乎。

    佛言:滅有歸本。

    不複生死。

    謂之無為也。

    若曹志趣。

    皆有八惡。

    何謂為八。

    祠祀鬼神。

    蔔問虛殺。

    是為一。

    處家貪餮。

    不奉孝道。

    貪愛萬邪。

    欲無舍止。

    是為二。

    兩舌惡罵妄言绮語。

    未常陳善令愚去惡。

    是為三。

    殺盜淫泆。

    是為四。

    常懷怒心。

    不孝二親。

    輕慢兄弟妻子九族。

    心邪行穢。

    無善勸導。

    常自憍大。

    欲人畏敬。

    是為五。

    晝夜懷邪。

    不畏法律。

    輕慢賢者,尊貴穢濁。

    遠避真正。

    交随惡人。

    是為六。

    聞有賢智明經沙門梵志。

    豫懷憎嫉。

    虛僞作謗。

    是為七。

    不敬先祖盡孝于親。

    棄賢明而反賊。

    毀仁正。

    不覺流俗穢濁可恥。

    斯謂八惡若自陳雲:世尊說經。

    四十九載。

    有八人不詣禀化。

    子曹皆懷斯八惡。

    豈樂清化乎。

    正使來者,佛亦不受。

    須拔若心有斯八惡。

    慎無問佛。

    執斯八戒可得溝港頻來不還應真。

    行斯八戒。

    當正爾心。

    乃為佛弟子。

    其有凡人。

    擅作師導教化之首。

    違斯八戒。

    皆是妖蠱。

    當遠棄避。

    慎無聽受。

    世尊曰:吾今於三界中。

    獨言獨步。

    莫有等雙。

    爾之所疑。

    便問無嫌。

    須拔稽首。

    長跪而曰:誠如佛言:幾亡吾身。

    又堕狂愚。

    世尊又曰:若解八戒未乎。

    對曰已解。

    重稽首曰:吾欲捐下賤之操。

    執沙門清淨之行。

    世尊又曰:爾誠不。

    對曰:願佛加哀。

    受我為沙門。

    須拔發自然堕地。

    袈裟著體。

    精心思教。

    霍然無想。

    一心清淨。

    喻明月珠。

    即得應真道。

    重自思念。

    吾不能使吾師於前泥洹也。

    即時先佛。

    取泥洹道佛呼比丘入言:吾滅度後。

    其有世人。

    棄家去穢。

    欲作沙門。

    入比丘僧中。

    先試三月。

    知行高下。

    世有四輩人。

    一輩貧窮不能自活。

    欲為比丘。

    一輩負債無以償之。

    欲作比丘。

    一輩在役當時無用。

    欲作比丘。

    一輩高士行淨無穢。

    聞無數世乃有一佛。

    睹佛經典欣然心寤。

    捐家棄欲。

    不貪世榮。

    來作比丘。

    吾泥洹後。

    凡諸來者,觀于志趣。

    視于坐起。

    采于語言:察于躇步。

    知于施行。

    善惡所趣。

    求道用心。

    精進樂不。

    三月審察。

    志高行淨。

    可衆乃用作比丘。

    身既作比丘。

    當選耆舊明於法律。

    為之作師。

    授其十戒。

    奉戒三年。

    兢兢不虧。

    衆賢鹹可當。

    授與二百五十戒。

    十戒為本。

    二百四十戒為禮儀。

    若曹後世。

    施行是法。

    天神地祇。

    靡不敬喜。

    佛所戒法。

    諸比丘熟思之。

    無得以佛般泥曰去。

    懈怠違法。

    佛之所行。

    弟子所思。

    長幼相奉。

    無為不孝。

    有不樂得道慕尊榮者,當讀是經。

    求壽欲生天上者,讀是經。

    佛之大要趣無為道。

    吾泥曰後。

    無得以佛去故言無所複怙。

    當怙經戒。

    吾泥曰後。

    轉相承用。

    玩經奉戒。

    執二百五十戒。

    轉相敬奉。

    猶孝事親。

    耆年比丘。

    當教後嗣。

    猶吾在時。

    後進比丘。

    若得疾玻耆舊比丘。

    當有乃心消息占視。

    明教讀教。

    喻誨以和順。

    持佛戒。

    吾道可久。

    吾泥曰後賢者子賢者婦女。

    尋後思念。

    吾世有佛。

    有妙經典。

    佛於世始般泥洹日。

    子曹皆有至孝於佛。

    慈心于經。

    至其壽終。

    皆當昇天。

    爾等無得以吾去故不奉經戒。

    慎無懈慢。

    諸比丘,爾等熟視佛顔色。

    佛不可複得起。

    卻後十五億七千六十萬歲。

    乃複有佛耳。

    佛世難值經法難聞。

    衆僧難值。

    唯佛難見也。

    閻浮提内有尊樹王。

    名優昙缽。

    有實無華。

    優昙缽樹。

    有金華者世乃有佛。

    吾正於今當般泥洌爾曹於經有疑結者,及佛在時。

    當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