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所疑。
今不釋結。
後莫轉争曼。
我在時急質所疑。
阿難時在佛後。
稽首白佛。
自佛教化。
諸比丘僧無疑結者,弟子自說。
吾等無疑天中天。
佛告比丘。
夜已且半。
勿複有聲。
佛起正坐。
深思道原。
棄是善惡。
都及三界。
年亦自至七十有九。
惟斷生死回流之淵。
思惟深觀。
從四天王。
上至不想入。
從不想轉還身中。
自惟身中四大惡露。
無一可珍。
北首枕手猗右脅卧。
屈膝累腳。
便般泥曰:天地大動。
諸天散華香。
悲哭呼冤。
法王滅度。
吾等依誰。
國王十四萬衆。
躃身呼佛。
衆生長衰。
當奈痛何。
或有絕而複稣者,第二帝釋。
告諸天曰:佛常雲生無不死者,爾等當念非常苦空非身之谛。
莫複啼哭,第七天王亦奔下曰:佛光以冥。
佛尚棄身。
爾曹何望。
啼哭躃身者,甯可複得乎。
諸比丘有宛轉地。
啼哭且雲:三界眼滅。
何其疾乎。
自今之後。
世為長衰。
有住哭者,息絕屍視者,中有深思。
佛在常雲:無生不死。
啼哭為身何益明法哉。
有一比丘。
字阿那律。
語阿難曰:止諸比丘,無使重哀。
止王及臣民。
止上諸天。
莫複哀恸。
阿難問曰:視上諸天。
能有幾人。
曰周匝四百八十裡中。
比首相附。
皆是尊天。
以一小針於上投之。
針不堕地。
阿那律。
上止諸天。
諸天哀恸倍悲。
阿那律語阿難曰:佛不使吾等棺斂。
爾赴往告逝心理家。
吾等自能殡斂。
世尊有命。
令逝心理家棺斂殡葬。
無令有恨。
阿難即往。
至逝心理家所。
如其事說。
逝心理家舉哀雲:世尊滅度。
吾等孤露。
智士嗷嗷。
唯恃世尊,某第五百人詣王訟曰:乞獨殡葬。
王曰:佛去衆生孤露。
和心無诤。
必盡孝心。
佛愍諸子。
令得景福。
王說斯事。
無不哽噎。
理家及民。
舉佛金床。
還入王城。
諸天以名寶蓋。
覆佛床上。
幢幡導從。
華香雜寶。
其下如雪。
十二種樂。
皆從後作。
天人龍鬼。
莫不舉哀。
理家問曰:世尊在時。
敕令殡葬棺殓。
其法雲何。
阿難曰:佛在時雲:如飛行皇帝法。
佛複逾之。
理家問曰:聖帝殡法。
其則雲何。
曰:用新亵錦。
牢纏身體。
新劫波育。
複以纏上。
著假棺中。
以澤香膏。
灌令徹身。
以蓋覆上。
栴檀香薪櫁香薪梓薪樟薪。
著棺上下。
四面高廣。
各三十丈。
投火蛇維十二部樂。
同時俱作。
以好香華皆以散上。
斂取舍利擇去灰炭。
以好香汁熟淨洗之。
著金■中。
以■著金床上。
當著宮中齋戒殿上。
九十日訖。
當於四交道。
起塔立刹。
懸缯施幡。
華香作樂。
飛行皇帝葬法如是。
佛當勝之。
諸逝心理家。
揮淚曰諾必如明教。
願假七日。
理家俱啟王。
吾等欲棺斂天尊聖體。
願王臨之。
王曰敬諾。
理家俱舉佛黃金床。
卻還從城西門入。
於城中央至七日。
得三十萬衆。
皆共棺斂。
民衆皆持十二部樂。
晝夜燃燈。
燈火去城。
面十二裡。
步步有之,第二帝釋。
将十萬衆。
天人來下。
持十二部天名樂來。
華香衆寶。
懸在空中。
去地三裡。
帝釋獨下。
問阿那律。
佛有何令。
阿那律具以佛教告釋。
釋曰:以具衆寶伎樂華香葬具。
吾欲殡葬。
其宜可乎。
答曰:吾當質之。
阿那律具以釋意向阿難說。
阿難答曰:佛在時不有令乎諸天及王。
無令棺斂。
敕令逝心理家殡葬。
謝諸梵釋。
願明佛意即還。
具以阿難意告諸天。
諸天曰:吾上帝葬具。
不如民間乎。
答曰:斯何言與。
世尊疏逝有重貴令。
慎無相非。
逝心理家即曰:舉佛舍利床。
欲從城西門入。
床為不舉。
理家俱曰:床不動遙從得出城乎。
阿難問阿那律。
床何以不遙答曰:諸天欲得棺斂故。
令床不舉。
阿那律曰:吾方上曉梵釋諸天。
即上告梵釋曰:阿難謝諸天葬儀之趣。
自是佛意。
梵釋諸天曰:吾等以持葬具來至此。
甯可令吾等於床右面。
國王黎民于床左也。
伎樂華香。
送世尊乎。
答曰:吾當還報。
阿那律還以天意具報阿難。
阿難曰:欲棺斂者,上違佛教。
為孝送者可。
即報梵釋。
其事見聽。
諸天鹹喜。
皆下在佛金床右面。
王及民衆。
在床左面。
理家問曰:可舉佛床出西城門去。
阿難曰可。
帝釋前以手持床右面前足。
梵王持床右面後足。
阿難持床左面前足。
國王持床左面後足。
逝心理家。
以缯縛床前兩足。
天人哀恸。
共挽金床。
諸天龍鬼神。
散華雜寶名香伎樂幢幡華蓋。
各皆導從。
王及黎民。
供具亦爾。
天人挽歌歎德於上。
黎民紹之哀歌於下。
天神鬼龍。
帝王黎民。
同時哀恸。
槌心呼佛滅度如之。
衆生何怙。
出西城門。
趣周黎波檀殿。
有大講堂。
以佛著堂上。
逝心理家。
如佛遺教。
以亵錦纏身。
劫波育千張。
交纏其上。
著假棺中。
以澤香膏。
灌令徹身。
天蓋覆上。
理家俱舉棺下殿。
於其中庭。
以栴檀香薪櫁香薪梓樟薪栴薪。
高廣三十丈。
天神鬼龍。
諸王人民。
皆以華香散薪上。
理家燃薪。
火為不燃。
問阿那律曰:火何緣燃之不燃。
答曰:佛有耆舊弟子。
名大迦葉。
周行教化。
今者來還。
将弟子二千人。
諸天無央數。
欲完見佛。
令火不燃。
理家曰諾。
教待迦葉。
與四輩弟子各五百人。
俱來於道止息。
有異學者,名優為。
從佛所來。
持天華。
華名曼陀勒。
見大迦葉與弟子二千人相随。
優為進為大迦葉。
稽首揖讓畢。
迦葉問。
子從何來。
曰:吾從那竭國來。
迦葉曰:識吾大師佛不。
諾吾識之。
滅度已來。
今為七日。
吾從彼得斯天神華也。
時諸弟子。
有未見谛者,聞佛滅度。
靡不驚愕。
躃踴搥心。
宛轉自滅。
呼曰奈何。
衆生何怙。
有見谛者,深存佛誡。
世皆無常。
恩愛猶幻。
誰獲長存者,衆比丘中。
有一比丘。
年耆闇昧。
不達聖意。
見衆比丘哀恸痛至。
住止之曰:願莫哀也。
世尊在時。
法戒重沓。
此非法也。
彼非義矣。
持此行是無違無犯。
今世尊逝。
吾等自由不亦快乎。
衆比丘皆共非之。
因共告天。
天取老比丘。
捐著衆外。
大迦葉敕諸比丘,使急就道。
四輩弟子。
天人無數。
悲哭且行。
俱到佛所。
繞殿三匝頭面著地。
跄面奄土。
吐血而絕者,迦葉熟視佛黃金棺。
意自念曰:吾來晚矣。
不及吾師。
不知世尊頭足所在。
佛便應聲。
雙出兩足。
迦葉即以頭面著佛足。
陳佛功德說偈言: 彼為不生老,亦為不死。
彼為不複會,無有相逢憎。
彼為不複令,愛欲相别離。
當為求方便,令緻得是處。
彼為是五陰,以畢不複受。
亦不複為為,有受是五陰。
苦為以盡畢,有本亦以除。
當為求方便,令緻得是處。
佛為斷世間,愛欲為以畢。
便名為忍,亦舍所世間惱。
佛為自安,亦緻世間安隐。
但當為叉手,當為謙禮佛。
佛為所說法,為世間最明。
佛為最見道,安隐無所礙。
亦為活天下,令不複老死。
當何為世間,人不受佛恩。
月為以出,但為夜去冥。
日為以出,但為晝作明。
電為以出,但能照明雲。
佛明為以出,令為明三界。
一切所河,為無過昆侖河。
一切所大水,為無過於海。
一切星宿明,月最為明。
佛為世間,天上天下最尊。
佛為以度世,為施福至今。
佛為教誡行,為至
今不釋結。
後莫轉争曼。
我在時急質所疑。
阿難時在佛後。
稽首白佛。
自佛教化。
諸比丘僧無疑結者,弟子自說。
吾等無疑天中天。
佛告比丘。
夜已且半。
勿複有聲。
佛起正坐。
深思道原。
棄是善惡。
都及三界。
年亦自至七十有九。
惟斷生死回流之淵。
思惟深觀。
從四天王。
上至不想入。
從不想轉還身中。
自惟身中四大惡露。
無一可珍。
北首枕手猗右脅卧。
屈膝累腳。
便般泥曰:天地大動。
諸天散華香。
悲哭呼冤。
法王滅度。
吾等依誰。
國王十四萬衆。
躃身呼佛。
衆生長衰。
當奈痛何。
或有絕而複稣者,第二帝釋。
告諸天曰:佛常雲生無不死者,爾等當念非常苦空非身之谛。
莫複啼哭,第七天王亦奔下曰:佛光以冥。
佛尚棄身。
爾曹何望。
啼哭躃身者,甯可複得乎。
諸比丘有宛轉地。
啼哭且雲:三界眼滅。
何其疾乎。
自今之後。
世為長衰。
有住哭者,息絕屍視者,中有深思。
佛在常雲:無生不死。
啼哭為身何益明法哉。
有一比丘。
字阿那律。
語阿難曰:止諸比丘,無使重哀。
止王及臣民。
止上諸天。
莫複哀恸。
阿難問曰:視上諸天。
能有幾人。
曰周匝四百八十裡中。
比首相附。
皆是尊天。
以一小針於上投之。
針不堕地。
阿那律。
上止諸天。
諸天哀恸倍悲。
阿那律語阿難曰:佛不使吾等棺斂。
爾赴往告逝心理家。
吾等自能殡斂。
世尊有命。
令逝心理家棺斂殡葬。
無令有恨。
阿難即往。
至逝心理家所。
如其事說。
逝心理家舉哀雲:世尊滅度。
吾等孤露。
智士嗷嗷。
唯恃世尊,某第五百人詣王訟曰:乞獨殡葬。
王曰:佛去衆生孤露。
和心無诤。
必盡孝心。
佛愍諸子。
令得景福。
王說斯事。
無不哽噎。
理家及民。
舉佛金床。
還入王城。
諸天以名寶蓋。
覆佛床上。
幢幡導從。
華香雜寶。
其下如雪。
十二種樂。
皆從後作。
天人龍鬼。
莫不舉哀。
理家問曰:世尊在時。
敕令殡葬棺殓。
其法雲何。
阿難曰:佛在時雲:如飛行皇帝法。
佛複逾之。
理家問曰:聖帝殡法。
其則雲何。
曰:用新亵錦。
牢纏身體。
新劫波育。
複以纏上。
著假棺中。
以澤香膏。
灌令徹身。
以蓋覆上。
栴檀香薪櫁香薪梓薪樟薪。
著棺上下。
四面高廣。
各三十丈。
投火蛇維十二部樂。
同時俱作。
以好香華皆以散上。
斂取舍利擇去灰炭。
以好香汁熟淨洗之。
著金■中。
以■著金床上。
當著宮中齋戒殿上。
九十日訖。
當於四交道。
起塔立刹。
懸缯施幡。
華香作樂。
飛行皇帝葬法如是。
佛當勝之。
諸逝心理家。
揮淚曰諾必如明教。
願假七日。
理家俱啟王。
吾等欲棺斂天尊聖體。
願王臨之。
王曰敬諾。
理家俱舉佛黃金床。
卻還從城西門入。
於城中央至七日。
得三十萬衆。
皆共棺斂。
民衆皆持十二部樂。
晝夜燃燈。
燈火去城。
面十二裡。
步步有之,第二帝釋。
将十萬衆。
天人來下。
持十二部天名樂來。
華香衆寶。
懸在空中。
去地三裡。
帝釋獨下。
問阿那律。
佛有何令。
阿那律具以佛教告釋。
釋曰:以具衆寶伎樂華香葬具。
吾欲殡葬。
其宜可乎。
答曰:吾當質之。
阿那律具以釋意向阿難說。
阿難答曰:佛在時不有令乎諸天及王。
無令棺斂。
敕令逝心理家殡葬。
謝諸梵釋。
願明佛意即還。
具以阿難意告諸天。
諸天曰:吾上帝葬具。
不如民間乎。
答曰:斯何言與。
世尊疏逝有重貴令。
慎無相非。
逝心理家即曰:舉佛舍利床。
欲從城西門入。
床為不舉。
理家俱曰:床不動遙從得出城乎。
阿難問阿那律。
床何以不遙答曰:諸天欲得棺斂故。
令床不舉。
阿那律曰:吾方上曉梵釋諸天。
即上告梵釋曰:阿難謝諸天葬儀之趣。
自是佛意。
梵釋諸天曰:吾等以持葬具來至此。
甯可令吾等於床右面。
國王黎民于床左也。
伎樂華香。
送世尊乎。
答曰:吾當還報。
阿那律還以天意具報阿難。
阿難曰:欲棺斂者,上違佛教。
為孝送者可。
即報梵釋。
其事見聽。
諸天鹹喜。
皆下在佛金床右面。
王及民衆。
在床左面。
理家問曰:可舉佛床出西城門去。
阿難曰可。
帝釋前以手持床右面前足。
梵王持床右面後足。
阿難持床左面前足。
國王持床左面後足。
逝心理家。
以缯縛床前兩足。
天人哀恸。
共挽金床。
諸天龍鬼神。
散華雜寶名香伎樂幢幡華蓋。
各皆導從。
王及黎民。
供具亦爾。
天人挽歌歎德於上。
黎民紹之哀歌於下。
天神鬼龍。
帝王黎民。
同時哀恸。
槌心呼佛滅度如之。
衆生何怙。
出西城門。
趣周黎波檀殿。
有大講堂。
以佛著堂上。
逝心理家。
如佛遺教。
以亵錦纏身。
劫波育千張。
交纏其上。
著假棺中。
以澤香膏。
灌令徹身。
天蓋覆上。
理家俱舉棺下殿。
於其中庭。
以栴檀香薪櫁香薪梓樟薪栴薪。
高廣三十丈。
天神鬼龍。
諸王人民。
皆以華香散薪上。
理家燃薪。
火為不燃。
問阿那律曰:火何緣燃之不燃。
答曰:佛有耆舊弟子。
名大迦葉。
周行教化。
今者來還。
将弟子二千人。
諸天無央數。
欲完見佛。
令火不燃。
理家曰諾。
教待迦葉。
與四輩弟子各五百人。
俱來於道止息。
有異學者,名優為。
從佛所來。
持天華。
華名曼陀勒。
見大迦葉與弟子二千人相随。
優為進為大迦葉。
稽首揖讓畢。
迦葉問。
子從何來。
曰:吾從那竭國來。
迦葉曰:識吾大師佛不。
諾吾識之。
滅度已來。
今為七日。
吾從彼得斯天神華也。
時諸弟子。
有未見谛者,聞佛滅度。
靡不驚愕。
躃踴搥心。
宛轉自滅。
呼曰奈何。
衆生何怙。
有見谛者,深存佛誡。
世皆無常。
恩愛猶幻。
誰獲長存者,衆比丘中。
有一比丘。
年耆闇昧。
不達聖意。
見衆比丘哀恸痛至。
住止之曰:願莫哀也。
世尊在時。
法戒重沓。
此非法也。
彼非義矣。
持此行是無違無犯。
今世尊逝。
吾等自由不亦快乎。
衆比丘皆共非之。
因共告天。
天取老比丘。
捐著衆外。
大迦葉敕諸比丘,使急就道。
四輩弟子。
天人無數。
悲哭且行。
俱到佛所。
繞殿三匝頭面著地。
跄面奄土。
吐血而絕者,迦葉熟視佛黃金棺。
意自念曰:吾來晚矣。
不及吾師。
不知世尊頭足所在。
佛便應聲。
雙出兩足。
迦葉即以頭面著佛足。
陳佛功德說偈言: 彼為不生老,亦為不死。
彼為不複會,無有相逢憎。
彼為不複令,愛欲相别離。
當為求方便,令緻得是處。
彼為是五陰,以畢不複受。
亦不複為為,有受是五陰。
苦為以盡畢,有本亦以除。
當為求方便,令緻得是處。
佛為斷世間,愛欲為以畢。
便名為忍,亦舍所世間惱。
佛為自安,亦緻世間安隐。
但當為叉手,當為謙禮佛。
佛為所說法,為世間最明。
佛為最見道,安隐無所礙。
亦為活天下,令不複老死。
當何為世間,人不受佛恩。
月為以出,但為夜去冥。
日為以出,但為晝作明。
電為以出,但能照明雲。
佛明為以出,令為明三界。
一切所河,為無過昆侖河。
一切所大水,為無過於海。
一切星宿明,月最為明。
佛為世間,天上天下最尊。
佛為以度世,為施福至今。
佛為教誡行,為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