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國鹞山中。

    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

    時摩竭國王。

    号名阿阇世。

    與越祇國不相得。

    欲往伐之。

    自與群臣共議。

    越祇國富。

    人民熾盛。

    多出珍寶。

    不首伏於我。

    甯可起兵伐其國。

    國有賢公。

    公名雨舍。

    雨舍公者,逝心種也。

    公言唯命。

    王告雨舍公言:佛去是不遠。

    若持王聲。

    往至佛所。

    頭面著足。

    問佛消息。

    身體平安不。

    餐食如常不。

    問佛禮竟。

    自持若意白佛言:越祇國大輕易王。

    王欲往伐之。

    甯能得勝不。

    公受王教。

    即嚴車五百。

    乘騎二千。

    步人二千。

    往到王舍國。

    得步徑止車下。

    到佛所見佛前。

    頭面著佛足。

    佛與機使坐。

    問國丞相。

    從何所來。

    公言:王使臣來。

    稽首佛足。

    問佛消息。

    身體平安不。

    餐食如常不。

    佛即問。

    王及國人民。

    甯安和不。

    穀籴平賤不。

    公言:得佛恩。

    皆自安和。

    風雨時節。

    國中豐熟。

    佛言:公行道人馬。

    皆平安不。

    公言:得佛恩。

    行道皆平安無他。

    公白佛言:王與越祇國有嫌。

    欲往伐壞之。

    於佛意何如。

    可得勝不。

    佛言:是越祇國人民。

    持七法者,王不能得勝。

    不持七法者可勝。

    佛言:我昔嘗往到越祇國。

    國有急疾神舍。

    我止頓其中。

    越祇國中諸長老。

    皆來語我言:阿阇世王。

    欲來伐我國。

    我曹謹敕自守國。

    佛言:我即告諸長老。

    莫愁莫恐。

    若曹持七法。

    阿阇世王來者,不能勝汝。

    雨舍問佛。

    七法者何等。

    時佛坐。

    阿難從後扇佛。

    佛告阿難。

    汝甯聞越祇國人。

    數相聚會。

    講議政事。

    修備自守不。

    對曰:聞其數相聚會。

    講議政事。

    修備自守。

    佛言如是。

    彼為不衰。

    汝聞越祇。

    君臣常和。

    所任忠良。

    轉相承用不。

    對曰:聞其君臣常和。

    所任忠良。

    轉相承用。

    汝聞越祇國。

    奉法相率。

    無取無願。

    不敢有過不。

    曰聞其奉法相率。

    無取無願。

    不敢有過。

    汝聞越祇。

    禮化謹敬。

    男女有别。

    長幼相事不。

    曰聞其禮化謹敬。

    男女有别。

    長幼相事。

    汝聞越祇。

    孝於父母。

    遜弟師長。

    受誡教誨不。

    曰聞其孝於父母。

    遜弟師長。

    受誡教誨。

    汝聞越祇。

    承天則地。

    敬畏社稷。

    奉事四時不。

    曰聞耳承天則地。

    敬畏社稷。

    奉順四時。

    汝聞越祇。

    尊奉道德。

    國有沙門應真及方遠來者,供養衣被床卧醫藥不。

    曰聞其尊奉道德。

    國有沙門應真及方遠來者,供養衣被床卧醫藥。

    佛言夫有國者,行此七法。

    難可得危。

    雨舍公對言:使越祇持一法者,尚不可攻。

    何況七法。

    公曰:國事多故。

    當還請辭。

    佛言:可宜知時。

    即從坐起禮佛而去。

    去未久。

    佛呼阿難敕之。

    往至鹞山中。

    請諸比丘僧皆聚會。

    著講堂中。

    阿難即受教诏。

    至鹞山中。

    敕諸比丘僧。

    佛請諸比丘,比丘悉來。

    皆為佛作禮。

    佛即在前。

    至講堂中。

    設座已皆坐。

    佛告諸比丘,若曹當持七戒法。

    何等為七。

    比丘當數相聚會誦經。

    法可久。

    上下相承用坐起。

    法可久。

    坐起不得念家室妻子。

    法可久。

    在山阻間。

    若在深林樹下冢間。

    當自思惟五滅。

    法可久。

    少年奉道。

    當先問長老比丘。

    敬畏承用。

    受教莫厭。

    法可久。

    心當奉法。

    敬畏經戒。

    法可久。

    持二百五十戒。

    具以得阿羅漢道。

    欲來學者莫卻。

    入者相承用。

    來者所有衣被飲食當共用。

    病瘦當相瞻視。

    比丘持是七法。

    法可久。

     複有七法皆聽。

    比丘諾受教。

    比丘不得貪卧。

    卧者不得思他事。

    法可久。

    樂守清淨。

    不樂有為。

    法可久。

    樂賢共坐。

    守忍辱行。

    慎無诤訟。

    法可久。

    不得責望人禮敬。

    為人說經。

    不用作恩德。

    法可久。

    小得道頭角莫自憍恣。

    法可久。

    不思諸情欲。

    心不投馀行。

    如此者法可久。

    不貪利養。

    常樂隐處。

    草蓐為床。

    比丘持是。

    法可久。

    複有七法皆聽。

    諸比丘言受教。

    人有惠彼物馀人。

    不得有恨意。

    法可久。

    當知羞慚。

    法可久。

    不懈於經戒。

    法可久。

    坐起心不忘經法。

    法可久。

    坐起不相厭苦。

    法可久。

    坐起當明經法。

    法可久。

    學讀經當諷誦惟其深義。

    比丘持是七法法可久。

     複有七法。

    佛在世間。

    為比丘作師。

    比丘敬佛所說戒敕。

    持受戒法。

    不慢念師恩。

    持師戒法。

    法可久。

    不得下道。

    當随佛法約束。

    法可久。

    敬比丘僧。

    受其教戒。

    得當承用無厭。

    法可久。

    當重持戒能忍辱者,法可久。

    随經戒心無所貪愛。

    常念人命非常。

    法可久。

    晝日不得貪飯食。

    夜卧不得貪好床。

    法可久。

    自敕頓思惟世間擾擾所念莫懈。

    莫随惡心。

    莫随邪心。

    邪心來至。

    自戒莫随。

    當端心。

    世間人為心所欺。

    比丘莫随天下愚人心。

    持是七法法可久。

     複有七法。

    比丘僧言受教。

    比丘當重經如愚人重珍寶。

    持經當父母。

    當用經生活父母。

    活人一世耳。

    經度人無數世。

    令人得泥洹道。

    用是故。

    法可久。

    不得貪食嗜味。

    食不得多。

    多者病人。

    少者複饑。

    趣可而已,不得味飯。

    法可久。

    當持身比土。

    日當憂死。

    不樂在生死中。

    生者多憂。

    憂父母兄弟妻子親屬奴婢知識畜生田宅。

    是曹憂者,皆愚癡憂耳。

    如人有罪。

    為吏所齲雖有宗親。

    不得前附。

    用是穢故。

    身當以比土。

    獨來獨去。

    當與身競。

    法可久。

    勤修精進。

    端身口意行無過失。

    取道不難。

    法可久。

    懼降心意。

    不聽六情。

    抑淫怒癡。

    無有邪行。

    法可久。

    坐衆人中。

    不羞衆人。

    為人所敬。

    心淨端故。

    不恐不畏。

    取道不邪。

    如人為人所讒。

    為吏所捕。

    吏雖執之。

    其人不恐。

    用無所犯故。

    清淨持戒。

    畏佛戒語。

    坐衆人中不恐。

    心淨故。

    法可久。

    敬慎不自憍慢。

    從慧者受經戒。

    見癡者當教經戒。

    比丘持是七法。

    法可久。

     複有七法。

    比丘言受教。

    比丘常當念經。

    棄貪淫之态。

    常當念度世之道。

    自思惟身體。

    法可久。

    常持佛所說經。

    用著心中。

    既著心中。

    當端其心。

    棄惡心受好心。

    如人衣多垢。

    以淳灰浣之再三。

    遍垢便去。

    念佛語當持戒。

    去惡就善。

    法可久。

    當與心诤。

    不當随心。

    心欲淫怒癡不得聽。

    常自戒於心。

    不得随心。

    如人從軍。

    健者衆人共将踧在軍前鋒。

    難得複還。

    意欲悔卻。

    羞其後人。

    以受淨戒。

    但當端心正意。

    在衆人前。

    莫得在後。

    可先得道。

    法可久。

    當知所入法行多少深淺。

    熟與初頭志。

    當日勝樂經。

    不厭苦。

    不擇食。

    不擇床卧。

    以道自勸樂。

    法可久。

    當敬同學。

    當持同學作兄弟。

    當端外内。

    外者身口過。

    内者心過當思惟是二事。

    法可久。

    坐自思惟。

    九孔惡露無所不有。

    一孔主内。

    九孔皆出不淨。

    饑飽寒熱。

    皆為苦極。

    身體難得宜適。

    皆不淨潔。

    内懷不淨。

    風寒熱見外。

    有不淨反自覆。

    鼻見吐寒熱。

    心皆不喜。

    有臭者,亦不惡不喜。

    比丘當端心。

    内外法可久。

    視天下人。

    帝王亦死。

    貧富貴賤。

    無有離死者,同死生之道。

    如人夢見好舍好園豪貴快樂。

    寤則不見。

    世間所有貧富貴賤。

    如人夢耳。

    自思惟世間。

    譬如人夢。

    比丘持是七法。

    思惟莫失。

    法可久。

     複有七法。

    比丘僧。

    當有慈心於天下。

    有慈心於佛。

    人罵不得應。

    不得恨。

    持慈心向天下。

    如獄中有系囚。

    常慈心相向。

    人處世間。

    亦當慈心轉相愍念。

    比丘執心人罵無怒。

    将踧無喜生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