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正覺品第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佛告諸比丘,爾時菩薩降伏魔怨。
滅其毒刺建立法幢。
初離欲惡有覺有觀。
離生喜樂入初禅。
内靜一心滅覺觀。
定生喜樂入二禅。
離喜受聖人說住於舍。
有念有想身受樂入第三禅。
離憂喜舍苦樂。
念清淨入第四禅。
爾時菩薩住於正定。
其心清白光明無染。
離随煩惱。
柔軟調和無有搖動。
至初夜分得智得明攝持一心獲天眼通。
菩薩即以天眼觀察一切衆生死此生彼好色惡色。
勝劣貴賤随業而往。
皆悉了知。
是諸衆生緣身語意。
造諸惡業诽謗聖人。
邪見業故身壞命終便生惡趣。
菩薩複觀見諸衆生。
緣身語意造諸善業。
正見業故身壞命終便生天上。
於中夜分攝持一心。
證得憶念過去宿命智。
通觀過去自他所受生事。
皆悉了知一生二生乃至十生。
百生千生萬生億生。
百億生千億生。
乃至照過無量百千那由他拘胝數生。
乃至成劫壞劫。
無量無邊成劫壞劫。
皆悉憶知。
一一住處若名若姓。
若色相若飲食若苦樂若受生若死沒。
所有色相住處事業。
若自若他皆悉了知。
菩薩作是念言:一切衆生住於生老病死險惡趣中不能覺悟。
雲何令彼了知生老病死苦蘊邊際。
作是思惟。
此老病死從何而有。
即時能知因生故有。
以有生故老病死有。
如是生者複因何有。
即時能知因有故有。
如是有者複因何有。
即時能知因取故有。
如是取者複因何有。
即時能知因愛故有。
如是愛者複因何有。
即時能知因受故有。
如是受者複因何有。
即時能知因觸故有。
如是觸者複因何有。
即時能知因六處有。
如是六處複因何有。
即時能知因名色有。
如是名色複因何有。
即時能知因識故有。
如是識者複因何有。
即時能知因行故有。
如是行者複因何有。
即時能知因無明有。
爾時菩薩既知無明因行。
行因識。
識因名色。
名色因六處。
六處因觸。
觸因受。
受因愛。
愛因齲取因有。
有因生。
生因老死憂悲苦惱。
相因而生。
複更思惟。
因何無故老死無因何滅故老死滅。
即時能知。
無明滅故即行滅。
行滅故即識滅。
識滅故即名色滅。
名色滅故即六處滅。
六處滅故即觸滅。
觸滅故即受滅。
受滅故即愛滅。
愛滅故即取滅。
取滅故即有滅。
有滅故即生滅。
生滅故即老死滅。
老死滅故即憂悲苦惱滅。
複更思惟。
此是無明。
此是無明因。
此是無明滅。
此是滅無明道。
更無有馀。
此是行。
此是行因。
此是行滅。
此是滅行道。
此是識。
此是識因。
此是識滅。
此是滅識道。
此是名色。
此是名色因。
此是名色滅。
此是滅名色道。
此是六處。
此是六處因。
此是六處滅。
此是滅六處道。
此是觸。
此是觸因。
此是觸滅。
此是滅觸道。
此是受。
此是受因。
此是受滅。
此是滅受道。
此是愛。
此是愛因。
此是愛滅。
此是滅愛道。
此是齲此是取因。
此是取滅。
此是滅取道。
此是有。
此是有因。
此是有滅。
此是滅有道。
此是生。
此是生因。
此是生滅。
此是滅生道。
此是老死。
此是老死因。
此是老死滅。
此是滅老死之道。
此是憂悲苦惱。
如是大苦蘊生乃至滅。
如是應知。
此是苦。
此是集。
此是苦集滅。
此是滅苦集道。
應如是知。
佛告諸比丘,菩薩於後夜分明星出時。
佛世尊調禦丈夫聖智。
所應知。
所應得。
所應悟。
所應見。
所應證。
彼一切一念相應慧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成等正覺。
具足三明。
諸比丘,是時諸天衆中無量天子作如是言:我等應散香花供養如來。
複有天子。
曾見先佛成正覺時即作是言:汝等未可散花。
如來當現瑞相。
往昔諸佛成正覺時皆現瑞相。
諸比丘,如來知彼天子思見瑞相。
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
如佛所證以偈頌曰: 煩惱悉已斷,諸漏皆空竭。
更不複受生,是名盡苦際。
爾
滅其毒刺建立法幢。
初離欲惡有覺有觀。
離生喜樂入初禅。
内靜一心滅覺觀。
定生喜樂入二禅。
離喜受聖人說住於舍。
有念有想身受樂入第三禅。
離憂喜舍苦樂。
念清淨入第四禅。
爾時菩薩住於正定。
其心清白光明無染。
離随煩惱。
柔軟調和無有搖動。
至初夜分得智得明攝持一心獲天眼通。
菩薩即以天眼觀察一切衆生死此生彼好色惡色。
勝劣貴賤随業而往。
皆悉了知。
是諸衆生緣身語意。
造諸惡業诽謗聖人。
邪見業故身壞命終便生惡趣。
菩薩複觀見諸衆生。
緣身語意造諸善業。
正見業故身壞命終便生天上。
於中夜分攝持一心。
證得憶念過去宿命智。
通觀過去自他所受生事。
皆悉了知一生二生乃至十生。
百生千生萬生億生。
百億生千億生。
乃至照過無量百千那由他拘胝數生。
乃至成劫壞劫。
無量無邊成劫壞劫。
皆悉憶知。
一一住處若名若姓。
若色相若飲食若苦樂若受生若死沒。
所有色相住處事業。
若自若他皆悉了知。
菩薩作是念言:一切衆生住於生老病死險惡趣中不能覺悟。
雲何令彼了知生老病死苦蘊邊際。
作是思惟。
此老病死從何而有。
即時能知因生故有。
以有生故老病死有。
如是生者複因何有。
即時能知因有故有。
如是有者複因何有。
即時能知因取故有。
如是取者複因何有。
即時能知因愛故有。
如是愛者複因何有。
即時能知因受故有。
如是受者複因何有。
即時能知因觸故有。
如是觸者複因何有。
即時能知因六處有。
如是六處複因何有。
即時能知因名色有。
如是名色複因何有。
即時能知因識故有。
如是識者複因何有。
即時能知因行故有。
如是行者複因何有。
即時能知因無明有。
爾時菩薩既知無明因行。
行因識。
識因名色。
名色因六處。
六處因觸。
觸因受。
受因愛。
愛因齲取因有。
有因生。
生因老死憂悲苦惱。
相因而生。
複更思惟。
因何無故老死無因何滅故老死滅。
即時能知。
無明滅故即行滅。
行滅故即識滅。
識滅故即名色滅。
名色滅故即六處滅。
六處滅故即觸滅。
觸滅故即受滅。
受滅故即愛滅。
愛滅故即取滅。
取滅故即有滅。
有滅故即生滅。
生滅故即老死滅。
老死滅故即憂悲苦惱滅。
複更思惟。
此是無明。
此是無明因。
此是無明滅。
此是滅無明道。
更無有馀。
此是行。
此是行因。
此是行滅。
此是滅行道。
此是識。
此是識因。
此是識滅。
此是滅識道。
此是名色。
此是名色因。
此是名色滅。
此是滅名色道。
此是六處。
此是六處因。
此是六處滅。
此是滅六處道。
此是觸。
此是觸因。
此是觸滅。
此是滅觸道。
此是受。
此是受因。
此是受滅。
此是滅受道。
此是愛。
此是愛因。
此是愛滅。
此是滅愛道。
此是齲此是取因。
此是取滅。
此是滅取道。
此是有。
此是有因。
此是有滅。
此是滅有道。
此是生。
此是生因。
此是生滅。
此是滅生道。
此是老死。
此是老死因。
此是老死滅。
此是滅老死之道。
此是憂悲苦惱。
如是大苦蘊生乃至滅。
如是應知。
此是苦。
此是集。
此是苦集滅。
此是滅苦集道。
應如是知。
佛告諸比丘,菩薩於後夜分明星出時。
佛世尊調禦丈夫聖智。
所應知。
所應得。
所應悟。
所應見。
所應證。
彼一切一念相應慧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成等正覺。
具足三明。
諸比丘,是時諸天衆中無量天子作如是言:我等應散香花供養如來。
複有天子。
曾見先佛成正覺時即作是言:汝等未可散花。
如來當現瑞相。
往昔諸佛成正覺時皆現瑞相。
諸比丘,如來知彼天子思見瑞相。
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
如佛所證以偈頌曰: 煩惱悉已斷,諸漏皆空竭。
更不複受生,是名盡苦際。
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