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藝品第十二

關燈
佛告諸比丘,是時五百童子角力相撲。

    分為三十二朋難陀就前騁其剛勇。

    菩薩舉手才觸其身。

    威力所加應時而倒。

    提婆達多常懷我慢陵侮菩薩。

    謂己威力與菩薩等。

    挺然出衆巡彼試常疾走而來欲挫菩薩。

    爾時菩薩不急不緩。

    亦無瞋忿安詳待之。

    右手徐捉飄然擎舉。

    摧其我慢。

    三擲空中。

    以慈悲故使無傷損告諸釋種。

    汝宜盡來與我相撲。

    俱生瞋忿銳意齊奔。

    菩薩指之悉皆颠仆。

    時諸人天同聲唱言:善哉善哉。

    虛空諸天雨衆天花。

    以偈贊曰: 假使十方諸衆生,皆具大力如那延。

    最上智人於一念,才指之時悉颠仆。

    假使須彌鐵圍山,大士手摩盡為末。

    何況世間不堅人,而與太子挍優劣。

     當以大慈坐道樹,降伏欲界天魔軍。

    複以甘露洽群生,定知菩薩無能勝。

     爾時執杖大臣告諸釋子言:我已觀見種種伎藝。

    今可試射誰最為優。

    於是共射鐵鼓。

    阿難陀曰:可置鐵鼓二拘盧舍。

    提婆達多曰:可置鐵鼓四拘盧舍。

    孫陀羅難陀曰:可置鐵鼓六拘盧舍。

    執杖大臣曰:可置鐵鼓八拘盧舍。

    菩薩言:可将鐵鼓置十拘盧舍。

    并七鐵豬及七鐵多羅樹置十拘盧舍外。

    爾時阿難陀射及二拘盧舍。

    過二鐵鼓。

    提婆達多射及四拘盧舍。

    過四鐵鼓。

    孫陀羅難陀射及六拘盧舍。

    過六鐵鼓。

    執杖大臣射及八拘盧舍。

    過八鐵鼓。

    自此為限皆不能越。

     爾時菩薩引弓将射。

    其弓及弦一時俱斷。

    菩薩顧視更覓良弓。

    時輸檀王心甚歡喜。

    報菩薩言:先王有弓在於天廟。

    常以香花供養其弓。

    勁強無人能張。

    菩薩言:試遣将來。

    王即遣使取先王弓箭。

    持授與諸釋種子。

    是諸釋種皆不能張。

    然後将弓授與菩薩。

    爾時菩薩安隐而坐。

    左手執弓右指上弦。

    忽然而張似不加力。

    彈弓之響遍迦毗羅城。

    城中居人鹹皆驚怖。

    各各相問此為何聲。

    時諸人天同時唱言:善哉善哉。

    虛空諸天說偈贊曰: 菩薩張弓時,安然不動遙意樂當圓滿,降魔成正覺。

     佛告諸比丘,是時菩薩身心安隐進止閑詳。

    然後控弦射諸鐵鼓悉皆穿過。

    鐵豬鐵樹無不貫達。

    箭沒於地因而成井。

    爾後衆人号為箭井。

    時諸人天同聲唱言:善哉善哉。

    太子生年未曾習學。

    乃能具有如斯伎藝。

    虛空諸天而說偈曰: 今觀菩薩射,未足為希有。

    當坐先佛座,而證大菩提。

    禅定以為弓,空無我為箭。

    決除諸見網,射破煩惱怨。

     佛告諸比丘,如是權捷騰跳。

    競走越逸。

    相扠相撲。

    書印算數。

    射禦履水。

    騎乘巧便。

    勇健鈎索。

    皆妙能辦。

    末摩博戲占相畫工雕镂。

    管弦歌舞。

    俳谑按摩。

    變諸珍寶幻術占夢。

    相諸六畜。

    種種雜藝。

    無不通達。

    善雞吒論。

    尼建圖論。

    布羅那論。

    伊緻诃娑論。

    韋陀論。

    尼盧緻論。

    式叉論。

    屍伽論。

    毗屍伽論。

    阿他論。

    王論。

    阿毗梨論。

    諸鳥獸論。

    聲明論。

    因明論。

    人間一切伎能及過人上。

    諸天伎藝。

    皆悉通達。

    於是執杖大臣白輸檀王及諸釋種一切衆會言:我今以女為太子妃。

     佛告諸比丘,爾時菩薩。

    随順世法現處宮中。

    八萬四千采女娛樂而祝耶輸陀羅為第一妃。

    初至宮中。

    不修婦人淺近儀式。

    俄然露首未曾覆面。

    時輸檀王及優陀夷竊怪是事。

    後宮采女鹹悉宣言:妃今初來應示羞恥。

    何為顯異無有愧容。

    輕慢淺薄乃至如是,耶輸陀羅聞此語已,為諸宮女。

    而說頌曰: 但無瑕疵,何用覆藏。

    行住坐卧,皆悉清淨。

    如摩尼寶,置於高幢。

    光彩照曜,一切表見。

     若默若語,常無私匿。

    以諸功德,而自莊嚴。

    雖衣草衣,故弊之服。

    無累其體,唯增美麗。

     若人懷惡,外飾其容。

    猶如毒瓶,塗之以蜜。

    如是等人,甚可怖畏。

    譬如毒蛇,不可附近。

     若複有人,棄惡知識。

    親於善友,除衆生罪。

    建立三寶,功不唐捐。

    身口意業,皆悉清淨。

     諸大仙人,能知他心。

    自當明鑒,無假覆蔽。

     佛告諸比丘,爾時輸檀王。

    聞耶輸陀羅能有如是智慧辯才。

    心大歡喜。

    即以上妙衣服寶珠嬰珞價直無量。

    賜耶輸陀羅。

    以偈贊曰:太子具衆德,而汝甚相稱。

     今二清淨者,如蘇及醍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