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胎品第六

關燈
重說偈言: 大嚴三昧,神化難思。

    諸天悅豫,父王歡喜。

     說是經時。

    會中有諸天子生如是念。

    四天王天聞此人間污穢不淨。

    況乎此上三十三天乃至兜率諸大天耶。

    雲何菩薩世間之寶。

    最勝清淨殊妙香潔。

    乃舍兜率處在人間。

    於母胎中經於十月。

    爾時阿難承佛威神。

    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女人之身多諸欲惡。

    雲何如來為菩薩時。

    乃舍兜率處於母胎右脅而祝佛告阿難。

    菩薩昔在母胎。

    不為不淨之所染污。

    恒處寶殿嚴淨第一。

    如是寶殿為欲見不。

    當示於汝。

    阿難白佛言:世尊,願垂顯示。

    令諸見者皆生歡喜。

    爾時如來即以神力。

    令娑婆世界主梵天王與六十百千億梵天。

    下閻浮提來詣佛所。

    恭敬稽首。

    右繞三匝卻住一面。

    爾時世尊,知而故問梵天王言:我昔為菩薩時。

    在胎十月。

    所居寶殿今為所在。

    汝可持來。

    梵天王言:今在梵世。

    時娑婆世界主。

    稽首作禮忽然不現。

    於刹那頃昇于梵宮。

    告妙梵天子言:汝宜次第下至三十三天。

    高聲唱言:今日梵王。

    欲将如來處胎之時所居寶殿還至佛所。

    若欲見者宜可速來。

    爾時梵王。

    即持菩薩之殿置梵殿中。

    其梵殿量縱廣正等三百由旬。

    而與八萬四千拘胝梵天恭敬圍繞。

    從於梵世下閻浮提。

    是時欲界無量諸天。

    皆悉雲集於如來所。

    以天妙衣種種伎樂花鬘妙香天莊嚴具而為供養。

    時天帝釋乃至他化自在。

    永不能睹菩薩之殿。

    雖審觀之亦不能見。

    時四天王問帝釋言:我等作何方便能睹斯殿。

    帝釋報言:當請如來乃得見耳。

    時天帝釋與四天王。

    稽首請佛。

    是時大梵天王先與諸梵。

    捧菩薩殿置於佛前。

    其殿三重周匝瑩飾。

    皆以牛頭栴檀天香所成。

    其香一分價直三千大千世界。

    光明照耀。

    以天衆寶而嚴飾之。

    床座器物皆稱菩薩。

    微妙绮麗人天所無。

    惟除菩薩旋螺之相。

    大梵天王所著天服。

    至菩薩座猶如水漬欽婆羅衣。

    其三殿内周匝皆有淨妙天花。

    其殿堅牢不可沮壞。

    凡所觸近皆生妙樂。

    如迦鄰陀衣。

    欲界一切諸天宮殿。

    悉現菩薩寶殿之中。

     佛告諸比丘,菩薩入胎之夜。

    下從水際湧出蓮花。

    穿過地輪上至梵世。

    縱廣正等六十八洛叉由旬。

    如此蓮花無能見者,除諸如來并諸菩薩及大梵天王。

    於三千大千世界之中。

    所有清淨殊勝美味,猶如甘露現此花中。

    大梵天王以毗琉璃器。

    盛此淨妙甘露之味。

    奉上菩薩。

    菩薩於是受而食之。

    比丘當知。

    世間衆生。

    無有能食如是甘露之味。

    惟除十地究竟最後身菩薩方能食耳。

    諸比丘,菩薩以何善根而感斯味。

    由昔長夜行菩薩道時。

    能以醫藥救濟病苦。

    所有欲願皆令滿足。

    一切恐懼能施無畏。

    又以上妙花果供養如來及佛塔廟。

    一切聖衆父母尊長。

    如是施已然後自受。

    由斯福報感大梵王每持甘露之味而以奉獻於寶殿内。

    上妙衣服諸莊嚴具種種器物。

    菩薩本願力故随意能現。

    阿難。

    一切菩薩将入胎時。

    於母右脅先有如是寶莊嚴殿。

    然後從兜率天宮降神入胎。

    於此殿中結加趺坐。

    阿難。

    十方世界一切摩耶聖後。

    皆於夢中見白象來。

    釋提桓因及四天王。

    二十八夜叉大将。

    皆悉随從而衛護之。

    複有四天女。

    一名邬佉梨。

    二名侔佉梨。

    三名幢至。

    四名有光。

    亦與眷屬常來衛護。

     爾時菩薩處母胎中。

    身相光明,猶如夜暗於山頂上然大火炬。

    亦如真金在琉璃中。

    光明洞照普遍世界。

    四大天王二十八夜叉大将與其眷屬。

    每於晨朝恭敬供養。

    皆見菩薩安慰問訊。

    徐舉右手指座令坐。

    為其說法示教利喜得未曾有。

    若欲去時。

    菩薩徐舉右手使之而去。

    頂禮圍繞辭退而去。

    釋提桓因與三十三天。

    每於中時恭敬供養。

    為聽法故皆見菩薩安慰問訊。

    徐舉右手指座令坐。

    為其說法示教利喜得未曾有。

    若欲去時。

    菩薩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