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行品第十七

關燈
佛告諸比丘,王舍城邊有一仙人。

    摩羅之子名烏特迦。

    與七百弟子俱。

    常說非想非非想定。

    爾時菩薩見彼仙人。

    於大會中多聞聰慧衆所宗仰。

    作是思惟。

    我若不至其所同其苦行。

    雲何能顯彼所修行諸定過失。

    我今方便令彼自知。

    其所修習非為究竟。

    又欲開顯我之定慧利益一切。

    令彼衆會生希有心。

    發是念已至仙人所。

    作如是言:仁者,誰為汝師汝所修行複是何法。

    仙人答言:我本無師自然而悟。

    菩薩告言:我今故來求汝所證。

    願為演說我當行之。

    仙言:随意所欲當為宣說。

     爾時菩薩受彼教已,於一靜處專精修學。

    由昔慣習定慧因緣。

    即得世間百千三昧。

    随彼諸定。

    所有差别種種行相皆現在前。

    是時菩薩。

    複從定起謂仙人言:過此定已更有何法。

    仙言:此最為勝更無馀法。

    菩薩作是思惟。

    我有信進念定慧。

    速能勝得彼仙之法。

    其所得者非為正路。

    非厭離法。

    非沙門法。

    非菩提法。

    非涅槃法。

     佛告諸比丘,菩薩為欲令彼諸仙舍其邪道說如上事。

    時五跋陀羅先於彼所修行梵行。

    竊相議言:我等久學尚未能測彼定淺深。

    雲何太子於少時間。

    已能證得大仙之法。

    嫌未究竟更求勝者,由斯義故。

    必當證獲無上菩提。

    彼得道時我等五人亦應有分。

    作是念已,即舍仙人還從菩薩爾時菩薩出王舍城。

    與五跋陀羅次第遊曆。

    向尼連河次伽耶山。

    於山頂上在一樹下敷草而坐。

    作是思惟。

    世間若沙門。

    若婆羅門。

    放逸身心住於貪欲随於熱惱。

    雖行苦行去道甚遠。

    譬如有人為求火故。

    便取濕木置之水中。

    鑽燧索火。

    是人有能求得火不。

    若人住貪欲等。

    雖行苦行不能證得出世勝智亦複如是, 複作是念。

    世間若沙門。

    若婆羅門。

    制禦於身不行貪欲。

    於境界中心猶愛著。

    雖修苦行去道尚遠。

    譬如有人為求火故。

    猶取濕木置之陸地。

    鑽燧責火。

    是人有能求得火不。

    若複有人起貪愛等心未寂靜。

    雖行苦行不能證得出世勝智亦複如是, 複作是念。

    世間若沙門。

    若婆羅門。

    攝衛身心離於貪欲。

    除諸熱惱最上寂靜。

    修行苦行即能證得出世勝智。

    譬如有人為求火故。

    取彼燥木置於乾地而鑽燧之。

    當知是人定求得火。

    若複有人不處貪欲。

    身心寂靜勤修苦行。

    即能證得出世勝智亦複如是, 佛告諸比丘,菩薩出伽耶山已,次第巡行至優樓頻螺池側東面。

    而視見尼連河。

    其水清冷湍洄皎潔。

    涯岸平正林木扶疏。

    種種花果鮮榮可愛。

    河邊村邑處處豐饒。

    棟宇相接人民殷盛。

    爾時菩薩漸至一處。

    寂靜閑曠無有丘墟。

    非近非遠不高不下。

    即作是念。

    今止此地易可安神。

    往古已來修聖行者多於此祝 複作是念。

    我今出於五濁惡世。

    見彼下劣衆生諸外道等。

    著我見者修諸苦行。

    無明所覆虛妄推求。

    自苦身心用求解脫。

    所謂或有執器巡乞行而食之。

    或有唯一掬食以濟一日。

    或不乞食任彼來施。

    或有不受求請須自往乞以求解脫。

    或有恒食草木根莖枝葉花果蓮藕狩糞糠汁米泔油滓。

    或有不食沙糖蘇油石蜜淳酒甜酢種種美味以求解脫。

    或有乞一家食若二若三乃至七家。

    或有一日一食二日一食乃至半月一月一度而食以求解脫。

    或有所食漸頓多少随月增減。

    或有日食一撮乃至七撮。

    或有日食一麥一麻一米。

    或有唯飲淨水以求解脫。

    或有名稱神所自餓而死。

    謂随己意生天人中。

    或有紡績鸺留?毛羽以為衣服。

    或著樹皮。

    或著牛羊皮革糞掃毯毼。

    或著一衣乃至七衣。

    或黑或赤以為衣服。

    或複露形。

    或手提三杖。

    或貫髑髅以求解脫。

    或一日一浴一日二裕乃至七浴或常不裕或有塗灰或有塗墨。

    或坌糞土或帶萎花。

    或五熱炙身以煙熏鼻自墜高岩。

    常翹一足仰觀日月。

    或卧編椽棘刺灰糞瓦石闆杵之上以求解脫。

    或作唵聲婆娑聲蘇陀聲娑婆诃聲。

    受持咒術諷誦韋陀以求解脫。

    或依諸梵王帝釋。

    摩醯首羅突伽那羅延。

    拘摩羅迦旃延摩緻履伽。

    八婆蘇二阿水那。

    毗沙門婆婁那。

    阿履緻旃陀羅乾闼婆。

    阿修羅迦婁羅摩睺羅伽。

    夜叉步多鸠槃茶。

    諸天鬼神以求解脫。

    或有歸依地水火風空。

    山川河池溪壑大海。

    林樹蔓草冢墓四衢。

    養牛之處及?厘肆間。

    或事刀劍輪槊一切兵器以求解脫。

    是諸外道怖生死故。

    勤求出離修習苦行都無利益。

    非歸依處而作歸依。

    非吉祥事生吉祥想。

     佛告諸比丘,菩薩爾時複作